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君站在万县中学的讲台上,粉笔灰簌簌落在蓝布长衫的袖口。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温和如嘉陵江水,正讲到《楚辞》里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台下三十几个孩子仰着小脸,跟着他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稚嫩的声音撞在雕花窗棂上,惊起檐下筑巢的雨燕。
这是他从成都师范大学毕业的第三个月。父亲在县衙门当文书,母亲总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托人在江津给他寻了门亲事。未婚妻是棉布庄老板的女儿,生得秀秀气气,上回来家里做客,给他纳的鞋底绣着并蒂莲,针脚细密得能穿起月光。
七月初七那日,张家老宅张灯结彩。堂前红烛高烧,母亲特意换上陪嫁的银簪,妹妹穿着新裁的月白襦裙,在院子里追着蝴蝶跑。他穿着藏青长衫,站在天井里看厨子杀猪,猪血溅在青石板上,像极了楚辞里写的操吴戈兮被犀甲。
正午时分,天际传来闷雷般的轰鸣。起初人们以为是暴雨将至,直到第一颗炸弹在城隍庙炸开,腾起的黑烟遮了半边日头。张少君抱着妹妹往地窖跑时,看见未婚妻的花轿正从巷口转过来,红盖头被气浪掀起,露出那张尚未来得及细看的脸。
爆炸声震碎了所有声音。等他从废墟里爬出来,老宅已成断壁残垣。母亲的银簪插在瓦砾堆里,妹妹的襦裙挂在焦黑的枣树枝头,随风飘啊飘,像片不愿落地的云。最刺目的是天井里那滩凝固的猪血,混着乡亲们的血,在骄阳下泛着诡异的光。
他在废墟里跪了三天三夜,直到杨森的川军路过万县。那个独眼营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兄弟,与其在这儿哭,不如跟我们去杀鬼子。他攥着染血的《楚辞》站起身,镜片后的眼睛里烧着两簇火。
三个月后,宜宾码头。他穿着崭新的军装,腰间别着营长送的匕首,望着东去的长江水。江面上漂着几具日军尸体,江水卷着他们的军帽,流向雾霭深处。他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银簪,轻声念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从此,川军敢死队里多了个戴眼镜的书生。他教新兵拼刺刀时,总说:这招式要像写毛笔字,手腕要活,力道要沉。没人知道他每晚都会在战壕里用树枝划地,写的不是兵法,是《九歌》里的句子,写完便用刺刀划得粉碎。
夜色如泼墨,将南津关的群峰晕染成一幅沉郁的水墨画,连最亮的星子也似怕惊扰了什么,躲进云层里,只余下几缕微光,在湿漉漉的崖壁上投下斑驳的影。
27集团军的敢死队,三十条汉子,如壁虎般贴着崖壁潜行。张少君走在最前,军靴碾过崖上青苔,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旋即被山风卷走,倒像是这山在低低喘息。
他鼻梁上的眼镜片,不时被崖壁渗下的水珠打湿,用袖口擦了又擦,镜片后那双眸子,却亮得如同暗夜寒星。
这副斯文模样,若在寻常街巷,旁人只会当他是个教书先生,谁曾想竟是个敢闯虎穴的铁血男儿?腰间匕首鞘上的铜偶尔碰撞,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在这死寂的夜里,竟似有千钧之力。
身后老栓,右耳缺了半片,那是淞沪会战中被炮弹碎片削去的,此刻他像头老山猫,脚步落地无声,只偶尔用眼神示意身后的小柱子——那新兵蛋子攥着枪的手心里全是汗,枪托都被浸得发滑。老栓伸出蒲扇般的大手,在他后颈轻轻拍了拍,那力道,便如定心丸一般。
穿过榛子林,前方豁然开朗。日军的弹药库如卧虎,帐篷间堆着的木箱在月光下泛出冷硬的光,“九二式”“三八式”的字样刺目。更远处的粮场,糙米袋码得如小山,守兵抱着枪打盹,刺刀在油灯下晃着昏黄的光。
张少君打了个手势,众人伏地。他压低声音,气息里带着草木的清苦:“老栓,你带五人,去会会那几个哨兵。记住,刀子快些,莫惊动了旁人。”
老栓咧嘴一笑,露出缺了的门牙,从腰间摸出根麻绳,绳头缠着块磨得雪亮的铁皮——这物件,淞沪战场上曾让三个鬼子悄无声息地归了西。
待巡逻兵的脚步声远了,东南角的哨兵正揉着惺忪睡眼转身,张少君如狸猫般窜出,翻身过铁丝网时,动作轻得像片落叶。不料铁丝接头处“咔啦”一响,哨兵猛地回头,手电光如利剑般扫来。
张少君心头一紧,矮身躲在木箱后,只觉心跳如擂鼓,震得耳膜嗡嗡作响。好在哨兵嘟囔了句“风刮的”,又转了回去,他这才松了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透。
老栓那边更绝,他贴着地面滑行,到了哨兵身后,麻绳猛地收紧,铁皮在喉结处轻轻一旋,那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便软倒在地。可刚要拖走尸体,另一侧的巡逻兵脚步声渐近,老栓眼神一凛,将尸体拖进帐篷阴影,自己蜷在旁边,屏住呼吸。巡逻兵的手电光在他头顶晃了晃,骂骂咧咧地走了,他才抹了把额头的汗,手心的铁皮已被攥得发烫。
弹药库里,硝烟与桐油味混杂,呛得人喉咙发紧。张少君一脚踹开木箱,手榴弹滚得满地都是,木柄上的防滑纹还带着新漆的光。“每人二十颗,多了跑不动!”他一边喊,一边往布袋里塞,帆布被棱角硌得鼓鼓囊囊,勒得手指生疼也不顾。
老栓在粮场那边低呼:“少君,这糙米袋缝得真结实!”月光下,队员们扛着麻袋往回撤,个个弯腰如弓,却脚步飞快。
变故突生。一个起夜的日军士兵揉着眼睛出来,撞见搬粮的队员,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惊叫。张少君心头一沉,扬手将短枪甩了过去,枪托正中那士兵太阳穴。可还是晚了,远处帐篷里瞬间亮起手电,枪栓声“哐当”作响,刺破了夜的寂静。
“撤!往鹰嘴崖走!”张少君拽起一个新兵就跑,布袋里的手榴弹“咚咚”撞着,像是在催命。身后枪声如爆豆,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打在树干上溅起木屑。一个队员慢了半步,子弹擦过胳膊,血珠顿时涌了出来,他闷哼一声,咬牙跟上,血水顺着胳膊流进袖口,又从指尖滴落在地上,在月光下划出一道暗红的线。老栓边跑边回头,摸出颗手榴弹,咬开引线往身后一扔,“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暂时挡住了追兵。
跑到鹰嘴崖,却见窄路被几块巨石堵死,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日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手电光在崖壁上乱晃,如恶鬼的眼睛。“搭人梯!”张少君大喊,率先蹲下,老栓踩着他的肩膀爬上去,再伸手将下面的人一个个拉上来。轮到小柱子时,他脚下一滑,半个身子探出崖外,吓得脸色惨白,老栓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硬生生将他拽了上来,小柱子的裤腿已被崖边的荆棘划破,渗出血来。
张少君最后一个上来,刚站稳,一颗子弹便打在他刚才蹲身的地方,碎石溅了他一脸。他摸了摸,眼镜片碎了一块,脸颊被划了道口子,血顺着下巴滴在衣襟上,红得刺眼。清点人数,三十人一个不少,只是那个胳膊受伤的新兵,脸色发白,却咬着牙没吭声。
刚喘了口气,前方密林里忽然传来一阵窸窣声,众人顿时握紧了枪。却见黑暗中走出几人,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穿着灰布军装,腰间别着把驳壳枪,眼神锐利如鹰。“是27集团军的弟兄吗?”他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量。
张少君一愣,反问:“你们是?”
“新四军游击队,在此地活动。”汉子答道,“我是政委李青山。刚才听到枪声,猜是友军遇了麻烦,特地来看看。”
此时日军的追兵已到崖下,正嗷嗷叫着往上爬。李青山眉头一皱:“此地不宜久留,跟我走,有条小路能绕出去。”
张少君看他不像坏人,又瞧着身后步步紧逼的追兵,当机立断:“好!多谢兄弟!”
李青山带着他们钻进一片密林,脚下的路愈发难走,尽是些悬崖峭壁的缝隙,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旁边便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月光照下去,黑沉沉的不见底。李青山却如履平地,显然是走惯了的。
“这路是我们踩出来的,鬼子不熟,一时半会儿追不上。”他边走边说,“但他们人多,迟早会绕过来。这样,我带十五个弟兄留下,引开他们,你们趁机往西北走,那里能回到你们的阵地。”
张少君心头一热:“这怎么行?太危险了!”
李青山一笑,笑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坚毅:“都是打鬼子,分什么彼此?你们带着弹药粮食,比我们更重要。快走!”他回头对身后的十五个队员道,“弟兄们,跟我来,给友军争取时间!”
那十五个队员齐声应道:“是!”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
李青山冲张少君一挥手,带着人转身往另一个方向跑去,故意弄出响动。很快,身后传来密集的枪声和日军的喊叫声,显然追兵被引了过去。
张少君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眼眶一热,对着那方向敬了个军礼,沉声道:“走!莫辜负了弟兄们的心意!”
赣江的水,十六岁那年在李青山脚边涨了又落。他揣着母亲连夜蒸的米糕,跟着穿灰布军装的队伍走时,身后的老樟树落了片叶子,正好飘在他磨破的草鞋上。那是1933年,少共国际师在江西组建,全师都是像他这样没长齐个子的少年,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才十三。
连长总拍着他的后脑勺笑:青山,你这名字好,咱红军就像山,野火烧不尽。他那时扛着比人还高的步枪,在瑞金的红土地上练刺杀,枪托撞得肩膀青一块紫一块,夜里疼得睡不着,就摸出怀里的红布条——那是村里苏维埃主席给的,上面用朱砂画着镰刀锤头,说带着它,子弹就绕着走。
1934年的湘江,成了他一辈子忘不掉的血色记忆。江水被染得发红,浮着枪枝、草鞋,还有朝夕相处的伙伴。少共国际师奉命死守阵地,他所在的连被派去夺一座无名高地,连长刚喊出,就被一颗炮弹掀翻在泥里。李青山抓起连长的驳壳枪,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爬,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却像疯了一样,只知道往前冲——身后是中央纵队渡江的船队,不能退。
就在他被一颗流弹打中左臂,血顺着袖子往下淌时,指导员爬过来,在他耳边喊:青山,想不想入党?他咬着牙点头,血沫子从嘴角溢出来。指导员从怀里掏出党章,就在弹坑里,让他对着鲜红的封面宣誓。风声、枪声、爆炸声混在一起,他的声音却异常清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那场血战,全连最后只剩七个人。他拖着伤臂,跟着大部队跨过湘江时,回头望了一眼,江面上的血沫子像开败的桃花,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后来少共国际师解散,他被分到休养连,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草地上的草根煮着吃,皮带烤着啃,他总把自己那份米分给伤员,说:我年轻,扛得住。
到了陕北,他成了老兵。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他跟着部队开赴平型关。那场仗打得凶,他带着一个排冲在最前面,刺刀捅进鬼子胸膛时,总能想起湘江边牺牲的指导员。一颗子弹擦过他的额头,留下道月牙形的疤,伤好后,他摸着那道疤笑:又多了个记认。
1938年9月,他被调到湖北南津关,成了当地新四军游击队的政委。这里的山和江西的不一样,更陡,更险,却也藏得住人。他带着队员们在山里打游击,熟悉每一条小道,每一处悬崖。夜里宿在山洞,他总给年轻队员讲少共国际师的故事,讲湘江的水,讲陕北的雪,最后总说:咱们在这里多拖住一个鬼子,前线就少一分压力。
遇上张少君那晚,他刚带着队员在黑风口摸了鬼子的岗哨。听见鹰嘴崖方向的枪声,就知道是友军遇了险。摸过去时,看见张少君带着人在崖边进退两难,他心里咯噔一下——这场景,像极了当年湘江边的绝境。所以当他说出我带弟兄们引开他们时,没有丝毫犹豫,就像当年在湘江弹坑里宣誓时一样,觉得这是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