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武炼巅峰 秦功 逍遥小贵婿 长嫡 灵剑尊 大清隐龙 金牌帝婿 将军好凶猛 抗战之烽火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7章 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对仗与寓意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回目“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对仗极为工整。“感深秋”与“坐禅寂”,前者是触景生情的动态感受,后者是专注禅修的静态状态,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抚琴”和“走火”,一个是文雅的艺术行为,一个是异常的身心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悲往事”与“入邪魔”,皆为人物陷入的精神困境,对仗严谨。

此回目暗示了本回的情节走向。“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对应黛玉在深秋时节,读宝钗书信后悲叹身世,抚琴以寄哀愁的情节;“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则预示妙玉坐禅时心魔作祟,陷入癫狂之境。同时,回目也揭示了本回主题,即人物在命运无常面前的无奈与挣扎,无论是黛玉的悲秋伤怀,还是妙玉的禅心失守,都体现出命运对人的捉弄和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

2.文字意象与氛围营造

回目中“深秋”“抚琴”“坐禅”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哀愁且充满禅意的氛围,与本回的情感基调高度契合。

“深秋”这一意象,带来的是万物凋零、寒气渐浓的景象,暗示着生命的衰败与无常。在本回中,黛玉因深秋的悲凉之景,联想到自身的身世飘零,更添悲戚。落叶打窗的声音,让她感慨人生的未知与无奈,这种秋的肃杀与黛玉的多愁善感相互交融,强化了本回的哀伤氛围。

“抚琴”则是一种高雅却又孤独的行为。黛玉抚琴,琴音中流淌着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哀愁,是她情感的宣泄。琴音在寂静的秋夜中回荡,更显清冷孤寂,进一步烘托出黛玉的凄凉心境。

“坐禅”本是一种寻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的修行方式,但妙玉在坐禅时却走火入魔,这一意象的反差,凸显出妙玉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坐禅的静谧与走火入魔的癫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妙玉虽试图摆脱世俗羁绊,却终究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为回目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压抑的氛围。

二、情节梳理

1.黛玉相关情节

(1)读信与众人探望

黛玉叫进宝钗家的女人,问安后接过书信。展开宝钗的信,她看到宝钗倾诉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又提及往昔海棠结社的欢乐,还附了四章感怀之诗。黛玉读罢,不禁伤感起来,心想宝姐姐独独寄信给自己,真是惺惺相惜。正在沉吟之际,探春、湘云、李纹、李绮前来探望。众人彼此问安后,雪雁奉上茶。大家先是闲聊了几句家常,探春或许提及了府中的一些琐事,湘云则可能开了几句玩笑,想逗黛玉开心。李纹、李绮也在一旁附和着,气氛稍显轻松。但黛玉心中的伤感并未消散,只是强颜欢笑应对众人。她与姐妹们的交谈中,虽也有回应,但言语间仍带着淡淡的哀愁,仿佛那宝钗信中的悲戚已深深烙印在她心间,难以轻易抹去。

(2)触景生情与抚琴

深秋的景象,如落叶纷飞、秋风瑟瑟,深深触动了黛玉敏感的内心。她站在潇湘馆内,望着窗外凋零的树木和飘落的黄叶,不禁悲从中来。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爱情的迷茫,以及未来的不可预知,她的心中满是惆怅。

于是,黛玉来到琴旁,轻轻坐下,缓缓抬起双手,轻抚琴弦。起初,琴音舒缓,似是她在默默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那些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的日子。然而,随着思绪的深入,琴音逐渐变得低沉、哀怨。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她内心痛苦的呐喊,倾诉着身世的凄凉和爱情的无奈。她想到自己在贾府的复杂环境中,虽有宝玉的深情,但未来却充满变数,不禁悲从中来,琴音也越发悲切。

突然,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几片树叶,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仿佛是命运的警钟,让黛玉的情绪更加激动。她的手指在琴弦上快速滑动,琴音变得急促而凌乱,如同她此刻混乱的内心。最后,一声清脆的弦断声响起,琴音戛然而止,而黛玉的泪水早已湿透了衣襟。这琴音,传达出了她对命运的抗争,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2.宝玉相关情节

(3)学堂放假与闲逛

学堂放假,宝玉顿感轻松自在,没了学业的束缚,他那颗爱自由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他先是在怡红院四处溜达,看看自己养的花草,逗逗笼中的鸟儿,可没过多久便觉无聊。想到平日里姐妹们的欢声笑语,他决定出去找她们解解闷。

他寻思着该去何处,突然想起惜春素日里喜欢画画、参禅,生活过得清净自在,便想着去蓼风轩找惜春闲聊一番。一来可以看看惜春最近又有什么新画作,二来也能在这清净之地寻得片刻安宁,暂时忘却府中的那些烦心事。于是,他整理了一下衣衫,便朝着蓼风轩走去。

(4)观棋与听琴

宝玉来到蓼风轩,只见惜春正与妙玉对坐下棋。棋盘上黑白棋子纵横交错,局势紧张。宝玉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生怕惊扰了她们。他静静地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着棋局。惜春专注于棋盘,每一步落子都深思熟虑;妙玉则神色淡定,举手投足间尽显高雅气质。

两人你来我往,棋逢对手,一时间难分胜负。宝玉看得入神,时不时在心中为她们的妙棋暗暗叫好。过了许久,这一局棋才结束。几人说笑一番后,宝玉便陪妙玉回栊翠庵。

当他们走到潇湘馆外墙时,一阵悠扬的琴声飘了过来。那琴音如泣如诉,仿佛带着无尽的哀愁。宝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想要进去看看是谁在弹琴。妙玉却拦住他说:“自古只有听琴的,从来没有看琴的。”宝玉觉得有理,便和妙玉在潇湘馆外面的山石上悄悄地坐下,静听这美妙的琴音。

此时,黛玉边抚琴边吟唱着“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那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身世的悲叹。宝玉听得心都揪起来了,他仿佛能感受到黛玉内心的痛苦。忽然,琴弦崩断,琴声嘎然而止。妙玉连忙站起来就走。宝玉追问道:“怎么了?”妙玉话中有话地说:“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问了。”说罢,径直朝栊翠庵走去。宝玉满腹疑团,无精打采地回到了怡红院。

3.妙玉相关情节

(5)下棋与听琴

妙玉与惜春下棋时,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淡定。她端坐在棋盘前,眼神专注而沉静,每一步落子都干净利落,尽显胸有成竹。她的气质高雅,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清冷的气息,仿佛与这尘世隔绝。在与惜春的对弈中,她思维敏捷,应对自如,将自己的智慧和谋略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棋盘之上。

当听到黛玉的琴声时,妙玉的反应十分敏锐。那悠扬的琴音如泣如诉,瞬间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原本平静的神情有了一丝波动,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虑。她深知这琴音中饱含着黛玉的哀愁与痛苦,也隐隐感觉到其中蕴含的不祥之兆。当琴弦崩断,琴声戛然而止时,她更是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起身离开,话中有话地让宝玉日后自知,可见她的洞察力和对命运的敏锐感知。

(6)坐禅走火入魔

妙玉回到栊翠庵后,决定坐禅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她在禅房内盘膝而坐,闭目凝神,试图排除一切杂念。然而,她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在坐禅的过程中,她渐渐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梦境。

在梦中,她身处一片黑暗的森林之中,四周弥漫着阴森的气息。突然,一群面目狰狞的恶鬼向她扑来,张牙舞爪地想要将她吞噬。她拼命地奔跑,却始终无法摆脱这些恶鬼的纠缠。她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无助,冷汗湿透了她的衣衫。

从梦境中惊醒后,妙玉发现自己已经走火入魔。她的神情变得癫狂,口中胡言乱语,时而大笑,时而痛哭。她的身体也不受控制地颤抖着,仿佛被一股邪恶的力量所支配。

惜春得知妙玉的情况后,心中十分担忧。她深知妙玉平日里修行刻苦,没想到会遭遇如此变故。惜春认为,妙玉虽然一心向佛,但终究难以摆脱世俗的羁绊。她的内心深处或许还隐藏着一些未被察觉的欲望和挣扎,这次走火入魔正是这些隐患的爆发。惜春觉得,妙玉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和修行,才能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她决定在一旁悉心照料妙玉,希望她能早日恢复正常。

三、人物分析

1.林黛玉

(7)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

林黛玉在本回中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收到宝钗的书信,信中宝钗倾诉生辰不偶、家运多艰,还附了四章感怀之诗。黛玉读罢,内心的情感如涟漪般层层扩散。她能深切体会到宝钗的不易,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伤感起来。她深知宝姐姐独独寄信给自己,是惺惺相惜之举,这份情谊让她感动,却也因同病相怜而更添悲戚。她的情感细腻之处在于,能从宝钗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对方的情绪,进而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感氛围中。

秋景更是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深秋时节,落叶纷飞,秋风瑟瑟,窗外的景象仿佛是她命运的写照。落叶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在她听来如同命运的叹息。她站在潇湘馆内,望着凋零的树木和飘落的黄叶,思绪飘远。她感慨人生的无常,自己寄人篱下,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对秋景的悲叹,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她的多愁善感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敏锐的感知,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能引发她内心的波澜,使她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

(8)爱情与身世的重压

林黛玉在爱情和身世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爱情上,她与宝玉心心相印,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面临着诸多阻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黛玉不知道自己与宝玉的未来会如何,这种未知让她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她渴望与宝玉长相厮守,但又担心命运会将他们分开,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时刻折磨着她。

在身世方面,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然贾府表面上对她关怀备至,但她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她没有真正的依靠,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深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这种无力感让她倍感痛苦。

为了宣泄内心的痛苦,黛玉选择了抚琴。当她坐在琴旁,轻抚琴弦,琴音便成了她情感的寄托。起初,琴音舒缓,她回忆着与宝玉相处的美好时光,那是她在痛苦生活中的一丝慰藉。然而,随着思绪的深入,琴音逐渐变得低沉、哀怨。她想到自己爱情的迷茫和身世的凄凉,手指在琴弦上快速滑动,琴音变得急促而凌乱。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她内心痛苦的呐喊,她用琴音表达着对命运的抗争,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直到琴弦崩断,琴音戛然而止,她的泪水早已湿透了衣襟,那一刻,她仿佛将内心所有的痛苦都宣泄了出来。

2.妙玉

(9)高洁超脱与内心挣扎

妙玉在《红楼梦》中一直以高洁超脱的形象示人。她出身官宦之家,却带发修行,居于栊翠庵,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她品茶论道,精通文墨,气质高雅,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然而,在她表面的高洁超脱之下,内心却隐藏着不平静和挣扎,走火入魔事件便是这一内心矛盾的集中体现。

妙玉与惜春下棋时,那份淡定从容、高雅气质尽显她的超脱。她对黛玉琴音的敏锐感知,也显示出她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细腻。但当她坐禅时,却陷入了可怕的梦境。梦中恶鬼缠身,被王孙贵族强行拉上车,又遭盗贼逼勒,这一系列恐怖的场景反映出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这些梦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她潜意识中欲望和挣扎的体现。

妙玉虽身处佛门,试图通过修行摆脱世俗的束缚,但她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她对宝玉的情感,虽隐晦含蓄,但也在一些细节中有所流露。她与宝玉的交谈,以及听琴时的反应,都暗示着她内心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她的佛门身份产生了冲突,使她陷入了挣扎。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试图坚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但内心的欲望却如暗流涌动,最终在坐禅时爆发,导致走火入魔。这一事件揭示了妙玉在高洁超脱的表象下,内心的脆弱和无奈,她无法真正摆脱世俗情感的困扰,只能在矛盾中痛苦挣扎。

(10)佛法实践与世俗羁绊

妙玉对佛法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她每日坐禅修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她在栊翠庵中,过着清修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繁华与喧嚣,以佛法为指引,追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在本回中,她的佛法实践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世俗的羁绊让她难以真正践行佛法。

妙玉与惜春下棋、听黛玉弹琴等情节,都显示出她并非完全隔绝于世俗。她与贾府众人有着一定的交往,对世间的情感和事物仍有感知。尤其是她对宝玉的特殊情感,成为了她难以摆脱的世俗羁绊。这种情感违背了她佛门弟子的身份,使她在修行的道路上产生了动摇。

坐禅走火入魔事件是妙玉佛法实践受挫的集中体现。她原本希望通过坐禅排除杂念,达到内心的平静,但却陷入了噩梦之中,精神错乱。这表明她虽然努力修行,但内心深处的世俗欲望并未真正消除。她对尘世的情感和欲望如同枷锁,束缚着她的心灵,让她无法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妙玉的经历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影响下,即使是一心向佛的人也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她试图在佛法中寻找解脱,但现实却让她陷入了困境。这也暗示了《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无奈和无常,即使是追求精神超脱的妙玉,也无法逃脱世俗的影响,最终只能在痛苦和挣扎中徘徊。

3.其他人物

(11)宝钗

宝钗给黛玉写信,意图在于表达自己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黛玉的关怀。信中倾诉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又附感怀之诗,既展现出她自身的愁绪,也借此拉近与黛玉的距离,体现出姐妹间的惺惺相惜。她希望通过书信安慰黛玉,让其不要过于感慨命运的多变。在本回中,宝钗虽未直接出场,但从她的书信内容可侧面看出她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她深知黛玉的敏感与哀愁,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展现出大家闺秀的端庄与聪慧,同时也透露出她在复杂贾府环境中善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面。

(12)探春、湘云等人

探春、湘云、李纹、李绮前来探望黛玉,她们的言行展现出不同的性格。探春或许提及府中琐事,显示出她的精明能干和对家族事务的关心;湘云开着玩笑想逗黛玉开心,体现出她的活泼开朗、心直口快。李纹、李绮在一旁附和,表现得较为文静内敛。她们的到来,为潇湘馆带来了短暂的热闹。从命运角度看,探春虽有能力,但生于末世,最终远嫁他乡;湘云虽乐观豁达,却也难逃命运的捉弄;李纹、李绮则相对平凡,在贾府的兴衰中随波逐流。她们的探望,既反映出姐妹间的情谊,也暗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四、艺术特色

1.以景衬情

(13)秋景与黛玉心境

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秋景描写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黛玉悲戚的心境。深秋时节,落叶纷飞,秋风瑟瑟,这些景象与黛玉的情感紧密呼应,强化了她内心的哀伤。

落叶是本回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秋景元素。当黛玉听到外面落叶打在窗户上的声音,那清脆而又凄凉的声响,如同命运的叹息,重重地敲击着她敏感的心灵。落叶从枝头飘落,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无常,这与黛玉寄人篱下、身世飘零的处境何其相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如同这落叶一般,无法掌控自己的归宿,只能在风雨中无助地飘荡。这种对秋景的感触,让她不禁感慨人生的未知与无奈,内心的悲戚之情愈发浓烈。

秋风也是衬托黛玉心境的重要元素。一阵大风刮过,吹得黛玉有些冷,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灵上的孤寂。秋风的凛冽,象征着生活的残酷和无情。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深情,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秋风的吹拂,仿佛是命运的捉弄,让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倍感艰难。她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心中的痛苦和哀愁也如这秋风一般,无尽地蔓延。

秋景中的落叶、秋风等景象,与黛玉的悲戚心境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黛玉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无奈。

(14)环境氛围的营造

环境描写在本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哀愁且充满禅意的氛围,对读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

本回开篇对深秋景象的描写,如落叶纷飞、秋风瑟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让读者在阅读之初就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和哀伤的情绪。黛玉所处的潇湘馆,在秋景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冷清。屋内的布置虽然精致,但在这深秋的寒意中,却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气息。黛玉独自坐在屋内,看着窗外的秋景,心中的悲戚之情愈发浓烈。这种环境与人物心境的相互映衬,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黛玉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坐禅的栊翠庵,原本是一个清净之地,但在本回中,却被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所笼罩。妙玉在坐禅时走火入魔,她的梦境中充满了恐怖和诡异的元素,如恶鬼缠身、盗贼逼勒等。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妙玉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栊翠庵的环境与妙玉的精神状态相互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

环境描写还通过对声音的运用,增强了氛围的感染力。落叶打在窗户上的声音、秋风的呼啸声、黛玉的琴音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它们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本回中的环境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所处环境以及声音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与故事主题和人物情感相契合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感受到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2.伏笔与象征

(15)妙玉走火入魔的象征意义

妙玉走火入魔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极具深意的伏笔,象征着贾府精神世界的动摇和潜在危机。妙玉在众人眼中,是高洁超脱、精通佛法的修行者,她居于栊翠庵,远离尘世喧嚣,代表着贾府中一种精神上的纯净与超脱。然而,她在坐禅时却走火入魔,陷入癫狂之境,这一转变暗示着贾府表面繁华之下,精神层面已出现严重问题。

妙玉的走火入魔,反映出贾府所尊崇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正在逐渐崩塌。她试图通过佛法修行来摆脱世俗的困扰,但最终却无法抵御内心的欲望和恐惧,这表明即使是像妙玉这样一心向佛的人,也难以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坚守精神的纯净。贾府中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权力纷争,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无形的魔障,侵蚀着每个人的心灵,包括妙玉在内。

这一情节也预示着贾府未来的衰败。妙玉作为贾府精神世界的一个象征,她的崩溃意味着整个贾府的精神支柱开始动摇。当精神层面出现危机时,贾府的物质繁荣也将难以维持。走火入魔的妙玉,就像贾府这座大厦即将倾塌前的一个警示信号,暗示着贾府在未来的日子里,将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和变故,曾经的繁华终将化为泡影。

(16)其他伏笔与暗示

本回中除了妙玉走火入魔这一重要伏笔外,还有其他一些细节也蕴含着对后续情节发展的预示。

黛玉抚琴时琴弦崩断,这一情节是一个明显的暗示。琴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雅和情感,黛玉的琴音传达着她内心的痛苦和哀愁,而琴弦崩断则象征着她情感的崩溃和命运的转折。这暗示着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将遭遇重大挫折,她的命运也将更加悲惨。

宝玉在听黛玉弹琴后,无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他的这种情绪变化也可能是后续情节的伏笔。宝玉对黛玉的情感深厚,黛玉琴音中的哀愁让他感同身受。他的无精打采或许预示着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黛玉的命运担忧和痛苦,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此外,探春、湘云等人探望黛玉时的交谈,虽然看似平常,但也可能隐藏着一些暗示。她们提及的往昔海棠结社的欢乐时光,与当下黛玉的悲戚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贾府的繁华正在逐渐消逝,众人的命运也将发生改变。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悲剧氛围。

3.对话艺术

(17)烘托烘托人物

本回中的对话精妙绝伦,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妙玉和宝玉的对话为例,当他们听到黛玉的琴声,宝玉想要进去看看,妙玉拦住他说:“自古只有听琴的,从来没有看琴的。”短短一句话,便凸显出妙玉的高雅和脱俗。她遵循着传统的雅趣和规矩,不屑于世俗的随意和鲁莽,展现出她对精神世界纯粹性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对琴音所传达情感的尊重,不愿以一种世俗的方式去破坏这份意境。

而宝玉的回应则体现出他的率真和对黛玉的关心。他虽被妙玉拦住,但心中对黛玉的牵挂溢于言表,这表明他对黛玉的感情真挚而热烈,不被世俗规矩所束缚。

再看黛玉与姐妹们的对话,当探春、湘云等人探望她时,黛玉虽强颜欢笑,但言语间仍带着淡淡的哀愁。她与姐妹们的交流,展现出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在回应姐妹们的话语中,既有着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又有着对当下处境的无奈,将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

宝钗书信中的话语,虽未直接对话,但也侧面烘托出她的聪慧和体贴。她在信中倾诉自己的遭遇,又安慰黛玉,体现出她心思缜密、善解人意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她在复杂环境中善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

(18)推动情节发展

对话在本回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生动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黛玉与宝钗家女人的对话,引出了宝钗的书信,进而引发了黛玉的伤感,为后续她触景生情、抚琴悲叹做了铺垫。这一对话体现了黛玉与宝钗之间微妙的姐妹情谊,也反映出黛玉敏感的内心世界。

探春、湘云等人与黛玉的对话,不仅营造出一种短暂的热闹氛围,更通过回忆往昔海棠结社的欢乐,与黛玉当下的悲戚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黛玉的哀愁,同时也暗示了贾府繁华不再的趋势。这一对话展现了姐妹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玉与贾环、贾兰关于学堂放假的对话,直接导致了宝玉的闲逛,从而引出了他去惜春处观棋、陪妙玉听琴等情节。这一对话体现了宝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姐妹们的牵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妙玉和宝玉在听琴时的对话,如妙玉拦住宝玉不让他进去,以及后来妙玉话中有话地让宝玉日后自知,为妙玉坐禅走火入魔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这一对话展现了妙玉的神秘和宝玉的好奇,也暗示了妙玉内心的不平静和她与宝玉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这些对话相互交织,层层递进,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使故事更加丰富生动,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五、主题探讨

1.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19)黛玉和妙玉的命运挣扎

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中,林黛玉和妙玉深陷命运的漩涡,苦苦挣扎却无法逃脱无奈的结局。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于贾府。她与宝玉真心相爱,然而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让这段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敏感细腻,对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有着深刻的感知。宝钗的书信勾起她对身世的伤感,深秋的景象更是触动她内心的哀愁。她抚琴宣泄痛苦,琴音中满是对爱情的渴望、对身世的悲叹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她深知自己在贾府的处境艰难,却无力改变,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她的命运就像深秋的落叶,随风飘荡,无法掌控自己的归宿。

妙玉出身官宦之家,却带发修行于栊翠庵。她表面上高洁超脱,对世俗不屑一顾,但内心深处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挣扎。她与宝玉之间有着微妙的情感,这与她的佛门身份产生了冲突。她试图通过坐禅修行来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内心的宁静,然而最终却走火入魔。她在梦中遭遇恶鬼缠身、盗贼逼勒等恐怖场景,这反映出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她虽努力坚守佛门清规戒律,但世俗的欲望和情感如暗流涌动,让她无法真正超脱。她的命运就像一场虚幻的梦,看似美好,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黛玉和妙玉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苦苦挣扎,她们的努力和抗争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她们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无奈中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20)对人生的启示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所反映的命运无常主题,对读者的人生观念有着深刻的启示。

命运无常,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黛玉和妙玉,她们原本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但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将她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不要过于执着于得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坦然接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命运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黛玉和妙玉都曾努力抗争,但最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努力,而是要明白,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也要学会接受现实,不要因为无法实现目标而过度焦虑和痛苦。

此外,本回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黛玉的多愁善感、妙玉的内心挣扎,都反映出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这启示我们要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不要对他人过于苛刻。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通过黛玉和妙玉的命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无奈,也为我们的人生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珍惜当下,努力前行。

2.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21)黛玉的情感压抑

封建礼教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沉重地压抑着林黛玉美好的情感,使她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陷入痛苦与无奈的深渊。

在爱情方面,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然而封建礼教却为他们的爱情设置了重重障碍。在封建家族中,婚姻大事需由长辈做主,讲究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黛玉深知自己与宝玉的爱情难以得到封建家长的认可,这种不确定性让她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她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和言语来试探宝玉的心意。例如,她常常因为宝玉的一些言行而心生猜疑,耍小性子,实则是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畅快表达情感的无奈之举。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黛玉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她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能有丝毫的越矩。她不能像其他姐妹一样毫无顾忌地嬉笑玩耍,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他人的非议。这种压抑的生活环境,让她的情感无法得到自由的释放。她只能将内心的痛苦和哀愁深埋在心底,通过写诗、抚琴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黛玉的情感压抑还体现在她对未来的迷茫上。她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是否能够与宝玉长相厮守。她看到贾府表面的繁华,却也深知其中的勾心斗角和危机四伏。她担心自己的爱情会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夭折,担心自己会像那些薄命的女子一样,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痛苦和无奈。

封建礼教对黛玉美好情感的压抑,使她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爱情、她的自由、她的梦想,都被封建礼教无情地扼杀,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度过短暂的一生。

(22)妙玉的内心束缚

妙玉虽遁入空门,试图摆脱世俗的纷扰,但封建礼教的枷锁依然紧紧束缚着她的内心,让她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妙玉出身官宦之家,自幼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她带发修行于栊翠庵,表面上远离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她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自视清高,不屑与世俗之人交往。这种清高的背后,其实是她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认同和维护。

在情感方面,妙玉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然而,封建礼教和佛门清规戒律却不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感情。她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在心底,通过一些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例如,她送给宝玉生日贺帖,却又不敢署名,只写“槛外人”,这种矛盾的行为体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她深知自己的情感违背了封建礼教和佛门的规定,因此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在痛苦中煎熬。

妙玉在修行过程中,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试图通过坐禅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但封建礼教所带来的世俗观念和欲望却不断地干扰着她。她在坐禅时走火入魔,陷入了可怕的梦境,这反映出她内心深处的不平静和挣扎。她无法真正摆脱封建礼教的影响,无法做到心如止水、四大皆空。

封建礼教对妙玉内心的束缚,使她成为了一个矛盾的人物。她一方面渴望自由和解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只能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下孤独地徘徊。

3.人性的复杂与欲望

(23)妙玉的欲望与挣扎

妙玉走火入魔这一事件,如同撕开了她高洁超脱表象的一道口子,将她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挣扎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妙玉身为带发修行之人,本应摒弃世俗欲望,一心向佛。然而,她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是她难以言说的欲望。在与宝玉的交往中,她虽表现得清冷孤傲,但一些细节却透露出她内心的在意。比如她送宝玉生日贺帖,只写“槛外人”,这种既想表达心意又不敢过于直白的矛盾行为,就暗示了她对宝玉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她的佛门身份严重冲突,她努力克制,试图用修行来压制这份欲望,可它却如暗流般在心底涌动。

坐禅时的噩梦,是她内心欲望和挣扎的集中爆发。梦中恶鬼缠身、被王孙贵族强行拉上车、遭盗贼逼勒等恐怖场景,并非偶然。恶鬼象征着她内心无法摆脱的世俗欲望,而王孙贵族和盗贼则代表着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她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反映出她在欲望面前的无力感。她渴望坚守佛门清规,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但世俗的情感和欲望却不断冲击着她的防线。

妙玉的挣扎还体现在她对自身身份的矛盾认知上。她自视清高,不屑与世俗之人交往,可又无法完全脱离与贾府众人的联系。她参与下棋、听琴等活动,表明她内心其实渴望融入一定的社交圈子。这种既想超脱又难以割舍的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她内心的挣扎。

妙玉走火入魔事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即使是看似高洁超脱的人,内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欲望和挣扎。她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人性并非非黑即白,每个人都在欲望与理智、世俗与超脱之间徘徊,难以做到绝对的纯粹。

(24)其他人物的人性展现

本回中,除了妙玉,其他人物也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性特点。

宝钗给黛玉写信,体现出她心思细腻、善解人意的一面。她在信中倾诉自己的遭遇,又安慰黛玉,这不仅是姐妹间的关怀,更显示出她善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她深知黛玉的敏感与哀愁,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既拉近了与黛玉的距离,又展现出大家闺秀的端庄与聪慧。然而,她的这种行为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维护好与黛玉的关系对她来说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她人性中世故的一面。

探春、湘云等人探望黛玉时,言行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探春提及府中琐事,显示出她的精明能干和对家族事务的关心。她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试图在贾府的衰败中有所作为,这体现了她积极进取的一面。湘云开着玩笑想逗黛玉开心,体现出她的活泼开朗、心直口快。她的乐观豁达给人带来温暖,但有时也可能过于直率,说话不考虑后果。李纹、李绮在一旁附和,表现得较为文静内敛,她们相对低调,不张扬,在贾府的复杂环境中选择明哲保身。

宝玉在学堂放假后闲逛,体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姐妹们的牵挂。他对黛玉的感情真挚而热烈,听到黛玉的琴音后无精打采,表明他能深刻感受到黛玉的痛苦。但他有时也显得有些任性和孩子气,在面对一些事情时缺乏主见。

这些人物的人性特点相互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各自有着不同的欲望、追求和无奈,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六、与前后回目的关联

1.与前一回目的承接

(25)情节延续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与前一回目在情节上有着紧密的延续性。前一回中,黛玉收到贾母送的兰花,心中触动,引发了一番感慨,情绪陷入了淡淡的哀伤之中。本回里,这种情绪进一步发展。黛玉收到宝钗的书信,信中内容勾起她更多的伤感,她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以及与宝玉爱情的不确定性,内心的哀愁愈发浓重。前一回的兰花暗示着黛玉在贾府虽受关注,但仍如这花般孤独无依,而本回读信、触景生情等情节,是这种孤独与哀愁的延伸。此外,前一回学堂放假的情节,在本回中引出宝玉的闲逛,他去惜春处观棋、听琴等一系列活动,情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推动故事发展。

(26)人物情感连贯

本回中人物情感与前一回目保持着高度的连贯性。黛玉在前一回收到兰花后,情绪已显低落,本回读宝钗书信、见秋景,情感愈发悲戚。她对身世的感慨、对爱情的担忧,都是前一回情感的深化。宝钗在前一回虽未直接体现情感,但从本回书信可看出她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黛玉的关怀,这种情感是一贯的,她善于维护姐妹情谊。宝玉在前一回学堂放假后的轻松,在本回转化为对姐妹们的牵挂,听到黛玉琴音后的无精打采,体现出他对黛玉感情的真挚且延续。妙玉在前一回的高雅淡定,在本回听琴、坐禅走火入魔中,展现出内心的不平静,其情感变化也是有迹可循,与前一回的形象相呼应。

2.对后续情节的铺垫

(27)妙玉事件的影响

妙玉走火入魔这一事件,在《红楼梦》后续情节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妙玉在贾府众人眼中本是高洁超脱的象征,她的失常会引发众人的震惊与猜测,打破贾府表面的平静,使内部矛盾更加暗流涌动。其次,妙玉与宝玉、惜春等人关系密切,她的状况必然会牵动这些人的情感和行动。宝玉可能会因关心妙玉而进一步探究其走火入魔的原因,这或许会让他对人生和命运有更深的思考。惜春与妙玉情谊深厚,妙玉的变故可能会加速惜春的出家进程,使其更加坚定地远离尘世。从整个故事来看,妙玉的走火入魔象征着贾府精神世界的崩塌,预示着贾府衰败的脚步将加快,为后续的悲剧结局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28)其他潜在影响

本回中除妙玉事件外,其他情节也为后续故事埋下了诸多伏笔。黛玉的情感状态是一大关键,她在本回中因宝钗书信、秋景和抚琴等事,悲戚之情达到顶点,这暗示着她与宝玉的爱情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其身体和精神状况也会愈发糟糕,可能加速她的悲剧结局。宝玉听琴后的无精打采,体现出他对黛玉的深情,后续他可能会更加关注黛玉,两人之间的互动或许会引发更多的误会和冲突。此外,探春、湘云等人探望黛玉时的交流,暗示着贾府昔日的繁华不再,众人的命运也将逐渐走向衰落,为后续贾府的分崩离析做了铺垫。

七、红学研究视角下的本回解读

1.不同红学流派观点

(29)索隐派观点

索隐派认为《红楼梦》隐藏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寓意。对于本回,他们解读黛玉抚琴悲往事,琴音中的哀愁象征着朝代更迭的哀伤,黛玉可能影射某个前朝的皇室后裔,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如同前朝遗民般痛苦无奈。妙玉坐禅走火入魔,暗示着当时社会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妙玉或许代表着某个政治势力,其走火入魔预示着该势力的衰败。索隐派依据文本中的隐晦情节、人物名字谐音等进行解读,特点是注重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将小说与历史、政治紧密联系,但有时解读过于牵强附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

(30)考证派观点

考证派在研究本回时,重点关注版本和作者意图。在版本方面,他们会对比不同版本中本回的文字差异,如某些字词的增减、情节的详略等,以此来推断版本的演变和流传情况。对于作者意图,考证派会结合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分析本回情节设置的目的。例如,他们可能认为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妙玉的走火入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人性压抑的批判。考证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对历史资料、文献档案的挖掘来解读文本,但有时过于注重外部考证,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

(31)评点派观点

评点派高度赞赏本回的艺术特色。他们认为以景衬情的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秋景与黛玉心境的呼应,营造出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评点派称赞黛玉的情感细腻和妙玉的复杂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通过在文本旁批注、点评的方式,对精彩之处进行赏析,为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评点派的观点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评点者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且有时过于注重局部的文字赏析,而缺乏对整体情节和主题的宏观把握。

2.本回在红学研究中的地位

(32)对整体研究的贡献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在红学整体研究中贡献显着。在主题方面,本回深化了命运无常、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等主题。黛玉和妙玉在命运面前的无奈挣扎,以及封建礼教对她们情感和内心的束缚,为研究《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提供了生动案例。人物塑造上,进一步丰富了黛玉、妙玉等人物形象。黛玉的多愁善感、妙玉的内心矛盾,使人物更加立体饱满,有助于深入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艺术特色上,以景衬情、伏笔象征、对话艺术等手法的运用,为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增添了新的视角。本回对红学研究在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33)引发的研究争议

本回在红学研究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妙玉走火入魔的原因是焦点之一。有观点认为是妙玉自身对佛法领悟不够,无法抵御世俗欲望的诱惑;也有人觉得是贾府复杂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给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导致精神崩溃。黛玉抚琴时琴弦崩断的象征意义也存在分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预示着黛玉与宝玉爱情的破裂;另一些人则觉得是黛玉命运转折的信号。此外,对于宝钗书信的意图,有人认为是真心关怀黛玉,也有人觉得有维护人际关系的功利性。这些争议推动了红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我为炉鼎 从矿奴开始修仙 天崩开局:从捕妖人到人族大帝 空间大佬穿越七零之利剑出鞘 凡人丹仙 镇守仙秦:地牢吞妖六十年 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原神:以盛世舞曲,书救世华章 超凡大航海 收徒就变强?这个师尊她当定了 盲眼神捕的江湖武侠世界 超级无敌系统 影视之多子多福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签到十万年,打造诸天无上家族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明朝那些事儿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大明日不落 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 九龙夺嫡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不科学的原始人 抗战之红色警戒 戒指传奇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大宋伏魔司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真理铁拳 岂独无故 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大周第一婿 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冰临谷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