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 逍遥小贵婿 长嫡 大清隐龙 将军好凶猛 抗战之烽火 超能进化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19章 百姓持棉酬冷暖,清官推衣念饥贫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

《大吴会典?考绩篇》载:“凡官员考评,以‘廉、能、勤、绩’为要,廉者为首,虽有能绩,若贪墨枉法,一票黜之。” 德佑二十五年冬,京师连降大雪,积雪深达三尺,百姓多有冻馁。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连日审理镇刑司贪腐案,夜夜忙至三更。某夜结案后,他冒雪步行回衙,遇百姓赠棉袍御寒,却婉言谢绝,转而将自己的棉袍披给了街边乞丐。时人记之:“谢御史身无厚棉,心有暖阳,此真廉吏也。” 萧桓闻之叹曰:“朕知谢卿清廉,却不知其清廉至此,心中唯有百姓。”

朔风卷雪夜深沉,衙署灯火映归人。

百姓持棉酬冷暖,清官推衣念饥贫。

身无厚絮心犹暖,案有清名史自陈。

莫道官场多冷寂,人间自有赤子真。

德佑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十五,京师大雪纷飞,鹅毛般的雪片从铅灰色的天空飘落,将皇城内外的朱墙灰瓦都染成了白色。三更时分,都察院衙署的灯火仍亮着最后一盏,映在门前厚厚的积雪上,投下一片昏黄的光晕。

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放下手中的卷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镇刑司千户刘忠贪腐案已审理半月,涉案的三十余名官员今日终于全部画押认罪,案牍上的墨迹还带着新鲜的温度。他起身时,椅腿在地面拖动,发出轻微的声响,惊扰了窗外栖息的寒雀,雀儿扑棱棱飞起,带落几片积雪。

“大人,夜深了,雪又大,奴才备了马车,送您回府吧。” 书吏老王端着一杯热茶进来,见谢渊要走,忙道。谢渊接过热茶,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摇了摇头:“不必了,雪夜路滑,马车反倒慢。我步行回去,正好醒醒神。” 他将卷宗仔细收好,披上那件半旧的青布棉袍 —— 这棉袍还是三年前母亲在世时为他缝制的,领口和袖口都磨出了毛边,里面的棉絮也有些板结。

走出都察院大门,寒风裹挟着雪片扑面而来,谢渊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将棉袍的领口系紧。街上积雪没膝,踩上去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空旷的街巷里只有他一个人的脚步声。两侧的店铺都关着门,窗棂上积着厚厚的雪,偶有几家透出微弱的灯光,那是守夜人的烛火。

行至棋盘街拐角,一个身影突然从屋檐下闪出,拦住了他的去路。谢渊一惊,待看清来人,才松了口气 —— 是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人,身上裹着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头发上落满了雪,像顶着一头白发。“您是…… 谢大人吧?” 老妇人声音发颤,带着几分不确定。

谢渊停下脚步,借着街角灯笼的微光,认出拦路的老妇人正是张嬷嬷。前几日她跪在都察院门前,额头磕得青肿,只为喊冤救被镇刑司诬陷下狱的儿子。如今她儿子已释回家,老妇人脸上的愁苦散去不少,只是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风霜。“张嬷嬷,” 谢渊声音放柔,见她竹篮里露出半截蓝布,“这么晚了雪又大,您怎么还没回家?”

张嬷嬷忙将竹篮往前递了递,篮子里的棉袍用粗布仔细包着,她解开布绳,露出里面崭新的棉絮:“大人,这是老身连夜赶做的棉袍,您摸摸,絮的是新棉花,暖和。” 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开裂,指甲缝里还嵌着棉絮,“那日您说您的棉袍旧了,老身就记在心里了。要不是您,我家二郎早没了,这点心意您可得收下。”

谢渊望着棉袍细密的针脚,针脚边缘还沾着未抖净的棉绒,显然是赶工缝制的。他心中一热,却轻轻按住老妇人的手:“嬷嬷的心意比棉袍还暖,可这棉袍我真的不能收。” 张嬷嬷急得眼圈发红:“大人是嫌老身手艺糙?”“不是的。” 谢渊摇头,指尖拂过自己棉袍磨破的袖口,“您看,我穿官袍、食俸禄,本就该比百姓耐些寒。您的棉花来得不易,定是攒了许久,留着给二郎做件新棉袄吧,他刚从诏狱出来,身子弱。” 他往远处指了指,胡同口隐约有灯光摇曳,“天这么冷,快回去吧,二郎该等您了。”

张嬷嬷还想再劝,谢渊已转身踏雪前行,青布棉袍的下摆扫过积雪,留下浅浅的辙痕,很快又被新雪覆盖。她望着那道在风雪中渐远的背影,棉袍后襟的补丁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忍不住抹了把泪,将棉袍紧紧抱在怀里 —— 这棉袍她攒了三个月棉花,连夜缝了两宿,可谢大人连碰都没多碰,只念着百姓的难处。

走过两条街,风雪更急了,谢渊耳尖忽然捕捉到一丝微弱的呻吟,像寒风里濒死的虫鸣。他循声拐进墙角,见个乞丐蜷缩在避风处,身上只盖着张破草席,草席下的身子缩成一团,嘴唇冻得发紫,睫毛上结着白霜,连呻吟都细若游丝。谢渊心猛地一揪,快步蹲下身,解开自己的棉袍。这棉袍是母亲临终前拆了旧棉袄重絮的,领口磨出了毛边,左襟还有块补丁,是他自己用粗线缝的。

他轻轻将棉袍披在乞丐身上,棉袍带着他的体温,刚盖住乞丐冻得青紫的手脚。乞丐似乎被暖意惊醒,喉间发出 “嗬嗬” 的声响,谢渊又将他往墙根挪了挪,挡住迎面的风雪。他摸向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枚铜钱 —— 这是他这个月的俸禄,原打算明日托人送回家给老父买炭火的。他将铜钱塞进乞丐冰凉的手里,用自己的手裹住他的手焐着:“天亮了去街角粥铺,买碗热粥喝,再找个暖和地方歇着,别待在这儿了。”

乞丐浑浊的眼睛眨了眨,泪水混着雪水从眼角滚落,滴在谢渊手背上,冰凉刺骨。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只是死死攥着铜钱,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谢渊拍了拍他的手,站起身时,寒风瞬间穿透单薄的衬袍,像无数根细针扎在身上,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牙齿 “格格” 地打起颤来。他拢了拢衣襟,将脖子缩进衣领,顶着风雪往都察院衙署走,雪花落在他的发间、肩头,没走几步,就积了薄薄一层,像落了一头霜。

都察院衙署的灯笼在风雪中摇晃,谢渊踩着没膝的积雪走到门前,鞋履早已湿透,冻得脚底板发麻。他推开虚掩的角门,踉跄着走进书房,反手带上门,靠在门板上喘了口气。书房里比外面暖和不了多少,案头的油灯早已燃尽,只剩下半截灯芯。他哆哆嗦嗦地摸出火石,打了好几下才溅出火星,点亮灯盏。昏黄的灯光亮起,映出他苍白的脸,鼻尖上还沾着细碎的冰粒,睫毛上的雪花正慢慢融化,顺着脸颊往下淌。

桌上堆着半尺高的卷宗,最上面的 “官员清廉考评册” 摊开着,纸页边缘被夜风卷得微微发卷。谢渊搓了搓冻僵的手,呵出几口白气,指尖才渐渐有了知觉。他拿起狼毫笔,蘸了蘸墨,墨汁在砚台里结了层薄冰,他用笔尖轻轻化开。目光落在考评册上 “浙江杭州知府郑辰” 的名字上,他想起前几日收到的民状,说郑辰自掏俸禄在乡下修了二十座义仓,秋收时储粮,灾年时开仓,百姓都叫他 “郑青天”。笔尖落下,“清廉自守,为民修仓,考评:优” 十三个字刚劲有力,墨迹在灯下晕开,带着股暖意。

翻到下一页,“湖广巡抚李谦” 的名字刺眼。谢渊想起查粮仓案时,看到李谦将赈灾粮转卖给粮商的账册,那些饿死在路边的灾民面容浮现在眼前,他握着笔的手微微发抖,笔尖重重落下:“赈灾不力,贪墨粮米,考评:劣”,墨痕深透纸背,几乎要将纸戳破。

窗外风雪呼啸,书房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 “沙沙” 声。谢渊一页页翻着考评册,遇到清官,他会停顿片刻,想起他们的事迹:江西知县王瑞将县衙后园改成菜圃,自己种菜吃,省下俸禄给学堂买笔墨;山西同知周瑾拒收贿赂,连百姓送的鸡蛋都要按价付钱…… 这些名字像炭火,在他心里烧得旺旺的,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不知过了多久,书房门被轻轻推开,带着股寒气。谢渊抬头,见德佑帝萧桓披着件紫貂裘站在门口,身后小太监捧着个暖炉。萧桓刚从养心殿过来,听闻谢渊还在衙署,便径直寻来了。他目光扫过谢渊单薄的衬袍,见他肩头还沾着残雪,鼻尖冻得通红,眉头瞬间皱起:“卿怎么穿得这么少?棉袍呢?”

谢渊慌忙起身行礼,膝盖在冻硬的地面上磕出轻响,声音还带着未散的寒意:“陛、陛下,臣……” 话未说完,就打了个喷嚏。萧桓快步上前,让小太监将貂裘解下,亲自披在谢渊肩上。貂裘的暖意裹住身体,谢渊冻僵的四肢渐渐舒展,他低头看着身上的貂裘,料子光滑柔软,是上等的紫貂皮,心里却有些不安。

“卿这是何苦?” 萧桓指着案头的考评册,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浮动,“这么晚了还在忙,连件棉袍都舍不得穿?” 谢渊低头看着考评册上的字迹,声音轻却坚定:“臣的棉袍…… 给了街边的乞丐。” 他怕萧桓不解,又补充道:“那乞丐快冻僵了,臣想着,官袍能挡风,衬袍也能凑合一晚,可他若没棉袍,怕是熬不过今夜。”

萧桓望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又看了看考评册上力透纸背的 “优” 字,指尖轻轻拂过纸页,心中五味杂陈。他原以为谢渊的清廉是恪守规矩,却不知他竟清廉至此,连自己的温饱都能舍下。“卿就不冷吗?” 萧桓的声音放柔了许多。

谢渊抬起头,眼中没有半分委屈,反而亮着光:“陛下,臣冷,冻得骨头缝都疼。” 他指着考评册上的 “郑辰” 二字,“可看着这些名字,想着郑知府修的义仓里堆满了粮食,想着百姓开春能吃上饱饭,心里就暖烘烘的,比穿十件棉袍还暖。”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笑意,“臣穿得薄,可百姓能穿暖,这就够了。”

萧桓拿起考评册,一页页翻看,纸上的字迹或轻或重,却都透着股执拗的认真。他忽然明白了,谢渊的暖从不是来自棉袍貂裘,而是来自心里装着的千万百姓,来自那份 “宁让自己寒,不让百姓苦” 的赤子心。所谓清廉,从不是苦行僧般的自苦,而是把百姓的冷暖看得比自己重;所谓心有暖阳,也不是天生不怕冷,而是心里的公道与仁爱,早已焐热了所有风霜。

“卿说得对。” 萧桓放下考评册,语气里带着感慨,“心里暖了,身上就不觉得冷了。” 他对小太监道:“去把朕御书房的那件羊皮袄取来,给谢大人披上。” 谢渊忙推辞:“陛下,臣真的不冷了,这貂裘已经很暖和了……”

萧桓按住他的手,眼神温和却坚定:“这不是赏赐。” 他望着案头的考评册,“这是让卿能暖暖和和地把册子批完,好让郑辰这样的清官早些被重用,让李谦这样的贪官早些被查办。卿暖了,他们才能暖,百姓才能暖。”

谢渊望着萧桓眼中的期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顺着四肢百骸蔓延开来。他不再推辞,由着小太监为他披上羊皮袄,羊毛的暖意裹着身体,比貂裘更添了几分踏实。他重新拿起笔,在考评册上写下 “山西同知周瑾,拒贿守廉,兴办学堂,考评:优”,笔尖在纸上划过,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仿佛那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化作春阳的火种,能驱散寒冬的暖意。

窗外的雪还在下,风卷着雪片打在窗纸上,发出 “簌簌” 的声响。书房里的油灯亮得格外安稳,映着谢渊专注的身影,映着案头的考评册,也映着风雪中未曾熄灭的希望。这一夜,谢渊的棉袍暖了乞丐的寒,而他心里的那团火,正暖着这人间的公道与民心。

片尾

德佑二十八年春正月,谢渊寒夜拒棉、转赠乞丐之事传遍京师,百姓皆赞其 “清廉爱民”。萧桓下旨,将 “官员清廉考评册” 改为 “百官民心册”,考评标准增加 “民间口碑” 一项,由都察院联合地方百姓共同评定。谢渊因考评公允,获赐 “清廉楷模” 匾额,他却将匾额挂在了都察院大堂,道:“此匾属于所有清廉的官员,不属于谢渊一人。” 同年冬,京师百姓自发为都察院门前扫雪,道:“不能让谢大人再冻着了。”

德佑帝萧桓在《御批》中写道:“谢卿寒夜拒棉,非矫情也,乃真心爱民;心有暖阳,非虚言也,乃公义在胸。朕悟之:为官者,若能以百姓心为心,纵衣单食薄,亦暖如阳春;若只图私利,纵锦衣玉食,亦寒如严冬。此谢卿之教也。”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二十七年冬,京师大雪,渊夜审案归,百姓赠棉袍,婉拒之。见乞丐冻馁,解己袍覆之,单衣回衙。帝见其冻甚,问曰:‘不冷乎?’ 渊曰:‘看着清官名册,心里暖。’ 时人谓:‘渊之清廉,在拒棉;渊之仁心,在赠袍;渊之暖阳,在民心。’” 后世论者谓:“谢渊之寒夜拒棉,非止于清廉,更在示百官:民心即暖阳,公道即寒衣,为官者能得民心、持公道,何惧风雪严寒?此乃大吴吏治清明之基石也。”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综影视之魅狐出手,男神在手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超级无敌系统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模拟诸天,我的天赋可以无限叠加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武炼巅峰 大明日不落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抗战之红色警戒 戒指传奇 紫鸾记 
最近更新带着漫威回北宋 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三藏还俗 大楚武信君 大明辽国公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