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小卫的

首页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军工科技 权奸 一万年前争霸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清末之帝国崛起 天价傻妃:娶一送一 天下枭雄 凡人歌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抗日之不世军神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小卫的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全文阅读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txt下载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2章 吕太后的权谋天下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吕太后听说审食其出狱后,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于是多次邀请他到宫里来。但审食其心里害怕再次遇到麻烦,所以不敢贸然进宫。可宫里的太监却不停地纠缠他,再三催促,让他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悄悄地跟着进了宫。一见到吕太后,审食其简单地聊了几句后,就想告辞离开。但这位老妇人,因为已经好久没见到审食其了,现在好不容易见上一面,怎么可能轻易让他走呢?她先是拉着审食其一起喝酒解闷,接着就和他一起进了帷帐,共度良宵。除了享受欢乐之外,他们还秘密商量了如何处理后续的事情。不得不说,这位老妇人真是聪明绝顶,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让惠帝住在别的地方,并且有人从旁监视他,这样他就不会来多管闲事了。审食其听了这个计划后,也非常赞同。

各位听众请注意,惠帝在十七岁那年继承了皇位,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他刚好二十岁。在普通士大夫的家庭里,子弟到了二十岁(弱冠之年),通常都会给他们安排婚事。更何况惠帝是一位要守护国家基业的皇帝,为什么他即位三年了,还没有听说册立皇后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吕太后有她自己的想法,所以一直拖着没有办。她看中了鲁元公主生的女儿,模样长得还算标致,性格也很温柔,打算把她嫁给惠帝,结成亲上加亲的关系。只是可惜这个女孩年纪还小,暂时不方便举行婚礼。到了惠帝统治的第三年,那个外孙女其实还只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从年龄上讲,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但吕太后却借着公事的名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急不可耐地命令太史去挑选吉日,最终选定了惠帝统治的第四年元月份,要举行册立皇后的典礼。惠帝心里明白,这个女孩和自己年龄相差近十岁,而且鲁元公主是自己的亲姐姐,姐姐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外甥女。舅舅和外甥女结为夫妻,这简直就是乱伦啊。但太后只考虑自己的私情,完全不顾辈分的差别。惠帝想和太后理论,但又怕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所以就只能将错就错,任由太后去操办这件事。这真的是一种盲目的孝顺啊。

转眼间就到了那个重要的日子,鲁元公主和她的丈夫张敖为了女儿的婚礼忙得团团转。原本吕太后和惠帝是住在长乐宫的,但这次为了筹备册立皇后的盛大典礼,吕太后却特意选择在未央宫进行一切安排,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让惠帝搬到另一个宫殿去住,这样吕太后就能安心地和审食其享受他们的快乐时光了;二是让外甥女(即将成为皇后的那个女孩)留在惠帝身边,让她暗中监视惠帝,防止他轻易相信外面的流言蜚语。这就是吕太后和审食其在床上悄悄商量出来的巧妙计划。这个计划实施后,外面的人还没有任何察觉。虽然舅舅和外甥女结婚在名义上有些不妥,但大家都认为这是皇家的私事,与国家大事无关,所以没必要去争论,免得自找麻烦。因此,大家都保持沉默,只是各自准备丰厚的礼物,送到张敖的府上,为新皇后增添嫁妆。到了婚礼当天,大家都聚集到张府祝贺,等到新皇后坐上华丽的凤辇,又一齐簇拥着她进宫,一同参与册封皇后的仪式。皇家的大婚仪式自然有一套繁琐的礼节,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册封皇后的仪式结束后,皇帝和新皇后就像龙凤配一样和谐美满。新皇后长得娇小玲珑,十分可爱,虽然可能没能完全达到皇帝的心意,但皇帝抱着她时,觉得她就像一块温润的美玉,柔软又香甜,只是可能还带着点孩子的稚气。惠帝对此也就接受了,没有太在意。紧接着,又举行了皇帝的加冠礼,宫廷内外的官员们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命令各郡国选拔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勤劳耕作的人,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劳役。此外,朝廷还将之前一些没有废除的严苛禁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废除。秦朝时曾经禁止民间藏书,一旦发现就要处以灭族的极刑。但现在,朝廷允许百姓储藏书籍了,这样一来,一些珍贵的书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不至于完全失传。这也是朝廷为了扶持儒家教育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啊。

自从惠帝搬到未央宫居住,与原先的长乐宫相隔了好几里路,因此每隔几天去朝见母亲时,来回都挺费事的。吕太后心里其实挺高兴的,巴不得惠帝能十天半个月都不来打扰她。但惠帝非常孝顺,总是想着要随时去探望母亲,而且他也能察觉到母亲的心思,所以更加尽心尽力地尽孝。他考虑到未央宫和长乐宫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中间要经过几条热闹的街市,皇帝的车队出行时,往往需要清场,禁止行人通行,这会给百姓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惠帝特别下令建造一条复道(这是一种架空的走廊),从武库的南面开始,一直延伸到长乐宫,复道两边都筑有围墙,这样他就可以每天方便地来回于两宫之间,而不会影响到外面的百姓了。当时,惠帝紧急召集工匠,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复道的建造。就在这时,叔孙通进宫向惠帝进谏说:

“陛下新建的这条复道,正好挡住了高祖皇帝衣冠出游的必经之路,这样做岂不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吗?”

惠帝听后非常吃惊,连忙说道:

“我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考虑周全,才犯下了这样的错误。我现在马上就下令停止建造。”

叔孙通却回答道:

“作为君主,不应该有轻率的举动。现在复道的建造工程已经启动,并且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怎么能再下令停止呢?”

惠帝有些不知所措,问道: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叔孙通又建议说:

“为了陛下考虑,只能在渭北地区另外建造一座原庙,让高祖皇帝的衣冠出游时改道渭北,这样就不必每个月都经过这里了。而且,广泛建造宗庙,也是尽孝的表现,没有人会对此提出批评的。”

惠帝听了叔孙通的建议后,原本的惊慌转为喜悦,他再次下令让有关部门去增建一座原庙。这个“原庙”的名字,意思就是重新建造一座庙。以前,高祖的陵墓就建在渭河的北面,陵墓外面还有一个陵园。高祖生前留下的衣冠和法器等物品,都被收藏在一个屋子里。按照以前的规矩,每个月都会把高祖的衣冠取出来,放在皇帝出行的车驾上,再由有关部门护卫着,到高庙去出游一次,这个仪式就被称为“游衣冠”。但是,高庙位于长安城中,高祖衣冠出游时经过的路线,恰好与惠帝所建的复道是同一条路。因此,叔孙通才会提出这样的谏言,并替惠帝想办法,确保两边的路线不会互相冲突。叔孙通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揣摩惠帝的心意,迎合他的想法,并善于领会和执行他的意图,但这并不值得后世效仿。等到原庙即将竣工,复道也已经建成的时候,惠帝就可以经常自由地前往长乐宫了,吕太后也无法再阻止他,只能任由他来去自如。不过,吕太后自己也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以免露出什么破绽。

之后,两座宫殿里频繁发生怪异灾难,火神似乎特别关照这里,害得宫女们时常提心吊胆。从惠帝四年的春天一直到秋天,宫里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火。长乐宫里的鸿台和未央宫里的凌室(就是藏冰的屋子,冰室失火真是奇怪)先后被烧毁。还有织室也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损失无法估量。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宜阳地区下起了血雨,十月份打雷,冬天里桃李开花,枣树结果,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很少见到的。也都是阴盛阳衰的预兆。

过了一年之后,相国曹参因为生病去世了,朝廷赐给他“懿”的谥号,他的儿子曹窋继承了平阳侯的爵位。吕太后回想起高祖生前的嘱咐,打算任用王陵和陈平为丞相。她考虑了两三个月,时间已经来到了惠帝六年,于是她决定让两人分别担任职位,废除了相国的名号,特别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的职位。其中,右丞相由王陵担任,左丞相由陈平担任,同时还任命周勃为太尉,共同辅佐王室。不久之后,留侯张良也因为生病去世了。张良原本身体就不好,加上他目睹了高祖屠杀功臣的残酷场面,便以生病为由,选择深居简出,避免卷入宫廷斗争。他平时常找借口说自己在学仙术,因此不吃五谷杂粮。等到高祖去世后,吕后因为张良曾经帮助保全了惠帝的皇位,所以对他特别优待。吕后曾经邀请张良参加宴会,强行让他吃东西,并对他说:

“人生在世,就好像骏马跑过狭窄的缝隙那样短暂,你又何必如此自找苦吃呢!”

吕后也是抱持着及时行乐的心态,所以乐于寻找欢乐,甚至与人私通。张良则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饮食习惯,照常加餐。然而,最终他还是因病去世。吕太后为了表示对他的特别哀悼,赐予了丰厚的丧葬礼品,并追赠他谥号为“文成”。张良曾经跟随高祖到谷城,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他视这块黄石为圯上老人(指张良的师父,曾给他《太公兵法》)的化身,特地在家中设座供奉。他临终时留下遗嘱,要求将这块黄石与他一同葬入墓中。张良的长子张不疑按照惯例继承了留侯的爵位,而他的次子张辟疆当时只有十四岁,但吕太后为了感激张良的功劳,破例授予他侍中的官职。谁知道那些有功之臣和尊贵的亲戚们,一个接一个地离世。留侯张良刚刚安葬完毕,紧接着舞阳侯樊哙也去世了。樊哙不仅是吕太后的妹夫,还是高祖时期的得力老臣,所以朝廷对他的丧事自然给予了特别的优待,追赠他谥号为“武”,并让他的儿子樊伉继承了爵位。吕太后还常常把她的妹妹吕媭召进宫里,陪她聊天解闷,以缓解她的忧伤。姐妹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人之常情。但话说回来,这些终究比不上吕太后自己享受的快乐啊。

好不容易时间又过去了一年,这时已经是惠帝在位的第七年了。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时候出现了日食,到了农历五月,日食现象几乎遮蔽了整个太阳。到了农历八月,惠帝病情严重,无法起床,最终在未央宫中离世。文武百官们纷纷来到惠帝的寝宫为他哭灵。只见吕太后坐在床榻旁边,嘴里一边唠叨着,一边似乎在哭泣,但脸上却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大家偷偷地观察她,心想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今年才刚刚二十四岁,在位时间也只有七年,就这么年轻地离世了,实在是太可怜了。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太后在哭诉的时候脸上却没有眼泪,显得如此冷漠无情呢?大家一时间都猜不透太后的心思,等到惠帝的棺材入殓完毕,便陆续离开了寝宫。侍中张辟疆是个生性聪明、从小就有见识的人,他也跟着大家进进出出,但唯独他能看透吕太后的隐情。他直接来到左丞相陈平的住处,私下对陈平说:

“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现在她虽然在哭,但看起来并不哀伤,难道这背后没有深意吗?你们是否揣摩出了其中的原因呢?”

陈平一向以智谋着称,但这次也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一听张辟疆这么说,反而觉得有些惊讶,于是顺着他的话问道: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张辟疆回答道:

“皇上驾崩后,因为没有成年的儿子继位,太后担心你们这些人会另有打算,所以她才顾不上哭泣。但是,你们这些人手握大权,如果被太后无端猜疑,必然会引来灾祸。不如我们向太后建议,立刻任命吕台、吕产为将领,让他们分别统领南北两军,并且给吕家的其他人也授予官职,让他们在中央任职。这样一来,太后就会感到安心,你们自然也就能避免灾祸了。”

但是,让吕氏像刘氏一样掌握大权,这真的合适吗?张辟疆毕竟还是个孩子,没有考虑到整个局势的复杂性。

陈平听了张辟疆的话后,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告别了张辟疆,进宫去向吕太后禀报,请求任命吕台和吕产为将军,分别掌管南北两支禁军。吕台和吕产都是吕太后的侄子,他们的父亲是周吕侯吕泽。南北二军一直是宫廷的卫队,南军负责守卫皇宫,驻扎在城内;北军则负责守卫京城,驻扎在城外。这两支军队原本是由太尉统一管辖的。但如果让吕台和吕产分别统领,那么都城中的兵权就将被吕氏家族完全掌控了。吕太后只关心自己的母族,而不顾及刘邦的家族,所以当陈平提出建议时,正合她的心意,她立刻就按照提议去做了。于是她开始专心致志地哀悼儿子,每次哭泣都声泪俱下,与之前的表现大不相同。二十多天后,惠帝的灵柩被安葬在长安城的东北角,距离高祖的陵墓有五里远(也有说法是十里远),这个陵墓被命名为安陵。群臣恭敬地为惠帝上了庙号,称为孝惠皇帝。惠帝的张皇后毕竟还年轻,没有生下过孩子。吕太后却想出了一个计谋,她暗中从后宫里抱来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到张皇后的住处,假装这个孩子是张皇后生的,然后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但是吕太后又担心太子的亲生母亲将来会泄露这个秘密,于是干脆把她杀了,以绝后患。这个计策虽然狡猾,但是怎能逃脱上天的惩罚呢?惠帝安葬完毕之后,吕太后就把那个假冒的太子立为了皇帝,人们称他为少帝。由于少帝年纪还小,吕太后就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临朝听政。史官们因为知道少帝的真实身份不明,所以在史书中就省略去了这部分内容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汉朝的统治毕竟没有断绝,所以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就暂时用吕后的纪年来表示。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吕后是汉朝的太后,她的地位是跟随汉朝皇帝的;二是吕后亲自管理国家大事,这在汉朝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史官们特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希望以此来警示后人。从史官们记录汉朝诛灭吕氏家族的事情来看,他们的笔法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了。吕太后临朝听政后,更是想封吕家人为王,这激怒了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他决定与吕太后据理力争。

这位大臣率先站出来反对说:

“高皇帝(刘邦)曾经召集大臣们,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誓言若非刘家人不得称王,否则天下人将共同打击,绝不让其势力蔓延。现在那歃血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血迹都还未干,怎么能违背这个约定呢!”

吕太后怒目而视,发现这位敢于直言反对的大臣竟是右丞相王陵。她一时之间想要反驳,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急得头上青筋暴起,脸颊也涨得通红。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察觉到吕太后神色有所变化,于是他们一起顺着太后的意思说:

“高皇帝在平定天下后,曾经分封过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您临朝称制,分封吕家的子弟为王,这有什么不行的呢?”

吕太后听了这话,怒气才渐渐消散,脸上露出了笑容。而王陵则是气得胸口发闷,只恨自己势单力薄,对方人多,不方便再继续争论下去。退朝之后,王陵与陈平、周勃一起走出朝廷,他立刻对二人说道:

“想当年,我们和高皇帝一起歃血为盟,你们两位也是在场的。现在高皇帝驾崩才不过几年,太后毕竟是女性君主,她竟然想要封吕家人为王。如果你们就这样顺从她的意思,违背了当年的盟约,那么将来你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高皇帝于地下呢?”

众多人的唯唯诺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直言的人。陈平和周勃微笑着对王陵说:

“今天在朝廷上,我们确实不如你那样敢于当面直言争辩。但是将来在安定国家、确保刘氏后代地位方面,恐怕你就不如我们了。”

这其实是他们在勉强为自己解嘲,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后来安定刘氏江山的话是有先见之明的智谋。王陵没有立即相信他们的话,而是怀着不满的情绪独自离去了。

大约过了十来天,太后就发布了诏令,任命王陵为少帝的太傅。王陵明白太后这是要剥夺他的相权,觉得不如趁早抽身,还能保全自己的名声,于是他就上书称病,请求辞职回家。后来他在家中安然去世,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关于王陵的事情就到这里。王陵被免职后,陈平就被提拔为右丞相,至于左丞相的职位,则是由那个受宠的臣子审食其来担任。审食其本来就没有做丞相的才能,仍然在宫中混日子,名义上是监督宫廷官员,实际上是讨好太后。不过太后特别宠爱他,所有朝廷大臣的奏章和事情,往往都要由他来决定,所以审食其的权势和威风,比以前更加嚣张了。吕太后进一步查明,御史大夫赵尧曾经为赵王如意出谋划策,并推荐周昌担任赵国的丞相。现在,吕太后掌握了大权,就诬陷赵尧玩忽职守,治他的罪,剥夺了他的官职。然后,她召来上党郡的郡守任敖到朝廷,任命他为新的御史大夫。任敖以前曾担任沛县的狱掾,曾经竭力保护过吕后。因此,吕太后这次对他破格提拔,算是报答他以前的恩情。与此同时,吕太后还追封她的生父吕公为宣王,长兄周吕侯为悼武王,这算是为吕氏家族将来称王称霸打响了前哨。吕太后担心人们心中不服,于是先从其他地方着手,特别册封了先朝的老臣郎中令冯无择等人为列侯。接着,她又找了五个人的儿子,强行说他们是惠帝的儿子,并给他们封了爵位:一个叫刘强的,被封为淮阳王;一个叫刘不疑的,被封为恒山王;一个叫刘山的,被封为襄城侯;一个叫刘朝的,被封为轵侯;一个叫刘武的,被封为壶关侯。恰巧这时鲁元公主去世了,吕太后立刻封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并追封公主为鲁元太后。真是奇怪,张偃的父亲只是侯爵,而他却能被封为王,这真的是“子以母贵”啊。吕太后想要封吕家人为王,便暗中派大谒者张释去向左丞相陈平等人暗示,希望他们能提议立吕家人为王。陈平等人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只能顺着太后的意思,上书请求将齐国的济南郡划出,设立为吕国,封给吕台为王。吕太后有了这个由头,就顺势封吕台为吕王。但吕台却没有福气长久享受这个王位,受封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如果他晚死几年,就不能避免将来可能遭遇的杀身之祸,这对他来说,也算是莫大的幸运了。吕太后对吕台的去世深感悲痛,于是命令吕台的儿子吕嘉继承他的爵位。此外,她还封了吕种(吕释之的儿子)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吕平是吕后姐姐的儿子,因此随母姓吕)。同时,吕禄被封为胡陵侯,吕他被封为俞侯,吕更始被封为赘其侯,吕忿被封为吕城侯。甚至吕太后的妹妹吕媭,也被封为临光侯。这里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吕太后不直接封女眷为“女王”呢?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天官赐福 斗罗之金鳄 诡秘之主 我在地下城讨生活 保护我方族长 辣妈攻略 娱乐帝国系统 猎艳谱群芳 黑铁之堡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混在豪门泡妞的日子 挑肥拣瘦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 嫁给二婚大叔,谁高攀了谁 重回1982小渔村 踏星 田野花香 官梯 一剑独尊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大明流匪 大明正统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锦医卫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神话版三国 三国:我为黄巾续命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覆汉 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 大国军舰 
最近更新我家有个电饭锅 御赐监察使 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 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 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 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 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 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 白话三侠五义 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 如何拯救德意志 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 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 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 明末之我若为王 明朝小匠:穿越江湖的逆袭之路 大晋霸主 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 醒来成了桓侯张翼德 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小卫的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txt下载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最新章节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