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的进攻比预想的还要猛烈。天刚亮,炮火就覆盖了整个前沿阵地。李振邦所在的运输连驻地也遭到了炮击。
陈连长下令全连进入防炮洞。李振邦把装信的箱子紧紧抱在怀里,跟着战士们钻进了一个狭小的防炮洞。
炮击持续了一个小时。当炮声停歇,他们钻出防炮洞时,发现连部所在的掩体已经被炸塌了一半。
“快抢救物资!”陈连长嘶哑着嗓子喊道。
李振邦第一个冲进半塌的掩体,把装信的箱子一个个搬出来。这些信件比任何物资都要重要。有个战士要帮他,他摇摇头:“你去搬弹药,这里我来。”
在搬最后一个箱子时,余震突然发生,掩体彻底塌了下来。李振邦被埋在了下面。
“李同志!”金大成惊呼着冲过来,和其他战士一起用手扒开泥土。
五分钟后,他们把李振邦挖了出来。他满脸是血,但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个装信的箱子。
“我没事。”李振邦抹了把脸上的血,“快看看信件受损没有。”
经过检查,只有最上面的几封信被泥土弄脏了,其他都完好无损。李振邦这才松了口气。
这时,通讯员送来紧急通知:敌军突破了左翼阵地,运输连要立即转移。
“往哪里转移?”陈连长问。
“二号备用阵地。”通讯员回答。
李振邦立即开始收拾。他把信件分成三份,用油布包好,分别装在三个箱子里。这样即使丢失一个箱子,也不会损失全部信件。
“金大成,你带一队人护送重伤员先走。”李振邦分配任务,“小王,你带通讯班转移设备。我负责断后。”
陈连长不同意:“老李,你是非战斗人员,跟第一批撤退。”
李振邦摇头:“这些信件和军邮记录最重要,我必须确保它们安全转移。”
最终陈连长妥协了。李振邦带着五个战士留在最后,负责销毁不能带走的物资。
敌军越来越近,枪声已经清晰可闻。李振邦指挥战士们把带不走的粮食和弹药集中在一起,准备引爆。
“李同志,你们快走!”负责引爆的战士喊道。
“一起走。”李振邦坚持。
引爆炸药后,他们快速向二号阵地转移。路上不断有流弹从头顶飞过。
到达二号阵地时,李振邦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战士。
“小张呢?”他问。
“刚才过小河时中弹了。”一个战士低声说。
李振邦二话不说,转身就要回去救人。
“太危险了!”金大成拉住他。
“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同志。”李振邦挣脱他的手。
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李振邦很快找到了受伤的小张。小张腿部中弹,血流不止。
“李同志,别管我,你快走!”小张挣扎着说。
“别说傻话。”李振邦撕开自己的衬衣,快速为小张包扎。
这时,一队敌军发现了他们,开始包抄过来。李振邦观察地形,发现左边有个山洞。
“坚持住,我们到那里躲一躲。”他扶起小张,艰难地向山洞移动。
山洞很隐蔽,但也很浅,只能勉强容纳两个人。李振邦把小张安顿好,自己守在洞口。
敌军在附近搜索,脚步声越来越近。李振邦握紧手中的枪,屏住呼吸。
就在这时,他想起挎包里还有两颗手榴弹。这是临走时陈连长塞给他的,原本是为了在最后时刻与重要文件同归于尽。
李振邦灵机一动,取出其中一颗手榴弹,用细线系在洞口的两棵树之间,做成一个简易绊雷。
这个方法是他在现代军事教材上学到的。虽然简单,但在这种地形很有效。
果然,搜索的敌军触发了绊雷,手榴弹爆炸,造成了一死两伤。剩下的敌军不敢再贸然前进,只好撤退。
等到枪声远去,李振邦才背起小张,继续向二号阵地转移。
到达二号阵地时,天已经黑了。陈连长见到他们,又惊又喜:“老李,你可算回来了!”
小张被立即送往医疗点。医生说,如果不是止血及时,他很可能因失血过多而死。
这次转移,运输连损失了八名战士,还有大量物资。但所有的信件和军邮记录都完好无损。
晚上,李振邦在煤油灯下整理军邮记录。金大成坐在他旁边,默默地擦着枪。
“李同志,今天谢谢你。”金大成突然说。
“谢什么?”
“要不是你,小张就回不来了。”金大成停顿了一下,“你知道吗,小张才十九岁,家里就他一个儿子。”
李振邦没有说话,只是把整理记录的动作放慢了一些。
第二天,局势更加严峻。敌军完全切断了运输连与后方的联系,他们被困在二号阵地,弹药和粮食都不多了。
陈连长召集干部开会。大家的脸色都很凝重。
“粮食还能坚持三天,弹药更少,只够一次像样的防御战。”后勤排长汇报。
李振邦提出建议:“我知道有一条小路,也许可以通到后方。让我带几个人去试试。”
“太危险了。”陈连长反对,“现在到处是敌军。”
“但这是唯一的办法。”李振邦坚持。
最终,陈连长同意了他的建议。李振邦挑选了金大成和另外三个熟悉地形的战士,组成突围小组。
他们选择在凌晨出发,这个时候敌军戒备最松懈。
小路确实难走,几乎是在悬崖边上。有一处特别险要的地方,只有一根倒下的树干横跨在山涧上。
“我打头阵。”李振邦说。他小时候在上海练过平衡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他小心翼翼地走上树干,一步一步向前移动。树干在他脚下微微晃动,下面是几十米深的山涧。
快到对岸时,树干突然发出断裂声。李振邦赶紧向前一跃,险险地落在对岸。
“一个接一个,快!”他对着对岸喊道。
金大成第二个过,接着是其他战士。最后一个战士过到一半时,树干彻底断裂,他掉了下去。
“小赵!”金大成惊呼。
幸运的是,小赵掉下去时抓住了一根藤蔓,悬在半空中。李振邦立即解下自己的绑腿,和其他人的绑腿接在一起,做成一根绳子。
他把绳子扔给小赵:“抓住!”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们终于把小赵拉了上来。小赵吓得脸色发白,半天说不出话。
“休息十分钟。”李振邦说。
趁着休息时间,李振邦观察周围地形。凭借在现代学过的地理知识,他判断出这里应该有一条地下河。
“跟我来。”他带着战士们向下走了一段,果然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有水流出的痕迹。
钻进山洞,里面果然有一条地下河。顺着地下河走,他们居然绕到了敌军防线的后方。
“太好了!”金大成兴奋地说,“这条路线可以运送补给!”
他们继续前进,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后方基地。
后勤部门的同志听说运输连还在坚守,立即组织运送补给。李振邦主动要求带路。
“你太累了,换别人去吧。”后勤部长说。
“不行,只有我认识那条路。”李振邦坚持。
当天晚上,一支运输队跟着李振邦,通过地下河的小路,成功将补给送到了二号阵地。
看到运送来的粮食和弹药,运输连的战士们欢呼起来。陈连长紧紧握住李振邦的手:“老李,你可是救了全连的命啊!”
然而李振邦却高兴不起来。在返回后方的路上,他看到了太多惨烈的景象:被炸毁的村庄,流离失所的朝鲜百姓,还有无数牺牲的战士。
回到后方基地,他立即向兵团政治部汇报情况,建议加强对前线部队的补给线保护。
王主任听取汇报后,决定成立特别运输队,专门负责在敌军封锁下运送重要物资。李振邦被任命为特别运输队的指导员。
接受任命后,李振邦给父母写了封信:
“父母大人:儿在朝鲜一切安好,勿念。现担任新职,责任重大,恐短期内不能回国。在此地的所见所闻,让儿深感和平之珍贵。待战争结束,儿定当归国,侍奉二老。”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又添上一句:“儿在此地,结识诸多英勇战友,他们皆为保卫和平而战。儿当以他们为榜样,尽忠职守。”
信寄出后,李振邦立即投入到特别运输队的组建工作中。他挑选队员的标准很特别:不仅要身体好,枪法准,还要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
训练时,他把自己在现代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教给了队员们:如何利用自然环境隐蔽,如何制造简易工具,如何在野外获取食物和饮水。
有个队员问他:“指导员,您这些本事都是从哪学的?”
李振邦只是笑笑:“多看书,多实践,你们也能学会。”
特别运输队的第一次任务,是护送一批药品到最前沿的阵地。这条路被敌军严密封锁,已经有三批运输队没能通过了。
李振邦决定再次利用地下河路线。但这次他做了改进:在几个关键节点设置了警戒哨,还安排了接应点。
出发前,他对队员们说:“记住,我们的任务是运送药品,不是与敌军交战。遇到敌人,能躲就躲,能绕就绕。”
一路上,他们果然多次遭遇敌军。但凭借李振邦的事先部署,每次都化险为夷。
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五公里的地方,他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敌军在一个必经的山口设置了坚固的工事。
“怎么办?”队员问。
李振邦观察了很久,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声东击西。
他派一小队人到山口东侧制造动静,吸引敌军注意力,主力则从西侧一条几近垂直的悬崖攀爬过去。
这个计划很冒险,但成功了。当他们把药品送到前沿阵地时,阵地上的战士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们是怎么过来的?”阵地指挥官惊讶地问。
“走过来的。”李振邦轻描淡写地说。
回程时,他们带回了阵地上的重伤员。有个伤员在途中伤势恶化,李振邦用自己改进的急救方法,保住了他的性命。
这次任务的成功,让特别运输队名声大振。更多艰巨的任务接踵而来。
李振邦变得越来越忙碌,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为前线将士架起联系的桥梁。即使在最危险的任务中,他也会抽空为战士们送信。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寄信人是他在上海认识的林淑娴。信很短,只有几句话:
“振邦:得知你在朝鲜,甚为牵挂。上海一切安好,勿念。望保重,盼早归。”
看着这封信,李振邦久久没有说话。他知道,自己选择留在朝鲜是正确的。这里有需要他的战士们,有他未完成的使命。
他把信仔细折好,放进贴胸的口袋,然后继续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