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逍遥小贵婿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长嫡 将军好凶猛 特工萌妃 抗战之烽火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16章 傲骨难折凭祖制,赤肠未冷念苍生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卷首语

《大吴会典?礼志》明载:“故君尊荣,系乎国本纲常;臣子守礼,关乎天下民心。” 此乃神武皇帝钦定之训,为后世君臣立身处世之根本。成武五年太和殿 “南宫供给之争” 落幕之后,每至夜阑人静、烛泪堆积之时,谢渊总会独坐书房,案前那盏青釉灯盏摇曳的火光,便会将他拽回那日唇枪舌剑的朝堂。

言官们 “结连旧党” 的厉声攻讦、他援引德佑帝旧功的据理力争、萧栎朱批时的犹豫踟蹰,一幕幕在烛影中浮现。这些并非沉湎的回忆,而是孤臣在权臣环伺的黑暗中汲取暖意的火种,是他以血肉之躯扞卫 “孝治” 祖制、坚守伦理底线的精神铠甲,更是支撑他在猜忌与构陷中步步前行的不竭底气。

烛映残疏忆旧征,沙场风卷帝旗红。

朝堂舌战群奸语,孤榻心悬故主情。

傲骨难折凭祖制,赤肠未冷念苍生。

纵教众口铄金刃,不负初心不负盟。

铁骨敢当千夫指,霜锋直破百重营。

力排宵小安宫闱,誓护纲常固帝庭。

寒夜难消肝胆热,朝阳终照是非明。

青史留痕昭日月,孤臣忠魂耀丹青。

书房里的青釉灯盏燃着微光,烛泪顺着灯壁蜿蜒而下,在案上积成一小滩蜡痕。谢渊独坐案前,指尖反复摩挲着一份残破的奏疏副本 —— 这是德佑帝昔日出征瓦剌时亲批的粮草调度文书,纸页被虫蛀得边缘发脆,朱批 “朕与将士同赴前线” 的字迹却仍透着当年的锋芒。

恍惚间,宣府城外的风沙仿佛穿透了窗棂。他想起那日自己捧着这份奏疏跪在军帐外,帐内烛火摇曳,帝身着铠甲的身影映在帐幕上,与帐外猎猎作响的赤红帝旗重叠。那时的风卷着沙砾打在甲胄上,帝却毫无惧色,拍着他的肩膀说要 “守好这大吴的门户”。这画面在烛火中愈发清晰,与眼前这份残疏交织,让他喉间发紧 —— 那个曾在沙场上意气风发的帝王,如今困在南宫拆窗取暖,他这个太保,怎忍见其受此苛待?

每当夜阑人静,太和殿上的喧嚣总会在耳边回响。他记得那日自己捧着增供奏疏出列,刚提及 “太上皇旧功”,便被一片斥骂声淹没。那些 “美化旧主”“图谋不轨” 的字眼像针一样扎来,他攥紧奏疏,指节泛白,却始终挺直脊背,引《大吴会典》据理力争。

退朝后,他躺在榻上辗转难眠。南宫的惨状在脑中挥之不去:窗纸破洞漏风,旧棉袍裹不住寒意,咳声隔着宫墙都能听见。他披衣起身,走到案前点亮烛火,想再写一折奏疏,却又顿住笔 —— 他知道帝王的猜忌如影随形,若再坚持,或许会落得 “结连” 的罪名。可一想到帝在寒宫中的模样,他便无法放下笔,这份两难的煎熬,直到天微亮才稍稍平息。

案头那本《大吴会典》被翻得起了毛边,“孝治篇” 的字句旁,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每当朝堂上有人以 “国库空虚”“无御批” 为由苛待南宫,他便会翻开这本典籍,指尖抚过神武皇帝手书的 “故君尊荣不可辱”,心中的底气便重了几分。

他从未忘记 “为生民立命” 的初心。曾微服走过宣府旧地,听路人念叨太上皇当年减免赋税的恩情,说 “若不是陛下,哪有我们今日的活路”。那些细碎的话语,成了他对抗非议的力量。他知道自己争的不只是几石米、几斤炭,是天下人心中的 “孝悌” 本分,是 “君爱民、臣忠君” 的伦理根基 —— 这份赤肠,纵经风霜,从未冷却。

“结连旧党” 的流言像潮水般涌来,连府中仆役都悄悄议论。他却只是将那份旧奏疏锁进木匣,每次打开,都能想起与帝在宣府军帐中定下的 “共守江山” 之约。那不是空泛的誓言,是刻在骨血里的承诺。

曾有人传旨让他写 “悔过疏”,承认 “私送物资” 有错,他断然拒绝。笔墨掷在案上,宣纸上晕开一片墨痕:“臣所为,皆为体恤故君,问心无愧,宁死不写悔过二字!” 停俸也好,孤立也罢,他都未曾动摇。深夜独坐书房,烛火映着他的身影,孤绝却坚定 —— 纵是千夫所指,纵是流言铄金,他也要守住那份初心,践行那份旧盟。

面对朝堂上的攻讦,他从未退后半步。曾有人拿出伪造的 “私用令牌” 证据弹劾他,他在殿中从容拆解,逐条驳斥,让那些构陷的谎言不攻自破。他知道自己像一柄霜刃,要冲破的是权术织就的重重罗网。

南宫外围的岗哨曾拦阻送炭的车辆,他亲自赶去,将《大吴会典》拍在石桌上,声音冷厉:“祖制在此,谁敢拦阻,便是抗旨!” 那些拦路者终是退了。他明白,示弱只会招来更甚的苛待,唯有挺直脊梁,以铁骨硬扛,才能为南宫争得一线生机。

他始终将南宫的安定系在心头。曾察觉送来的米粮发霉,便连夜核查,追查到是有人刻意刁难,当即重拟供给名册,亲自督办发放。他知道,南宫不仅是帝的居所,更是 “孝治” 纲常的象征 —— 若此处不稳,天下人便会质疑朝廷的伦理根基。

有时深夜批阅文书,会想起帝昔日照看《大吴会典》的模样,想起他说 “纲常是江山的根”。这句话成了他的执念:他整顿兵部吏治,杜绝克扣供给;他核查光禄寺账目,防止私挪物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住那份纲常,让帝庭的根基不至于因苛待而动摇。

最深的冬夜,书房的烛火总亮到天明。他裹着旧棉袍伏案写奏疏,指尖冻得发僵,便凑到烛火前烤一烤,继续落笔。疏中详细记录南宫的困窘,援引祖制条文,字字句句都透着不肯妥协的执拗。

他不信是非永远被遮蔽。每次抬头望见窗外的寒星,都觉得那是真相未明前的微光。他将这些年的奏疏、核查记录整理成册,藏在书柜最深处 —— 他坚信,总有一天,这些文字会证明他的清白,会让世人看清苛待的真相。寒夜再长,也挡不住心头的热血;流言再盛,也终会被朝阳驱散。

他常对着案上的空白史册发呆,想象后世史官如何书写这段岁月。他不奢求 “忠臣” 的虚名,只愿那些关于 “体恤故君”“坚守祖制” 的记录,能为后人留下一点关于伦理的启示。

他将那份旧奏疏、历年的批注、核查的账目一一交给史馆,嘱托他们 “据实记载,勿避是非”。做完这些,他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明月,想起了宣府的沙场、南宫的寒夜、朝堂的争辩。这些画面终将沉淀为青史上的墨迹,而他这颗孤臣的忠魂,也会像丹青上的亮色,永远映照着 “初心” 与 “纲常” 二字,在岁月中永不褪色。

夜已深,书房的烛火燃得只剩半截灯芯,光晕在案上投下晃动的阴影。谢渊枯坐着,指尖反复摩挲着一份泛黄发脆的奏疏副本 —— 那是德佑帝昔日出征瓦剌前,在宣府行营亲批的 “粮草调度疏”。纸页边缘因常年翻阅起了毛边,朱批 “朕与将士同甘苦,粮草务必亲验” 的字迹虽已晕淡,却仍能看出笔锋的急切与郑重。

指尖抚过 “亲验” 二字,宣府城外的风沙仿佛骤然席卷而来。他记得那日天未亮,德佑帝身着玄铁铠甲,立于城头,披风被朔风扯得猎猎作响。当时他还是兵部侍郎,捧着粮草清单跪奏 “宣府存粮仅够十日”,帝却笑了笑,拍着他的肩膀说:“谢卿莫急,朕已命人从大同调粮,今夜便到。” 那笑容里没有丝毫帝王的骄矜,只有与将士共赴国难的坦荡。

后来瓦剌之变,帝被俘的消息传来,他在兵部衙署彻夜未眠,一遍遍翻看这份奏疏,直到指节泛白。再后来迎回帝,却见他鬓角添了霜,眼神里没了当年的锐利,只剩几分落寞 —— 可即便如此,谈及宣府百姓,帝仍会念叨 “那年减免赋税,不知他们收成可好”。

如今这份奏疏就放在案上,旁边是今日朝堂上未递完的 “增供疏”。谢渊闭上眼,言官们 “美化旧主”“结连旧党” 的斥骂声还在耳边回响,可只要触到这纸页上的温度,他便觉得胸口的憋闷散了几分 —— 那些人不懂,他争的不是供给多少,是昔日共赴国难的君臣情分,是《大吴会典》里 “故君不可辱” 的伦理纲常。

晨光透过窗棂时,他总会想起那日太和殿的朝会。他捧着 “增供疏” 出列,刚说出 “昔日太上皇亲征瓦剌,保我边疆安定,岂容冻馁”,便被吏科给事中的斥骂打断。那瞬间,他脑中轰然一响,下意识攥紧了疏稿,指节硌得生疼。

他想辩解,想嘶吼着说出瓦剌之役时,帝宁死不降、骂退瓦剌使者的模样 —— 那日他在宣府城头,远远望见帝被绑在敌营高台上,却依旧昂首,对着城下大喊 “大吴将士莫降”,声音嘶哑却决绝。可话到嘴边,却被更多言官的弹劾淹没:“土木堡之败,罪在王振,亦在帝之昏庸!”“谢渊借旧功掩私念,欲结连南宫谋逆!”

那些声音像无数根细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他看见李嵩站在吏部官员中,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 —— 他忽然明白,这些言官都是李嵩的爪牙,他们要的不是真相,是把 “体恤故君” 扭曲成 “结连谋逆”,把他钉在耻辱柱上。

他强撑着开口,援引元兴帝善待建文帝旧臣的祖制,说起永熙帝体恤皇叔的旧例,可回应他的只有更激烈的斥骂。那一刻,他忽然觉得太和殿的梁柱都在旋转,烛火晃得他眼睛发花,唯有怀中那份旧奏疏的副本硌着胸口,提醒他不能倒下 —— 帝昔日出征为的是社稷,今日他力争为的是纲常,若连这点都守不住,他有何颜面见德胜门战死的将士?

萧栎的声音响起时,他才从恍惚中回过神。“增供三成,私送物资之罪暂不追究,但需写悔过疏。” 这道旨意像一块巨石,砸得他心口发闷。

他望着龙椅上模糊的身影,想起当年德胜门之役,萧栎还是亲王时,曾拉着他的手说 “谢卿是大吴的柱石”。可如今,他却连 “按制供给” 都不敢应允,只敢用 “增三成”“写悔过” 来和稀泥。他想拒绝,想大声说 “悔过疏写不得,写了便是承认体恤故君有错”,可话到嘴边,却想起刘公公哭诉 “上咳得吐了血” 的模样。

若他不妥协,南宫的供给怕是连这三成也没有;若他硬抗,“结连谋逆” 的罪名便会立刻扣下来,到时候不仅他自身难保,连南宫的安危都成了未知数。指尖掐进掌心,疼痛让他清醒了几分 —— 他不是为自己活,是为那个困在南宫、拆窗取暖的故君,是为那些记得帝旧恩的宣府百姓。

“臣…… 遵旨。” 三个字出口时,他觉得喉咙像被砂纸磨过,干涩得发疼。退列时,他瞥见案上的旧奏疏,朱批的 “同甘苦” 三个字刺眼得很 —— 当年君臣同甘苦,如今却要他对着 “苛待” 妥协,这世间的荒唐,莫过于此。

散朝后,他独自站在太和殿廊下,寒风刮过,衣袍贴在身上,冰凉刺骨。李嵩的嘲讽声仿佛还在耳边:“谢太保,识时务者为俊杰。” 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肉里,却连回头反驳的力气都没有。

不知站了多久,宫门外传来细碎的说话声。他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百姓模样的人在宫墙下徘徊,其中一个老农捧着几个干硬的饼子,向守门校尉哀求:“求您把这饼子带给太上皇吧,当年他减免我们的赋税,救了我们一家啊!”

那瞬间,他的眼眶猛地热了。他想起宣府的百姓,想起当年帝亲征时,沿途百姓捧着水和干粮相迎的场景;想起迎回帝时,百姓夹道哭着喊 “陛下回来了” 的模样。原来那些言官可以污蔑帝 “昏庸”,可以指责他 “结连”,却抹不去百姓心中的记忆 —— 帝的旧恩还在,民心还在,这便是他最硬的底气。

他走上前,接过老农手中的饼子。饼子入手冰凉,却带着阳光的气息。“我会带给太上皇的。” 他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老农扑通跪倒:“谢太保,您一定要救救太上皇啊!” 他扶起老农,望着远处的南宫方向,心中暗下决心:就算只能增三成供给,就算要受言官的污蔑,他也绝不会放弃 —— 只要百姓还记得旧恩,只要他心中的初心未冷,就一定能守住这纲常伦理。

回到府中,他把饼子小心地放在案上,与那份旧奏疏摆在一起。烛火下,饼子的裂纹和奏疏的褶皱重叠在一起,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 满是伤痕,却依旧坚韧。

他想起那日在宣府,帝握着他的手说 “守江山不难,守民心才难”。当时他不懂,如今却深有体会:李嵩能操控言官,能蒙蔽圣听,却操控不了民心;朝堂上的沉默或许可怕,但百姓的记得,便是最有力的支撑。

他铺开纸,却没有写 “悔过疏”,而是写下 “宣府百姓感恩疏”,详细记录了帝昔日出征时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的事迹,请旨交付史馆存档。他知道这会触怒李嵩,甚至触怒萧栎,但他必须这么做 —— 他要让后世知道,德佑帝不是言官口中的 “昏君”,是曾为社稷奔波、为百姓着想的帝王;他要让天下知道,体恤故君不是 “结连”,是臣子的本分,是伦理的底线。

烛火越燃越旺,映得他的影子在墙上格外挺拔。他想起德胜门之役时,身中三箭仍死守城门的自己;想起南宫夜守时,霜落满冠仍不肯退的自己。那些过往的坚守,都化作此刻笔下的力量 —— 孤臣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旧志难移,初心不改,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纲常会回归正位。

夜深了,他仍坐在案前,窗外的寒风呼啸着,像极了宣府战场上的厮杀声。他想起那年瓦剌围城,他与帝并肩站在城头,箭雨纷飞,却没有一人后退。帝说 “谢卿,有你在,朕放心”,他说 “陛下,臣愿以死守城”。如今想来,那些誓言不是空话,是刻在骨血里的忠诚与担当。

言官的围攻算什么?李嵩的构陷算什么?比起德胜门的刀光剑影,这些不过是小儿科。他从怀中掏出玄夜卫令牌 —— 那是暂代指挥使时的令牌,虽已移交程潜,却仍能调动部分旧部。他想起秦飞说 “愿随太保赴汤蹈火”,想起杨武说 “定助太保查明真相”,心中的勇气渐渐重燃。

他不能只被动防守,要主动出击。他要查李嵩勾结言官的证据,要查张敬挪用炭斤的账册,要让那些苛待故君、构陷忠良的人付出代价。他拿起笔,写下密令,命秦飞暗中收集李嵩的罪证;又写下书信,寄给宣府卫副总兵李默,请他联络当年随帝亲征的将士,联名上书,证明帝的旧功。

烛火燃到天明,他终于放下笔。窗外泛起鱼肚白,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旧奏疏和饼子上,泛着温暖的光。他知道前路依旧艰难,但只要想起那些与帝共赴国难的日子,想起百姓期盼的眼神,他就不会退缩 —— 孤臣的路,要靠自己走出来;伦理的纲常,要靠自己守下去。

他托秦飞将饼子和自己的一件旧棉袍送入南宫。秦飞回来禀报,说帝捧着饼子,眼泪掉在上面,还说 “谢卿还记得宣府的百姓”。他听了,眼眶一热,想起帝昔日出征时穿的那件铠甲,如今怕是早已蒙尘。

他走到府中库房,打开一个旧木箱,里面放着当年从宣府带回的一面残破的军旗 —— 那是帝亲征时的帅旗,上面还留着箭孔和刀痕。他抚摸着旗面上模糊的 “吴” 字,仿佛又看到了帝策马冲锋的身影。

言官们可以说帝 “昏庸”,却抹不去这面军旗上的战功;李嵩可以构陷他 “结连”,却拆不散他与帝共赴国难的情分。他把军旗挂在书房墙上,每次抬头看见,便觉得心中有了底气。

他想起那日朝堂上,李嵩说 “此一时彼一时”。可他不这么认为 —— 伦理不会因时间而改变,忠诚不会因境遇而动摇。帝昔日出征为社稷,今日他力争为纲常,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大吴的江山,为了天下的民心。

窗外的树叶黄了又绿,书房的烛火燃了又灭,可墙上的军旗依旧挺拔,案上的旧奏疏依旧温热。他知道,只要这些故物还在,只要这些回忆还在,他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谁,不会忘记自己要守护什么。

一日,他微服出巡,走到西市,听见两个小贩在谈论南宫:“听说太上皇当年亲征,减免了宣府的赋税,真是个好皇帝啊,怎么如今连炭火都没有?”“多亏了谢太保在朝堂上力争,不然太上皇更惨。”

他听了,心中一阵温暖。他走进一家茶馆,刚坐下,便听见邻桌的老者说:“我儿子当年随太上皇亲征,战死在土木堡,太上皇还亲自为他题了碑,这样的皇帝,不该受冻馁。” 另一个老者附和:“谢太保是个忠臣,我们该联名上书,支持他!”

他没有露面,悄悄付了茶钱便离开了。走在大街上,看着往来的百姓,他忽然明白:李嵩可以操控朝堂,却操控不了民心;言官可以污蔑帝和他,却抹不去百姓心中的公道。民心才是最公正的裁判,旧恩才是最不朽的丰碑。

片尾

他踏着暮色回到府中,袍角还沾着街面的尘土,却顾不上擦拭,径直走入书房。侍女刚要上前研墨,他摆了摆手,亲自提起砚台,在青石砚上细细研磨 —— 墨锭是寻常的松烟墨,却被他磨得浓淡相宜,一如他此刻沉静却坚定的心绪。

摊开的宣麻纸上,先放上那叠百姓联名信:最上面是宣府老农粗糙的笔迹,笔画歪扭却力透纸背;中间夹着市井小贩、教书先生的签名,还有不少孩童稚嫩的画押;最末页,密密麻麻的指印红得刺眼,那是百姓们托他递信时,按下去的郑重与期盼。他指尖抚过那些温热的痕迹,仿佛触到了无数颗牵挂故君的民心,喉间微微发紧。

随后,他提笔蘸墨,写下 “请恤故君疏” 五个大字,笔锋遒劲,不带一丝犹豫。疏中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只一一列明南宫的困窘:“窗棂拆尽,寒榻无炭,内侍日食稀粥”;又援引《大吴会典》“故君供养不亏伦理” 的祖制,附上当年德佑帝亲征时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的旧案,字字句句,皆有凭据。

他并非不知前路凶险 —— 前番递疏遭言官围攻的场景仍在眼前,李嵩的冷嘲热讽、萧栎的犹豫踟蹰,都清晰如昨。可当他想起宣府百姓捧着麦种含泪的嘱托,想起德佑帝当年在宣府城头 “与将士共守” 的誓言,便觉浑身是劲。他不是孤军奋战,这些联名信是他的铠甲,帝昔日出征的荣光,是他的刀枪。

烛火摇曳着,将他的影子投在疏稿上,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墨痕渐次铺展。写到 “民心不可负,祖制不可违” 时,他顿了顿,抬头望向案头那盏青釉灯 —— 灯影里,仿佛浮现出德佑帝当年披甲出征的身影,浮现出百姓夹道相送的场景。

他放下笔,将联名信与疏稿仔细叠好,用锦带束起。窗外的风刮得窗纸作响,却吹不散他眼底的笃定。他相信,纵是此番仍被驳回,纵是再遭攻讦,终有一日,萧栎会看清苛待的真相;终有一日,李嵩与言官的构陷会败露;终有一日,南宫的寒夜会被暖阳焐热,纲常伦理会回归正位。

因为他深知:那些刻在百姓心头的旧恩不会消散,写在《会典》上的祖制不会蒙尘,而他胸腔里这份 “不负初心” 的赤诚,更不会被风霜磨灭。这三样在,便是天下的根基在,纵经千难万险,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卷尾语

谢渊的回忆,是一部孤臣的坚守史。那些关于德佑帝亲征的片段、朝堂争辩的屈辱、百姓支持的暖意,交织成他对抗权奸的精神脉络。他不是沉溺于过往,而是从回忆中汲取力量 —— 帝的旧功是伦理的凭证,百姓的旧恩是民心的支撑,自己的旧誓是忠诚的底色。

谢渊的回忆实则是封建朝堂中 “忠直之臣” 的生存智慧:当权力碾压伦理、构陷遮蔽真相时,回忆成为守护初心的最后屏障。他忆旧功,是为故君正名;忆旧誓,是为自身正心;忆民心,是为江山正纲。这些回忆不是虚无的念想,是对抗黑暗的实体武器。

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对伦理、民心、初心的坚守。谢渊的回忆告诉我们,纵是孤臣逆行,只要心中有过往的荣光、眼前的民心、未来的期盼,便能在黑暗中走出一条光明之路。那些刻在回忆里的坚守,终将化作历史的丰碑,提醒后人:初心不可负,民心不可违,纲常不可弃。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凡人修仙之逆凡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大道剑圣 超级无敌系统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古典复兴的无限游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逍遥小书生 大明日不落 穿越红楼之大道无谋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抗战之红色警戒 带着系统来大宋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