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逍遥小贵婿 夺嫡 长嫡 大清隐龙 将军好凶猛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抗战之烽火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2章 甄宝玉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甄宝玉的基本信息

1.人物出身

甄宝玉出身于金陵的富贵世家,他的父亲甄应嘉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在当地位高权重,家族亦是声名显赫。甄家不仅拥有丰厚的财富,还秉持着“富而好礼”的良好家风,是令人敬仰的簪缨大族。

甄宝玉的小名颇具深意,与荣国府的贾宝玉同名。这一巧合不仅增添了故事的奇幻色彩,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真一假,仿佛是彼此的镜像,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中独特的人物格局。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甄宝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既享受着家族的庇护与荣耀,也背负着家族的期望与使命,其命运也因此与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2.外貌形象

在《红楼梦》中,甄宝玉的外貌与贾宝玉极为相似,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当甄家派人到贾府请安,众人见到甄宝玉时,皆惊叹“真真奇事!名字同了也罢,怎么相貌身材都是一样的”,就连贾政也觉得“相貌果与宝玉一样”。

贾宝玉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而甄宝玉同样有着出众的容貌,五官精致立体,皮肤白皙细腻,眼神清澈明亮,透着一股灵动之气。他身姿挺拔,举止优雅,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公子的风范。

这种外貌上的相似,不仅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也为两人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奇幻色彩和宿命感。他们仿佛是彼此的影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演绎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人生。

二、甄宝玉的人生经历

1.童年时光

甄宝玉的童年,宛如一幅充满奇幻与童趣的画卷。他自幼便展现出淘气顽皮的天性,时常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逃学对于甄宝玉来说,是童年里常有的事。他对那些枯燥的四书五经毫无兴趣,总是想方设法地逃离书房,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他会偷偷溜出家门,跑到郊外的田野里,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自由。

甄宝玉对女儿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态度。在他小小的世界里,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存在,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宝号还要尊荣无对。他常常对小厮们说,但凡要说“女儿”二字,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这种对女儿的尊崇,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独特。他喜欢与姐妹们待在一起,听她们吟诗作画,感受她们的温柔与才情。在他看来,女儿们的世界是纯净美好的,没有世俗的纷争和丑恶。

贾雨村曾有过在甄家做家庭教师的经历。当时,他被人举荐到甄家,本以为能有一番作为,却没想到遇到了甄宝玉这个让他头疼不已的学生。一个五岁的小孩,竟比“高考生”还要费心费力。甄宝玉根本不把读书识字放在心上,常常调皮捣蛋,让贾雨村束手无策。尽管甄家“富而好礼”,待遇优厚,对老师也尊敬有加,但贾雨村在教导甄宝玉的过程中,还是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这段经历也让贾雨村对甄宝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用“暴虐浮躁”来形容甄宝玉,可见这位少年的戾气之重,也从侧面反映出甄宝玉童年时的叛逆与不羁。

2.少年变故

十三岁那年,甄宝玉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这场病如同一道沉重的阴霾,笼罩了他原本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在病中,他陷入了一个奇异的梦境。梦中的世界似真似幻,他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这个梦境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在梦中,他似乎预感到了家族即将面临的巨大变故。醒来后的甄宝玉,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往日的淘气与不羁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和忧虑。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这个富贵之家并非坚如磐石,命运的齿轮随时可能转动,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然而,命运的重击还是接踵而至。甄家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抄家治罪。皇帝不仅发出牒报让天下人皆知此事,还派人将甄家人押送到京都问罪。甄家的繁华瞬间化为泡影,往日的荣耀如同过眼云烟般消散。

甄家有三个姑娘和一个儿子,其中两个姑娘已经出嫁在京都,家中只剩下三姑娘和甄宝玉。抄家的那一天,甄家上下乱作一团,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曾经的欢声笑语已不复存在。甄宝玉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衰败,看着家中的财物被查抄,亲人被带走,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尽管甄家被抄家,但甄宝玉最终却有了自由之身,不过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脂砚斋在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留下的批注可以推测,甄宝玉被抓之后,并没有在监狱度过余生,而是流落街头,沦为了一名乞丐。曾经的贵族公子,如今却要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这种巨大的落差让甄宝玉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无常。

这场抄家变故,不仅改变了甄宝玉的命运,也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明白,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荣华富贵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曾经那个对女儿尊崇备至、厌恶仕途经济的少年,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故后,内心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

3.青年进取

十五岁后的甄宝玉,在经历了家族的变故和生活的磨难后,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成长与蜕变。曾经那个淘气叛逆、厌恶仕途经济的少年,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开始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料理家务成为了甄宝玉成长的重要一课。在家族遭遇抄家变故后,家中的一切都需要他重新打理。他学会了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家中的收支,不再像从前那样挥霍无度。他亲自过问家中的大小事务,从柴米油盐到人情往来,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与姐妹们嬉戏玩耍的公子哥,而是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家族的复兴,甄宝玉开始积极结交达官贵人。他深知,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脉和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他努力学习社交礼仪,提升自己的谈吐和修养,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上层社会。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他不仅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为家族的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他不再排斥仕途经济,而是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重新恢复家族的荣耀。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后,甄宝玉树立了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他决心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为家族争光。他开始刻苦学习,日夜钻研经史子集,为科举考试做充分的准备。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厌恶读书,而是将读书视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他深知,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甄宝玉的成长变化,不仅是个人的蜕变,也是对命运的抗争。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寻找着生活的希望。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有决心改变,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生活。

4.小团圆结局

十八岁后的甄宝玉,命运迎来了转机,生活逐渐呈现出小团圆的景象。

甄家抄家的阴霾逐渐散去,甄宝玉的父亲甄应嘉凭借着往日的人脉和自身的能力,成功复职。甄家在经历了一场浩劫后,又重新在金陵站稳了脚跟,家族的荣耀似乎有了复苏的迹象。这对于甄宝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他看到了家族复兴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奋斗的决心。

在科举之路上,甄宝玉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了回报。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中举。这个消息如同春风一般,吹进了甄家,让整个家族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中举不仅意味着甄宝玉个人的成功,也为甄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地位。他成为了家族的骄傲,也为家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甄宝玉正式踏入了仕途,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官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为家族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利益。

在婚姻方面,甄宝玉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他与一位门当户对、知书达理的女子喜结连理。这位女子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与甄宝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在婚后的生活中相濡以沫,共同经营着这个家庭。甄宝玉在事业上拼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他的妻子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他,还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让他能够更加安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甄宝玉的小团圆结局,是他在经历了家族变故和人生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所换来的。他从一个淘气叛逆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未来。尽管《红楼梦》整体笼罩着悲剧的色彩,但甄宝玉的这一小团圆结局,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慰藉。

三、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

1.外貌相似

在《红楼梦》里,甄宝玉和贾宝玉外貌极为相似,宛如孪生兄弟。当甄家到贾府吊唁贾母时,众人见到甄宝玉,皆称“真真奇事!名字同了也罢,怎么相貌身材都是一样的”,贾政也觉得“相貌果与宝玉一样”,甄应嘉同样认为“两个人不但面貌相同,且举止一般,这更奇了”。

贾宝玉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甄宝玉亦是五官精致,皮肤白皙,眼神清澈灵动,身姿挺拔,举止优雅,尽显贵族公子的风采。贾宝玉见到甄宝玉时,也觉得“竟是旧相识一般,那甄宝玉也像那里见过的”。这种外貌上的高度相似,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两人的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和宿命感,仿佛他们是彼此在不同世界的映照。

2.性情异同

在少年时期,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性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女儿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尊崇,认为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存在。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常对小厮们强调“女儿”二字的尊贵,要求他们说话前用清水香茶漱口,若失错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他们都喜欢与姐妹们待在一起,享受女儿堆中的温柔与才情,厌恶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和仕途经济之道。

两人还都有着淘气顽皮的一面。贾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常常在园子里与姐妹们嬉戏玩闹,还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比如摔玉等;甄宝玉同样不爱读书,经常逃学,跑到外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对枯燥的学习生活充满抵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性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贾宝玉始终保持着那份对世俗的叛逆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依然厌恶仕途经济,不愿走科举之路,一心沉浸在大观园的儿女情长之中。当薛宝钗等人劝他读书考取功名时,他会生气地将其视为“禄蠹”之言。

而甄宝玉在经历了家族的抄家变故后,性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逐渐摒弃了往日的淘气和叛逆,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他积极进取,努力料理家务,结交达官贵人,树立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复兴家族的理想。在与贾宝玉见面时,甄宝玉谈起自己对世道人情的领悟,言语中透露出对功名的追求,这让贾宝玉觉得他已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禄蠹”。

例如,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第115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里,甄宝玉前来贾府做客,贾宝玉本以为他还是那个与自己性情相近的知己,可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改头换面。甄宝玉说自己“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许”,这番话让贾宝玉大失所望。

甄宝玉和贾宝玉少年时性情相似,长大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经历和选择,也深刻地展现了《红楼梦》所描绘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复杂和无奈。

3.结局差异

贾宝玉和甄宝玉结局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不同的人生选择。

贾宝玉最终选择弃世出家。他生活在贾府这个表面繁华却内部腐朽的大家族中,虽享受着富贵荣华,但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功名利禄极为反感。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成为他心灵上的重创,让他对尘世的情感感到绝望。在家族衰败后,他目睹了亲人离散、家破人亡的惨状,更加坚定了他逃离这个污浊世界的决心。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出家才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和束缚,寻求内心的解脱。这种结局体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甄宝玉则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他经历了家族抄家的变故,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认识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才能重新恢复家族的荣耀,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开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结交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最终,他科举中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这种结局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往往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贾宝玉虽然对封建制度不满,但他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只能选择逃避。而甄宝玉则选择了顺应社会的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官场中立足,以求得家族的复兴。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即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和甄宝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贾宝玉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情感上的满足,他不愿意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而甄宝玉则更注重现实的利益和家族的责任,他愿意为了家族的荣誉而牺牲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贾宝玉和甄宝玉的结局差异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的无奈,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四、甄宝玉的人物原型

1.与曹家的关联

甄宝玉所在的甄家与曹雪芹家族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家族背景、接驾经历到抄家情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家族背景方面,甄家是金陵的富贵世家,甄应嘉身为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家族声名显赫,富而好礼,是令人敬仰的簪缨大族。曹雪芹家族同样如此,曹家自曹玺开始,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这一要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江宁织造表面上是负责为宫廷采办织物,但实际上还承担着为皇帝搜集江南地区情报的重要任务,地位特殊且尊贵。曹家在江南地区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家族生活奢华,与甄家的富贵程度不相上下。

接驾经历也是两者的一大相似点。《红楼梦》中曾多次提及甄家接驾之事,如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而历史上,曹家也有四次接驾康熙南巡的经历。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都住在曹家,这对于曹家来说,既是无上的荣耀,也是沉重的负担。为了接待皇帝,曹家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导致家族经济逐渐陷入困境。甄家的接驾经历想必也给家族带来了类似的影响,这为后来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抄家情况更是两者相似的关键之处。甄家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抄家治罪,家族的繁华瞬间化为泡影,往日的荣耀如同过眼云烟般消散。曹雪芹家族同样未能逃脱抄家的命运。雍正皇帝即位后,曹家因经济亏空等问题被革职抄家,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抄家不仅让家族失去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使得家族成员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甄宝玉和曹雪芹都亲身经历了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巨大转变,这种人生的落差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甄宝玉与曹雪芹家族在家族背景、接驾经历和抄家情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非偶然。这些相似点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现实,也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甄家故事的描写,曹雪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对家族兴衰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2.曹雪芹的映射

探讨甄宝玉是否为曹雪芹在小说中的自我映射,需结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来分析。

曹雪芹出身于江宁织造世家,家族在康熙朝盛极一时,后在雍正朝因政治斗争等原因被抄家,家道中落。这种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转变,让曹雪芹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甄宝玉同样经历了家族的兴衰,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这种相似的人生轨迹使甄宝玉有可能是曹雪芹的一种映射。

从思想层面看,曹雪芹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他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甄宝玉在经历抄家变故后,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从一个厌恶仕途经济、尊崇女儿的少年,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开始追求功名,试图复兴家族。这与曹雪芹在经历生活磨难后,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相契合。

在创作意图上,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以小说为载体,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甄宝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子弟的命运起伏,以及他们在面对家族兴衰时的无奈和挣扎。曹雪芹或许通过甄宝玉这个角色,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族复兴的渴望。

然而,甄宝玉与曹雪芹也存在不同之处。曹雪芹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观察。而甄宝玉则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成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这表明甄宝玉只是曹雪芹部分思想和经历的映射,并非完全等同于曹雪芹本人。

甄宝玉在一定程度上是曹雪芹在小说中的自我映射。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曹雪芹通过塑造甄宝玉这个角色,展现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使《红楼梦》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五、甄宝玉的人物评价

1.书中自评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第115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中,甄宝玉与贾宝玉见面时,曾有过一番自我表述,从中可窥见他对自己的认识和成长感悟。甄宝玉说:“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许。”

这番话表明,年少时的甄宝玉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可雕琢之处。但家族的抄家变故,让他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生活的巨大落差使他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幼稚和无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他对世道人情有了新的领悟,明白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面对现实,努力进取。这种成长感悟促使他摒弃了往日的淘气和叛逆,走上了通过科举复兴家族的道路,展现出他在经历磨难后的成熟与担当。

2.他人评价

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甄宝玉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侧面反映出甄宝玉丰富复杂的性格特点。

贾雨村曾在甄家担任家庭教师,他对甄宝玉的评价是“暴虐浮躁”。甄宝玉五岁时,对读书识字毫无兴趣,常常调皮捣蛋,让贾雨村头疼不已。他对小厮们定下严苛规矩,若不小心说出“女儿”二字,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从贾雨村的视角来看,甄宝玉这种行为体现出他的任性和暴躁。他不把读书当回事,肆意妄为,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这反映出少年时期的甄宝玉性格叛逆,不受拘束,对世俗的规矩和要求充满抵触。

贾宝玉对甄宝玉的看法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起初,贾宝玉素知有一个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都喜欢厮混在女儿堆中,以为对方是凡尘中的知己。他满心期待与甄宝玉相见,认为两人会有许多共同话题。然而,当两人真正见面后,贾宝玉却大失所望。甄宝玉谈起自己对世道人情的领悟,言语中透露出对功名的追求,这让贾宝玉觉得他已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禄蠹”。贾宝玉的这种态度转变,说明在他心中,甄宝玉原本应是和自己一样厌恶仕途经济、追求自由纯真的人。而甄宝玉的改变,让贾宝玉看到了他性格中务实、妥协的一面。经历家族变故后,甄宝玉能够顺应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与贾宝玉始终坚持自我、不愿随波逐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甄家的下人们对甄宝玉的评价虽未在书中详细体现,但从甄宝玉对他们定下的规矩可以推测,下人们或许觉得他难以捉摸且脾气暴躁。他对“女儿”二字的过度尊崇,让下人们在言行上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他。这也反映出甄宝玉性格中敏感、偏执的一面,他将自己对女儿的尊崇观念强加给身边的人,不允许有丝毫的违背。

书中不同人物对甄宝玉的评价,展现了他性格的多面性。少年时的他叛逆、任性,经历变故后变得务实、妥协,同时还带有敏感、偏执的特点。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既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也反映了《红楼梦》所描绘的那个封建社会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3.后世评点

后世红学专家和读者对甄宝玉的评价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不同观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部分红学专家认为甄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屈服者和践行者。他们指出,甄宝玉在经历家族抄家变故后,从一个厌恶仕途经济、尊崇女儿的少年,转变为积极追求功名、努力复兴家族的人,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妥协。在封建社会,科举入仕是家族兴盛的重要途径,甄宝玉选择走上这条道路,说明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封建制度的价值观。这些专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甄宝玉的转变是时代的必然结果,他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顺应现实。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和读者对甄宝玉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他们觉得甄宝玉的转变是生活所迫,是一种无奈之举。家族的兴衰让他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为了家族的未来和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做出改变。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认为甄宝玉的选择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的表现,值得被理解。

还有部分读者将甄宝玉与贾宝玉进行对比,认为甄宝玉缺乏贾宝玉的纯真和叛逆精神。贾宝玉始终坚持自己对自由和情感的追求,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左右,而甄宝玉则在现实面前放弃了自己曾经的理想。这些读者更看重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追求,认为甄宝玉的转变是一种精神上的堕落。

不同观点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的专家,更关注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影响,强调个人在社会制度下的无奈选择;而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读者,则更看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坚守,对甄宝玉的转变持批判态度。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也会影响对甄宝玉的评价。那些经历过挫折和困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甄宝玉的无奈;而生活较为顺遂、追求理想主义的人,则可能更欣赏贾宝玉的纯真和叛逆。

后世对甄宝玉的评价丰富多样,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多元理解。

六、甄宝玉的形象意义

1.象征意义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地体现了真与假、理想与现实等主题。

从真与假的层面来看,甄宝玉与贾宝玉一真一假,宛如两面相互映照的镜子。他们外貌极为相似,性情在少年时期也颇为相近,都对女儿有着特殊的情感,厌恶仕途经济。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贾宝玉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真和对世俗的叛逆,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世界,他的“假”实则是对封建社会虚伪礼教的反抗;而甄宝玉在经历家族抄家变故后,逐渐变得务实,开始追求功名,成为封建礼教的践行者,他的“真”代表了被现实磨平棱角后的妥协。这种真与假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在现实面前的扭曲。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让读者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人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选择。

在理想与现实的象征方面,甄宝玉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少年时期的甄宝玉,如同贾宝玉一样,生活在一个充满梦幻和诗意的世界里,他对女儿的尊崇、对自由的向往,都体现了他内心的理想主义。他认为女儿是纯净美好的象征,与世俗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家族的衰败如同一场暴风雨,无情地打破了他的理想世界。他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为了家族的复兴,他放弃了曾经的理想,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这种转变象征着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和无奈。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个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人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去适应社会的规则。甄宝玉的故事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甄宝玉还象征着封建社会中贵族子弟的普遍命运。他出身富贵之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家族的兴衰却如同命运的齿轮,不受个人控制。一旦家族遭遇变故,他就不得不承担起复兴家族的责任,放弃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这种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对个人的束缚。甄宝玉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子弟的悲哀和无奈,也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甄宝玉这一角色在《红楼梦》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是真与假、理想与现实的化身,也是封建社会贵族子弟命运的缩影。通过对甄宝玉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内涵。

2.对主题的深化

甄宝玉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红楼梦》中家族兴衰、人生无常等核心主题,使这些主题更加深刻和立体。

家族兴衰是《红楼梦》着重描绘的主题之一,甄宝玉的经历为此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例证。甄家原本是金陵的富贵世家,甄应嘉身为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家族声名显赫,富而好礼,生活奢华。甄宝玉自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着荣华富贵,是众人眼中的贵族公子。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甄家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抄家治罪,家族的繁华瞬间化为泡影。曾经的豪宅大院变得冷冷清清,家人也四处离散。甄宝玉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沦为了需要为生活奔波的落魄之人。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兴衰的无常。它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权势滔天的家族,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家族的繁荣往往只是昙花一现,随时可能因为政治斗争、经济亏空等原因走向衰败。

人生无常也是《红楼梦》反复强调的主题,甄宝玉的人生轨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少年时期的甄宝玉,天真烂漫,厌恶仕途经济,对女儿充满了尊崇和喜爱。他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大病和家族的抄家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为了家族的复兴,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经的理想,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这种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曾经的美好可能在一瞬间消失殆尽,而我们只能在困境中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生活的变化。

甄宝玉的故事还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他的转变是封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家族的利益,个人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个性和理想。甄宝玉从一个叛逆的少年变成了封建礼教的践行者,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甄宝玉的故事通过展现家族兴衰、人生无常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使读者对这部伟大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3.文学价值

甄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贡献显着。

从人物塑造角度看,他与贾宝玉形成鲜明对照,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群像。两人外貌相似却性情渐异,这种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演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在情节架构方面,甄宝玉的经历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层次感。他从叛逆少年到务实青年的转变,为小说情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故事不再局限于贾宝玉的单一视角,拓展了叙事空间。

从主题表达上,甄宝玉象征着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妥协,深化了《红楼梦》关于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主题。他的故事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总之,甄宝玉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了小说的整体艺术水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穿书后,我成了极品好婆婆 超级无敌系统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春满香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大明日不落 锦衣黑明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抗战之红色警戒 朔明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北宋第一狠人 高门庶子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