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华懋饭店高层套房的窗帘拉得严丝合缝,将外滩的璀璨灯火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
室内只亮着几盏壁灯,光线柔和却不足以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韩笑和林一相对坐在沙发上,中间的茶几上摊开着笔记本、
几张匆匆写就的纸片,以及两个空了的咖啡杯。
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空气中混杂着烟草、咖啡和一丝疲惫的气息。
从“憩庐”那个奢华而压抑的沙龙归来已近三个小时,
两人毫无睡意,精神仍处于高度亢奋与警觉之中。
“复盘。”韩笑掐灭了手中的烟头,声音因熬夜和高度集中而略带沙哑。
他揉了揉眉心,努力将脑海中那个充满虚伪笑容和机锋交锋的夜晚像过电影般重新梳理。
林一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扫描仪。
他打开随身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沙龙上听到的、看似随意实则可能暗藏玄机的对话片段。
“焦点集中在宋泊然身上,”林一开口,语速平稳,
“他主导了话题,看似泛泛而谈‘价值重估’,但每次举例或引导,
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几家具体的华资企业。频率最高的是这几家——”
他用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
1. “大华纺织厂”:宋泊然提到“某些老牌纺织厂,设备陈旧,管理僵化,
空有市场份额和熟练工人,却跟不上时代,可惜了……”
旁边一位洋行买办立刻附和,提到大华厂
“最近好像资金链很紧,连进口的澳洲羊毛都断供了”。
2. “振华机器厂”:有人谈起工业投资,宋泊然便说“像振华厂,
有技术底子,能仿制一些德国机械,但缺乏核心专利,最近又摊上了专利官司,
股价跌得厉害,正是‘价值洼地’。” 语气充满暗示。
3. “永固搪瓷厂”:讨论到日用消费品市场时,一位投机客抱怨竞争激烈,利润薄。
宋泊然微笑着点拨:“永固厂的老牌子,在江北还是有市场的,
就是厂房太旧,地段虽好却效率低下,听说最近还失了一次火,雪上加霜啊。”
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某分厂”:这并非直接点名,
而是宋泊然在评论民族工业时,提到“有些企业摊子铺得太大,
管理跟不上,一个分厂出事,就能拖累整个集团”,
当时有人低声嘀咕了一句“就像南洋公司在浦东那个新厂,听说机器故障停产好久了吧?”
5. 还有两家相对不那么突出,但也被提及的:
“福昌面粉厂”(被指“原料采购出了问题”),
“华通电讯器材行”(被评“技术更新太快,老企业跟不上”)。
“除了这些明确的名字,”林一补充道,
“谈话中还弥漫着一种氛围——对华资实业普遍的看衰。
认为他们技术落后、管理家族化、不堪一击。仿佛这些企业陷入困境是必然的,
而‘有远见的资本’介入,进行‘整合’‘改造’,才是‘顺应潮流’。”
韩笑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敲击。
这些信息碎片,单独看可能是普通的商业讨论,但被宋泊然这样的人物,
在那样一个场合,有指向性地串联起来,其意味就截然不同了。
这不像是在分析市场,更像是在……给潜在的猎物估价。
“还有,”韩笑补充了自己观察到的细节,
“那个穿长袍捻佛珠的老头,在宋泊然提到‘大华’和‘振华’时,眼皮抬了一下,眼神很冷。
那个王买办,一提到‘永固厂失火’,就下意识地看了宋泊然一眼,带着点谄媚。这些微表情,不寻常。”
两人将所有这些信息——企业名称、困境描述、在场人员的反应——
逐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清晰的清单和关系图。
这份由沙龙闲谈中提炼出的“问题企业”名单,仿佛一张若隐若现的狩猎地图。
凌晨四点,这份带着沙龙余温的加密情报,
通过绝对安全的死信箱渠道,被送到了法租界那间隐秘的安全屋内。
冷秋月 几乎是在收到情报的瞬间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煤油灯下,她苍白而专注的脸庞映着微弱的光。
她将韩笑林一送来的名单铺在桌上,然后转身走向那个几乎占据了一面墙的、
她凭借记忆和韩笑不断补充的资料构建起的“信息墙”。
墙上贴满了上海地图、剪报、公司结构图、数据表格。
她像一位面对复杂棋局的棋手,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全局。
她首先核对这些企业的基本信息。大华、振华、永固……都是有着二三十年历史、
在各自领域曾颇有声望的民族品牌,并非默默无闻的小厂。
接着,她开始进行交叉验证,这是记者最擅长的本领:
1. 金融线索: 她翻出近期《银行周报》、《申报》经济版的报道,查找这些企业的信贷信息。
果然发现端倪:大华纺织厂的主要贷款银行“汇华银行”在上月突然宣布收紧对纺织业的信贷;
振华机器厂则被一家外资背景的“远东信托”起诉,要求提前收回一笔巨额贷款;
永固搪瓷厂的抵押资产被银行重新评估,价值大幅缩水。
这些“巧合”的金融动作,时间点非常集中,
且都发生在这些企业看似遇到经营困难的前后。
2. 供应链线索: 她查阅进出口数据和行业简报。
发现大华厂的主要羊毛供应商——一家澳籍洋行,
近期“因船期问题”暂停了对大华的供货,
却同时加大了对另一家日资纺织厂的供应。
振华厂涉及的“专利官司”,原告方是一家注册在瑞士、背景模糊的“专利管理公司”。
3. 舆论线索: 她梳理了近几个月的报纸。
发现关于这些企业的负面报道突然增多,且角度相似:
管理混乱、技术落后、火灾事故(永固厂那场火被描述为“严重管理疏忽”)、
甚至带有暗示性的工潮新闻(称大华厂“拖欠工资,工人不稳”)。
这些报道往往出现在几家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上,时间点与它们的“困境”爆发高度吻合。
4. 宏观数据: 她注意到,同期上海的整体工业数据并未出现如此剧烈的下滑,
汇率波动也对所有企业影响均等,并未单独针对这些行业。
相反,一些与这些“问题企业”产品类似的日资或外资品牌,却同期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