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的人口突破三百之后,林凡敏锐地意识到,单纯依靠核心团队几个人的言传身教和指令传达,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管理和技术需求。新加入的人员背景各异,能力参差不齐,对林谷倡导的“精益”、“标准”、“持续改进”等理念理解深浅不一。更长远地看,若要林谷持续发展,乃至将来有能力走出去,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将知识的火种播撒下去,形成燎原之势。
于是,“星火夜校”的构想,在林凡心中成熟,并迅速付诸实践。校址就设在新落成、最为宽敞的食堂兼议事大厅。夜晚,当主要的劳作结束后,这里便点亮了比往常更多的松明和油灯,映照着一张张带着疲惫却又充满好奇的脸庞。
开学第一课,林凡亲自站在前方,没有立刻讲授深奥的知识,而是先阐述了夜校的目的。
“诸位,”他的声音沉稳,回荡在大厅中,“我们林谷,从无到有,靠的是什么?是靠运气吗?不是!是靠大家伙的汗水,更是靠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这股劲儿!”
他指着窗外高炉的方向:“没有对火候和鼓风的琢磨,炼不出铁水!”又指向锻造区:“没有对力量和结构的理解,造不出水力锻锤!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开办这个夜校,就是要把这些道理和规律,教给更多的人!”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怎么把活干得更好、更快,更要学为什么这么干!今天你可能是垦荒的力士,明天也许就能成为管理田亩的能手;今天你是打铁的学徒,明天或许就能设计新的机器!在林谷,只要你肯学,就有机会!”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和有上进心的工匠,眼中燃起了渴望的光芒。
夜校的教学内容,经过林凡的精心设计,分为普及与提高两个层面。
普及层面,面向所有自愿参加的谷民:
基础识字(简化字): 由姜宓主要负责。她挑选出与生产、生活最相关的数百个常用字,并按照林凡的建议,对部分笔画繁复的字进行了简化(如将“谷”简化为“谷”,将“铁”简化为“铁”),编写成简易的识字教材。教学从“人、口、手、林、谷、工、农”等最基本的字开始,结合实物和场景,力求实用。起初,许多粗手大脚的汉子拿着小木棍在地上比划时还颇为笨拙羞涩,但当他们第一次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者认出工具上的标识时,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实用算术: 林凡亲自编写教材。从最简单的计数、加减法开始,逐步引入乘除、度量衡换算(如石、斗、升、尺、寸)、简单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教学紧密联系实际:计算一块田需要多少种子,一批矿石能炼多少铁,建造一间房需要多少砖木……让数字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阿木和负责仓储的人员是这门课最积极的学生,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效率。
基础几何与物理常识: 这部分由林凡和墨恒共同负责。林凡用最浅显的语言和大量的实物演示,讲解“点、线、面”、“方、圆、角”的概念,以及杠杆、滑轮、斜面、重心等基本原理。他让人搬来杠杆和滑轮组,现场演示如何用很小的力气撬动重石;讲解为什么水车叶子要做成一定角度,为什么房屋结构要讲究稳定。这些知识深深吸引了像墨恒这样的技术骨干,也让许多普通工匠茅塞顿开,明白了以往只凭经验却说不出的所以然。老工匠鲁垚也常来旁听,听到妙处,常忍不住拍腿叫好,感叹“原来如此!”
提高层面,则是小范围的专项人才培养:
林凡和姜宓根据日常观察和贡献点记录,选拔出一批表现出一定天赋和潜力的苗子,进行重点培养。
技术专班: 由墨恒主导,学员主要是年轻工匠和聪明的学徒。教学内容更深,涉及初步的力学计算、材料特性、简单机械设计原理等。墨恒会将当前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如何提高水力锻锤的效率、如何优化风箱结构)作为课题,带领学员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个曾提出改进犁铧弧度的年轻木工阿生,就在这个班里脱颖而出。
管理专班: 由姜宓和林凡共同负责,学员是各小组长和有管理潜质的人(如阿木麾下表现突出的分队负责人)。教学内容包括更复杂的统计记账方法、人员调配原则、物资管理流程、甚至初步的统筹规划知识。姜宓会结合贡献点制度的运行实例,讲解如何保证公平效率;林凡则会传授一些项目管理的基本思路,如何分解任务、控制进度、评估风险。
农事专班: 由陈禾主讲,林凡补充科学原理。陈禾将毕生积累的看天、识土、选种、除虫的经验倾囊相授,而林凡则讲解轮作、堆肥背后的生物学和化学道理,试图将传统经验提升到更系统、可推广的理论高度。
夜校的开办,并非一帆风顺。白天高强度的劳作后,晚上还要学习,对很多人是不小的负担。有人打瞌睡,有人抱怨,也有人觉得识字算数“无用”。林凡并不强求,而是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他将学习表现与贡献点轻微挂钩,对进步快者予以公开表扬,并不断强调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渐渐地,变化悄然发生。锻造区的工匠在打造零件时,会下意识地用标准尺去量,嘴里念叨着“公差”;垦殖队的人在分配任务时,开始尝试用简单的算术计算工作量;甚至孩子们在玩耍时,也会用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一种尊重知识、渴望学习的氛围,开始在林谷弥漫。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核心成员的变化。墨恒在教授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愈发深刻;姜宓通过教学,进一步梳理和巩固了自己的管理思路;连阿木也学会了简单的记账,管理起物资来更加得心应手。
这一夜,夜校下课后,林凡和姜宓并肩走在回住处的路上。谷内灯火零星,远处传来巡逻队整齐的脚步声。
“看着他们从一字不识,到如今能写会算,明理知义,真好似看着幼苗破土。”姜宓轻声感叹,语气中带着满足。
“是啊,”林凡望向深邃的夜空,“技术器物,终有损耗更迭。唯有知识、思想,以及拥有知识和思想的人,才是我们林谷最宝贵的财富,是能星火相传、永不熄灭的火种。这条路,比建造十座高炉更难,但也更重要。”
姜宓侧首看着林凡在星光下显得格外坚毅的侧脸,心中那份依赖与钦佩之情,愈发深沉。她知道,这个男人要打造的,不只是一个能安居乐业的堡垒,更是一个孕育着新文明希望的摇篮。星火夜校的灯光,虽不及高炉铁水耀眼,却照亮了一条更为深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