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逍遥小贵婿 长嫡 灵剑尊 大清隐龙 金牌帝婿 将军好凶猛 抗战之烽火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通鉴?宗室纪》载:天德二年春,昌顺郡王萧栎(前成武皇帝)献 “安邦三策”(封赏功臣、轻徭薄赋、严固边防),萧桓纳而推行,朝野遂以瞩目。旧党镇刑司副提督石崇,假 “宗亲联谊” 之名,赠永熙帝御笔《耕织图》,画轴夹层藏江南盐运密信,欲诱栎涉贪腐以握把柄;新政派礼部尚书王瑾,亲登郡王府,邀栎联名奏请彻查地方贪腐,冀借其宗室声望抗旧党;中立臣僚如吏部侍郎张文、礼部侍郎林文,每于朝会间隙假闲谈叩问,或询 “石崇阻赈” 之见,或探 “谢渊掌兵” 之态,皆欲窥其倾向以定站队;民间则异论纷然:农户流民赞其 “献策救民,贤过贪官”,士子则忧其 “前帝身份,恐遭帝忌”,茶馆说书者更编其 “夜助复辟” 段子,传为传奇。

栎深知 “逊帝” 身份敏感,避党争如避祸,守本分若持戒:石崇所赠字画原匣退回,附书 “宗亲联谊当守礼制,私赠御笔恐违祖制,谨奉还”,固拒贪腐勾连;王瑾联名之请,以 “《大吴宗室礼制》载‘宗室不得干预民政’” 婉拒,不涉党争漩涡;对中立臣僚之探,或答 “民生为重,余非所知”,或言 “朝政有陛下定夺,臣弟不敢妄议”,始终不露倾向。退朝则闭府谢客,潜理宗室封地旧账 —— 核吴县萧伦占民田、常州萧远欠赋税之弊,亲书劝诫;密遣心腹赴江南,察苏州、淮安赈粮发放,录地方官克扣实情,皆以密折独呈萧桓,不事张扬。

时少保兼玄夜卫指挥使周显,遵萧桓旨,令北司探子逐事录栎言行,自 “退石崇礼” 至 “理宗亲账”,连 “与管家议赈粮” 之细亦报,入夜整理成册奏呈。萧桓览毕,谓左右曰:“栎守分知度,不贪权、不结党,唯以实事济民,宗室表率也,可托宗亲事务。” 此非仅栎一人之私行,实为天德朝 “逊帝宗亲于帝权框架下求安立命” 之范式:旧党、新政派、中立派之试探为镜,照见朝局暗流;栎 “避锋芒、办实事” 之自处为尺,量定宗室分寸,终成 “萧桓信其安分、朝臣敬其守礼、百姓感其济民” 之局。

郡王府晨雾漫素袍,案头旧账凝审慎。萧栎每一步应对、每一事处置,皆契 “逊帝敛锋、宗室济民” 之要,无半分越界之念,唯存务实之心,恰是天德朝权力棋局中 “不越权、不谋私、只办实事” 的清醒注脚。

观斗鸡

晓雾初敛竹院启,双鸡振颈斗阶苔。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

腾距忽惊庭树雀,垂头暂避石间埃。

怜取战后阶前景,残羽逐风绕砌来。

萧栎在御书房献 “安邦三策” 后的第三日清晨,郡王府的朱漆大门刚推开一条缝,便见两名玄夜卫探子乔装的菜贩,在府外巷口摆摊 —— 这是周显按萧桓旨意,加强的 “贴身监控”。管家提着菜篮出门,探子的目光便若有若无地跟上,直到管家走进菜场,才悄悄收回。

“郡王,今日玄夜卫的人又在巷口了。” 管家回到府中,将菜篮放在厨房,轻声向萧栎禀报,“比往日多了一人,怕是…… 陛下也在关注各方对您的反应。” 萧栎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翻宗亲封地旧账,闻言头也没抬:“正常,三策刚行,各方定有动作,玄夜卫盯着,既是防别人害我,也是防我生事。” 指尖划过账册上 “吴县宗亲占民田三十亩” 的记录,他心中已有了计较,这账,得理,却不能声张。

辰时过半,府外传来车马声,是石崇派来的亲信(镇刑司主事刘达),捧着一个紫檀木匣,说是 “石大人听闻郡王喜字画,特将家藏的永熙帝御笔《耕织图》赠予郡王,聊表宗亲情谊”。管家接过木匣,刚要通报,萧栎便抬手阻止:“先放着,别开匣,我自有处置。” 他深知石崇的为人,送礼必藏私,这《耕织图》怕是裹着烫手的麻烦。

廊柱后的玄夜卫探子(北司校尉赵平)将这一幕记在密录簿上:“辰时四刻,刘达送紫檀匣至郡王府,栎令‘放着勿开’。” 写完,他悄悄退至巷口,与另一名探子交接 —— 按周显指令,需每两个时辰递一次监控简报,确保萧桓实时掌握动向。

刘达离开郡王府后,并未走远,而是在巷口茶馆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盯着郡王府大门 —— 他奉石崇之命,要观察萧栎是否打开木匣,若打开,便意味着 “有拉拢余地”;若退回,再另寻他法。

木匣内,除了永熙帝的《耕织图》,还有一封夹在画轴夹层的密信,是石崇亲笔所写:“江南盐运近年为谢渊所控,旧部多遭打压。郡王若愿出面,以‘宗亲监管盐务’为名,可夺回盐运之利,届时与郡王三七分润;另,前帝旧部在江南尚有势力,郡王若需,可随时调遣。” 石崇的算盘打得精:拉拢萧栎涉盐运贪腐,既能借其 “宗亲” 身份夺回旧党利益,又能握其贪腐把柄,若萧栎拒,便散播 “郡王拒收宗亲礼,轻视旧臣” 的流言,挑动萧桓猜忌。

萧栎直到午时,才让管家将木匣抱进书房。他没有直接开匣,而是取来一根细针,轻轻挑开木匣缝隙,借着窗外的光线,隐约看见画轴夹层有纸张凸起。“果然藏了东西。” 他冷笑一声,取来一张空白纸,写下 “宗亲联谊当守礼制,私赠御笔字画恐违祖制,谨将原物奉还,望石大人谨守臣道”,折好放在匣内,再命管家 “即刻送回镇刑司,亲手交给石崇,不可经他人之手”。

管家捧着木匣出门时,巷口茶馆的刘达看得真切,立刻下楼骑马回报石崇:“大人,萧栎没收,还写了信,看样子是铁了心不与咱们往来。” 石崇坐在衙署的太师椅上,捏着茶杯的手微微用力,杯沿几乎被捏碎:“不收?那便给他加点‘名气’,让他想藏都藏不住。”

石崇的木匣刚送走一个时辰,府外又来车马,这次是礼部尚书王瑾 —— 他受谢渊之托,想邀萧栎联名奏请 “彻查地方贪腐,尤其是石崇旧党掌控的江南盐运、漕粮”。

“郡王殿下,” 王瑾被请进书房,开门见山,“如今三策推行,清查江南赋税已开始,可石崇的人仍在暗中阻挠,陈忠侍郎虽尽力,却因‘中立’身份不敢硬查。若殿下肯牵头,以‘宗室关注民生’为名,联名奏请陛下派玄夜卫协助,定能一举揪出盐运、漕粮的贪腐窝案,震慑旧党!” 语气恳切,满是期待。

萧栎起身,给王瑾倒了杯凉茶,语气平和却坚定:“王大人的心意,臣弟明白。只是《大吴宗室礼制》载‘宗室不得干预民政、不得联名奏请查案’,臣弟若违制,不仅会被石崇抓住把柄,还会让陛下为难。”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臣弟近日整理宗亲封地旧账,发现江南有宗亲与地方官勾结占民田,或可将此情况单独奏报陛下,顺带提及‘民田被占恐与漕粮克扣有关’,为陈忠大人的清查添份助力 —— 这样既不违制,也能帮上忙。”

王瑾闻言,虽有失望,却也明白萧栎的顾虑:“殿下考虑周全,是臣唐突了。若殿下奏报时需礼部配合,尽管开口。” 起身告辞时,他悄悄瞥了眼书房案上的宗亲旧账,心中暗叹:萧栎避党争却不避实事,果然是难得的贤王。

王瑾离开后的次日早朝,萧栎按例在宗室列中站定。朝会间隙,吏部侍郎张文故意走过来,装作整理朝笏的样子,轻声道:“郡王殿下,近日江南清查赋税,陈忠侍郎遇阻,石崇大人说是‘操之过急,恐伤旧臣心’,谢渊大人则说‘当快查严办’,殿下觉得,该缓还是该急?” 这是典型的 “中立派试探”—— 张文想通过萧栎的态度,判断帝权对旧党的底线,再定吏部考核官员的倾向。

萧栎指尖摩挲着腰间的玉扣,目光落在奉天殿的廊柱上,语气平淡:“张大人是吏部侍郎,掌官员考核,该缓该急,当以‘民生’为定 —— 若清查慢了,流民吃不上粮,便是急;若查得急了,伤了安分旧臣,便是缓。臣弟只是宗亲,不懂政务,不敢妄议。” 这番话既没偏向石崇,也没附和谢渊,却暗合萧桓 “稳民生” 的核心,让张文无从再探。

未等张文接话,礼部侍郎林文也凑过来,笑着道:“殿下近日整理宗亲旧账,辛苦得很。臣听闻吴县有宗亲占民田,殿下打算如何处置?需不需要礼部出‘宗亲礼制劝诫书’?” 这是另一种试探 —— 林文想知道萧栎是否会借 “宗亲事务” 扩大影响力。

萧栎摇头:“多谢林大人好意,不必劳烦礼部。宗亲占民田,是家事,臣弟打算亲自写信劝诫,若不听,再按《宗室管理制度》报礼部处置 —— 先私后公,才合宗亲之道。” 回答滴水不漏,既显 “自行处置” 的本分,又不拒 “制度约束” 的底线,让林文也没了继续试探的理由。

萧栎的 “低调” 在民间却挡不住议论。京师南城的 “清风茶馆” 里,说书人正拍着醒木,讲 “郡王夜献三策,救江南流民” 的段子:“话说那昌顺郡王,深夜入御书房,面对陛下,不慌不忙,三策出口,如拨云见日……” 台下百姓听得拍案叫好,有老农喊道:“这样的好郡王,该让他管管吏治,治治石崇那些贪官!”

邻桌的两名士子却皱着眉,低声交谈:“你们别听说书人胡吹,他可是前帝!当年太宗爷复位,前废帝是什么下场?如今太受关注,未必是好事。” 另一士子点头:“是啊,功高盖主,帝王最忌这个。萧桓现在信他,可等朝局稳了,说不定就……” 话未说完,便被同伴用眼神制止 —— 怕被玄夜卫的人听见,惹祸上身。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萧栎耳中 —— 是府中采买的仆妇回来转述的。“郡王,外面都在夸您呢,还有说书人编您的段子。” 仆妇脸上带着骄傲,萧栎却脸色一沉:“去,找个稳妥的人,给茶馆掌柜送些银子,让说书人别再讲了。” 他深知,民间的 “名气” 是把双刃剑,既能让他获民心,也能让他成 “众矢之的”,石崇正等着抓他 “收买民心” 的把柄。

仆妇不解,却还是照办。萧栎坐在书房,看着窗外的暮色,心中想:民心要护,却不能借民心争权;实事要做,却不能因实事招忌 —— 这分寸,得守一辈子。

石崇送字画后的第五日,萧栎让管家将紫檀木匣原封不动送回镇刑司,附带的那封 “拒礼信”,石崇看后气得将信揉成团,扔在地上:“萧栎!给脸不要脸!” 刘达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大人,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散播‘萧栎轻视旧臣’的流言?”

石崇喘了口气,捡起信,展开重新看了遍,忽然冷笑:“不必。他退礼,说明他怕了,怕沾盐运的事。咱们换个法子 —— 让人去江南盐运司,说‘萧栎要查盐运贪腐’,让谢渊的人以为萧栎要跟他们抢权,再让盐运司的旧党‘反抗’,坐看他们斗起来。” 这是 “借刀杀人” 的计,想让谢渊误会萧栎,借新政派的手打压他。

可石崇没想到,玄夜卫的探子早已截获他与江南盐运司的密信,快马报给周显,周显又连夜奏给萧桓。“石崇这是狗急跳墙了。” 萧桓看完密信,对周显道,“你去给谢渊递个话,说‘萧栎只理宗亲事务,不涉盐运’,别让他误会。” 周显应道:“臣遵旨!那萧栎大人那边,要不要告知?” 萧桓摇头:“不用,让他自己应对,朕倒要看看,他能不能识破这计。”

萧栎确实察觉到了异常 —— 送回木匣后,府外的玄夜卫探子多了一倍,且频繁与京中联络。“定是石崇又有动作。” 他召来心腹,“你去江南,找陈默的儿子陈安,让他打听盐运司最近有没有‘萧栎要查盐运’的传言,若有,让陈默暗中澄清,别让谢渊的人误会。” 李谦领命而去,萧栎知道,这场暗斗,他躲不开,只能接。

处理完石崇的事,萧栎将重心放在宗亲封地旧账上。那本账册记录了大吴二十余名宗室在各地的封地情况,其中 “吴县宗亲萧伦占民田三十亩”“常州宗亲萧远欠赋税五百两” 的记录,尤为刺眼 —— 宗室侵占民利,是民生之害,也是朝堂之耻。

他没有直接奏报萧桓,而是亲笔给萧伦、萧远写信。给萧伦的信中,他没提 “占田违法”,只写 “昔年父皇(永熙帝)常说‘宗室当为百姓表率,不可夺民之利’,吴县百姓因水患已苦,若宗亲再占田,恐失民心,于宗室不利”;给萧远的信则说 “赋税是国库之本,边军需粮饷,若宗亲欠税,恐让朝臣非议‘宗室自私’,影响陛下对宗亲的信任”。

信写好后,他让管家亲自送去,叮嘱 “只送信,不说话,若对方问起,就说‘郡王念及宗亲情谊,私下提醒’”。管家不解:“郡王为何不按《宗室管理制度》报礼部处置?私下提醒,恐他们不听。” 萧栎道:“若报礼部,便是‘宗室互参’,会让石崇抓住把柄,说‘宗亲不和’;私下提醒,既显情谊,也给他们留了悔改的余地 —— 若不听,再报不迟。”

十日后,管家回报:“萧伦大人已将民田还给百姓,还捐了五十石粮给吴县义仓;萧远大人也补缴了赋税,说‘多谢郡王提醒,险些犯了大错’。” 萧栎闻言,松了口气,将账册上的记录划去,旁边批注 “已劝改,民心安”—— 这便是他要的结果,不张扬,却实在。

处理完宗亲账,萧栎又想起江南的赈灾粮。三策中虽定了 “调二十万石粮赈灾”,可他总怕地方官再克扣 —— 石崇的旧党在江南仍有势力,陈忠、周显的清查未必能全覆盖。

他召来另一名心腹,此人曾随他在蜀地赈灾,懂民间疾苦,且行事谨慎。“你乔装成商人,去江南苏州、淮安,查赈灾粮的发放情况。” 萧栎将一封密信交给赵烈,“这是给陈默的,他会帮你联络织造局旧部,走访流民安置点,记录‘义仓放粮是否按时、每人领粮多少、地方官有无克扣’,切记,只记录,不干预,回来后直接报我,不许告诉任何人。”

赵烈接过密信,藏在衣襟内侧:“郡王放心,属下定不辱命。” 临行前,萧栎又叮嘱:“避开玄夜卫的探子,也避开石崇的人 —— 江南是他们的地盘,若被发现,不仅你危险,陈默也会受牵连。” 赵烈点头,次日便带着简单的行囊,扮成贩卖丝绸的商人,踏上前往江南的路。

一个月后,赵烈带回了详实的记录:“苏州义仓每日按时放粮,每人二升,无克扣;淮安义仓有两名小吏克扣粮,被陈忠侍郎查出,已收押;但扬州义仓的粮还缺五千石,地方官说是‘漕粮未到’,实则被石崇的旧党(扬州知府李达)挪用给盐运司了。” 萧栎将记录整理成密折,没有通过礼部,也没有通过玄夜卫,而是趁入宫见萧桓时,亲手递上:“皇兄,这是江南赈灾粮的实情,臣弟私下查的,供皇兄参考。”

萧栎的儿子萧烨(年十六),今年到了入国子监读书的年纪。按《大吴宗室制度》,宗室子弟可 “荫补” 入国子监,无需考试。可萧栎却对萧烨说:“你要入国子监,需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不许提‘昌顺郡王之子’的身份,若考不上,便在家中读书,直到考上为止。”

郡王府书房的烛火已燃至过半,案上并排放着《大吴宗室制度》与《论语集注》,书页间夹着的素笺上,是萧栎亲笔抄录的 “国子监招生章程”。十六岁的萧烨捧着准考证,指尖在 “荫补” 二字上反复摩挲,终于忍不住开口:“父亲,按《大吴宗室制度》,宗室子弟入国子监可‘荫补’,无需考校,儿子为何还要苦读备考?”

萧栎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儿子尚带稚气的脸上,指尖在《大吴宗室制度》“荫补条款” 旁轻轻划过,语气沉了沉:“荫补是祖制,却也是‘特权’的活靶子。你若凭荫补入监,外臣定会说‘昌顺郡王之子靠身份,无真才实学’—— 为父是前帝,如今因三策受朝野瞩目,石崇之流正盯着找咱们的错处,你若用荫补,岂不是给他们递了话柄?” 他顿了顿,伸手抚了抚萧烨的头,语气软了些,“再者,读书是为你自己,不是为这‘郡王之子’的名头。凭真本事考上,旁人便无二话,你在国子监读书,也能挺直腰杆。”

萧烨看着父亲指尖下《大吴律》“宗室不得恃权逾制” 的条文,忽然懂了 —— 父亲不是不让他省心,是怕他因 “身份” 遭人非议,更怕连累整个家。他攥紧准考证,点头道:“儿子明白了,定不借荫补,凭真本事考进国子监。”

自此,郡王府的晨雾总比别家早散 —— 寅时刚过,萧烨便捧着《尚书》在窗下诵读,喉间因晨起的寒凉发紧,萧栎便亲手煮了姜茶端来,待他暖过身子,再就着烛火讲 “尧舜之治”;白日里,萧烨默写《礼记》,错一个字便罚抄十遍,萧栎坐在一旁整理宗亲旧账,偶尔抬头,见儿子蹙眉思索,便轻声提点 “读经要知其义,非仅记其字”;亥时过后,府中早已静下来,唯有书房烛火还亮着,萧栎会陪萧烨温书至子时,从不让他熬夜伤神,也不许府中设宴扰他心绪,连其他宗室子弟邀萧烨赴宴,都被萧栎以 “备考要紧” 婉拒。

国子监招生考试那日,萧烨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棉布衣,袖口磨出了细毛,腰间系着母亲苏氏缝的布带,混在一群穿绫罗绸缎的宗室子弟中,毫不起眼。监考官验准考证时,只扫了 “萧烨” 二字,见他衣着朴素,竟以为是寻常士子,只叮嘱 “莫要舞弊”,便放他入场。考场内,萧烨接过考题,见是 “论‘民为贵’”,心中一稳 —— 这题父亲曾与他细论过,他略一思索,便提笔作答,字迹工整,引经据典,连写三篇,直至交卷时,都未露半分 “郡王之子” 的痕迹。

放榜那日,国子监外的朱墙下围满了考生与家人,人声嘈杂。萧烨挤在人群后,顺着名次往下找,见 “第三名 萧烨” 三个字时,指尖忍不住攥紧了衣角,又迅速平复心绪,转身要走,却被主考官叫住。那主考官捧着名册,反复核对他的模样,语气满是惊讶:“你便是萧烨?可是昌顺郡王萧栎殿下之子?” 萧烨躬身道:“学生萧烨,确是郡王之子,然入学凭的是考试成绩,与身份无关。” 这话传到周围考生耳中,众人皆叹:“原来郡王之子也凭真本事,难怪能得第三名!”

消息很快传入宫中,萧桓正在御书房与周显议宗室事务,听闻后放下手中的奏折,笑道:“萧栎教子有方啊!别家宗室巴不得用荫补让子嗣走捷径,他偏教儿子苦读应试,既堵了外臣‘宗室恃权’的非议,又给宗室立了‘凭才立身’的规矩,这份分寸,不是谁都有。”

周显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前些时日还有宗室递折求荫补,说‘祖制当循’,反观萧栎殿下,从不借身份谋私,连子嗣入学都守规矩。如此一来,外臣再无‘宗室搞特权’的话柄,陛下治理宗室也更省心。”

萧桓拿起案上玄夜卫报来的密报 —— 上面详细记着萧烨寅时读书、萧栎亲手辅导的情形,嘴角笑意更浓:“萧栎深知‘树大招风’,也懂‘宗室安则朝局安’,他不争权,不越界,连家人都约束得妥当,这样的宗室,朕如何能不放心?往后宗室子弟入学,便该以萧烨为表率,少些特权念想,多些真才实学。”

天德二年夏,萧栎的 “自处之道” 渐显成效:退回石崇礼物,破了构陷计;理宗亲账,赢了宗室信任;查赈粮密报,获了萧桓认可;约束家人,堵了朝臣非议;民间议论虽仍有,却因 “说书段子停讲” 渐淡。

朝局也因他的 “低调办实事” 有了微妙变化:石崇想拉拢或构陷他的计皆落空,旧党在江南的势力因清查赋税渐弱;谢渊、王瑾等新政派虽未与他结盟,却认可他 “为民办实事” 的立场;中立派张文、林文则将他视作 “宗室安分” 的标杆,在吏部考核、礼部事务中,多以 “不违宗室本分” 为准则。

玄夜卫的监控仍在,却从 “防异动” 变成了 “护安全”—— 周显给萧桓的密奏中,多了 “栎无任何越界之举,所办实事皆利民生,可放宽监控” 的建议。萧桓批复:“可减探子一人,保留必要监控,勿扰其府中安宁。”

暮色下,萧栎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着赵烈带回的江南流民安置新册,上面写着 “苏州流民九成归田,淮安义仓粮足,扬州挪用粮已追回”。他浅啜一口温粥,粗瓷碗映着他平静的面容 —— 这便是他要的立足之地:不恋权位,不涉党争,只做个 “办实事的宗亲”,护得民心,也护得家人安稳,不负萧桓那句 “贤弟” 的信任。

片尾

天德二年秋,萧栎的 “自处之策” 终获朝野认可。石崇因 “拉拢萧栎不成、江南旧党被清查”,被萧桓削去 “镇刑司副提督” 之职,改任闲职,旧党势力进一步衰落;谢渊、王瑾推行的 “新政” 因萧栎的 “实事支持”(密报赈粮、理宗亲账),进展顺利,江南民生渐稳,边军粮饷充足。

宗室方面,萧栎 “劝宗亲还田、教子低调” 的事传开后,其他宗室纷纷效仿,“宗室占民利” 的情况大幅减少,王瑾据此修订《宗室管理制度》,新增 “宗室需定期自查封地、子弟入学优先考试” 条款,获萧桓批准推行。

民间方面,因萧栎 “办实事却不张扬”,百姓更赞其 “贤”,却不再有过度议论,玄夜卫的监控也减至一人,郡王府的生活渐归平静 —— 苏氏织着布,萧烨在国子监苦读,萧栎则每日整理宗亲账、等江南的消息,偶尔入宫向萧桓递些 “民生见闻”,不越界,不缺位。

萧桓在一次宫宴上,特意对萧栎道:“贤弟,如今宗室安分,民生渐稳,你功不可没。朕打算设‘宗室事务司’,让你掌司事,如何?” 萧栎躬身辞谢:“皇兄,臣弟无理政之才,只懂办实事,若掌司事,恐辜负皇兄信任。不如让臣弟继续理宗亲账、查民生,为皇兄分忧便好。” 萧桓闻言,笑着点头:“好,便依你 —— 你这份本分,比掌司事更可贵。”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萧栎之自处,实为‘逊帝宗室’于帝权体系下求存济民之极致。栎面对旧党拉拢不惑,新政派争取不贪,中立派试探不偏,民间赞誉不骄,以‘退、拒、理、查、束’五策,避党争之险,行济民之实。其智不在权谋,而在‘知分寸’;其勇不在抗争,而在‘守初心’。萧桓之信、朝臣之敬、百姓之赞,皆源于此。”

郡王府的石凳仍在,案上的旧账已换了新册;巷口的玄夜卫探子渐少,却留下了 “帝信宗安” 的默契。萧栎的自处之道,告诉后世:宗室之价值,不在权位高低,而在是否能为百姓谋实利;帝权之稳固,不在压制宗室,而在为宗室提供 “安分办实事” 的空间;朝局之平衡,不在派系争斗,而在 “各守其位、各尽其职” 的共识。

这场 “朝野瞩望下的自处”,终将成为大吴史册中 “宗室与帝权良性互动” 的典范 —— 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抗争,却有润物无声的影响;没有权倾朝野的辉煌,却有百姓安居的实在。这,便是萧栎留给天德朝,也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真正的安稳,源于本分;真正的价值,归于民生。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超级无敌系统 影视之多子多福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大明日不落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九龙夺嫡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不科学的原始人 抗战之红色警戒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带着漫威回北宋 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三藏还俗 大楚武信君 大明辽国公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