岁月砺石上的成长
深冬的清晨,我站在老式钟表铺前。玻璃橱窗里,齿轮与发条在暖黄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老师傅戴着老花镜,镊子夹着零件的手稳如磐石。这块表要经过三十六道工序打磨。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就像人这一辈子,总得经过些敲打才能成器。寒风掠过街角,卷着枯叶打了个旋,却让我看清:历练不是命运的刁难,而是岁月赠予生命的珍贵刻痕,是在风雨与打磨中,锻造出坚韧与从容的必由之路。
儿时的历练,藏在学骑车的跌撞里。七岁那年,父亲松开扶着后座的手,我歪歪扭扭地向前冲,风在耳边呼啸,车轮却突然打滑。膝盖擦过水泥地的刺痛、掌心渗出的血珠,都比不上内心的委屈。可当我抹着眼泪再次跨上车,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终于在摇晃中找到了平衡。那些结痂的伤口,成了童年最生动的勋章,教会我跌倒后如何重新站起。
校园时光里的历练,是深夜台灯下的鏖战。高三备考的日子,试卷堆成小山,错题本上的红痕密密麻麻。模考失利时,看着排名下滑的数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班主任把我叫到走廊,指着窗外的香樟树说:你看它年年落叶,却年年抽新芽。此后的每个清晨,我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背诵;每个深夜,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演公式。当高考结束,回望这段时光,才懂得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职场初期的困境,化作蜕变的契机。初入建筑设计院,我被安排整理十年前的旧图纸。霉味刺鼻的档案室里,泛黄的图纸铺满桌面,标注的符号晦涩难懂。直到参与新校区设计项目,因对建筑规范理解不足,导致方案出现重大疏漏。主管当着全组的面指出问题,羞愧与自责让我彻夜难眠。但他随后带着我逐页核对规范,手把手教我绘制剖面图:别怕犯错,每一次失误都是成长的阶梯。此后,我主动申请到施工现场学习,在烈日下观察钢筋绑扎,在暴雨中记录墙体浇筑,终于在独立完成社区图书馆设计时,明白了专业的严谨从何而来。
生活中的历练,藏在最朴素的日常坚守里。凌晨四点的早餐铺,夫妻二人揉面、熬粥、煎蛋,配合得行云流水,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裂口;菜市场的鱼贩,三十年如一日凌晨进货,寒冬腊月里冰水浸透鞋袜,却能一眼分辨鱼的新鲜度;乡村教师背着教案翻山越岭,在漏雨的教室里,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孩子们撑起知识的天空。这些平凡人的坚持,如同深埋地下的树根,在岁月的滋养中,默默生长出生命的力量。
历练的印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清晰可见。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历经十个朝代,匠人们在幽暗的洞窟里,忍受着风沙与孤寂,一斧一凿雕刻出震撼世界的艺术宝库;徐霞客游历三十余年,风餐露宿、攀山涉水,用脚步丈量山河,写下《徐霞客游记》;京张铁路的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智慧与汗水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这些伟大的历程,无不印证:唯有历经磨砺,方能成就非凡。
但在追求舒适的现代社会,历练常被视为自讨苦吃。便捷的科技让人远离劳作之苦,速成的方法论让人渴望跳过积累的过程,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挫折的冲击。然而,真正的成长从无捷径: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无数次重复枯燥的动作,只为突破0.1秒的极限;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经历千百次失败,才换来技术的突破;作家在书桌前孤独地修改数十稿,才诞生出传世的佳作。
直面历练,需要破茧成蝶的勇气。我开始主动走出舒适区:报名参加百公里毅行,在泥泞的山路中挑战体能极限;学习陶艺,在拉坯机的旋转中感受泥土从松散到成型的不易;参与社区矛盾调解,在纷繁复杂的纠纷中学会换位思考。这些经历如同淬火的钢,每一次灼烧与捶打,都让生命的韧性愈发坚韧。就像敦煌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侵蚀,反而在斑驳中更显厚重。
历练也是一种生命的修行。它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坚韧,在挫败中收获智慧,在痛苦中遇见新生。它教会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规避困难,而在于穿越荆棘时绽放的光芒;生命的厚度,不在于顺遂的长度,而在于与命运较量时留下的印记。
暮色降临时,我再次路过钟表铺。老师傅仍在专注地调试零件,台灯的光晕里,齿轮咬合的声音清晰可闻。远处的街道上,有人在寒风中练习乐器,有人在健身房挑战极限重量,有人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这些与历练对峙的身影,共同勾勒出生命最动人的图景。愿我们都能成为岁月砺石上的锻造者,在风雨的洗礼中,打磨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