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大秦:陛下别东巡了,公子杀疯了 逍遥小贵婿 玄武裂天 凤囚凰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冷王的冲喜嫡妃 人在大明,无人敢惹! 抗战之烽火 明朝败家子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萧桓复位半载,天德朝局初定而暗流未息:旧党石崇结私僚暗扰新政,江南流民聚于漕岸嗷嗷待哺,北境瓦剌骑兵三犯大同边塞 —— 内忧外患交织间,昌顺郡王萧栎入御书房献策,陈 “安邦三策” 以解困局:

一曰赏功稳朝,录复辟诸臣功绩,封谢渊为兵部尚书掌兵事,授玄夜卫周显指挥使司侦缉,基层将士加俸一级,以明帝之赏罚,断谗言挑拨之隙;二曰轻赋安民,免江南水患州县今年秋税,拨太仓存粮二十万石赈流民,天下州县减半征杂役,令百姓归田休养生息,固社稷之根;三曰固防御外,命谢渊增派京营三万驰援大同,敕边镇将领修城垣、整部伍,严备瓦剌窥伺,绝北境扰边之患。

栎之三策,恰中时弊要害。萧桓深以为然,次日早朝召群臣议推行。石崇当庭发难,以 “国库空虚” 阻封赏,借 “赋税减则兵饷缺” 疑轻赋之策,欲掣新政之肘;谢渊执北境军报驳斥,言 “赏功则军心聚,轻赋则民心附,固防则边境宁”,力挺三策可行;中立臣僚刘焕、王瑾遂折衷调和,建议 “封赏分批次行之,赋税减免以半年为限,边防粮饷从内帑暂补”—— 萧桓纳其言,终下诏定三策施行。

此三策非仅治世之良方,更成 “帝权平衡旧党与忠良、宗室辅政不越界” 之典范:萧栎献策不涉党争,只论家国利弊,守 “宗亲辅政” 之分寸;萧桓借议策观群臣动向,以中立派调和两党,显 “驭下控局” 之智。御书房内,银丝炭暖透茶香,栎之谋为朝局定调;奉天殿上,争辩声落于金砖,桓之断为新政开篇 —— 天德朝从动荡走向安稳之序章,正藏于此策议行之间。

献安邦三策后述怀

劫余乱象待绳纲,臣献三章叩帝阍。

云台录绩戒偏私,轻徭宽赋恤耕桑。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

不贪爵禄登青史,唯愿黎元免饥寒。

昌顺郡王萧栎献安邦三策奏疏

臣昌顺郡王栎,谨拜表上言:

陛下复位半载,天德新政初启,然内有旧党盘桓、吏治待清,外有瓦剌窥边、流民未安,社稷根基犹需固护。臣栎蒙陛下恩宠,居郡王之位,怀忧国之心,夜察朝局、昼思民瘼,谨献 “安邦三策”,唯愿佐陛下成中兴之业,沥陈如下:

一曰赏功以稳朝堂,明陛下之信

昔年复辟之役,诸臣效死力:谢渊掌兵护驾,却瓦剌、守京畿,功在社稷;周显领玄夜卫,潜递密信、侦缉奸邪,劳在暗处;基层将士冒矢石、守城门,苦在阵前。今若不及时论功,恐寒忠臣之心,授旧党以口舌。

臣请:封谢渊为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事;授周显玄夜卫指挥使,掌宫禁侦缉;将士按功加俸一级,阵亡者恤其家、伤残者免其役。如此则赏罚分明,朝堂士气自振,石崇之流 “功未赏、劳未酬” 之谗言,不攻自破。

二曰轻赋以安民心,固社稷之根

江南水患之后,圩堤溃、田亩废,流民聚漕粮码头,号哭之声达于州府;地方官又克扣赈灾粮款,民怨渐生。民心者,社稷之本也,若任其流离,恐生民变。

臣请:免江南水患州县今年秋税,拨太仓存粮二十万石,遣廉吏督办赈济,令流民归田;天下其余州县,减半征收杂役,停罢不急之征,使百姓得休养生息。民安则心悦,心悦则国稳,此父皇当年治世之要,亦陛下今日固基之策。

三曰固防以靖外患,绝边尘之扰

北境瓦剌,去年虽败,仍贼心不死,三犯大同、宣府,边镇将士疲于应对;城垣颓敝、粮饷不足,若不早备,恐为大患。边防不稳,则内政难安,此千古之鉴也。

臣请:令谢渊增派京营三万驰援大同,修缮城垣、整训兵士;敕边镇将领,严巡边境、互通军情,遇敌则合力击之;再拨内帑十万两,补边军粮饷之缺。如此则北境无虞,陛下可专心整顿内政,无后顾之忧。

臣栎无经天纬地之才,唯守 “宗亲辅政不越界” 之戒,所献三策,皆为社稷计、为黎庶计。若有可采,臣愿效犬马之力,佐陛下推行;若有不妥,亦请陛下裁夺。臣栎顿首再拜,伏惟陛下圣鉴。

御书房的银丝炭燃得正稳,火光明灭间,映得案上的奏疏边缘泛着暖光。萧栎指尖捻着凉透的雨前茶盏,目光反复扫过两本奏疏:一本是周显递上的 “复辟功臣名录”,谢渊、周显、秦云等名后注着 “领兵护驾”“密探传讯” 等功绩,石崇的名字则被圈在角落,注着 “后期归附”;另一本是刘焕报的 “江南流民册”,苏州、淮安两地的流民数用朱笔标红,触目惊心。

他深吸一口气,抬眼时目光已无半分犹豫 —— 这三策,他在府中斟酌了三日,既需切中时弊,又不能涉 “干政” 之嫌,更要避开石崇的锋芒。“皇兄,” 萧栎的声音恭谨却坚定,“新朝初定,如筑屋需固基:朝堂是梁,民心是土,边防是墙,三者缺一不可。臣弟有三策,愿为皇兄补基。”

萧桓放下朱笔,身体微微前倾:“贤弟但说无妨。”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角的 “北境军报”,瓦剌扰边的消息让他连日难安,萧栎此时献策,恰合他意。

“第一策,封赏功臣以稳朝堂。” 萧栎指尖点过 “功臣名录” 上的谢渊,“谢大人领京营护驾,守安定门七日七夜,击退旧党乱兵;周显大人率玄夜卫查破旧党密信,助皇兄复位;秦云将军护送粮草,保障军需 —— 此三人当重赏:谢大人可加‘太保’衔,仍掌兵部,兼领御史台,既彰其功,又借其监察百官;周显大人可加‘少保’衔,玄夜卫指挥使如故,稳住特务机构;基层将士则加一季俸禄,安军心。” 他刻意不提石崇,却补了句,“其余归附者,按‘从功’论赏,不偏不倚,可堵闲言。” 这话藏着深意 —— 既不让石崇借 “赏不公” 挑拨,又不抬高旧党地位。

萧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赏罚分明,才能安人心。第二策呢?”

“第二策,轻徭薄赋以安民心。” 萧栎拿起 “江南流民册”,语气沉了几分,“江南水患后,百姓卖儿鬻女者不在少数,地方官还克扣赈灾粮,民间已传‘新朝不如旧’—— 若不尽快安抚,恐生民变。臣弟建议:免除江南苏州、淮安、扬州三府今年秋税,再从太仓调二十万石粮,由王瑾大人派礼部官员监督发放,避免地方官再克扣;其余各州府,杂役减半,允许百姓以粮代役,让他们能安心耕织。”

他顿了顿,补充道:“皇兄,父皇(永熙帝)当年平江南匪患,靠的就是‘轻税安农’,如今效仿此法,既能解百姓燃眉,又能显皇兄仁政,让民心归向新朝。” 这话引先帝为例,既增强说服力,又避 “擅定国策” 之嫌。

萧桓点头,却想起国库的情况,转头对侍立殿侧的内侍道:“传刘焕来。” 片刻后,刘焕匆匆赶来,听闻减税调粮,眉头立刻皱起:“陛下,太仓存粮仅五十万石,若调二十万石去江南,边军冬粮还需三十万石,恐有不足。且免除三府秋税,今年国库收入会减一成,后续开支……” 这是户部的本分,也是官官相护的隐性体现 —— 刘焕虽不属旧党,却怕得罪 “主张节流” 的石崇(石崇常以 “国库不足” 阻挠新政),故而犹豫。

萧栎立刻接话:“刘大人顾虑有理,却非无解。” 他走到案前,翻出另一本奏疏 —— 是萧钰递来的 “江南漕粮克扣案” 奏报,“江南地方官隐匿赋税百万两,克扣漕粮八千石,若派玄夜卫与户部联手清查,追回的粮款足以填补减税空缺,还能充实太仓。” 这话既解了刘焕的顾虑,又暗指 “查贪腐可补国库”,实则敲打石崇(江南克扣官员多为旧党)。刘焕闻言,松了口气:“若能追回隐匿赋税,减税调粮便无问题。”

“第三策,严固北境边防以防瓦剌。” 萧栎拿起 “北境军报”,指尖划过 “大同卫遭瓦剌骑兵袭扰” 的字句,“瓦剌虽去年兵败,却未伤根本,如今在大同、宣府边境集结兵力,若不早防,恐趁我朝未稳来犯。臣弟建议:令谢大人增派三万京营兵驰援大同,由秦云将军统领,加强边境巡逻;再令张毅大人派工部工匠,协助边镇加固城防,修补烽燧;边军冬衣、粮草,由陈忠侍郎亲自督办,确保按期送达。”

他看向萧桓,补充道:“边防不稳,内政难安。谢大人久掌军务,熟悉边情,由他统筹,万无一失。” 这话既肯定谢渊,又不涉 “宗室荐官” 之嫌,符合他的安分定位。

萧桓刚要开口,内侍又报:“谢大人求见,说有边情要事奏报。” 萧桓道:“宣。” 谢渊走进御书房,一身戎装未卸,显然刚从兵部赶来:“陛下,大同卫探子回报,瓦剌已集结五万骑兵,恐下月来犯。臣正欲奏请增兵固防,恰闻郡王殿下之策,臣附议!” 他看向萧栎,眼中带着敬意,“郡王之策切中要害,三万京营兵足矣,秦云将军骁勇,可当此任;城防方面,工部只需派百名工匠,指导边军筑造‘空心敌台’,便能有效抵御骑兵。”

萧桓大喜:“既有谢大人附议,此策更无顾虑。” 而此刻,御书房外的廊下,玄夜卫探子正将 “萧栎献三策、谢渊附议” 的消息记在密录簿上,准备报给周显 —— 他不知道,不远处的阴影里,石崇的亲信也在偷听,得知三策皆不利旧党,匆匆离去报信。

萧栎三策说完,御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萧桓指尖在案上轻敲,目光扫过萧栎、谢渊、刘焕,心中已算出一盘棋:封赏谢渊、周显,是为了稳住军方与特务机构,制衡石崇的旧党;轻徭薄赋查贪腐,是为了安民心,同时削弱旧党在江南的势力;固防则是为了外安,让朝堂能专心处理内政 —— 这三策,既解眼前急,又埋长远计。

“贤弟这三策,句句在理。” 萧桓终于开口,语气带着赞赏,“明日早朝,朕便将三策交群臣议行。刘焕,你先回户部,核算清查江南隐匿赋税的方案;谢渊,你去兵部拟增兵、固防的细则;贤弟,你也留下,帮朕整理三策的条文,确保无疏漏。” 他刻意留萧栎,既是信任,也是为了让萧栎在早朝时能 “据理驳难”—— 他知道,石崇定会阻挠。

刘焕、谢渊离去后,萧桓对萧栎道:“明日早朝,石崇定会发难,尤其是封赏与减税两策,你需做好准备。” 萧栎点头,语气谨慎:“皇兄放心,臣弟只陈事实,不辩党争,一切听皇兄定夺。” 他深知,自己是逊帝身份,绝不能在朝议中显露出 “主导” 的姿态,否则会引火烧身。

萧桓满意地点头,召来周显:“明日早朝,令玄夜卫北司探子全程记录群臣言行,尤其是石崇、李嵩的反应,若有异动,即刻报朕。” 周显躬身应 “是”—— 萧桓要借朝议,看清群臣站队,同时借三策的推行,测试旧党的底线。

次日早朝,奉天殿内烛火通明,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萧桓升座后,开门见山:“今日召众卿,是为昌顺郡王所献‘安邦三策’—— 封赏功臣、轻徭薄赋、严固边防。现将三策条文发下,众卿可畅所欲言,议可行否。” 内侍将三策条文分发给各官,殿内立刻响起细碎的翻纸声。

萧栎站在宗室列中,目光悄悄扫过两侧:石崇站在东列前排,脸色阴沉,正与身旁的李嵩低声交谈;谢渊站在西列,神情平静,手中捏着兵部的边军名册;刘焕、王瑾等中立派则低头翻看条文,眉头微蹙;张文、杨武等年轻官员则眼神明亮,似支持三策。

片刻后,李嵩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封赏功臣乃国之大事,需按《大吴官制?封赏篇》行事。谢渊大人已掌兵部兼御史台,再加‘太保’衔,恐权过重;周显大人掌玄夜卫,再加‘少保’衔,恐特务机构权盛,非社稷之福。” 他看似按制度说话,实则在替石崇发声 —— 谢渊、周显权重,会直接压制旧党。

萧栎心中了然,李嵩是吏部尚书,管官员任免,石崇的旧党多靠他提拔,官官相护的戏码,果然开场了。

李嵩话音刚落,石崇立刻出列,语气看似恭敬,却藏着锋芒:“李大人所言极是。陛下,非臣反对封赏,只是如今国库不足,边军冬粮尚缺,若再给百官加衔、将士加俸,恐加重财政负担。且‘太保’‘少保’皆为勋贵衔,需有功高盖主之绩方可授予,谢渊大人虽护驾有功,却未到‘盖主’之境,恐引非议。” 他不提旧党利益,只以 “国库”“礼制” 为借口,试图堵死封赏之策。

谢渊立刻出列,目光直视石崇:“石大人此言差矣!瓦剌陈兵边境,若不稳固军心,谁愿为陛下守边?臣掌兵部兼御史台,是为了‘军政一体’,方便统筹边防;加‘太保’衔,是陛下对功臣的认可,可安朝野之心。至于国库,刘焕大人已核算,清查江南隐匿赋税便可填补,何来‘负担’之说?” 他字字铿锵,既陈事实,又暗指石崇 “不顾边防、只谋私利”。

石崇脸色一变,还想反驳,萧栎适时出列:“石大人,臣弟有一言。” 他语气平和,“先帝永熙帝年间,谢渊大人的父亲谢老将军守宣府,先帝曾赐‘太傅’衔,只为安军心。如今谢大人面临瓦剌大敌,加‘太保’衔,正是效仿先帝之法,非‘权盛’,乃‘安边’之需。至于将士加俸,一季俸禄仅需五万两,不及江南隐匿赋税的十分之一,石大人何必担忧?” 他引先帝为例,又提清查赋税,既避开党争,又堵死石崇的借口。

萧桓适时开口:“萧栎所言有理。封赏是为安军心、稳朝堂,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石崇见萧桓定调,只能不甘地退下,李嵩也不敢再言 —— 封赏之策,就此定局。

封赏策定,接下来议轻徭薄赋。刘焕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已核算,免除江南三府秋税、调二十万石粮,再清查隐匿赋税,国库可支撑。但需派户部、玄夜卫联合查案,由陈忠侍郎统领,确保能追回粮款。” 他的态度已从 “顾虑” 转为 “支持”—— 萧栎的话打消了他的担忧,也让他不敢再偏袒石崇。

石崇又想发难:“陛下,江南地方官多为先帝旧臣,清查赋税恐伤旧臣之心,不如缓行。且免除秋税,恐让百姓生‘不缴赋税亦可’之念,不利于后续征税。” 这话是在保旧党 —— 江南地方官多为石迁旧部,清查便是断他的臂膀。

王瑾此时出列,语气平和却坚定:“石大人此言不妥。百姓是社稷根本,若因‘伤旧臣心’而不顾流民死活,恐失民心。且先帝永熙帝曾说‘民安则税足’,免除秋税是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来年收成好了,赋税自然能补上。至于清查,只查贪腐者,不罪安分者,何谈‘伤旧臣心’?” 王瑾是礼部尚书,中立派领袖,他支持减税,瞬间带动了其他中立臣僚。

“臣附议王大人!” 林文、张文等官员纷纷出列,支持轻徭薄赋。石崇见孤掌难鸣,只能闭嘴 —— 他知道,再反对,只会被冠上 “不顾民心” 的罪名。萧桓点头:“减税清查之事,就按刘焕、王瑾所言,陈忠、周显协同办理,下月启程。”

最后议严固边防。谢渊出列,递上兵部细则:“陛下,臣拟增派三万京营兵,由秦云将军统领,分三批驰援大同;工部派百名工匠,指导边军筑造‘空心敌台’五十座,加固宣府、大同城防;边军冬衣、粮草,陈忠侍郎已承诺下月中旬送达。此外,臣还拟令岳谦将军加强京营布防,防止瓦剌突袭京师。” 细则详实,无可挑剔。

石崇还想找借口:“陛下,增兵三万,需粮饷十万石,清查赋税尚未开始,粮饷从何而来?” 他明知刘焕已核算,却仍想做最后挣扎。

刘焕立刻接话:“石大人,太仓现有粮五十万石,调二十万石赈灾,三十万石给边军,足够支撑到清查赋税完成。且谢大人已与户部商议,可先从江南漕粮中调拨五万石应急,待清查后再补回。” 这话彻底堵死了石崇的借口。

谢渊补充道:“若瓦剌来犯,损失的何止十万石粮?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此次增兵固防,定能守住北境!” 语气坚定,满是忠诚。萧桓见状,朗声道:“谢大人忠勇可嘉,固防之策,即刻推行!” 石崇站在列中,脸色惨白 —— 三策皆成,旧党在朝堂、江南的势力,注定要被削弱。

早朝结束,文武百官陆续退去。石崇与李嵩走在最后,脸色阴沉。“李大人,三策皆成,咱们的人在江南怕是保不住了。” 石崇低声道,语气带着焦虑。李嵩摇头:“别急,清查赋税由陈忠、周显负责,陈忠是中立派,咱们可暗中联络他,让他‘慢查’‘轻罚’,或许还能保住几分势力。” 这是官官相护的最后挣扎 —— 他们想拉拢陈忠,延缓旧党的衰败。

萧栎与谢渊并肩而行,谢渊道:“郡王殿下今日在朝议中的应对,既稳又准,谢某佩服。” 萧栎摇头:“谢大人过誉,臣弟只是陈事实罢了,真正定局的是皇兄。” 他刻意保持距离,避 “宗室与武将私交” 之嫌。

御书房内,周显向萧桓递上密录簿:“陛下,石崇、李嵩退朝后商议拉拢陈忠,延缓清查;张文、林文等年轻官员皆支持三策,民心可用。” 萧桓翻看密录簿,嘴角露出一丝淡笑:“陈忠那边,你派探子盯着,若他敢私通石崇,一并查处。三策推行,既安了朝局,又试出了群臣的底,这步棋没走错。”

朝议落幕三日后,三策陆续落地。封赏方面,萧桓下旨:谢渊加 “太保” 衔,仍掌兵部兼御史台;周显加 “少保” 衔,玄夜卫指挥使如故;秦云升为京营总兵,统辖驰援大同的三万兵马;基层将士加一季俸禄,由兵部杨武督办发放 —— 消息传到军营,军心大振。

轻徭薄赋方面,刘焕、陈忠带着户部吏员与玄夜卫探子,启程前往江南清查赋税;王瑾则派礼部官员,押运二十万石粮前往苏州,设立临时义仓,流民陆续领到粮食,民间 “新朝仁政” 的呼声渐起。

固防方面,秦云率领三万京营兵驰援大同,与岳谦会师;张毅派工部工匠前往边镇,指导边军筑造 “空心敌台”;陈忠亲自督办边军冬粮,确保按期送达 —— 大同卫探子回报,瓦剌见大吴增兵固防,暂时放缓了集结,北境渐稳。

萧栎回到郡王府,看着府中平静的小院,心中松了口气 —— 三策推行,既安了社稷,又没让自己涉入党争,这份分寸,他总算守住了。管家端来温粥,粗瓷碗映着他的身影,他浅啜一口,忽然觉得,这份 “安分谋实” 的日子,比当年的帝王生涯,更让人踏实。

片尾

三策推行的成效逐渐显现。封赏稳定了朝堂:谢渊牢牢掌控兵部,多次挫败石崇 “干预军政” 的企图;周显的玄夜卫清查旧党密探,抓获石崇亲信三人,旧党在京师的势力大减。

轻徭薄赋安抚了民心:江南清查赋税追回隐匿粮款百万两、漕粮八千石,不仅填补了减税空缺,还充实了太仓;二十万石赈灾粮让江南流民基本安置,苏州知府王庆(石崇亲信)因克扣漕粮被查处,百姓拍手称快。

严固边防稳定了边境:秦云、岳谦在大同筑造 “空心敌台” 五十座,多次击退瓦剌小股骑兵;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巡查,调整边防部署,瓦剌见无机可乘,遣使求和,归还掳走的大吴百姓千人 —— 北境迎来久违的安稳。

石崇因 “旧党亲信被查”“江南势力受损”,被萧桓削去 “镇刑司副提督” 之职,改任礼部闲职,旧党彻底失势;李嵩因 “暗中联络陈忠” 被玄夜卫查出,贬为地方知府;陈忠因 “拒私通、严清查”,升为户部尚书。

萧栎虽未获任何封赏,却因三策的推行,赢得了萧桓更深的信任 —— 萧桓常召他入宫议民生之事,却从不委以实权,既让他能 “谋实”,又避 “逊帝干政” 之嫌。郡王府的小院依旧安静,苏氏织着布,萧烨在太学读书,萧栎则每日整理民生奏报,偶尔向萧桓递些 “民间见闻”,成了天德朝 “宗室辅政不越界” 的典范。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萧栎献‘安邦三策’,实为大吴中兴之关键转折。栎以逊帝之身,避党争、陈实策,既解朝堂、民心、边防之困,又守‘宗室安分’之戒,显其智与忠;桓以帝王之谋,借三策试群臣、衡势力,既稳旧党之乱、固忠良之权,又安民生之苦,彰其驭与仁。朝议之辩,石崇阻而无功,谢渊挺而有成,中立派折衷调和,皆为天德朝‘臣僚各守其位’之缩影。”

御书房的银丝炭早已冷却,却暖透了天德朝的治道根基;早朝的争辩声虽已消散,却定了大吴中兴的方向。这 “安邦三策”,非仅三道政令,更是 “帝权与宗室共生、忠良与旧党制衡、官与民相安” 的治世范式 —— 它告诉后世:治世之要,在 “识时弊”,更在 “知分寸”;帝王之要,在 “任贤能”,更在 “衡各方”;宗室之要,在 “谋实事”,更在 “避权争”。

萧栎与萧桓的御殿献策,终将在大吴史册中,成为 “兄弟相得、君臣有度” 的经典:它没有刀光剑影的激烈,却有润物无声的深远;没有权倾朝野的辉煌,却有社稷安稳的实在 —— 这,便是天德朝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大奉打更人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兰姨,我真的对您女儿不感兴趣 转生萝莉的我当反派怎么了? 四合院:众里寻她千百度 黑暗血时代 武道凌天 世界守护者 快穿:黏我的反派男友竟是神明 我的纸扎通阴阳 拍卖万倍返还:凡铁变极道帝兵! 天下枭雄 七零,嫁个弟弟被包养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老婆大人欠管教 寿元能换宝?无限寿元的我无敌了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明朝那些事儿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明末之伟大舵手 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大明日不落 重生三国之中兴大汉 锦衣御明 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 从山贼开始 亮剑:让你驻防,你却团灭鬼子 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 三国:开局曹操向我问卦 亮剑特种兵:谁说我是兵王 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明末之力挽狂澜 盛世第一妾 戒指传奇 唐砖 亮剑我有红警基地车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大乾风云起苍穹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铜镜约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我权倾天下,全靠娘娘努力! 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水浒之往事随风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