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逍遥小贵婿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长嫡 将军好凶猛 特工萌妃 抗战之烽火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19章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回目概述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回目含义深刻且概括了本回核心情节。“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指宝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七名举人佳绩后,毅然决然地了却尘世缘分,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展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超脱和对世俗的厌弃。“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则是说皇帝听闻宝玉和贾兰考取功名,念及贾府世代功勋,大发善心赦免了贾赦和贾珍的罪行,让他们官复原职,使贾府得以延续家族世勋。

此回在全书中处于关键位置,是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承接前文贾府的衰败与宝玉等人的命运纠葛,又为后文贾府的短暂复兴埋下伏笔,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全书关于命运无常、家族兴衰的主题。

二、时代与文化背景

1.封建礼教的影响

封建礼教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如无形的枷锁,深刻制约着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

婚姻制度是封建礼教的重要体现。以薛宝钗为例,她与贾宝玉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尽管宝玉心中只有黛玉,宝钗也深知宝玉的心意,但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她只能顺从家族安排,嫁入贾家。宝玉出家后,宝钗虽悲戚,却因名分身份,只能压抑情感,无法过分表露。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封建婚姻制度牢牢束缚,失去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家族观念在本回中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贾府作为封建大家族,等级森严,家族利益至上。贾环为了谋取私利,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虽出于他个人的阴险狡诈,但也反映出在封建家族观念下,为了家族的经济利益或个人的地位,不惜牺牲他人。而刘姥姥救助巧姐,打破了这种家族内部的冷漠与算计。刘姥姥与贾府并无紧密的血缘关系,但她的善良和正义与封建家族观念中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封建礼教对人物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宝玉赴考临行时,虽内心渴望解脱,但仍要遵循家族的期望去参加科举,这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在这样的礼教环境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情节的发展也被封建礼教的规则所左右,使得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2.科举制度的意义

在《红楼梦》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封建家族而言,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不仅能为家族带来荣耀,还能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贾府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自然也期望子弟能在科举中有所建树,以延续家族的繁荣。

宝玉参加科举,其动机较为复杂。从家族层面看,他是为了满足家族的期望。尽管他对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认为那是“国贼禄蠹”之途,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无法完全摆脱家族的压力。从个人层面讲,宝玉或许也想通过科举这一形式,完成对家族的最后一点责任,然后彻底解脱。他在赴考临行时,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这既体现了他对科举的不屑,也暗示着他将借此与尘世做最后的告别。

宝玉参加科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中举让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有了一丝复兴的希望,也让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他中举后却毅然出家,这一行为又打破了家族对他的所有期望,使贾府的复兴变得渺茫。宝玉的选择,既反映了他叛逆的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凸显了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三、主要人物分析

1.贾宝玉

贾宝玉中举后出家,这一行为看似突兀,实则是其性格发展和内心追求的必然结果。

从性格层面看,宝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自幼就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充满反感,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在他的世界里,那些四书五经、仕途经济都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和自由的情感。这种叛逆性格使他无法在封建世俗的道路上长久走下去。

宝玉出家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经历了黛玉之死的巨大打击后,他对尘世的留恋已所剩无几。黛玉是他在这个污浊世界中唯一的知己,她的离去让宝玉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正如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所表达的,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痛和对世俗的不满。而参加科举,在他看来或许只是对家族的一种交代。他在赴考时的洒脱,“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就已经暗示了他的决绝。

中举后,宝玉彻底了却了尘世的最后一丝牵挂。他完成了家族对他的期望,却也更加看清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他深知,即便中举,等待他的也不过是在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家族的尔虞我诈。他不愿被这些世俗的东西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纯净的精神世界。

从判词来看,“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等,都预示了贾府众人的悲惨命运。宝玉看到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明白了繁华背后的虚无。他意识到,物质的享受和家族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精神的解脱才是永恒的。

宝玉的出家,是他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最后一次反抗。他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他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家族的荣华富贵,选择了一条孤独但却自由的道路。他的离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深刻批判。

2.薛宝钗

在宝玉离去后,薛宝钗的心情极为复杂,而她的应对方式也充分体现出其端庄稳重、顺从礼教的性格特点。

从心情上看,宝钗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她与宝玉成婚,本以为能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可宝玉心中始终只有黛玉。宝玉出家,意味着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她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书中虽未过多描写她的痛哭流涕,但从“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这一细节,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悲戚。她的痛苦不仅源于爱情的失落,更在于她要面对家族和社会的眼光。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寡妇的身份会给她带来诸多压力和束缚。

然而,宝钗并未像一般女子那样陷入无尽的哀怨和哭闹中。她以端庄稳重的态度应对这一切。当宝玉说“姐姐,我要走了,你好生跟着太太听我的喜信儿罢”时,宝钗只是平静地回应“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她的话语简洁而克制,没有过多的挽留和不舍,展现出她在面对重大变故时的冷静和理智。这种冷静并非是她对宝玉没有感情,而是她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不能随意表露情感。

在应对生活方面,宝钗选择顺从礼教的安排。她继续留在贾府,尽心侍奉婆婆王夫人,承担起家族赋予她的责任。她明白,在封建家族中,女子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尽管丈夫已离去,但她依然坚守自己的本分,维护着家族的体面和尊严。她没有因为宝玉的离去而自暴自弃,而是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状态,以一种坚韧的姿态面对命运的安排。

宝钗的这种性格特点也与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关。她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礼教教育,深知女子应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她的端庄稳重、顺从礼教,既是她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她在封建制度下生存的无奈选择。她的命运就像被封建礼教编织的牢笼困住,无法挣脱,只能在既定的轨道上默默前行。

3.贾环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贾环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他心胸狭隘、阴险狡诈的性格。

贾环此举的动机主要源于他的嫉妒与贪婪。他自幼在贾府中不受重视,与宝玉形成鲜明对比。宝玉备受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宠爱,而贾环却常常被冷落,这使他内心充满了嫉妒。他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财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贾府遭遇变故,经济陷入困境时,他认为这是一个谋取私利的好机会。巧姐作为贾府的千金,在他眼中是可以用来换取钱财的筹码。他妄图通过卖掉巧姐,获取一笔可观的财富,改善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贾环的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阴险狡诈性格的体现。在书中,他曾多次设计陷害宝玉。例如,他故意烫伤宝玉的脸,还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导致宝玉遭受毒打。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手足之情。他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他过得好,一旦有机会,就会想尽办法去破坏。

贾环试图卖巧姐的行为,也反映出他的短视和愚蠢。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这一行为会给贾府带来更大的灾难。他没有意识到,巧姐是贾府的血脉,卖掉巧姐不仅会引起家族内部的纷争,还会让贾府在社会上的声誉受损。他的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衰败。

贾环的性格和行为,是封建家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他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逐渐变得自私、阴险。他的存在,不仅给贾府带来了危害,也让读者看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黑暗和腐朽。他的故事,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性丑恶的深刻揭露。

4.刘姥姥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刘姥姥救助巧姐意义重大,充分展现了她善良、智慧的形象,其与贾府的关系以及在情节发展中也起到了独特作用。

刘姥姥救助巧姐,从道德层面看,是善良本性的彰显。她与巧姐并无直接血缘关系,且贾府此时已家道中落,但她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这体现了她内心的淳朴和善良,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左右。她深知巧姐是无辜的,不能让其陷入悲惨境地,这种善良在黑暗的封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从智慧角度而言,刘姥姥救助巧姐并非盲目行事。她深知贾府的复杂情况和社会的险恶,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困境。她没有直接与贾环等人正面冲突,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保护了巧姐的安全。这种智慧源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性的洞察。

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起初,她是为了生计到贾府打秋风,得到了贾府众人的接济和款待。她以自己的幽默和朴实,给贾府带来了别样的欢乐。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府逐渐衰败,刘姥姥却没有忘记这份恩情。她与贾府的关系从最初的利益往来,转变为一种超越阶层的情感纽带。

在情节发展中,刘姥姥救助巧姐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巧姐作为贾府的后代,面临被卖的危险,这象征着贾府的彻底衰败。而刘姥姥的出现,给巧姐带来了生机,也让贾府的血脉得以延续。她的行为打破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冷漠和算计,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同时,也与贾环等人的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揭示了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刘姥姥的形象在这一情节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角色。

四、情节发展与结构

1.情节梳理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主要围绕宝玉赴考、巧姐被卖、皇帝大赦等事件展开。

故事开篇,宝玉和贾兰叔侄二人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宝玉在临行前,与家人一一告别。他的言语看似疯癫,却又蕴含深意,众人只当他是没出过门的孩子心性,催他赶紧上路。宝玉嘻天哈地,似笑自己荒唐,也笑世人痴狂,随后毅然出门而去,这一情节为他之后的出家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贾府内部却暗流涌动。贾环因嫉妒和贪婪,妄图在贾府困境中谋取私利,他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将巧姐卖给外藩。这一阴谋的出现,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贾府更加岌岌可危,巧姐的命运也悬于一线。

科举考试结束后,传来了宝玉中举的消息。这一喜讯让贾府众人喜出望外,在经历了抄家之难后,宝玉中举仿佛给贾府带来了一丝复兴的希望,家族暂时摆脱了一些困境。然而,喜悦还未消散,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宝玉中举后,并未回家,而是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了却了尘世的缘分。他的离去让贾府众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也让家族的复兴之梦瞬间破灭。

就在贾府沉浸在宝玉离去的悲痛时,皇帝开恩,对贾府进行了大赦。贾赦、贾珍的罪行被赦免,贾珍仍袭宁国三等世职,贾政袭荣国世职,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一情节的转折,让贾府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丝曙光,众人在悲喜交加中面对命运的转折。

而巧姐这边,在即将被卖的危急时刻,刘姥姥挺身而出。她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巧妙地利用人脉和资源,将巧姐带出了困境,使巧姐免受了被卖的悲惨命运。刘姥姥的救助行为,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本回情节在起伏转折中,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家族兴衰的无奈。从宝玉赴考的平静,到巧姐被卖的危机,再到宝玉中举的喜悦和出家的悲痛,最后皇帝大赦的转机,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封建社会的复杂与残酷。

2.结构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在全书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收束与转折的关键作用,情节安排极具合理性与艺术性。

从与前文的呼应来看,本回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宝玉中举后出家,呼应了他一贯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叛逆态度。前文多次描写宝玉对四书五经、仕途经济的反感,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本回中他中举后毅然出家,是其叛逆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前文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呼应。巧姐被卖的情节,也与前文贾府的衰败相呼应。贾府自元妃省亲后的繁华背后,隐藏着管理混乱、经济入不敷出等诸多危机,子孙们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贾环试图卖巧姐,正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体现,反映了封建家族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本质。

在对后文的铺垫方面,本回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皇帝大赦贾府,使家族得以延续世泽,这为后文贾府的短暂复兴提供了可能。然而,宝玉的出家也暗示了贾府复兴的脆弱和短暂,家族的精神支柱已经崩塌,繁华只是表象。巧姐被刘姥姥救助,为她未来的命运带来了转机,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为后文巧姐的成长和贾府血脉的延续做了铺垫。

从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来看,本回情节的发展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宝玉中举后出家,既满足了家族对他的期望,又实现了他对自由和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选择在他的性格发展轨迹中是合理的。贾环试图卖巧姐,源于他的嫉妒和贪婪,这与他在前文中的阴险狡诈形象相契合。刘姥姥救助巧姐,体现了她善良、智慧的性格特点,也符合她与贾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艺术性方面,本回情节的跌宕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从宝玉赴考的平静,到巧姐被卖的危机,再到宝玉中举的喜悦和出家的悲痛,最后皇帝大赦的转机,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扣人心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封建社会的复杂与残酷。这种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生动鲜活,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情节的戏剧性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充满戏剧性,强烈地触动读者情感,深化了作品主题。

宝玉中举与出家形成巨大反差,极具戏剧性。宝玉一向厌恶科举,视仕途经济为“禄蠹”之途,对四书五经毫无兴趣。然而,他却在科举中高中第七名举人,这一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读者。这看似是他对家族期望的妥协,满足了封建家族对子弟功成名就的渴望。但紧接着,他中举后便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彻底摆脱尘世的羁绊。这种反差让读者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从惊喜瞬间跌入悲痛。它深刻地展现了宝玉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叛逆,即便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后,他依然选择追求自由和纯净的精神世界,凸显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题。

贾环阴谋的失败同样富有戏剧性。贾环心胸狭隘、阴险狡诈,为了谋取私利,与王仁等人勾结,妄图将巧姐卖给外藩。他以为自己抓住了贾府衰败的机会,能够借此获得财富和地位。然而,刘姥姥的出现打破了他的阴谋。刘姥姥凭借善良和智慧,巧妙地将巧姐带出困境。贾环的阴谋从看似得逞到彻底失败,形成了强烈的反转。这一情节让读者为巧姐的命运捏一把汗,又为贾环的阴谋破灭而感到畅快。它揭示了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也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丑恶本质,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这些戏剧性情节还触动了读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宝玉中举后的出家,巧姐从险遭被卖到被救助,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无论身份高低,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变数。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五、主题思想探讨

1.家族兴衰的体现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贾府在皇帝大赦后迎来了短暂的复兴,然而这复兴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诸多危机,深刻体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

皇帝大赦是贾府复兴的直接契机。听闻宝玉和贾兰考中举人,皇帝念及贾府世代功勋,又想到与元妃同族,心情大悦之下释放了贾赦和贾珍,让他们官复原职,还返还了家产。这一举措使得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暂时摆脱了困境,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众人也因此看到了家族重新兴旺的希望,仿佛阴霾即将散去,阳光即将照耀贾府。

然而,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的、短暂的。从家族内部来看,贾府的衰败早已是积重难返。家族成员大多不思进取,只知贪图享乐。贾赦、贾珍等虽官复原职,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并未改变,依然荒淫无道、挥霍无度。他们的存在不仅无法带领家族走向真正的繁荣,反而会继续消耗家族的资源。贾府的管理也十分混乱,内部矛盾重重。下人们勾心斗角、偷鸡摸狗之事屡见不鲜,这种混乱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家族的正常运转。

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的大趋势也不利于贾府的长久发展。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与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紧密相连。即使皇帝暂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也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声誉已经受损,社会地位也大不如前。他们在官场和社交场上的人脉资源也受到了影响,这对于一个依赖家族势力生存的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封建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贾府的兴盛得益于家族成员在官场的地位和皇帝的恩宠,而其衰败则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失败和经济的入不敷出。当家族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就很难维持其繁荣的局面。从人性的角度看,贾府家族成员的堕落和腐败也是导致家族衰败的重要原因。他们沉迷于物质享受,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感,无法应对家族面临的各种挑战。

贾府在皇帝大赦后的短暂复兴只是回光返照,其背后隐藏的危机预示着家族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兴衰的必然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命运无常的感慨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捉摸,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贾宝玉的命运轨迹令人唏嘘不已。他出身富贵之家,本应尽享荣华,却对封建礼教和科举仕途极为反感,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然而,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举人。这一结果看似是命运对他的眷顾,让他在世俗眼中取得了成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举之后,他却毅然决然地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彻底抛弃了尘世的一切。从众人眼中的公子哥到科举的胜利者,再到遁入空门的出家人,宝玉的命运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无论一个人如何抗拒,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命运的巨手推向未知的方向。

巧姐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折。她身为贾府的千金小姐,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贾府的衰败让她陷入了绝境。贾环为了谋取私利,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将她卖给外藩。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巧姐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悲惨。但幸运的是,刘姥姥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将巧姐带出了困境。巧姐从险些被卖的悲惨命运中逃脱,这一转折让人深刻体会到命运的不可捉摸。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机缘巧合,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除了宝玉和巧姐,贾府众人的命运也都在这一回中发生了变化。贾府在经历抄家之难后,本已陷入绝境,但皇帝的大赦让家族暂时摆脱了困境,得以延续世泽。然而,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的,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依然存在。贾府众人的命运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漂泊的船只,随时都可能被命运的风浪吞噬。

这些人物命运的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有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有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当下,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无论命运如何安排,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积极乐观地生活。

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通过诸多情节,深刻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揭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封建科举制度在本回中暴露出其虚伪和对人性的压抑。宝玉一向厌恶科举,视仕途经济为“禄蠹”之道,但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举人。这一结果看似是科举制度的成功,实则是对其的莫大讽刺。宝玉参加科举并非出于对学问和仕途的追求,而是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之后便毅然出家,彻底摆脱科举的束缚。这表明科举制度只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才的工具,它磨灭了人的个性和自由,让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丧失自我。同时,皇帝查看省级考试卷子并因与元妃的关系而对贾府格外开恩,这种随意性也显示出科举制度背后的权力操纵和不公平。

封建婚姻制度在本回中也受到了批判。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尽管宝钗端庄贤淑,但宝玉心中只有黛玉。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默默承受痛苦,遵守封建礼教的规范,继续留在贾府尽自己的本分。这反映出封建婚姻制度只注重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匹配,而忽视了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将女性视为家族的附属品,剥夺了她们追求爱情的权利。

封建家族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在本回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贾府作为封建大家族,等级森严,内部矛盾重重。贾环为了谋取私利,试图卖巧姐,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冷漠和自私。家族的管理者们只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导致家族经济入不敷出,管理混乱。而皇帝的大赦虽然让贾府暂时摆脱了困境,但并不能改变家族衰败的命运,因为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这种家族制度不仅束缚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这些封建制度的批判,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向往。

六、艺术特色分析

1.语言风格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简洁纯净、准确传神、朴素多彩等特点在文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洁纯净是本回语言的显着特征。在描述宝玉赴考时,“宝玉嘻天哈地,大有疯傻之状,遂从此出门而去”,寥寥数语,便将宝玉看似疯癫、实则决绝的状态展现出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简洁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能迅速捕捉到宝玉此时复杂的心境,以及他对尘世的告别之意。

语言的准确传神在本回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当描写宝钗得知宝玉出家后的反应时,“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想起宝玉疯疯傻傻,听信那和尚道士的话,不如一死,倒也干净。只是想着母亲年纪大了,哥哥又是不晓事的,竟只得忍住”。“眼泪直流”“忍住”等词语,精准地刻画了宝钗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她作为封建礼教下端庄女子的克制。她的情感在这几个词语的描绘下,如在眼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复杂的心情和艰难的处境。

朴素多彩的语言风格使本回更加生动鲜活。在描写刘姥姥救助巧姐的情节中,“刘姥姥道:‘姑娘,你别害怕。我是刘姥姥,你还记得我不?’巧姐哭道:‘记得,姥姥救我!’”这段对话质朴自然,就像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刘姥姥的亲切和巧姐的惊恐无助都通过简单的话语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这种朴素的语言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刘姥姥的善良和巧姐在困境中的求生渴望。

此外,本回中还运用了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语言。如皇帝大赦贾府时的诏书,虽未详细描述内容,但从众人的反应和相关情节可以推测,诏书的语言必然庄重典雅,体现了封建皇权的威严和文化的厚重。这种不同风格语言的交织,使文本更加丰富多彩,既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场景,又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简洁纯净、准确传神、朴素多彩等特点相互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深刻的文学世界,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人物刻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且细腻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精准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宝玉在赴考临行前,嘻天哈地说“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这看似疯癫的话语,实则体现出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科举的不屑,凸显了他叛逆的性格。他早已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功名利禄心生厌恶,这番话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直白表达。而宝钗在宝玉说要走时,平静回应“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简洁的语言展现出她的端庄稳重和克制。她虽内心痛苦,但长期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让她懂得在这种情况下应保持冷静,不能随意表露情感。

动作描写为人物形象增添了生动性。宝玉出门赴考时,“仰面大笑”后毅然离去,这个动作将他的决绝和对自由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以这种洒脱的姿态告别尘世,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刘姥姥救助巧姐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拉着巧姐的手”“带着巧姐赶紧走”等,生动地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果断。她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动作中充满了对巧姐的关爱和保护。

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宝钗在宝玉离去后,“想起宝玉疯疯傻傻,听信那和尚道士的话,不如一死,倒也干净。只是想着母亲年纪大了,哥哥又是不晓事的,竟只得忍住”,这段心理描写将她内心的痛苦、无奈和责任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既对宝玉的行为感到失望和绝望,又因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情绪,继续承担起应有的义务。贾环在谋划卖巧姐时,心里想着“只要能弄到钱,管他什么巧姐不巧姐”,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活动,充分暴露了他心胸狭隘、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这些艺术技巧的运用,使《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3.情节设置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伏笔、悬念、对比等手法,有力推动了故事发展,深化了主题表达。

伏笔的运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了线索。宝玉赴考时嘻天哈地、疯傻之状,看似是孩子心性,实则暗示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出家的决心。他说“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这话语就像一颗种子,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他将离开尘世的预感。这种伏笔的设置,使宝玉后来中举后毅然出家的情节不显得突兀,而是水到渠成,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妙。

悬念的营造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贾环与王仁等人勾结,试图卖巧姐这一情节充满了悬念。读者会为巧姐的命运揪心,担心她是否会落入坏人之手。这种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直到刘姥姥挺身而出,将巧姐救出,悬念才得以解开,让读者在紧张之后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为刘姥姥的善良和智慧所感动。

对比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宝玉中举与出家形成鲜明对比。宝玉一向厌恶科举,视仕途经济为“禄蠹”之道,但却在科举中高中举人,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他中举后却随一僧一道出家,彻底摆脱尘世的羁绊。这种对比凸显了宝玉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叛逆,以及他对自由和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题。贾环的阴险狡诈与刘姥姥的善良正义也形成了强烈对比。贾环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卖巧姐,而刘姥姥在贾府衰败时,却伸出援手救助巧姐。这种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本回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伏笔、悬念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的善恶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七、不同版本与评论观点

1.版本差异

版本

内容差异

对情节理解的影响

对主题把握的影响

程高本

宝玉中举后随一僧一道出家,贾府获皇帝大赦延续世泽,情节完整连贯,有明确的结局走向。

读者能清晰看到故事发展脉络,理解人物命运转折和家族兴衰变化。

强化了家族兴衰、命运无常以及对封建制度批判的主题。

脂评本

可能存在情节缺失或与程高本不同的表述,部分内容未明确交代结局。

增加了情节解读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读者需更多推测。

主题表达相对模糊,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空间,对封建制度批判的力度和方式可能有不同理解。

不同版本的差异为《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带来了丰富性和多元性,使读者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本回情节和把握主题。

2.名家评论

不同名家对《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有着多样的评论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为我们理解本回提供了启示。

胡适认为,此回中宝玉中举后出家的情节,是作者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而设置的。在他看来,宝玉一直是叛逆形象,对科举仕途极为反感,中举与他的性格相悖。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作者可能觉得让宝玉中举再出家,既能满足家族对子弟功成名就的期望,又能体现宝玉最终的超脱,这样的情节安排更易被大众接受。这一评价角度基于对社会文化和人物性格的综合考量,让我们明白在解读情节时,要考虑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受众心理。

俞平伯则关注到本回中家族兴衰的描写。他指出,皇帝大赦使贾府暂时复兴,但这只是回光返照,家族内部的腐朽和矛盾并未解决。俞平伯从家族命运的角度分析,依据是贾府长期存在的管理混乱、子孙不肖等问题。他的观点启示我们,在理解本回时,要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背后隐藏的危机,认识到封建家族衰败的必然性。

周汝昌强调了本回中人物命运的无常。他认为宝玉从富贵公子到出家之人,巧姐从千金小姐险些沦为外藩之妾,这些命运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人生的不可捉摸。周汝昌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为依据,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人物命运的变化,思考命运对人生的影响,以及作者通过人物命运所传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名家的评论观点为我们理解《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家族命运、人物命运等不同方面去深入剖析本回的情节和主题。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解读经典作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八、现实意义与启示

1.对家族观念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贾府的兴衰,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家族观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家族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承载着亲情、文化和传统。一个和谐、健康的家族关系能够为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在贾府兴盛时,家族成员享受着荣华富贵,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随着家族的衰败,内部矛盾激化,亲情变得淡薄。这警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珍惜亲情。无论家族处于何种境地,亲情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家族观念的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红楼梦》中,贾府有着自己的家族文化和传统,但随着家族的衰落,这些文化和传统也逐渐消失。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奋努力等。这些传统不仅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还能够培养家族成员的品德和价值观。

要建立和谐、健康的家族关系,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努力。首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每个家族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避免因为小事而产生矛盾。其次,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家族内部的问题,避免矛盾积累。此外,家族成员还应该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从贾府的兴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家族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在现代社会,家族成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家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家族也应该为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族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建立和谐、健康的家族关系,让家族成为我们温暖的港湾和前进的动力。

2.对个人命运的启示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和选择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坚守自我、追求真正的价值。

贾宝玉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坚守内心的追求,不被世俗的标准所左右。宝玉厌恶科举仕途,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尽管在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下参加了科举并中举,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出家,去追寻自由和纯净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外界的压力和诱惑,社会往往以财富、地位和名誉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然而,我们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而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坚守自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巧姐的命运则提醒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乐观和希望。巧姐原本是贾府的千金小姐,却因贾府的衰败险些被卖。但幸运的是,刘姥姥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候甚至会陷入绝境。但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相信总会有转机出现。就像巧姐一样,在最危急的时刻,善良和正义的力量拯救了她。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机会,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宝钗的遭遇让我们明白,要在责任和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宝钗在宝玉出家后,虽然内心痛苦,但她依然坚守自己的本分,尽心侍奉婆婆,维护家族的体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对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我,要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我们要坚守自我,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要保持乐观和希望,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要在责任和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3.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能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从而探寻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路径。

功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较为突出,如同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和外在成就,将金钱、地位和名誉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像宝玉虽厌恶科举却仍被迫参加,现代人为了功利目标,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陷入忙碌而空虚的生活。这种功利主义导致社会风气浮躁,人们缺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人际关系也变得功利化。

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也并未完全消除。尽管我们倡导平等,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着无形的等级差异。比如职场中,不同职位的人在待遇、话语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可能限制了一些人的发展机会,也容易滋生不公平现象。如同封建家族制度下等级森严,贾府中主子和奴仆地位悬殊,现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会阻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倡导多元化的成功标准,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教育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人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积累。

其次,要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在职场中,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善良、正义、互助等美德。就像刘姥姥救助巧姐体现的善良正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消除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凡人修仙之逆凡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大道剑圣 超级无敌系统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古典复兴的无限游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逍遥小书生 大明日不落 穿越红楼之大道无谋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抗战之红色警戒 带着系统来大宋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高门庶子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