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首页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退下,让朕来 秦功 武炼巅峰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权奸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狂妃很彪悍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晚唐浮生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全文阅读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txt下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11章 孙承宗:山海关防线的传奇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大器晚成

孙承宗,这位明末的杰出人物,其早年并非一帆风顺。出身于一个逐渐衰败的农民家庭,孙承宗的家族原本因先祖迁徙至高阳而扎根于此,尽管家境一度殷实,但父亲孙麒的慷慨性格和赈济行为导致家道中落。然而,正是这种环境下的成长,塑造了孙承宗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孙承宗的童年并不平凡,他自幼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颖,六岁便能对联,显示出极高的天赋。在父亲的重视教育下,他跟随兄长孙敬宗进入学宫学习,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抗辽英雄的崇拜,如康保裔、李重贵、杨延昭等,这些人物的事迹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日后成为他编纂《高阳县志》时着重描绘的对象。

尽管早年学业优异,但孙承宗在科举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十六岁时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秀才,十七岁时更是在科试中夺魁,但此后十余年间,科举之途却似乎对他关闭了大门。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孙承宗的人生迎来转折点,大理寺右丞姜璧邀请他前往京城担任其子的老师,这不仅为孙承宗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扩大了他的社交圈,与当时的政治精英建立了联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终于在选贡考试中脱颖而出,以第五名的成绩入选监生,成为国子监司业叶向高的学生,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学术和政治的理解。翌年,他虽在顺天乡试中一举成名,但在随后的会试中却遭遇挫败。然而,人生的起伏并未让孙承宗气馁,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决心。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孙承宗应兵备道房守士之邀,前往大同教授子弟,这次北上不仅使他亲身体验了边塞生活,还直接参与了平息兵变的过程,展现了他处理危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孙承宗利用此机会深入研究边防地理,与当地豪杰交流,了解北方民族的风俗与边疆防御的实际情况,为他日后在军事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宦海沉浮

孙承宗的宦海生涯充满了起伏,他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通过会试,殿试高中榜眼,步入官场,初任翰林院编修。在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曾借灾异劝谏明神宗,呼吁减免矿税和缓建工程,以减轻百姓负担。孙承宗的正直与刚毅,让他在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他选择暂时离开朝廷,告假回乡。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梃击案的发生,使得孙承宗的政治智慧得以展现。他建议大学士吴道南采取审慎态度处理此案,既维护了皇权的尊严,又避免了宫廷斗争的激化。然而,他的公正立场引起了与东林党对立的齐、楚、浙三党的不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京察中,他险遭贬谪,幸得翰林院掌院刘一燝的庇护。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孙承宗被委以重任,起草神宗遗诏,成功争取到发放内帑作为边防军饷,彰显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然而,红丸案后,他与东林党人孙慎行产生分歧,后者认为孙承宗背叛了东林党,而方从哲也对孙承宗的态度不满,这使得孙承宗在朝中的处境更为复杂。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成为熹宗的师傅之一。熹宗对其特别倚重,孙承宗也试图通过讲解经书结合现实问题,启迪皇帝,但其谏言往往得不到阁臣的有效响应。

正当孙承宗在宫中致力于皇帝的教育之时,后金的威胁日益严重。沈阳、辽阳的失陷,让朝野震惊,众臣纷纷奏请启用孙承宗以解燃眉之急。孙承宗的军事才能和果决英风受到广泛认可,但熹宗不愿失去这位师傅,多次拒绝了将孙承宗调往前线的提议。

三、首次督师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的仕途迎来了转折点。在辽西广宁卫告急、王化贞弃城、熊廷弼败退的背景下,明熹宗在众臣的推荐下,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国政。孙承宗上任伊始,即展现出其治军理念,主张严明军纪、选拔贤能,并着手弹劾了一批在辽东和西南战事中表现不佳的官员。

不久,关于山海关外八里铺“重关”建设的争议浮现,孙承宗站在袁崇焕一边,反对这一计划,认为应积极主动防御而非固守一隅。六月,孙承宗亲赴山海关视察,面对王在晋与袁崇焕等人的分歧,他倾向于袁崇焕的主张,即救援辽西的十三山难民。在实地考察后,孙承宗对宁远的战略价值有了深刻认识,决定出关进一步勘察,尽管王化贞以安全为由反对,孙承宗毅然前行,确立了宁远作为防御后金的前沿支点。

同年八月,孙承宗在与熹宗面谈后,获得督师边关的授权,负责山海关及周边地区的军务。在前往边关之前,他上疏强调练兵选将的重要性,对王在晋的能力表示保留,而对袁崇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肯定了阎鸣泰的部分品质。孙承宗自请督师,得到了熹宗的批准,他以原官职督理关城及蓟、辽、天津、登、莱各处事务。

九月,孙承宗抵达山海关,面对惨淡的战场景象,他迅速组织起重建工作。他留用了江应诏,并任命袁崇焕负责营房修缮,鹿善继、王则古管理兵马钱粮,杜应芳、孙元化负责军器火药。孙承宗整顿军纪,罢免了失职将领,淘汰了大批无能军官,为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孙承宗多次出关巡视,最终在茅元仪的建议下,确定宁远为对抗后金的关键阵地。天启三年(1623年),宁远的重建工作正式启动,至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宁远城完成重建。同年九月,孙承宗再次东巡,至广宁一带,沿辽河下游行进,沿途震慑敌军。次年夏天,孙承宗派遣四车营东出宁远,分别在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地驻军,加强了前线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孙承宗与登莱巡抚袁可立、总兵沈有容通信,意图恢复辽东半岛南部的四卫(金、复、盖、海),并利用后金内部的汉将刘兴祚作为卧底。此外,孙承宗试图利用驻守东江的总兵毛文龙牵制后金,尽管东江及登莱水师的作用主要是威慑和分散敌军力量,但他始终将重点放在山海关至宁远的防线上。

四、去职归乡

孙承宗在督师山海关期间,虽在对外防御上取得显着成效,却在朝堂内部遭受重重挑战。与阎鸣泰、张凤翼等人的政见不合,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些冲突往往被朝中党争所放大。特别是阎鸣泰与孙承宗在军事决策上的分歧,以及张凤翼主张保守的防御策略,都使得孙承宗在督师期间面临不少阻力。尽管如此,孙承宗的忠诚与才干得到了熹宗的信任与支持,多次化解了危机。

然而,随着齐、楚、浙等朋党的崛起,宦官魏忠贤开始掌握大权,孙承宗的处境日益艰难。他对宦官干预军政的坚决反对,以及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直言批评,如劝谏熹宗解除魏忠贤的职位、停止内操等,使他成为了魏忠贤的眼中钉。孙承宗的强硬立场,加上他与东林党人的联系,使得魏忠贤及其党羽对他展开了攻击。

天启四年(1624年)夏,魏忠贤的同党开始策划驱逐孙承宗,甚至在孙承宗试图进京面圣时,魏忠贤通过其党羽魏广微的通风报信,成功阻止了孙承宗的入京。孙承宗的忠贞不屈,即便在面临巨大政治压力的情况下,也未曾低头,他拒绝了那些劝他向魏忠贤示弱的声音,坚守自己的原则。

在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的处境进一步恶化。马世龙在柳河之役中的失败,成为了孙承宗去职的导火索。马世龙的无能与骄纵被朝中言官大肆抨击,孙承宗作为其上级,也因此受到连带责任。面对朝野的压力,孙承宗屡次上疏请求辞职,终于在同年十月十五日获得了熹宗的批准,由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

尽管孙承宗离职,熹宗仍对其恩宠有加,赐予了诸多荣誉与物质奖励。然而,孙承宗的去职并未结束他的政治风暴。魏忠贤继续对孙承宗施压,甚至强迫他参与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活动,孙承宗坚决拒绝,这导致了魏忠贤的愤怒,使得孙承宗的晚年生活陷入孤立。

直到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倒台,孙承宗才看到了复出的希望。然而,由于之前的柳河之役以及王在晋等人的持续攻击,孙承宗的复出之路并不平坦。直至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的介入,澄清了柳河之役的真相,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孙承宗的压力。

五、临危受命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大举侵入明朝境内,局势危急。面对国家的紧急状态,崇祯帝在阁臣的建议下,于十一月初七日下令孙承宗速入京师,委以重任。孙承宗接到诏令后,迅速响应,十一月初九日接旨,次日便踏上征程,展现了一位老将的决断与担当。

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孙承宗,表达了对他的高度依赖与信任,询问其应对之策。孙承宗基于对战场局势的了解,提出了详尽的战略布局,建议以袁崇焕守蓟州,尤世威守密云,满桂守顺义,侯世禄守三河,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互为犄角,紧密配合,以确保京师安全。此外,他还对选将、粮饷、火器、兵丁等具体事项提出了建议。崇祯帝采纳了孙承宗的意见,并授予他广泛的权力,包括调动军队、惩治违令者等,显示了对孙承宗能力的高度认可。

孙承宗不负众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军事部署中。当皇太极对北京发动攻击时,孙承宗迅速调兵遣将,派遣游击尤岱率三千骑兵驰援京城,又调动其他部队协同作战。同时,他联络各地将领,协调兵力,确保通州一带的稳定,并及时应对后金军可能的动向,有效地遏制了敌军的攻势。

在袁崇焕被捕后,祖大寿等关宁军士兵出现动摇,孙承宗主动写信劝慰祖大寿,鼓励其率军收复失地,以功赎罪。孙承宗亲自前往山海关安抚士兵,成功稳定了军心,使祖大寿等人重新归顺,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

崇祯三年(1630年),孙承宗着手收复被后金占据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他首先收复了建昌营,随后在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逐步驱逐了后金军队。在孙承宗的精心部署下,明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成功伏击了后金军,迫使阿敏率部逃窜。孙承宗随即下令追击,最终取得了遵永大捷,彻底清除了关内的后金威胁。

六、引咎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孙承宗继续肩负着关宁锦防线的重任,然而与辽东巡抚丘禾嘉的矛盾日益加剧。丘禾嘉主张乘胜追击,而孙承宗则主张稳扎稳打,先恢复右屯,再逐步推进。双方在策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延误与不协调。

孙承宗曾试图通过上疏和请示朝廷来调和与丘禾嘉的矛盾,但朝廷的态度模棱两可,未能有效解决二人间的分歧。随着矛盾升级,孙承宗意识到与丘禾嘉的不和可能重蹈熊廷弼与王化贞覆辙,导致军事失利,因此他连续上疏,请求辞去职务,让丘禾嘉独自承担辽事,以避免军政上的混乱。

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大凌河城的修筑计划得到了批准,然而朝廷的决策反复无常,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当皇太极亲自率军围困大凌河时,城中仅有不足两万的守军,且战斗力不强。孙承宗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调兵遣将,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奇策解围。然而,丘禾嘉的犹豫与分歧导致救援行动迟滞,最终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派去救援的宋伟、吴襄部也在长山遭遇惨败。

大凌河之困不仅造成了军事上的重大损失,也引发了朝野对孙承宗的广泛指责。孙承宗深知责任重大,主动上疏请罪,请求给予处罚。尽管崇祯帝并未严厉责备,但孙承宗接连上疏,恳求辞官还乡,表明了他对自己在此次事件中责任的深刻认识。

最终,崇祯帝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准许孙承宗回家养病,孙承宗在离任前仍不忘国事,多次上疏陈述对蓟辽防务的看法。孙承宗的离去,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反映了明末政坛的复杂与动荡,以及军事决策中的人际关系与策略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孙承宗的辞官,标志着他从军事前线的退隐,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就此消散。在随后的岁月里,孙承宗仍以一名退休官员的身份,关注着国家大事,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清军南下之际,他率家人守城,以身殉国,展现了其一生的忠诚与担当。

七、满门壮烈

孙承宗在晚年赋闲期间,虽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仍心系国家,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他整理生前文书,留下对国事的忧虑与思考,尤其是在后金(大清)的威胁与国内“流寇”问题上,他主张以强硬手段应对,体现了其一贯的坚定立场。

崇祯九年(1636年),大清改国号,再度入侵明朝,京畿再次遭受蹂躏。孙承宗领导高阳军民,凭借城墙抵御清军,成功使清军游骑望而却步,未攻城而去。然而,定兴城不幸沦陷,孙承宗的挚友鹿善继殉国,孙承宗悲痛之余,创作了大量悼念诗篇,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两年后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再次大举入塞,是为戊寅之变。十一月初九日,清军围攻高阳城,知县雷觉民仓皇逃走,孙承宗挺身而出,带领家人与高阳军民共同抵抗。激战一天后,炮石耗尽,清军攻破城墙。孙承宗在城墙上指挥至最后一刻,最终被俘。他面对清军将领的劝降,毫不畏惧,坚决拒绝,彰显了不屈不挠的气节。孙承宗在与清军将领的对话中,言辞犀利,展现了其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对大明王朝的忠诚。

孙承宗一家在此次战役中几乎满门尽忠,除了少数侥幸逃生的后裔,包括孙承宗本人在内的五子、六孙、八侄孙及三十余名家属,均英勇殉国。孙承宗在被俘后,选择从容自缢,以身殉国,展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孙承宗的牺牲引起了崇祯帝的关注,虽有阁臣阻挠,未能立即给予厚恤,但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孙承宗为太傅,并让其子入朝为官。同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赠孙承宗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清乾隆年间,孙承宗被追谥“忠定”。

孙承宗的形象被描述为铁面剑眉,声音洪亮,性格方正刚直,见识通达,善于决断,具有深远的洞察力。他为人庄重,行事严谨,善于辨别人才,洞察人心,深受人们敬仰。孙承宗的文章雄健深厚,风格独特,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人格魅力。他一生致力于正直治国,清除腐败,倡导忠诚与正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尊敬。

结语

孙承宗一生,见证了晚明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他所构建的山海关防线,不仅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有效地抵御了后金的侵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孙承宗的故事,是关于忠诚、勇气与牺牲的故事,他的精神,如同那道曾经坚不可摧的山海关防线,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天官赐福 林岚秦小雅 拯救美强惨男二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末世降临:18楼全员恶人 镇妖博物馆 保护我方族长 赵氏嫡女 倚天神雕 御女天下 斗罗之金鳄 女公务员的日记 诡秘之主 人族镇守使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乙木修仙录 退下,让朕来 祝凡凡的五零年代生活 特种兵重生七零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我在大唐做战神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覆汉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我在隋唐收集词条,无敌天下 篡清 从列兵开始的争霸之路 抗日之铁血战魂 明末之伟大舵手 武炼巅峰 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我成了仁宗之子 大明世祖 大明正统 我的公公叫康熙 流氓帝师 锦衣为王 
最近更新极品皇太子之贞观永治 水源王 黑魔法三国传 烽火燃情山河虹 重生逆袭:智谋登峰 大明朱由检,消费系统救国 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 长安浩劫之十日危情 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 重生50年代带着妹妹吃饱穿暖 穿越古代卷入皇室 梦回春秋当大王 曹操天崩开局,遇到我,他无敌了 秦始皇荡平六国 开局地主梦,朝堂强拽成幕后主宰 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 穿越大明朱雄英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史记白话文版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txt下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