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首页 >> 宋歌声声慢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军工科技 天下枭雄 寒门状元 夺嫡 盛唐日月 1949我来自未来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抗战之烽火 晚唐浮生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2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话说汴京城真是人头攒动,朝廷用兵,天下云集响应。先有河东路府兵五千人也已在汴京西水门集结,分马兵二千人,步兵三千人,河东路最近,来之最速,京东路和江南东路两万也已在路上;开封府募集一千精兵,包括高景佑,高骠等一应豪族子弟,这一路作为中军大营,正于城内驻扎,还有福州府,泉州府,杭州府,江宁府,都皆有数万兵甲奔来;京兆府,兴元府数万人本已近陕南道,为击虏前线,就地等待;大名府,太原府兵马因本为辽国所牵制,只来了两千人作后应,此次出兵行动算下来也有十五万人,与西夏国号称的二十万贼众尚有几分差距,不过谁胜谁负,还得要看各方的造化。

各军中虽然明令禁止将士不得允许不得进入汴京城中,以免滋扰百姓,但是这些为国效力的将士大多穷其一生都不曾见汴京繁华。遂诸将领统制都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间汴京城多了一些身着并不是十分整齐的甲士,他们都皆用好奇的眼神观看着汴京城的高阁楼台,这也间接的为汴京城带来别样的繁华,衣冠,食宿,采买等各行各业竞相争奇,还有甲革制造,刀剑磨砺之人混迹于大街小巷,以利兵士。这些情形汴京城官应都看在眼里。有人作诗为证:

十万精骑十万枪,十万宝马踏八方。

少年尽带红头缨,垂老披挂黄金甲。

浊酒送君千里去,沙场不负将军令。

归来壶浆劝君饮,长留英雄身与名。

作诗者为何人,现在已经难辩之,只是黄庭坚的出征檄文,众儒谓之《出征行》此刻已经名扬天下,每一个士兵,都皆一字一句的研读,势必可用它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除了这些集市上事情,再要说说那高居深宫的高太后却又是怎样,这也不得不提及,高太后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以为汴京群臣共知的事实。这一日,她正于宫中独坐,闭目养息,高太后为已故神宗之母,当今皇上之祖母,或可谓之太皇太后,宫中赵氏宗族皆谓之其为大娘娘。忽一时,有人来访,原来是向太后,这向太后即已故神宗之妻,赵煦唤之娘娘,当然其并非赵煦生母。

向太后见到太皇太后,轻声行礼道“大娘娘安,儿媳向妃来请安。”

高太后许久未搭话,似睡未睡,似醒又未醒。向太后不知所措,只得呆呆的站在塌边。

约莫片刻之后,高太后出言“向妃来访,未事先言明,也好让哀家有所准备。你不在宫中调教赵煦,今日来此作甚?”

“闻大娘娘近日身体欠安,特来探望问候一二,以表儿媳孝道”向太后殷勤的说。

高太后回复道“如此确实让向妃费心了,我身子确有诸多不适,但是眼睛尚且明了,头脑亦不糊涂,只些需静养。”

向太后又说道“大娘年来本是身体康健,有万年之福,只是长居深宫之中,又有琐事绊心,未必能眼见天下之事,儿媳特来告知一二。宫外骚动,万民激昂,但这深宫幽静,大娘娘能全都得见。”

高太后对曰“看来向妃还是有事前来,道是有何事?且先言说,不必拐弯抹角。”其实高太后明白,这向妃此来只为探听她身子的虚实,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旦身去,这皇帝还年幼,大权落入谁手尚未可知,因为宫中能者除了自己就是这向妃了,到底是还政于赵煦,还是另选向氏辅佐,一时高太后也拿捏不清。

向太后说道“近日朝廷伐力,天下兵马云集汴京,汴京城可谓是热闹。又有黄庭坚一檄文传闻于汴京,汴京城人皆愤情澎湃,个个都欲去斩那西夏敌首。真是好久没有看到天下之人这么热情了。”

高太后道“你身居内宫,何以知道天下之事,莫非你亦想君临天下。”

向太后慌忙拜服“儿媳并无此意,只是最近听宫女太监说道。儿媳乃一妇人,只愿意携子同乐,并不想过多关联天下政事。”

高太后说道“汝勿惊慌,你所想为何,我自知晓,那赵煦并非你所出,你是想携子同乐,还是挟子以令天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宋江山必须姓赵,你与我不过是这过眼云烟中的一瞬,何以惧我哉!赵煦年幼,你亦负有养育引领之责。自古天下,幼天子必有忧患,恐内亦忧,外亦忧,今正若此也,朝中新旧之争未了,却遇西夏来犯,内外交困,幼天子赵煦怎能御之,还需你我协之。”

向太后听此言语,方才宽心,原来高太后早就属意于她,遂说“为了大宋的江山,为了赵氏的血脉,儿媳定不负大娘娘之期待。”

高太后微微笑道“你看,你这就暴露了吧,你心里还是很想,是否!”

向太后微微低下头示意。

高太后接着道“想总比不想好,总比我当年突然上位,不知所措为好,不论结局如何,且需早作准备。”

向太后又殷勤笑道“大娘娘千秋,不必早早言说此事,儿媳只愿随大娘娘后做一个安顺的人儿。”

高太后说道“你勿须如此谨慎,大宋立国就慎杀性命,你若担忧有性命之忧,这大位如何交于你手,还应及早思虑为赵氏操持,吾老了,你也算是我的一种寄托。”

向太后忽而转换话题“大娘娘莫要再言此事,我见黄庭坚檄文写的慷慨激昂,有扶我大宋之志,遂留心此人,并有嘱人向黄庭坚索要《出征行》的帖文,儿媳今日特拿来与太后赏析,望太后喜欢。”说完即唤身后宫女拿出那幅字帖。

那幅字帖的是笔力雄健,笔锋甚伟,文采更是洋洋洒洒,不愧是黄门精粹,卷轴眉间写有‘出征行’字样,文更潇洒“八千里山河日月同怒,百年中原之地同责。苍天怒,沧海鸣,苍山负血问青音,你我同去斩贼兵”,多有大气磅礴之意,此语更能激励大宋将士同仇敌忾,戮力同心。黄庭坚字工卓越,文采了得,又得大宋之禄,此人乃大宋之福也。

高太后观此文章,内心甚是激动,只一篇文章而已,却能让人如此动容,此文势比三军,有此言语,大宋军必然旗开得胜。

高太后看完此文叹道“都说苏轼文采了得,我看还不如黄庭坚卓越。黄庭坚之文满腹家国天下,恩义满腔,苏轼却全然为‘凌虚御风,缥缈天下’,‘又问明月几时’,衣衫不整,对酒当歌,荒唐不羁,他的当政,非大宋之福也。”

向太后听高太后如此言语,知高太后对苏轼颇有不满,遂说道“那苏子之人,只是行事飘飘然洒脱之人,其能力却在众人之上,而且朝中众多文臣武将,包括黄鲁直,皆是苏子门生,所以苏子行事必然也如行云流水,锐不可当。目今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人可以有此极高的号召力,又不令新党和旧党都反对的人。所以儿媳以为,苏子当政,必为大宋之福。”

高太后道“苏轼其人自是放荡不羁,只是他脑中的仁义礼教并不容我等妇人当政,可惜煦儿还小,若是全然放之,说不定赵氏变天,难免承替百年前柴氏之命运。况且苏轼洒脱,往往只言个人得失,却无有天下之得失,目今四方皆为仇寇,不得以洒脱行事,还得先是刀枪演绎,礼仪居次。”

向太后问道“那这黄庭坚可何为也?”

高太后回道“这黄庭坚倒是有十分的意思,吾可观之一二,即命内务总管何超前去招黄庭坚入小殿,我等倒是可以去了解一下此人。”

向太后和高太后又续了一些闲话,遂就各自散去。

第二日,黄庭坚如约入宫,与小殿拜见高太后和皇帝,向太后在高太后身边服侍。

黄庭坚入殿先出礼仪之语“鄙人朝奉郎黄庭坚鲁直拜见官家。不知道官家在用兵之际招臣等入宫所为何事?黄某一介文官,莫非要上阵杀敌。”

高太后尚未及言语,那向太后听到黄庭坚如此油腻滑稽之语扑哧一笑,高太后说“早听说天下黄鲁直豪放过人,今日见之,果然是非同凡响,不过老生年事已高,不免对你之虚妄之行为多感不悦,且请严肃之。”

黄庭坚顿时变得严谨“大娘娘召见,黄某不敢怠慢!”

高太后道“今日殿中只我四人,各人皆可言语,不必拘束,但亦不可狂放。”

众人皆曰“诺!”

高太后又道“此前读你一篇文章,知汝才华甚高,窃以为文不在苏轼之下,不知治国理政之能如何?”

黄庭坚谦逊的说道“黄某治国理政之能不及苏翁之万一,文亦不如也,苏翁之胸怀阔及宇宙,苏翁之才能可列日月星象。我黄某人只能为苏翁扶笔。”

未及黄庭坚说完,高太后立刻呵斥道“黄庭坚你莫要为苏轼添功筑伟,苏轼之人我识之比你早,知之者莫过于我。今日我只想了解你对当前局势何谈?”

向太后在高太后声后解释说道“今日只谈你,不谈苏轼。”

坐在前侧的赵煦说道“前日祖母太后阅你《出征行》颇为感动,知你意气甚高,今日特想了解一下。”

黄庭坚明白了众人的意思遂说“黄某以一文惊动诸位,实在惭愧,此文乃应时应景所作,并不是黄某才华高超,而是此情此景皆促人深思,吾窃以为若然让秦少游,李文叔等人亦能写出比黄某更为才高的文章。”

高太后道“吾大宋以文治天下,文即可为兵锋,又可为莺莺丧钟之曲,今兵起四方,若然还问明月几时有,则或可难见明日之月光,他日贼兵杀到,可不是如此这般的仁义。”

黄庭坚说道“大宋立国百余年,皆以文治天下,百官无有不服,万民无一不仰。然而百年之势,今颓也。百年之间,几度易法,都皆不力,区区西夏却可以横行于大宋国土,造成今日之困局,实在非一时之过也。倘若王(王安石)之法得力,现今国富民强,则西夏莫敢来犯,辽国虽大,亦可取之,幽云自在版图之列。”

高太后反驳道“老生历经范希文(范仲淹)新政,欧阳文忠新政,皆卓有成效,巩固国防,增加税钱,却从未遇见王安石这等只花钱而不挣钱的新法,大宋变法求存,却在变法之中消弥过半,以致今日之衰微。”

黄庭坚急忙阻曰“王公新法,志存高远,不能计一时的得失,王公为大宋谋长计,计还未将出,即遇阻之,至今未明谁之过也,诸如‘青苗法’,其法一,就是以苗钱利之百姓,以熟谷利之朝廷,可尚未及利之朝廷,就为鄙人所阻,前功尽弃也,遂众人皆以为王公不力,实在天不遂人愿也。”

(‘青苗法’,即以钱财借与穷困的黎民买谷物种子,待他们谷物成熟,拿两倍成熟谷物上交官家,以此来促进百姓生产,只是在一小部分地区遇到灾荒,百姓无粮可交,而收粮的官吏又不容分辨,肆意缉拿甚至残害交不起粮食的百姓,遂引起部分百姓抗拒,进而引发更多人竞相效仿,甚至有些收成比较好的人也不愿交粮,引起哗变,这些流民乘机潜入汴京闹事)

高太后反驳道“世人皆知,摊子摆大了,不好收场,王安石凭借一己之力,蛊惑官家及天下人为之奔波,其心可诛,若然没有结果,则必先结果其人。”

黄庭坚道“非此理也,众人皆畏得失,故而众人皆反对之。王公以一己之力为天下扛,力不足也。试问王公本人有贪赃枉法之说。”

四个人皆默默叹道,“王安石确实是清流之人。”

黄庭坚又说道“自古国之变革,要么更替枉之,要么流血牺牲,王公此举,即无伤及性命,又没有改朝换代,众人何必非要与之反也。”

众人漠然。

赵煦言出“王公之道,确为大道,只是时不待也。”

高太后道“既然如你所言,那现今敌国来犯,钱财未足,吾等当如何应对?”

黄庭坚说“目前抗击西夏贼兵乃是当务之急,否则吾恐汴京亦不保矣!待贼兵退去,还应革新为要。”

赵煦问道“那以你之见何人可为革新的首辅之臣?”

黄庭坚对曰“愚以为此职非苏翁莫属。”

高太后一脸没好气的样子,她知道苏轼的变革首要任务就是要自己还政于赵煦,遂窃窃不满,面露难色。倒是那向太后先说话“苏子生性洒脱,朝廷之要职会否能栓其心?更有苏轼追随者众多,赵氏之力是否可以完全临御?尚不得而知!”

黄庭坚对曰“若然苏翁没有追随者,必然事将难行,诸如前者新任宰职李文叔,朝中无人,天下无友,则难成大事!所以官家若想强富我大宋,必然要信任苏翁。”

向太后又说道“大娘娘的意思可否考虑枢密院副使赵挺之,或可是翰林院蔡卞?这两位目前兼领太傅之职,与皇帝多有交往,可为皇帝所依托。”

黄庭坚说,“赵挺之虽然有文采,但其治国理政,未有应证,王公之从(随从),不当付之以大任,或为旧党倾轧阻击,况且吾恐其能并不胜李文叔也,至于蔡卞还是以治学着书为主,可为太学主官。官家所虑,无非就是需要人来辅助皇帝治国,又怕掌权者结党营私,其实黄某以为,虑之结党营私大可不必,因为自从大宋立国以来,士大夫之人皆以匡扶社稷为己任,虽然故人偶有勾连,但都是在为大宋出力,无有颠覆赵宋之意,如今苏翁豪放,更不喜钱财与权位,当不会威胁皇权。”

高太后道“我虑之不止于此,虽然吾知诸位都不是贪恋权位钱财之人,但是如王安石等却是裹挟官家,让吾儿骑虎难下,朝中大臣多有怨言,无力反抗。老生当年亦是无敢扶持,致使吾儿郁郁而终,含恨离世,吾心现在还为之痛哉!”

黄庭坚道“太后之虑过也,吾以为若要臣子为朝廷办事,必先授其权利,若是畏首畏尾,则恐难成行,必更为形势所累。故而若要苏翁行事,必先授之以权柄,委之以重器。”

高太后有点气愤道“罢了,此事容官家斟酌一二,目今最重要的事乃大军远征,此事日后再议。”高太后内心则想苏轼毕竟不是自己嫡系,虽然为了大宋,但不一定为了高氏,他日魂去,高门必被其扰,遂则不表。

太后遂吩咐黄庭坚去,黄庭坚临走时向赵煦使了个眼色,赵煦遂明了,黄庭坚缓步退出宫廷。

而后向氏对高太后说“大娘娘觉得这黄庭坚若何?可否委以重任?”

高太后对曰“黄庭坚只是文盛,其无拱天下之能!观其行,听其言,无一不在推崇苏轼,这样的人只适合做一个副手,只是哀家不喜苏轼之狂放,但目前朝中已无可用之人,王安石偏激,司马光迂腐,文彦博老迈,李格非无能,秦观木讷,赵挺之寂寂无名,唯有苏轼可携一众扶大宋于将倾。”

向氏微微点头,“大娘娘此语,儿媳受教了。”赵煦则乘此时机,借故离殿而去。那黄庭坚向赵煦使了眼色,必有私事要议,赵煦遂偷偷尾随而去,待寻一僻静处与黄庭坚相见。

那黄庭坚却好像知道一样,走的极为缓慢,赵煦从后面先喊道“黄卿家,今日殿上有意,是否有要事私下商议。”

黄庭坚见赵煦微微一笑,心想正是合我心意,赵煦果正也是聪慧之人,黄庭坚作揖回道,“官家,刚刚眉语示意,确有要事商议。”黄庭坚刚说完即向四处张望,以确保四下无人,隔墙有耳。

赵煦对曰“黄卿家但说无妨。”

黄庭坚说道“现在太后临朝日久,废新从旧,思想亦不能随时变迁。目今天下万籁寒鸦,无人敢逾越皇门而言。遂苏翁命在下前来与皇帝商议何以立断。”

赵煦惊讶道“不愧是闻名天下的苏子,早知朕意。”

黄庭坚对曰“苏子经天纬地,早知官家乃有志气,必不同于凡人,只是目今形势还需慢慢等待,官家还需磨砺治国之理。”

赵煦有点不高兴道“苏子此语岂非同没讲,朕已经等待七八年了,自八岁起,吾就在大娘娘的羽翼下行事,何日才能无所羁绊的展翅高飞?”

黄庭坚说道“大娘娘之令不可破,自古薄情都在帝王家,可是偏偏大宋要讲仁义孝道,吾等不能破大宋宫廷不流血的先例,苏翁之意是官家应当学道治国,多多参与政事,协助大娘娘处理政事事,如此独挡一面还差时机么?”

赵煦突然变得失望“我已经年满十六,在这个年纪的孩儿,早就可以成家立业。”

黄庭坚道“你是皇帝,自然需要更多隐忍,有时甚至要比寻常人家的少年更有耐力,吾观大娘娘年事已高,再持理政之责,恐已力不从心,不消三五年,或可一二年即会还政于你;到时你正春秋鼎盛,又拥治国之法,何愁天下不定。”

赵煦此时心情甚是悲悯,以为遇到了的苏轼是救星,却不想苏轼面对“宫廷争斗”也是无可奈何,遂无奈回之。

黄庭坚见赵煦如此垂头丧气,赶紧追上去说道“官家,苏翁有言,只要大娘娘还政于你,他必会鼎力支持你行政,吾等亦将效犬马之劳。苏翁千番叮咛官家要潜心学政,以备将来成就贤君良臣的佳话。”

赵煦道“还政,不知且待何年?”

黄庭坚安慰道“迟早会有那么一天的,且勿过甚忧也。你且先学治国之道,将来必有所用,不论变法还是不变法都需要贤君的鼎力支持,否则不论作甚都将半途而废,就如同先皇与王公。先皇所出之力,不可谓不巨也,王公不可谓不尽力也,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将来汝之力必然要超越汝父,方可大成,翻阅古今帝王名录,成大事者必为大智者,否则皆为寂寂无名之君。”

赵煦听完此语略有感愧,却也还是不怎么高兴,因为大道理谁不会讲,只是用到实处,皆无处着力,两人自是在此种欢愉的结局中结束了商议。

其实黄庭坚没有料道与其交谈,不是畅快流利的诗作相对,就是杯酒共饮醉意泯愁,似今天这等实在是不痛快的很,不过这也正好向苏轼交代,苏轼当前既定之策就是先顺服高太后,稳住赵煦,如此两招而已,即不苟利害,也不乘谁人之威。

赵煦回头入得殿里。只见高太后和向氏自在商议,心中闷闷不乐,自是拜别回宫憋闷去了。那高太后还与向氏在殿中私语,却听闻高太后说起“向妃,你若何提起赵挺之与蔡卞之人,莫非你先人一道,笼络这些寂寂无名之辈,好作日后打算。”

向氏急忙解释“儿媳不敢玩弄权术,只是常见赵挺之和蔡卞等出入皇帝宫舍,教授学业,所以我才认得赵挺之与蔡卞。儿媳即无他想。”

高太后道“既然如此,那是甚好,妇道人家不要惯于权术,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吾等年高还在操持,年轻时忧心赵硕,年长时忧心赵煦,可谓忧心一生,现在却是何等的疲倦,若是人生重来,宁愿做一个清闲之人。”

向氏说道“大娘娘之言儿媳谨记于心。”

高太后又说道“你莫要全然玩弄权术,也莫要全然一点不沾,吾去后,大宋的江山还要你帮赵氏守着。”

向氏立马信誓旦旦而言“吾必为大宋守好这天下。”

就这样高太后和向氏私语片刻便各自回宫去了。

赵煦回到自己寝宫,越想越生气,这明明是赵家的天下,却还需要我赵煦协助祖母处理政事,实在难以接受,而吾于朝中居然无一体己之人可用,赵挺之蔡卞只顾讲学,苏轼却在深宫之外,目前任事也干不得。还必须依苏子之言,潜心学习理政之策,难道除此之外,就不能做些别的,各种邪恶念头在赵煦心中油然而生。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剑卒过河 凡骨 全球转生:从无限复活开始成神 乡村大炕 盲人按摩师 苏倩 穿越1942有空间 福艳之都市后宫 贞观大闲人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春满香夏 惊!被豪门认回的校草是千金!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修神外传 御兽从零分开始 倚天神雕 陛下不可以! 曼陀罗妖精 官榜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篡清 抗日之铁血战魂 我成了仁宗之子 大明日不落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回到明末当帝王 1625冰封帝国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智械战争 霸天武魂 带着系统来大宋 国公凶猛 万域之王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亮剑:签到亿万物资,成为西北王 苏联1941 锦衣为王 
最近更新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 放弃出轨长公主,改选青梅世家女 诗临天下:七王子的科技降维战 大乾杀猪匠 花屋湘军传奇 太子城传奇 至尊文抄公:我在古代当书生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召唤天下!从流亡公子开始崛起 让你猎山赶海,你咋就黄袍加身了? 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 大唐:李老二你那个位置我瞧不上 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 太子爷:开局被皇后被刺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乱世求生,打猎养活双胞胎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