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逍遥小贵婿 长嫡 灵剑尊 大清隐龙 金牌帝婿 将军好凶猛 抗战之烽火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69章 雨打宫槐声簌簌,风穿戟卫气森森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通鉴?宗室纪》载:“天德萧桓复位逾月,昌顺郡王萧栎上表请觐。御书房内叙旧,时长凡一炷香。萧桓执萧栎手忆南宫旧事,直言‘昔年寒冬被囚,贤弟托内务府旧人馈银丝炭、送驱寒汤药,此恩朕未敢忘’;萧栎则恭谨避嫌,逊言‘不过转递旧人一片念旧之心,算不得馈送,不足挂齿’。

时玄夜卫北司探子已乔装内侍立殿侧,袖藏密录簿,默记二人言行 —— 萧桓语含兄友之温,却时时察萧栎躬身垂眸的恭顺;萧栎言露臣服之诚,更处处避‘主动关照’‘涉政’之敏。此非寻常宗室叙旧,实为天德朝帝权稳固后,君与宗室间‘权界分寸’之隐性校准。终以雨前茶凉、宫监奏报‘刘焕等臣候议政务’而止,然萧桓心中‘立制束宗室’之念已悄然成型 ——《宗室管理制度》之议,自此始萌。”

御书房的银丝炭燃得再旺,也暖不透君臣间那层无形的权界;盏中雨前茶的温热再浓,也裹不住权力更迭后,兄弟情里最沉的谨慎 —— 那一言一行的分寸里,藏着天德朝宗室与帝权共生的初章。

望皇兄未归

雨丝织雾笼金阙,朱墙浸润隐龙纹。

廊柱盘龙沾冷露,殿檐垂角挂轻尘。

倚栏久望宫门闭,忆昔同阶论古今。

旧日袍同承帝恩,今朝影独对空樽。

雨打宫槐声簌簌,风穿戟卫气森森。

不知归客在何津?徒见寒云锁殿门。

兄弟凋零如败叶,空留宏宇卧荒痕。

一掬清愁随雨落,半生荣宠付烟沉。

御殿内的银丝炭燃得正好,火光明明灭灭映在金砖上,将萧桓与萧栎相握的手照得格外清晰。萧桓的掌心带着常年批奏形成的薄茧,指腹轻轻摩挲着萧栎腕间那只素银镯 —— 镯身已被磨得发亮,内侧刻着 “永熙十三年赐” 的细字,是当年父皇永熙帝为二人加冠时所赠,如今萧桓的那只早随南宫岁月遗失,只剩萧栎这只还妥帖戴在腕间。

“贤弟,” 萧桓的声音比方才朝会时柔了许多,褪去了帝王的凛冽,多了几分兄长的温软,“当年朕在南宫,寒冬腊月连炭都供不上,是你托内务府的老熟人,每月悄悄送两筐银丝炭、三匹厚棉,还有太医院的驱寒汤药 —— 这些,朕都记着。” 他刻意提 “内务府老熟人”,是为了给萧栎留余地,避 “宗室干政” 之嫌。

萧栎的指尖微微一颤,顺着萧桓的力道缓缓起身,掌心却悄悄抽离半寸,最终垂在身侧,指节无意识地蹭过常服袖口的补丁 —— 那是他外邸仆从补的,针脚不如宫中专做的细密,与萧桓龙袍上绣的暗金龙纹判若云泥。“皇兄言重了,” 他垂眸看着金砖上的纹路,不敢与萧桓对视太久,“内务府的老总管是父皇旧人,念及先帝恩义才肯帮忙,臣弟不过是传了句话,算不得什么。倒是皇兄在南宫仍不忘读书,臣弟听闻您还抄了三遍《资治通鉴》,这份韧性,臣弟自愧不如。” 他用 “父皇旧人” 转圜,又捧萧桓的韧性,巧妙避开 “自己主动关照” 的细节,怕落 “干预内廷” 的话柄。

殿侧的内侍(实为玄夜卫探子)垂着头,手中的拂尘看似随意搭在臂弯,实则指腹在袖中密录簿上飞快书写:“桓提南宫棉衣,栎推‘内务府老总管’,避嫌意显。” 炭盆里的银丝炭 “噼啪” 一声,火星溅起,映得探子袖中的密录簿泛出浅淡的墨痕。

萧桓松开手,指了指御案上的茶盏,内侍连忙上前,为二人续上茶。茶汤是江南新贡的雨前茶,叶芽嫩绿,浮在清澈的水中,袅袅轻烟缠上萧栎的指尖。“尝尝这个,” 萧桓端起自己的茶盏,却未饮,目光落在茶盏里的叶芽上,“今年江南水灾,多亏刘焕调度及时,茶农才没受太大损失,这新茶能按时贡上来,也算不易。” 他提刘焕,是想让萧栎知道,朝臣各司其职,宗室无需费心。

萧栎双手捧过茶盏,掌心传来温热,却不敢像当年兄弟同饮时那样畅饮,只浅啜一口,让清苦的茶汤在舌尖打转,随即咽下。“好茶,” 他放下茶盏,盏底与御案碰撞发出轻响,连忙收力放轻,“比臣弟外邸喝的碧螺春更醇,只是少了几分甜润 —— 想来是臣弟粗鄙,品不出这雨前茶的回甘。” 他刻意提 “外邸碧螺春”,是暗示自己如今生活朴素,无争权之心;说 “品不出回甘”,则是表 “不敢妄议朝堂好物” 的恭谨。

萧桓闻言,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却快得让人捕捉不到:“碧螺春甜润,适合闲时消遣;雨前茶清苦回甘,倒像这朝局 —— 旧党余波虽未平,却已渐显清明。你在宫外,或许没听过谢渊近日的动静,他已令秦云率京营士兵支援大同卫,与岳谦联动防务,瓦剌再不敢靠近边境半步。” 他主动提谢渊,是向萧栎展示帝党核心的稳固,也是在试探萧栎对朝臣的态度。

殿侧的探子笔尖一顿,在密录簿上添道:“桓提谢渊边防,栎唯赞‘好茶’,不涉评议。” 他眼角余光扫过萧栎的袖口,那处补丁在烛火下格外显眼,与御殿的精致格格不入,倒真像萧栎说的 “粗鄙”—— 只是这 “粗鄙”,更像刻意为之的安分。

萧桓见萧栎始终避谈政务,便话锋一转,似不经意提及:“这次复位,多亏周显查得旧党密信,谢渊稳住边防,杨武整理军籍,不然还不知要费多少波折。你当年在成武年间,若有这些臣工相助,或许也不用那么累。” 他提 “成武年间”,是试探萧栎对过往帝位的态度。

萧栎的身体猛地一僵,随即躬身,腰弯得比之前更低:“皇兄说笑了,” 他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谨慎,“成武年间臣弟年少无知,多亏谢大人、王瑾大人等臣工尽心辅佐,才没出大错。这次皇兄复位,臣弟未能出力,反倒让谢大人等奔波,心中实在惭愧 —— 若臣弟有谢大人一半的忠勇,或许还能为皇兄分担些。” 他绝口不提 “成武帝位”,只称 “年少无知”,又将功劳全归臣工,彻底撇清自己与 “复辟” 的关联,怕被旧党牵连,也怕萧桓猜忌。

萧桓看着他躬身的背影,鬓角的银丝在烛火下泛着白,想起当年萧栎登基时的意气风发,心中竟有几分感慨 —— 只是这感慨,很快被帝王的理智压下。“你有这份心便好,” 他抬手示意萧栎起身,“宗室的本分是安稳,不是理政。你能约束宗室子弟,不让他们被旧党利用,就是对朕最大的分担。前几日听说,你还禁了府中子弟与镇刑司旧吏往来,做得很好。” 他提 “约束子弟”,是肯定萧栎的安分,也是在提醒他 “继续安分”。

萧栎起身时,额角已沁出细汗,连忙用袖口轻擦,却不敢擦得太明显:“臣弟遵皇兄教诲,宗室子弟若不安分,便是坏了大吴根基,臣弟绝不容许。”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殿侧的探子将这细节记下:“栎闻‘成武年间’,额角出汗,显紧张。”

就在萧栎还想再说些什么时,殿外传来轻叩声,一名宫监躬身进来,声音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规矩:“陛下,户部尚书刘焕、兵部侍郎杨武已在殿外候着,奏报江南赈灾与边镇军籍整理之事,按礼部拟定的‘朝会时序’,此时该议政务了。” 宫监是礼部派来的,按《大吴官制?礼仪篇》,帝王每日政务有固定时序,即便叙旧,也需优先政务。

萧桓的目光瞬间从萧栎身上移开,落在殿外的方向,方才的温情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沉凝:“知道了,让他们进来。” 他话音刚落,便拿起御案上的奏疏,指尖拂过 “江南赈灾” 的字样,仿佛方才的叙旧从未发生。

萧栎心中一凛,立刻躬身:“皇兄政务繁忙,臣弟不便打扰,先行告退。” 他不敢有半分停留,怕耽误萧桓处理政务,也怕撞见刘焕、杨武 —— 与朝臣碰面,难免又要应对问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宫监引着萧栎向外走,经过殿门时,萧栎的余光飞快扫过萧桓 —— 他已低头批阅奏疏,眉头微蹙,全然沉浸在政务中,再未看自己一眼。那道专注的背影,像一道无形的界限,将 “兄弟” 与 “君臣” 分得清清楚楚。萧栎心中一叹,脚步更快地走出御殿,衣袍扫过殿门的铜环,发出 “叮” 的轻响,在寂静的宫道里格外清晰。

萧栎走出御殿,踏上月台,风一吹,便裹紧了身上的常服。阶前的海棠树还是他当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半枯着,老枝斜斜指向天空,几片残叶在风中晃荡,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御殿的朱漆大门,门内烛火通明,隐约能听到萧桓与刘焕交谈的声音 —— 那是属于帝王与朝臣的世界,他早已被排除在外。

引路的内侍(玄夜卫探子伪装)跟在身后,看似恭敬,实则目光始终落在萧栎的一举一动上。萧栎察觉到这目光,却不敢回头,只能继续往前走,指尖无意识地摸向腕间的银镯 —— 这是他与过往唯一的联系,如今却也成了 “安分” 的象征。

“郡王,” 探子伪装的内侍轻声开口,语气恭敬却带着试探,“外邸的马车已在宫门外候着,需不需要为您备些热汤?御膳房还有刚炖好的姜汤,驱寒正好。” 这是探子在试探萧栎是否愿与宫中人多接触,萧栎连忙摇头:“不必了,多谢公公,臣弟外邸有汤,不麻烦了。” 他拒绝宫中之物,怕落 “私通内廷” 的话柄。

探子在心中记下:“栎拒御膳房姜汤,显避嫌之态。” 两人沿着宫道往前走,青石板缝里的荒草蹭着萧栎的靴底,痒痒的,却像扎在心上 —— 这宫道他曾走了无数次,当年是帝王的威仪,如今却是郡王的恭谨,物是人非,不过数年。

萧栎的马车停在宫门外,车夫见他出来,连忙上前搀扶。萧栎踏上马车,车帘落下的瞬间,才敢卸下脸上的恭谨,靠在车壁上闭目。脑海里翻涌着御殿的场景:萧桓掌心的薄茧、雨前茶的清苦、宫监的提醒、海棠的残枝…… 还有当年成武年间,他与萧桓在御殿一同批阅奏疏,萧桓笑着说 “以后这江山,我们兄弟一起守” 的画面。

“郡王,” 车夫轻声问,“要不要先去内务府取些新的棉料?您常服的补丁都快磨破了。” 萧栎睁开眼,摇头:“不必了,让府里的仆从补补就好 —— 外邸不比宫中,朴素些才好。” 他知道,内务府的棉料需经礼部报备,若去取,难免要与朝臣接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马车缓缓驶向外邸,沿途经过吏部衙署,萧栎撩开车帘一角,见张文正拿着《文官考核制度》草案与下属商议,眉头紧锁,神情专注。他想起萧桓提的 “宗室管理制度”,心中明白,萧桓定是要通过制度约束宗室,自己能做的,唯有安分守己,不添乱。

回到外邸,萧栎径直走向书房,书架上摆着当年父皇赐的《资治通鉴》,书页已泛黄,却被他翻得发亮。他抽出书卷,坐在案前,却无心阅读 —— 御殿的温语还在耳边,君臣的分寸却像一道鸿沟,让他明白,兄弟情再深,也抵不过皇权的威严。

萧栎离开后,萧桓与刘焕、杨武商议完政务,便屏退众人,召来周显。御殿内的银丝炭仍在燃烧,茶盏里的雨前茶已凉透。“萧栎今日的言行,探子都记下来了?” 萧桓拿起密录簿,仔细翻阅,指尖在 “栎拒姜汤”“避谈成武” 等处划过。

周显躬身道:“陛下,探子记录详实,萧栎言行恭谨,无半分逾矩,且主动约束宗室子弟,显安分之心。只是…… 他提及‘内务府老总管’,臣已查过,那老总管是永熙帝旧人,与萧栎往来多年,臣已令玄夜卫暗中监控,防止他借老总管干预内廷。” 周显的谨慎,正合萧桓心意。

萧桓放下密录簿,道:“不必过度监控,只要他安分,便留他体面。你传旨给王瑾、张文,让他们加快《宗室管理制度》的起草,重点加入‘宗室非诏不得入宫’‘严禁与内廷私通’‘宗室子弟经科举入仕’三条 —— 既给宗室留生路,也防他们干政。” 他要通过制度,将宗室与帝权的分寸固定下来,避免日后再起纷争。

周显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传旨。另外,大同卫的探子传来消息,旧党余孽已被全部抓获,徐靖的密信已呈给周铁,旧党案很快便能审结。” 萧桓点头:“好!旧党肃清,宗室安分,朝局便能彻底安稳 —— 谢渊那边,你也传句话,让他安心整顿边防,无需担心后方。”

周显离开后,殿侧的玄夜卫探子也上前复命,将方才记录的细节一一禀报:“陛下,萧栎在殿内时,共三次欲言又止,皆在提及‘复辟’‘成武’时;扶手时,他的指尖先收紧后放松,显紧张;饮茶时,盏底轻碰御案后立刻收力,显恭谨;告退时,余光扫您批阅奏疏,停留不足一息,显不敢多看。” 探子的细致,确保了无任何细节遗漏。

萧桓听着,心中愈发确定萧栎的安分:“他这些年在宫外,倒是磨去了不少锐气。你下去吧,继续监控萧栎外邸的动向,若有异常,即刻禀报。” 探子躬身退去,御殿内只剩萧桓一人,他拿起那盏凉透的雨前茶,一饮而尽 —— 清苦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却让他更加清醒:帝王之道,既要顾念旧情,更要守住权柄,这分寸,半点不能错。

他走到窗边,望向宫道的方向,萧栎的马车早已消失在拐角。偏殿的海棠树在风中晃荡,残枝映在窗纸上,像一道浅淡的痕。萧桓想起父皇当年的话:“宗室是盾,也是刃,用得好护社稷,用不好伤根基。” 如今想来,父皇的话果然没错 —— 萧栎这面 “盾”,只要安分,便能为大吴添一份稳固。

入夜后,萧栎的外邸书房仍亮着烛火。他召来府中管事,递过一份名单:“这是府中子弟与镇刑司旧吏有过往来的名单,你即刻去通知他们,从今往后,不得再与旧党余孽接触,若有违反,立刻逐出府中,永不得认祖归宗。” 管事接过名单,躬身道:“郡王放心,属下这就去办。”

管事离开后,萧栎又拿起《大吴律?宗室篇》,仔细翻阅,重点看 “宗室干政” 的条款。他知道,萧桓即将颁布《宗室管理制度》,自己唯有提前约束子弟,才能在新制度下保住昌顺郡王的爵位,也保住府中所有人的安稳。

“父亲,” 长子萧瑜进来,手中捧着一件新制的常服,“这是府里新做的,您常服的补丁太明显了,明日入宫觐见,怕是会被朝臣议论。” 萧栎摇头,将常服推回去:“不必了,补丁便补丁,总比被人说‘宗室奢靡’好。明日我不去入宫了,你替我上表,称‘偶感风寒,不便觐见’—— 如今朝局敏感,少入宫,少惹麻烦。” 他连入宫都尽量避免,怕与朝臣碰面,落人口实。

萧瑜明白父亲的苦心,点头道:“儿子遵旨。只是…… 谢大人近日整顿边防,我们要不要送些粮草过去,表表心意?” 萧栎立刻摆手:“不可!粮草调度是户部的事,我们宗室送粮草,便是越权,会被玄夜卫盯上的。你记住,凡事按规矩来,不越雷池一步,才能安稳。”

次日清晨,萧桓收到萧栎的 “风寒” 奏疏,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 —— 萧栎的安分,正是他想要的。他召来王瑾、张文,二人呈上《宗室管理制度》草案,其中 “非诏不得入宫”“严禁与内廷私通”“科举入仕” 三条,与萧桓的要求完全一致。

“很好,” 萧桓翻看草案,满意点头,“你们将草案发至各宗室邸宅,征求意见,十日之后,正式颁布。” 王瑾躬身道:“陛下,臣已令礼部将草案誊抄多份,今日便可发往各邸宅。另外,谢大人派人送来边镇奏疏,称大同卫防务已稳固,瓦剌遣使求和,愿归还当年掳走的大吴百姓。”

萧桓接过奏疏,心中大安 —— 旧党肃清,宗室安分,边防稳固,天德朝的朝局,终于彻底摆脱了复辟后的动荡。他看向殿外,偏殿的海棠树虽仍半枯,却已抽出几点新绿,像极了这渐显清明的朝局。

此时,周铁也送来旧党案的审结奏疏:石崇终身监禁,徐靖流放极北,其余旧党余孽皆已处置。萧桓提笔批复:“准奏。令玄夜卫加强对诏狱的监控,防止旧党余孽串供。” 批复完,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想起昨日御殿的温语 —— 那场兄弟间的叙旧,虽藏着君臣的分寸,却也为宗室制度的颁布铺平了道路,为天德朝的安稳,添上了关键的一笔。

片尾

《宗室管理制度》正式颁布,各宗室邸宅皆无异议,萧栎带头遵守,上表辞去 “宗人府左宗正” 之职,专心居外邸读书,约束子弟,再未干预政事。玄夜卫对宗室的监控虽未撤销,却也因制度的明确,少了几分紧张 —— 宗室与帝权,终于在 “规矩” 与 “安分” 中找到了平衡。

边镇方面,谢渊与岳谦、李默协同,接受瓦剌求和,迎回被掳百姓数千人,萧桓派王瑾前往边境主持迎接仪式,彰显大吴威仪。户部刘焕趁机调度粮草,安抚归来百姓,江南水灾过后的民生也渐渐复苏,户部奏报 “全年赋税较上年增长三成”,大吴经济稳步回升。

萧栎偶尔会收到萧桓赏赐的书籍、药材,却从不主动入宫谢恩,只上表称 “臣弟无德,愧受赏赐”。兄弟二人虽见面渐少,却再无过往的猜忌,御殿那盏雨前茶的温语,成了两人间最妥帖的分寸 —— 君臣有别,却也不失兄弟情分。

次年春,偏殿的海棠树抽出新枝,嫩绿的叶子在风中晃荡,萧桓路过时,驻足看了许久,对身边的内侍道:“这树当年是栎亲手栽的,如今终于又活过来了。” 内侍躬身应和,却不知帝王心中,这树不仅是旧物,更是宗室与帝权平衡的象征 —— 唯有根基稳固,才能枝繁叶茂,正如这大吴的江山。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御殿叙旧之役,实为‘帝权与宗室权’平衡之关键。萧桓以温语藏锋,既顾念兄弟旧情,又暗定制度之规,显帝王之智;萧栎以恭谨避嫌,既拒越权之嫌,又约束宗室子弟,显宗室之明。玄夜卫监控为表,制度约束为里,君臣兄弟的分寸拿捏,终使宗室从‘复辟后之隐患’变为‘社稷之辅翼’。”

御殿的雨前茶早已凉透,却留下了最妥帖的君臣分寸;半枯的海棠树终抽新绿,象征着宗室与帝权的共生。这场叙旧非仅闲话,实为天德朝 “定规矩、安宗室” 的预演 —— 帝王需知 “威而不苛”,宗室需懂 “安而不越”,二者相得,方能护社稷安稳。

它告诉后世:皇权的稳固,非仅靠雷霆手段,更需靠 “分寸” 二字 —— 对兄弟,留三分温情,守七分威仪;对宗室,定明确制度,给适度体面;对朝局,清奸佞之恶,用忠良之贤。唯有如此,方能让权力在温情与规矩间找到平衡,让江山在安稳与清明中稳步前行。而萧桓与萧栎的兄弟情,也终将在大吴史册中,成为 “君臣有度,兄弟有分” 的典范。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超级无敌系统 影视之多子多福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大明日不落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九龙夺嫡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不科学的原始人 抗战之红色警戒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带着漫威回北宋 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寒门状元路 靖康前夜:帝业重光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