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把 “海上着舰参数”“应急救援流程” 详细整理好,当天就通过加密线路发给 S 市实验室的林晓宁:
“给赵磊制定计划,后面可以加入海上战机的故障识别研究,尤其是海水腐蚀导致的管线泄漏、电路短路,后续在模拟舱里要加入这些故障场景。”
林晓宁很快回复:“明白。”
结束东部调研时,书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颜色的标注。
北方寒区的 “低温启动流程”“防寒设备参数”,东部沿海的 “海上着舰角度表”“应急救援步骤”,
再加上此前西北的 “高原适应性训练”“故障识别技术”,
一套覆盖 “高原、山区、寒区、海上” 四大极端环境的高端战斗机飞行员培养体系,终于在她脑海里形成完整框架。
在东部某省休整了一天,整理完数据。
书林才登上前往西部基地的内部通勤机。
不同于民用航班,通勤机飞行路线沿着山脉褶皱避开常规航线,舱内禁止使用普通通讯设备。
书林靠在舷窗边,看着下方逐渐从平原过渡到层叠群山的地貌,黛色山峦被雨雾裹着,心里满是对基地的牵挂。
三个小时后,通勤机降落在西部基地的山间专用停机坪。
刚走出舱门,带着松杉气息的湿润山风就扑面而来。
这里是国家重点保密基地,藏在连绵群山深处,营房与实验室都依山体隐蔽修建,只有顺着山势延伸的迷彩跑道和停机坪上的战斗机,暗示着这里的特殊属性。
负责接应的警卫员早已等候在旁,核对过书林的保密证件后,引她坐上了沿山道行驶的内部通勤车。
“卫上校,郭院士他们还在实验室,让您回来后先去趟指挥中心对接数据。”
警卫员一边小心操控着车辆绕过山道弯道,一边轻声汇报基地近况。
书林点点头,目光扫过路边隐蔽在树林里的警戒岗哨和伪装监控设备。
基地的保密等级极高,外人绝难进入。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驶到半山腰的指挥中心,书林先去保密室提交了调研资料 U 盘,做了登记备案。
她知道,调研的终点是落地。
只有把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才能真正支撑起高端战斗机飞行员培养与无人机航母计划的推进。
书林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进无人机航母计划与西部基地“多机协同体系作战”的实操融合。
这项融合早已经过导师郭院士牵头的理论验证。
从作战逻辑适配到技术参数匹配,近百份理论报告已为实操阶段铺平道路。
她带着整理好的数据,西北山区无人机起降参数、北方寒区设备抗冻指标、东部海上无人机协同预案,直奔郭院士在基地的临时办公室。
郭院士刚结束视频会议,桌上还摊着体系作战的最新部署图。
“老师,理论验证的所有节点都已通过,现在可以启动实操衔接了。”
书林指着部署图上的空白区域,
“极端环境下战斗机的覆盖盲区,正好能用无人机航母的‘移动作战平台’填补。
比如寒区作战,无人机可提前升空扫清航线冰雪;
海上任务中,无人机能模拟假目标掩护舰载机着舰。
这些战术在理论推演中都已验证可行。”
她打开加密电脑,调出实操阶段的初步方案,
“我计划先从设备联动入手,把无人机通讯系统与战斗机航电系统做硬衔接,再逐步推进场景化实操。”
郭院士指着方案中“通讯适配”的章节,精准点出关键:
“理论上的抗干扰算法要落地,得先解决不同机型的协议兼容问题。”
他起身走到沙盘前,补充道,
“调度逻辑不用从零开始,东部调研的舰载机调度流程可以直接借鉴,但要加入无人机自主决策模块。
极端环境下通讯延迟可能超过0.5秒,必须保证无人机能临时自主执行基础任务。”
当天下午,书林就牵头成立了“无人机航母实操专项组”,成员涵盖基地的航电工程师、无人机研发员及相关测试人员。
三天后,首次硬件联动实操在基地训练场展开。
一架改装后的无人机与嚣-xx型战斗机完成通讯对接。
在模拟“海上三级风浪”的场景中,无人机成功将勘察到的暗礁数据实时传输给战斗机,飞行员根据数据调整航线后,无人机随即切换为“警戒模式”,在战机周围形成半径5公里的防护圈。
郭院士在观测点看着实时传输的数据,满意地点头:
“通讯延迟控制在0.1秒内,符合实操标准。下一步加入寒区低温场景,测试电池与通讯的双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