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江陵野游

首页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民国之铁血少帅 驿路星辰 回到明朝当王爷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狂妃很彪悍 敛财人生 我岳父是李世民 朕就是亡国之君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武道凌天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江陵野游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全文阅读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txt下载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9章 最后一课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三月十八这天,卫恙抱着外裹白布的木盒,步入温习堂。

黛玉如往常一样早早在屏风后等候,先生和学生二人见礼后,卫恙的第一句话就出乎黛玉所料,“今天是我给你上的最后一次课了。”

黛玉惊讶不已,欲问而又止。

“不用惊讶,不用失落,人生的分别无时不在。”卫恙像是在自言自语,“还记得我给你上第一课时开头问的那句话吗?”

黛玉记得很清楚,礼记中的“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随后魏先生就问礼义利,当时留给她的印象到今天也未散去。

“其实那个问题,算不得教学。”卫恙没有等待黛玉的回答,他进京已近一年,之所以到现在还未离去,错过京河修缮的功绩,正在于贾琏的问题,那些话他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没有答案。

到了现在,他不能等下去了,平定后金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不是只有武夫才会打仗,也不只有武夫能保天下。

“我开头问的,是讲给你那位琏二哥哥听的,但很可惜,我没有说服他,或者准确点,我失败了。

而我之后没有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于你而言,那些并无益处。

但今天我想把它补完,当然,不谈我个人的理解。只是讲讲先贤们是怎么考虑问题的。

你知道我那个问题的问题吗?”

黛玉迟疑片刻,答道:“未见仁也。”

卫恙很欣慰,“仁是圣人思想的核心,一切都是从这一点讲起的。

守礼只是实现仁的途径,仁字很大。

论语中写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

于是后来的贤者们就讲仁者爱人。

仁是人性的核心,而“性情”是人性的具体体现,解释仁,就绕不开“性情”,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性,人之本,孟子讲性善,有恻隐、羞恶、迟让、是非;荀子讲性恶,有好利、疾恶、好声色。而情为人性之外化,情是合理的,但又讲克制,“发乎情,止乎礼义”、“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一套对仁解释的框架,可各家都有各自的理解。

理学家们强调,仁是一种道德德性,强调仁是天理之心,而爱是无私的。朱夫子讲仁是未发之性,爱是已发之情,实现仁主要是通过对自身内心的修养和对天理的体察。

但这种思想在前朝灭亡后一度受到猛烈抨击。

你父亲师从的顾学讲,“五品之论,莫不本于中心之仁爱”,仁是对他人的关爱,人同他人的交际应当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

同时又对治国的士大夫们的廉耻提出了新的要求,“行己有耻”、“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士大夫的廉耻同对百姓的关怀挂钩,强调仁爱在社会中的实践,要求士大夫的仁必须在关爱百姓生活的行动中体现。

“性发见乎情”,仁不仅要有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同时必须通过外在的具体行动、情感来实现。

而且还将仁爱同私情联系在一起,“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认为私情是仁爱的必然体现。

而我们的祖师梨州先生在这一点的论述同顾相近,但更重视制度的问题,提出“天下为公,君为客”的总纲领,这是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一步改造,为轻和为客,表述不同,意思大不相同。

同时对法的解释也有了变化,主张三代以下无法,如今所谓法者,不过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一曰无法,法愈疏而乱愈不作,后人认为三代时的法律太过宽疏,但却没有认识到上层人士找不到可以贪图的,下层人没有什么值得被厌恶的,社会安定;二曰非法,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为满足一家之欲而制定的严密复杂的法律,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动乱时常发生。

而政务应当交由丞相为首的内阁官员决策、执行,认为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黜丞相开始。

但是师祖也知道官僚的自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自朝廷。提出学校不仅是养士教育之所,也应当是通过政治舆论监督朝堂官员的场所,与朝廷相背。三代以下学校降格为书院,因为朝廷不愿有异,使学校与朝廷相反,所以毁之、蔑之,斥为伪学。

这些都讲复杂了,也枯燥的很,醉心仕途的人不愿意深思。

但也有有趣的讲法,师祖讲诗从性情出,诗歌也应当有个人的情感、社会的治乱现实。

圣人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玉儿,你知道唐人张籍的节妇吟吗,背来听听。”

黛玉快速收敛神思,略一回想,慢慢唱到,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卫恙没有让黛玉解释此诗的意思,女儿家不讲的好,要不然寄居屋檐下,是非多已扰。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男子在明知女子有丈夫的情况下,还赠送了她明珠表明心意,女子明白他的感情并很感激,但告诉他你虽然很好,我也很感谢,可是我的丈夫也很好,我不能背弃他,我发誓与丈夫同生死。

这首诗的解释有两面,一是从实情上讲,这首诗的全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当时已经接受了别处节镇的聘任,但李师道遣人送厚礼来聘请他,他不好拒绝,只得以此诗赐谢李师道,诗中的妾就是他的自喻。

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时李师道是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平卢军及淄青节度副使,正使是棣王李审,正使是遥领,实际上控制淄青的其实就是李师道。

李师道一家都不平凡,其父其兄都曾是淄青节度使,一家都是雄踞地方的军阀,他最终造反,被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所杀。

张籍写此诗怕是不愿为李家所用,但又畏惧李师道的权势,以此避之。

若是从此讲,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历代战乱之时都有此作。

可坏就坏在这诗的题目上——节妇二字。

第二个解释就是从诗的内容上论的,张籍写的是节妇,北宋初年文人姚铉编的《唐文粹》也把这首诗编在“贞节”类目下,这说明唐宋人都认同一个女子是可以接受另一个男子的感情的,只要她不逾越礼教、背弃丈夫,就还算是个“节妇”。

《毛诗·大序》解释“变风”之诗时写:“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张籍笔下的这个女子接受另一个男子的情感是发乎情,乃人之自然本性,但又没有违反礼教,是止乎礼义。

从变风来讲,这不算违背诗教。

当然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诗教,圣人讲,“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是教导百姓的性格温柔敦厚,怎么教的呢?《国风》里的诗都是“好色而不淫”,《小雅》里的诗都是“怨悱而不乱”,不淫不乱,可以算的是温柔敦厚了。

而国风的诗都是各地百姓的抒情诗,小雅是士大夫的讽喻诗,讲诗都要讲背后的意思。

温柔敦厚好吗?

当然好,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有个缺陷:愚,一味温柔敦厚而不辨是非的老实人就是愚笨了,这是不符合圣人讲的诗教的。

如果对于暴君的苛政都一味温柔敦厚就是愚民了,连孟子都说:“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可见讲诗不讲愚是有违圣人初衷的。

今天我们骂理学家的古板、顽固、僵化,都可从这个愚字上讲。

程朱以后的理学家是不讲愚字的,闭口不谈就是错,更不用说对温柔敦厚的改造和禁锢。

不淫不乱,从节妇吟上讲,理学家要的不是不淫,而是连人之自然本性都不能有。

前朝末年的唐汝询在他的唐诗解中写道:“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同时期的贺贻孙在他的诗评末尾也写“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

他们的贬意已经很明显了,贺贻孙这个人还将汉乐府的《陌上桑》同此诗比较,认为罗敷之拒绝使君,态度严峻决绝,而在张籍此诗中,女主人公的态度太软弱柔婉,这是不好。

诗评写道,“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转折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

这话措辞委婉,其实就是在说这个女子不能算做节妇!

这样的诗教是不符合师祖以及开国初年学问大家们的意思的,师祖提倡的学校正在于培养具有治国才能又不愚、能明辨是非的人才,以补国政之失。

按理学家们的意思,这天下恐怕就剩愚民了,民何其愚也,士亦何其愚也,愚者不能守己。

不能有人之私情存在,自然就有天下之将亡!”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女公务员的日记 末世降临:18楼全员恶人 人族镇守使 四合院:五零年开局,三级炊事员 我的总裁老妈 福艳之都市后宫 被绝嗣首长巧取豪夺,她一胎三宝 重生之武道复苏 娱乐帝国系统 都市极乐后后宫 退下,让朕来 逍遥人生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混在豪门泡妞的日子 汴京春深 我自地狱来,于人间掌生死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官梯 猎艳江湖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篡清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大明世祖 藏国 南明谍影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大明流匪 1625冰封帝国 明末超级土豪 蝉动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平民乱闯三国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三国:我为黄巾续命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大国军舰 
最近更新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 山贼之谋定三国 三国:开局娶了大乔 动荡的大元 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 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 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 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 如何拯救德意志 穿越之铁血捕快 起飞,从1973年开始 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 极品五世子 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 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 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 大明:治好病后,老朱求我去现代 大晋霸主 明末风云:乱世殇歌 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江陵野游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txt下载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最新章节 -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