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 逍遥小贵婿 长嫡 大清隐龙 将军好凶猛 抗战之烽火 超能进化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77章 不是忠良驱敌寇,怎教今日待东风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成武二年冬,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率边军破瓦剌徐州残部后,乘胜追击,直逼漠北瓦剌王庭,沿途收复数十座被占边堡,擒瓦剌东翼丞相,缴其王庭调兵符。飞遣死士携密报入南宫,言‘瓦剌可汗已遣使乞降,许三日内送还先帝陵寝遗骨、释所有殉臣遗属,另备车马送太上皇归京’。时李嵩旧党(石崇、徐靖等)欲作最后挣扎,遣亲信往漠北通敌,欲阻送归之议,被秦飞麾下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擒获,查获通敌书信,罪证确凿。太上皇萧桓览密报,整理素日所穿囚服(自缝补丁,藏谢渊血书于夹层),静坐南宫,待归京之日。”

此待归之事,非仅 “归期渐近” 之仪,实为 “忠良破敌、奸佞伏诛、社稷中兴” 的历史节点 —— 秦飞兵逼王庭,破瓦剌之胆;萧桓整理囚服,显君德之成;李嵩旧党覆灭,清朝局之浊。三者交织,补大吴 “北境复、君归位、社稷安” 的历史闭环。今唯述桓待归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密报之喜、整理之慎、待归之定。

南宫春浅雪初融,捷报飞来自漠东。兵逼王庭擒敌相,书传归讯慰孤忠。

囚袍自补藏心迹,祖制常翻忆旧功。不是忠良驱敌寇,怎教今日待东风。

南宫的残雪刚融了半寸,檐角滴下的融水顺着青砖缝蜿蜒,在殿门阶前积成一小汪,映着晨光里的飞尘。萧桓坐在案前,指尖摩挲着《大吴祖制录》的封面 —— 这书卷边处已被他摸得发毛,书脊用棉线缝补过三次,是困南宫时无事,就着残烛一针一线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珍玩都让他安心。

殿外传来 “沙沙” 的脚步声,不是玄夜卫侍卫的重靴,是玄夜卫死士特有的 “布履裹棉” 声 —— 为了悄无声息传递密报,死士们总在靴底裹层薄棉,踩在青砖上只余轻响。萧桓抬眼时,殿门已被推开一条缝,一名身着玄色劲装的死士单膝跪地,左臂缠着染血的绷带,右手举着个蜡丸,蜡皮上沾着漠北的沙尘与暗红的痕迹,显是沿途与瓦剌游骑缠斗过。

“太上皇,” 死士的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激动,喉结滚动着,“秦大人令臣连夜送来,言‘王庭已破,归期近矣’!” 萧桓伸手接过蜡丸,指尖触到蜡皮的余温 —— 是死士揣在怀里焐着的,怕蜡丸冻裂,密报受损。他望着死士臂上的绷带,想起密报定是历经艰险才送到,心中忽然一暖:这些忠勇的将士,为了他归京,为了大吴北境,连性命都不顾。

用烛火小心烤化蜡皮,里面是张叠得极小的薄麻纸,纸边还沾着点军器上的铜锈,展开时,秦飞的笔迹跃然纸上,笔锋比往日沉稳,却仍透着胜战的激昂:“臣飞谨禀:正月廿五,臣率宣府卫旧部、京师新兵共两万,破瓦剌王庭外围防线,擒其东翼丞相,缴调兵符;廿六日,瓦剌可汗遣使乞降,许三事:一、三日内送还元兴帝、永熙帝陵寝遗骨(此前为瓦剌掳去,藏于王庭太庙),释守陵殉臣遗属三百余人;二、献漠北良马五千匹、粮十万石,补偿边地百姓损失;三、备天子仪仗(虽简,仍依大吴礼制),送太上皇归京,沿途由玄夜卫死士护送,不使惊扰。另,臣擒获石崇(镇刑司副提督)亲信,查获其通敌书信,言‘若瓦剌拒送太上皇,便助其袭扰边军粮道’,罪证已送刑部,不日可定案。”

“归京” 二字像一道暖流,顺着指尖淌进心田,萧桓握着纸的手微微发颤,目光落在 “送还陵寝遗骨”“释殉臣遗属” 上,眼眶忽然发热 —— 三年了,先帝的遗骨终于能归葬故土,那些殉臣的家眷终于能重获自由,这些比他自己归京,更让他安心。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被俘瓦剌,眼睁睁看着陵寝遭毁,却无能为力;如今,秦飞不仅破了瓦剌,还为他圆了这桩心事,这份忠勇,比什么都珍贵。

萧桓将密报放在案上,目光扫过殿角 —— 那里堆着他平日穿的素色棉袍,是李嵩党羽最初给的 “囚服”,后来秦飞悄悄送了件新的,他却没舍得穿,仍穿着旧袍,只是自己用针线补了补丁,前襟还藏着谢渊的血书(用绢布裹着,缝在衣料夹层里)。他起身走到棉袍前,指尖拂过补丁的针脚 —— 是去年寒冬,殿内无炭,他冻得手发僵,一针一线缝的,当时还被李嵩的眼线嘲笑 “太上皇竟会做妇人活计”,如今想来,这补丁倒成了他困南宫时 “守节不屈” 的见证。

忽然想起李嵩旧党的最后挣扎,密报里写的 “石崇亲信通敌”,萧桓冷笑一声 —— 这些奸佞,到了绝境还想作乱,以为通敌就能阻他归京,就能保自己性命?却不知秦飞早有防备,连他们的亲信都盯得死死的。他想起秦飞递来的另一封密报,说 “徐靖(诏狱署提督)已被拘,供出李嵩当年构陷谢渊的细节,刑部正准备再审李嵩”,心中愈发畅快:奸佞们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大吴的朝局,终于要清明了。

萧桓拿起旧棉袍,轻轻展开,指尖探进前襟的夹层,摸到谢渊血书的绢布 —— 还是当年的触感,粗粝的麻纸裹着干涸的血痕,“死守待上皇还” 六个字,仿佛还能感受到谢渊写时的坚定。他想起安定门之战后,秦飞密报里写的 “谢卿左臂箭伤未愈,仍登城巡视,见将士冻饿,便将自己的粮饷分给他们”,心中满是愧疚 —— 当年若不是他轻信李嵩,怎会被俘瓦剌,怎会让谢渊、秦飞这些忠良如此辛苦?

他将棉袍放在案上,又取来秦飞送的新棉袍 —— 是件素色的,没有龙纹,却比旧袍厚实,里层缝着薄绒。他想了想,还是将旧袍叠好,放进随身的布包 —— 这旧袍陪他走过最艰难的日子,藏着谢渊的血书,藏着他的愧疚与坚守,归京时,他要带着它,让天下人看看,南宫的困厄,没磨掉他的骨气,没让他忘了忠良的付出。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换岗声,新上岗的是秦飞安插的亲信,路过殿门时,轻轻敲了三下 —— 是 “石崇已被押解回京,刑部准备审讯” 的信号。萧桓应了声 “知道了”,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望着北方的天际 —— 那里是漠北的方向,是秦飞率军驻守的地方,是先帝陵寝遗骨要归来的方向。晨光里,仿佛能看到玄夜卫死士护送陵寝遗骨的队伍,能看到殉臣遗属们归家的笑脸,能看到秦飞在王庭外驻守的身影。

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 “归京不重要,重要的是护好社稷,护好百姓”,如今想来,先帝的话是对的 —— 若不是秦飞破了瓦剌,若不是忠良们清了奸佞,就算他归京,也只是个空有虚名的太上皇;如今,北境复,奸佞除,百姓安,他归京,才能真正为大吴做些事,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忠良们的付出。

萧桓回到案前,重新拿起密报,逐字细读 “天子仪仗”“玄夜卫护送” 的字句 —— 秦飞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怕他归京时受辱,特意依大吴礼制准备仪仗,虽简,却透着对他的尊重。他想起李嵩党羽当年说的 “太上皇不过是个阶下囚,何需仪仗”,两相比较,忠奸立判。

他取来一支旧笔,在密报的空白处写下:“朕览报甚慰,陵寝遗骨归葬之事,可令礼部依制筹备;殉臣遗属安置,令户部拨粮饷,不可使其受冻饿;秦卿辛劳,归京后,朕当亲向新帝举荐,为卿表功。朕在南宫,静候归期,唯盼早日与卿、与谢卿相见,共商中兴大计。” 字迹虽淡,却透着期盼,是他对忠良的回应,也是对大吴未来的期许。

暮色渐浓,殿内的残烛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案上的棉袍与密报上。萧桓坐在案前,翻开《大吴祖制录》,翻到 “元兴帝归京” 篇,上面写着 “成祖靖难后归京,先祭陵寝,再临朝理政,曰‘祖宗在前,百姓在后,朕不敢先私后公’”。他指尖摩挲着这段文字,心中已有了主意:归京后,他要先去祭拜先帝陵寝,将遗骨归葬,告慰列祖列宗;再去看望殉臣遗属,为他们抚平伤痛;最后,才去见新帝,共商北伐未尽之事,共清残余奸佞。

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轻唤,是送晚膳来的,粥碗里多了块干饼,是秦飞托人送来的,小太监低声道:“秦大人说,这是漠北百姓送的,让太上皇尝尝,也算提前感受归乡的滋味。” 萧桓接过粥碗,咬了口干饼,粗糙的口感里却带着麦香,是漠北的味道,也是归乡的味道。他慢慢喝着粥,心中满是平静 —— 归期已近,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只需静静等待,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夜深了,萧桓将密报藏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又将旧棉袍与新棉袍叠好,放进布包,放在枕边。他躺在床上,手握着永熙帝赐的玉佩(刻着 “守陵护稷”),渐渐睡去。梦中,他回到了京师的奉天殿,秦飞、谢渊、岳谦站在殿中,手中捧着北伐胜利的捷报;先帝陵寝前,香火缭绕,殉臣遗属们跪在陵前,哭着说 “终于回家了”;他穿着旧棉袍,走到殿外,百姓们欢呼着 “太上皇归京了”,声音震得宫墙都在响。

醒来时,窗外的晨光已透过窗缝,落在枕边的布包上。萧桓起身,走到案前,重新整理布包 —— 旧棉袍放在最上面,谢渊的血书贴着心口的位置;新棉袍放在下面,以备归京时更换;《大吴祖制录》夹在中间,里面藏着秦飞的密报。每一样都整理得妥妥帖帖,像在整理他困南宫时的岁月,也像在迎接他归京后的新生。

辰时已过,秦飞的死士送来新的密报:“瓦剌可汗已将先帝陵寝遗骨装车,殉臣遗属也已集齐,三日后便从王庭出发;石崇、徐靖已供出所有同党,刑部已拘押李嵩旧党五十余人,朝局肃清;新帝令礼部筹备归京礼仪,令玄夜卫沿途布防,确保太上皇安全。” 萧桓握着密报,指尖微微颤抖,却不再是激动,而是平静的期盼 —— 所有的艰难都已过去,所有的奸佞都已伏诛,所有的心愿都将实现,归京的日子,真的近了。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晨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暖意。殿外的梅树已谢了,却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像在迎接新的春天。萧桓望着北方,心中默念:“皇祖父、皇父,儿臣要归京了,要带你们的遗骨回家了;谢卿、秦卿,朕要归京了,要与你们一起,护好大吴的江山,护好天下的百姓;大吴的百姓,朕要归京了,要与你们一起,迎接中兴的日子。”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案上的布包上,旧棉袍的补丁在光里泛着浅淡的光泽。萧桓坐在案前,拿起《大吴祖制录》,翻到最后一页,用炭灰墨写下:“成武三年春,秦飞破瓦剌王庭,逼其送归陵寝、遗属,朕待归南宫,整理旧袍,藏血书,忆忠良,知大吴中兴可期。” 字迹虽简,却记录下他困南宫的最后时光,也记录下他对忠良的感激,对社稷的坚守。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却没了往日的监视意味,反而带着几分恭敬 —— 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位太上皇,即将归京,即将与忠良们一起,开启大吴的新篇章。萧桓望着殿外的天空,湛蓝如洗,像大吴的未来,一片光明。

片尾

南宫的暮色温柔,殿内的烛火已换成新的,映着案上整齐的布包、翻开的《大吴祖制录》,还有那封写着 “归期三日” 的密报。萧桓坐在案前,手握着玉佩,目光望向北方 —— 那里,先帝的陵寝遗骨正在归途,殉臣的遗属正在赶路,忠良的将士正在护送,归京的车马,已在漠北的晨光里启程。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初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像在安抚他困南宫的岁月,也像在迎接他归京的荣光。他轻轻抚摸着旧棉袍上的补丁,想起那些寒夜、那些愧疚、那些坚守,心中忽然释然 —— 所有的苦难都已成为过去,所有的忠良都将得偿,所有的期盼都将实现。

烛火摇曳,映着他平静的脸庞,也映着布包里的血书、祖制录、新棉袍,这些都是他困南宫时的见证,也是他归京后,护持社稷、安抚百姓的底气。他知道,归京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他弥补过错、守护忠良、振兴大吴的开始。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待归半日,非仅 “整理行装、静待归期” 之事,实为 “君德成熟、忠良得胜、社稷中兴” 的历史见证。从接密报知归期的平静,到整理旧袍忆过往的愧疚;从念忠良破敌的感激,到思归京后行事的笃定;从藏血书守初心的坚定,到待仪仗迎归的期盼,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困厄砺君德、忠勇定社稷” 的真理。

此待归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证 “忠良护主” 之效 —— 秦飞兵逼王庭、清剿奸佞,为萧桓归京扫清所有障碍,补 “忠良与皇室生死与共” 的历史闭环;其二,显 “君德成长” 之变 —— 萧桓从昔年的犹豫多疑,到今日的 “重陵寝、念遗属、轻个人”,君德日臻成熟,为后续皇室内部凝聚、共商中兴奠定基础;其三,清 “朝局浊乱” 之根 —— 李嵩旧党覆灭,罪证确凿,大吴吏治、司法重回正轨,为北伐未尽之事、百姓安居之业扫清障碍;其四,定 “社稷中兴” 之基 —— 陵寝归、遗属安、北境复、君将归,大吴内外皆安,民心凝聚,中兴之势已成。

然中兴之路仍需前行:北伐虽胜,瓦剌仍需震慑,边地防务需谢渊、岳谦持续稳固;陵寝归葬需礼部依制筹备,殉臣遗属安置需户部、地方协同,不可懈怠;萧桓归京后,皇室权力衔接需谨慎,需与新帝共商朝政,避免权力纷争。然待归之日的平静与笃定,已为大吴注入 “持续中兴” 的力量 —— 忠良知君心所向,更愿倾力辅佐;百姓知社稷安稳,更愿耕织兴业;朝野知朝局清明,更愿奉公守法。南宫待归,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 “困厄尽头见光明、忠良君德共护邦” 的永恒见证,如漠北晨光,照亮大吴未来的征程。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综影视之魅狐出手,男神在手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超级无敌系统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模拟诸天,我的天赋可以无限叠加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武炼巅峰 大明日不落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抗战之红色警戒 戒指传奇 紫鸾记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高门庶子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