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首页 >> 闯王李自成新传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寒门状元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驿路星辰 夺嫡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我岳父是李世民 大清隐龙 大魏宫廷 民国谍影 开局盘点永乐大帝,诸皇震惊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 闯王李自成新传全文阅读 - 闯王李自成新传txt下载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作品相关 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作者:独孤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在世人的眼里,明朝几乎集中了一切封建社会的**因素,从宦官专权到皇帝昏庸,明朝的军队更是成了许多满族遗老遗少们嘲讽的对象,的确,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明朝打了一连串的败仗,清朝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在抗击倭寇的战斗里,明朝也曾遭受到太多耻辱的失败,于是在历史学家的眼睛里,明朝似乎成了连宋军都不如的孱弱之师,关于明朝的军事力量,如黄仁宇等着名的历史学家也进行了近乎于刻薄的批判,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黄任宇对于明朝军事力量的阐述,是基于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背景,他用抬高戚继光一个人伟大地位的方式完成了对于明朝军事力量的歪曲性嘲讽。通过片面夸大明朝军事弊端的方式来证明明朝军事力量的孱弱。在这种学术化的丑化下,双手沾满汉民族鲜血的八旗屠夫们成为了国家的骄傲,肉麻吹捧满清王朝的汉奸学者们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直到今天许多满族的遗老遗少们依然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对于汉文明进行着不断的攻击和污蔑,对于走向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如何用最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的光荣与耻辱,或许是和我们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样重要的事情。

这些话题或许有些扯远了,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明朝军事的强盛和最终的失败,比满清丧权辱国的历史更加有借鉴的意义。我们正走上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和谐社会和以民为本正重新成为中国的方针,满清倒行逆施统治所遗留下来的奴化思想与顽固保守精神正在慢慢的被剔除掉,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历史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顶点的王朝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走向覆灭,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观念的儒家文明也同样因为野蛮人的入侵而遭到了灭顶的打击与可悲的倒退。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战略究竟是怎样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片面的丑化只能是掩耳盗铃,冷静的分析与读解方可以为明天找到一盏走得更远的灯。

明朝军队真的很孱弱吗?确实,明朝没有象南宋一样在蛮族入侵的情形下守住半壁中国的河山,明朝军队在倭寇的骚扰下曾经疲于奔命。明朝在与满清的战斗里遭受了太多的失败,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没落时期的明王朝依然可以将勃兴时期的八旗铁骑阻止在山海关外数十年,所谓“天下无敌”的满洲人仅仅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入关,在满清得天下40多年后,袁崇焕遗留下的关宁铁骑依然在三藩之乱里将满洲人打得狼狈不堪,最终仅败于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军之手。没落时期的明王朝可以在东南沿海接连击败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可以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荷兰人驱逐出台湾,而满清则留给了中国一纸又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没落时期的明王朝也同样打赢了朝鲜战争,几乎使日本近百年无法恢复元气。而满清则留给中国人甲午战争的悲歌,和邓世昌们洒不尽的英雄泪,别拿什么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力量来说事,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清已经装备了不亚于欧洲人的武器,更拥有了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却依然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我们对于满清末年的失败总抱有宽容的态度,对于明朝的历史却进行了苛刻的指责和人为的丑化,这种不恰当的历史观在最近一百年里,既造成了中国人精神态度的迷航,也同样沉重的拖累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步伐。

诚然,强大的军队不是一个**王朝的救命稻草,虎狼的德军挽救不了希特勒自杀的结局,强大的苏联红军也难以改变苏联解体的命运。满清的北洋军成为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陪嫁,明朝强大的关宁铁骑更成为了满清灭亡中原的急先锋。国民党的五大主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却无法挽救蒋介石败逃台湾的命运。一个王朝的堕落,有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因素。但是军事战略和军事建设在其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环节。明朝的灭亡固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原因,但是明朝军事的成败也同样足够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的反思,与明朝军队装备的近代化一样,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走上了高科技化建设的道路,与明朝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一样,今天的中国也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因此明朝对于中国并非是一个远去的过去时,相反是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转自铁血社区】

从明朝军队的先天条件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明朝军队,特别是前期时代的明朝军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可以与汉唐铁骑相媲美的虎狼之师。这样的认识并非是对明朝的吹捧,相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明朝军队是在与蒙古人的作战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今天总把元朝末年的政治和军事看得过于丑陋,认为明朝是拾了一个历史的大便宜,面对的是一个走向没落和衰败的蒙古王朝。这种看法是过于片面的。首先一点,蒙古王朝确实在中原地区走向了衰落,特别是中原的军事力量,已经到了**不堪的地步。但是蒙古人在草原和西域依然拥有着足够数量的强大军队,元王朝曾多次调遣驻扎在蒙古和西域的军队进入中原对抗红巾军,造成的结果是几支起义力量的失败甚至崩溃,宋政权和天完政权都亡于此。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大多数时间里,起义军多是占领着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中原地区与蒙古骑兵的对决多以失败告终,中原农民组成的队伍在当时的情况下暂时并不具备与蒙古王牌军队进行大规模野战的能力(即使是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总说明朝一大作战特色是依城而战,事实上这正是在起义初期情况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何况,当时的蒙古人还拥有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王保保。这位汉人血统的蒙古王爷为元王朝和后来的北元王朝忠心耿耿的打了几十年仗,在他的整顿下,中原散漫的蒙古骑兵曾经重新焕发了强大战斗力,而塞外的蒙古骑兵也被他重新整顿成团结的战斗集体。我们总是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形容元朝末年的蒙古军,事实上蒙古军,特别是退守塞外的蒙古军是依然延续了蒙古人善战的传统的,元朝末年的蒙古边军在与周边的几大蒙古汗国的较量里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是在元朝败退大漠以后,他们依然可以打败前来趁火打劫的其他汗国的军队并巩固在草原的统治。他们并非是瘦下去的骆驼,却依然是野蛮的虎狼。能够战胜这样强大的对手,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衬了明军当时的强大。

从朱元璋的北伐开始到蓝玉的捕鱼儿海大捷,明朝面对的对手开始由中原的蒙古汉军和腐化的阿速军变成了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的蒙古骑兵---即王保保的嫡系军队和驻扎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大军。从战斗的难度说,明军的难度不亚于汉时的匈奴与唐时的突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敌人的角度看,北元的控制区域远大于匈奴与突厥,他们控制了从辽东到新疆的广大领土,何况与突厥人以及匈奴人松散的部落联盟相比,北元拥有皇帝,他们的统一程度也远甚于匈奴与唐。从军事力量看,北元军队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游牧骑兵,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和最庞大的骑兵军团,许多“专家”对于成吉思汗时代西征时期的众多高科技武器都有详细的阐述,但是谈到北元的时候总将其有意无意说成是简单的游牧骑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丑化明朝的心态在作祟。事实上,在武器的装备特别是火器的装备上,北元是不亚于明军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超过明军,北元骑兵用的火龙枪和炮兵用的回回炮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明朝也曾不断通过俘虏元军工匠的方式来改造自身的火器装备,甚至到了60多年后的永乐时期,明朝还在征讨交趾的战斗里缴获了当年蒙古军留下的火器,进而改良了自身的装备。这些都足够说明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水准。从己方力量来说,明朝当时的情形要远比汉唐恶劣的多,东边有倭寇的频频侵扰,西边有李思齐的盘踞,南边有云南王的虎视眈眈,而在中原地区,则是常年战乱后留下的民生凋敝的情形。而明朝当时的经济情况,比唐朝要恶劣的多,甚至比汉初的情况也不差,蒙古人在临撤退前,依然掳掠了大量人口到塞外,以图尽可能的削弱明朝的实力。明初曾订下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恢复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中原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何等地步。北元不是匈奴,明朝不可能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战争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强大的蒙古人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在这样一个时期,任何政策上的错误,甚至任何一场战斗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在那样的环境下,明朝或许可以打败蒙古人一百次,但是蒙古人只要打赢一次,就会扭转整个的战局。于是明朝采取了一边战争一边恢复经济的方式,大规模的迁移南方无地农民到北方垦荒,另一方面则是集中重兵,重点打击漠南与西北的蒙古骑兵军团,再逐渐消灭内地的割据政权。我们有些人指责朱元璋对于内地的蒙古人过于的宽容,但在当时那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是一个内部困难重重外部强敌压境的敏感时刻,我们可以理解民众在长期民族压迫里留下来的愤怒情绪,但是争取一个好的内部环境,努力缓和内部的矛盾度过危机,才是真正符合民族利益的选择。如果在那种情况下明朝掀起对于蒙古人的报复性屠杀的话,那么明朝也许会重新走上五胡乱华时期冉魏政权的老路(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对冉闵将军一直怀有崇敬之情,我认为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可以与岳飞比肩的伟大英雄,更有着再造中华的功勋。但是任何英雄都有自己的缺点,冉将军也不例外,他是一个成功的军人,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冉魏政权的灭亡固然有五胡势力强大以及东晋政府见死不救的缘故,但是冉魏政权自身内外政策的失当才是败亡的内因,我赞同杀胡屠胡,但是一切过程都需要有正确的内外政策相依托,更需要有完善的内政建设和战略储备做基础。)。在收复北平之后,明朝在军事战略上的政策,与宋朝最大的不同在于:宋朝贯彻的是先易后难的方针,即先平定国内的割据势力,再挥师北进与契丹人一决雌雄。明朝却恰恰相反,首先对于盘踞在陕西的元朝李思齐势力和甘肃的王保保势力进行重点打击,既而对漠南地带元顺帝的嫡系部队进行扫荡式的攻击,在成功收复了陕甘并成建制消灭了蒙古军的王牌—王保保的主力精锐以后,明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威胁得到了暂时的解除,北元的军事力量也遭到了沉重打击,明朝方才抓住宝贵的时间挥师南下,一举消灭了盘踞四川的大夏政权,完成了对于汉民族传统控制区域的统一。两者在战略效果上的差别在于:宋朝先南后北,对于契丹人采取被动防御,对于南方政权采取主动进攻,看似明智,结果却是契丹人趁宋朝南伐的机会也迅速坐大,势力增强。另一方面,打惯了南方弱军的宋军在遇到强悍的契丹铁骑后,也出现了在战术上的不适应,导致了宋朝屡次北进的失败。隋朝统一南北,首先先发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在解除后顾之忧后方才南下。后周世宗柴荣也是采取这一措施,却不幸在收复关南十七县后英年早逝。明朝显然采取了比宋朝更为明智的方式,从而既顺利完成了统一,也在对北元战争里掌握了主动权。

综观朱元璋时代对北元的一系列战争看,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是打的非常出色的,从陕甘到漠北,明朝打了一连串的胜仗。今天的史家对于朱元璋的看法颇为不屑,大抵是因为他的残暴以及特务**,但是从民族的利益看,朱元璋不愧是再造汉民族的功勋人物。庞大蒙古帝国的崩溃,正是由明朝灭元开始展开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明朝成功的占领了蒙古人的上都,几次差点捉住蒙古人的皇帝,在草原地区的一系列会战里,精锐的蒙古骑兵不断被徐达李文忠们打得全军覆没。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朝打了这么多胜仗,却一直没有灭亡北元政权呢?原因很简单,首先一点,综观中国的历史,农业民族对于游牧民族的征讨,很少有能彻底灭亡其族的,这不是一个军事的原因,而是一个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经济形态造成的原因,汉朝反击匈奴,准备时间长达60年,汉朝成功的控制了西域地区,却始终无法有效占领外蒙古的广大土地。同是游牧民族的鲜卑族骑兵也长期受苦于柔然人的骚扰。唐朝反击突厥,一战俘虏其可汗,可谓千古奇功,可是在唐太宗死后,突厥政权却时反时叛,在初唐到盛唐的漫长时间里不断骚扰唐朝边境,即使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开元时期,英明如李隆基也是对突厥采取积极防御政策,最终还是借回纥之手将其灭族。游牧民族的难征服性在于:其实力强大时,可以威胁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攻杀抢掠,而其实力弱小或者衰弱时,却也往往华整为零,转为小规模骚扰的游击战术,农业民族的大规模征讨,在对付游牧民族强悍政权和大兵团作战时往往可以收到显赫的战果,但是对付游牧民族的游击战争时却往往是拳头打跳蚤,有力气使不上。即使是满清征讨准葛尔蒙古,也是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凭借着灭族政策才解决问题,可是要知道准葛尔蒙古势力要比传统的蒙古帝国小的多,仅仅是蒙古高原的一个部落而已。其次一点:从明朝开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在经历了金元两朝后,游牧民族对于汉民族的了解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相反他们充分的吸收了汉民族的思想优点,并与其民族的野蛮性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这种对于汉文化的逆向继承,使得后世的汉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难度大了许多。宋朝时候的两大强敌西夏和辽都是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政权,其军队早已不是单纯的游牧骑兵,更广泛的吸收了汉民族兵法的精髓和科技的精髓,后来的满清政权更是将民族野蛮性与汉民族的科技结合到了极点(无奈在统一中国后,满清野蛮保守的落后性又体现了出来,导致了百年国耻)。蒙古政权也同样如此,北元虽然建于蒙古高原,但无论是其大臣还是将军,都对汉民族政权和军队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王保保更是一个地道的汉人。他们更懂得用汉人的兵法去对付汉人,明朝二次北伐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的历史学家都拿满清灭亡了蒙古来嘲笑明朝的无能,实际上满清是拾了明朝的便宜,在明朝长达二百多年软硬兼施的打击下,明朝末年的蒙古已经四分五裂,却被满清捞了一个现成。

我们就来看看明朝初期对于蒙古的一系列战果吧,在收复甘肃以后到朱元璋去世,明朝一共发动了八次北征漠北的战役。明朝占领了辽东以及漠南的广大领土,捕鱼儿海大捷更可以称得上与唐太宗定襄大捷媲美的胜利,北元的皇室被来了个一窝端。另明朝在辽东至松花江的东北地区肃清了蒙古人的势力,仅俘虏就达24万人,在漠南地区,明朝不仅占领了内蒙古的大部分领土,并且多次粉碎了北元向水草肥美的漠南地区的反扑。明朝在内蒙古地区广泛的修铸了卫所,巩固了这一地区的统治。要知道,这一切与明朝同时进行的恢复经济的工作不相矛盾,与明初生产力的恢复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不相矛盾,频繁的战争不仅没有拖垮明朝的经济,反而有效的保护了北方的生产环境。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里,盛世时期的满清面对青海小小的叛乱,居然打得国库捉襟见肘,对比朱元璋,那位人间万苦人最苦的雍正爷是不是要哭出声来呢?

在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实力上,洪武时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明朝在极端困难的起点下完成了恢复中华河山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但是明朝最后的灭亡,却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卫所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度,其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明朝初期百业凋敝,国家不可能有充足的金钱支持大规模的战争,卫所制度所实现的军队自给自然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而明初军力的强大,与唐军的强大一样,根源正在于正确的军队建制上,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当卫所制度的基础—即土地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明军的腐化也就成了必然。这一点和唐朝有分外的相似,太宗时期的府兵制,使唐军成为了天下无敌的雄师,但是同样因为这个封建经济难以回避的矛盾,盛唐时期的唐政府不得不废除府兵制,而地方自主的募兵制度却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明朝人不会不懂得以历史为鉴的道理,但明朝人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的极端,即用抬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和遏制武将的权力来避免地方叛乱的可能性。事实上,在明朝中期人口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减少的情况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而文官集团的掌权也使得对外开拓生存空间成为了奢求。明朝实际上是在为宣德期间不断放弃漠南领土买单,朱元璋打下的领土,在文官集团守内虚外的方针下被不断的放弃。实际上对于中原农业民族来说,要想彻底根除游牧民族南下的隐患,有两快土地是坚决不能丢的,一为河套平原,二为漠南草原。控制了河套平原,就等于控制了骑兵的基地,控制了漠南草原,就等于控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命线,汉唐之所以强大,正在于他们牢牢控制了这两块地方,才有了游牧民族的臣服和汉民族骑兵的强悍。朱元璋的战略是对于蒙古高原的蚕食,即以长城以北的卫所为基地,不断对蒙古草原进行进逼,但是对于后世的守成君主来说,不奢求大规模的出塞作战,只要能够守住,能够坚决的继续进行屯田,以及不断的向河套和漠南大规模的迁移中原无地的流民,那么明朝的历史或许将会用另外的方式改写了。至少土木堡之败和英宗被俘的耻辱是绝不会发生的。

说到土木堡之败,就牵涉到了明朝军队的另一个问题---即军队的生存基础问题,这一点是我将在第二章里阐述的。(第一章完)【转自铁血社区】

二:明朝的战斗力和战略演变问题

明朝初期的战斗力自不必说,在第一部里,我已经详细的阐述过了,但是明朝末年战斗力的孱弱,特别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战斗力的孱弱是让人无法容忍的。任何王朝都有一个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明朝也不例外,武功如汉唐之盛,到后来也难免腐化蜕变,在土木堡之战里,五十万明军被3万蒙古骑兵打得全军覆没,直到今天今人也无法理解这场战斗,要知道这场战争仅仅三十年前,永乐皇帝的几十万铁骑还曾将蒙古人打得无处藏身。

正统时期的明军战斗力显然不能说差,否则之后的于谦也根本没有保卫北京的本钱,但是北京保卫战的失败却无法掩盖明军的内部问题,即缺少统兵的帅才。不要认为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就把于谦看做是如徐达一类的人物,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在于明朝防御思想的胜利和雄厚的资源储备,于谦的大多数功劳在于安定秩序和稳定人心,统兵打仗本身并非其所长,何况作为一个文臣,他的首要思想是守而非攻,明朝在北京保卫战里贯彻了他谨慎持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明朝也因此丧失了主动出击的机会。北京保卫战是蒙古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引发了草原地区重新的战乱,明朝面临着重新打服蒙古的好机会,但是于谦却没有做任何的动作。也没有对蒙古地区进行报复性的惩罚战争,有人当然会说当时不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我想反问的是:什么才是最好的机会呢,难道重新面对一个统一强大的蒙古政权才是最好的机会?从后世看,明朝退守的后果恰恰是造成了蒙古草原地区的重新统一,俺答的骑兵在嘉靖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不断的骚扰明朝边境,把明朝拖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中。

这恰恰表明了明朝在洪武以后,对于草原地区一系列弱智战略造成的恶果。朱元璋的战略在于蚕食,不断的用修筑卫所的方式推进控制区域,永乐的战略在于毕其功于一役,企图通过大规模的主力决战来换取草原百年的安宁。虽然同是进攻精神,但永乐显然在目光长远性上远不如其父。永乐裁撤掉了长城以北的众多卫所,虽然是处于削藩的目的,却放弃了大片的土地,把大宁等地送给蒙古人更是一大败笔,直接造成了天子守边的尴尬局面。也为蒙古人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创造了条件,因为明朝放弃了对漠南的控制权,蒙古骑兵就可以在广阔的草原上肆意行事,强大的明军被蒙古游骑牵着鼻子走,占有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统治,几十万精锐大军一次又一次在蒙古草原上做着免费的旅游,却给了鞑靼瓦刺们休养生息的时间。永乐以后,宣德皇帝连主动出击的勇气也没有了,一心的文官治国,塞北的土地也就意味着永远收不回来了。

换句话说,正统皇帝被俘虏的悲惨命运,在永乐皇帝裁撤北方要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如果明朝长城以北的卫所在正统时期可以继续存在,甚至可以通过移民实边的方式加以巩固,那么蒙古骑兵会轻易打到土木堡吗?当然以正统皇帝的弱智智商,就算他不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在张木堡或者李木堡的地方也是一样的下场。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即明军的将领问题。

捕鱼儿海大捷以后,朱元璋杀戮了大将蓝玉,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也就丧失了真正意义的统兵帅才,不是明朝无人,而是明朝的军事体制不允许这种人存在,在永乐时期,丘福算是出色的将领,但是独立领兵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永乐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统兵打仗的本领没得说,这样为将者只需做到积极贯彻命令,作战勇敢就已经足够。但是永乐以后呢?正统皇帝没有永乐的本事,却偏偏要学永乐的胆气,最后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明一代,名将不可为少,但是名将的生存环境大都艰难无比,袁崇焕自不必说,孙承宗的下场还算好点,但这两人都是文官出身,碰巧也都有带兵的才能,明朝缺少真正有战略眼光的职业将领,如戚继光之大才,也只能靠向中央领导进贡壮阳药而求自保,如此制度,明朝怎能不衰。【转自铁血社区】

关于文官带兵的一系列问题,许多文章都已经阐述过,在此就不做更多的罗嗦了,但是文官带兵只能算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文官带兵只限于大战来临之时,平日的练兵工作还是由武将去抓的。明朝对于新武器的吸收是积极的,西方火器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得到了改良,赵世侦改良火枪并以最快的速度装备了部队,这在满清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明朝在使用火器里表现出来的脆败却是匪夷所思的。几次与满清军的交手,明朝都是“火器齐发”,然后就立刻完蛋。我们今天很难想象萨尔浒战役的情况,为什么据险死守,又拥有火器的优势,却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被满清军打挎,不要拿什么火器战术来说事,根本原因还是人的问题。

看过了许多网络上对于明军的介绍以及明清战争的综述,也看过了百家讲坛上教授们洋洋洒洒的讲解报告,更读过明清战争的无数战史,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却让人分外的不解:一方面,在谈及明朝的军事力量的时候,无数的史家总对明朝时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泛配备火器装备的高科技实力赞不绝口,另一方面,在明清战争里,装备严重低劣的八旗军却屡屡在野战里以极小的伤亡代价重创明军,这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要知道,在人类战争已经进入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的情况下,没有火器的军队要想在战争里取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面对美洲印第安蛮族,火器配备比例远不如明军的西班牙人可以用极少的人数来征服广袤的土地,面对鞑靼蛮族的铁骑,尚处于勃兴时期的俄罗斯军队也同样可以战而胜之,叶尔马克东征时期,俄军不过八百多人,火器配备比例也不过三分之一左右,但是这样的军队面对西伯利亚汗国的数万蒙古精骑,却可以屡次将其重创,上述的战例若传到明军将领的耳朵里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在叶尔马克东征之前的20年,即明朝嘉靖时期,同样配备相同比例火器的明军面对鞑靼人,不要说去主动进攻占领其土地,即使是依托长城苦守都分外的勉强。难道哥萨克人是神兵下凡?要知道在俄罗斯人东扩的过程里,每个哥萨克人要对付至少10到20个蒙古骑兵,论战斗的条件和环境,哥萨克也比明朝恶劣的多,论武器装备,哥萨克没有明朝那样如车营一般的移动式火器堡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搞不懂明朝人是怎么打仗的。

也看了一些对于明朝军队在战争细节上的赘述,比如明军通常是把火器列于阵前,结果无法抵挡满清骑兵的迅猛冲锋。许多人把明朝的失败归结到火器战术的错误上,不过笔者认为问题不能简单的这么看。虽然明朝实行的是文官带兵的制度,主帅的不知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久经战阵的中层军官们毕竟是懂得战争的,而且后来入主了中原的满清,在征讨准歌尔蒙古的一系列战争里,也同样采取了与明军相似的火器战术。在乌兰布通会战里,清朝就是采取了首先利用鸟枪队与火炮队轰炸,再采取骑兵步兵集团冲锋的战术,最终冲垮了葛尔丹的大军。要知道葛尔丹的军队已远非普通蒙古骑兵可比,他的军队是由沙俄训练并几乎用俄罗斯武器武装起来的,是一支兼有热兵器火力和蒙古骑兵传统凶悍特征的精锐之师,实力自然远强于明朝时期的传统对手鞑靼和瓦刺们。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征讨葛尔丹的军队,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陕西地区的汉人绿旗兵,配备有明军传统的战车营,而火器战车也成为了扭转战场局势的关键因素。可见明朝的火器战术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相反是完全可以取得战场胜利的。但是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战术,为什么在明军本身身上就不能奏效呢?

还有另一场被史家诋毁多年的战争----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史家们总是喋喋不休的唠叨着蔚山之败和碧麟馆之败,却忽略了如下几个重要的事实。首先是碧麟馆战役,按照清朝人的记录,这一战显然是明军战败了,冒敌轻进,遭遇日军埋伏,最终突围撤退。这一战也成为当时明朝内阁腐儒们攻击李如松的口实。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日本方面对这场战役双方伤亡的记录:明军战死一千八百人,伤一千多人,五千先头部队几乎被打残了不假,但是日军呢?日军死伤共记有五千多人。也就是说,日本以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和数倍于敌人伤亡的代价,才换取了消灭明军两千人的战果。要知道这时的日军,论战斗力不弱于蒙古蛮族,论装备,甚至在火枪方面明军也不及。碧麟馆之战是一场围困战,日军苦战一天一夜,虽然暂时阻止了明军的进攻势头,但是并没有消灭被围困的明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反而最终被明军突围而走。日军在那场战役里动用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火器,比如日本火绳枪和仿造葡萄牙人的大铁炮,并且动用了几乎他们能调动的所有骑兵。对比萨尔浒之战里明军面对全冷兵器八旗骑兵的迅速崩溃,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样是辽东兵,为什么在不到二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战斗力凶悍的日军在朝鲜战争后期,极力避免和明军进行野战,相反是苦苦的依托堡垒和火枪优势打起了防御战,这并非是因为军队数量的原因,在朝鲜战争的大多数战役里,日军动用部队的数量都要比明军多,朝鲜战争时期日军的情形,恰似后来明清战争里明军的情形,即“依坚城,凭火器”。难道我们就由此说日军的战斗力远弱于满清八旗?我们再来看看皇太极征朝鲜的情景,满清的优势部队遭到朝鲜的顽强阻击,并未能占领朝鲜全境,最终只是签定了一个体面的条约了事。而日军攻打朝鲜,则是以迅雷之势把朝鲜打到了鸭绿江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抗倭援朝时期的日军,是至少不弱于满清八旗的。我们也不禁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虎狼之师的日本,明朝可以打出一系列漂亮仗,面对满洲八旗却又如此不堪一击了呢?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对戚继光的战术思想有一个评价,即戚继光防御蒙古的战术思想,在未来的战争里“并没有得到实战的检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事情”。黄教授大智大慧,但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事实上,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正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一个检验,戚继光所倡导的“步骑战车协同作战”的思想在朝鲜战争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且不说明朝参战的部队,有许多是戚继光训练出来的老班底,即使是辽东军和四川军,也多执行了车骑步配合的战法。碧麟馆之战里,在遭到围困且地势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明军正是凭借迅速结阵的车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冲锋,在使敌人付出重大伤亡后安然突围。而在整个朝鲜战争的野战过程里,明军赢得了几乎所有野战的胜利,明军遭受的挫折多为攻坚战。另一个被史家诟病的武器---战车。并非如一些短视的历史学家所说:在战场上没有发挥任何实战作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战车之所以作为一个单独营的建制保留下来,正因为它在历次战争里所建立的功勋,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戚继光对于战车的重视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朝鲜的一系列会战和后来袁崇焕的宁锦大捷里,战车都成为野战里不二的利器。另一个被史家忽略的车战是俞大猷指挥的安银堡战役,此战里明军依靠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打败鞑靼数万精锐骑兵。此战其实颇有近代战争意思的,明军用车阵施放火器,阻击敌人骑兵的冲锋,既而步兵出击,骑兵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大败敌人。而类似的战术在后来戚继光抗击鞑靼和李成梁攻击土蛮时,明军也不止一次使用过并且取得了胜利。而这样的战斗情形也和同时期欧洲对于游牧蛮族的一系列征服战争分外相似,也就是说,以明朝当时的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歼灭比己多几倍的蛮族骑兵,从战术角度讲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是曾经实现了的。

事实上,在土木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打的不算差,相反还可圈可点,于谦对明军的卫所进行整顿,重新圈定了屯田的土地,并且改良了装备,这足够使明军重新振作一段时间,正德时期的杨一清也可谓名将,但是这些人只能算做守成之将,而非帅才。今人对唐朝时期的名将王忠嗣赞不绝口,因为他防御吐蕃几十年,从不轻启战端,使得边境安然。但是王将军时期的情形和明朝大不相同。王将军不轻启战端,并不意味着不打,而是要选择最好的时机对敌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他发动的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使吐蕃遭到了毁灭性伤亡,他反对打石堡城也是因为在攻守易形的战略背景下,进行画蛇添足的一战之会徒增伤亡。但是当时的王忠嗣几乎控制了河西地区所有的战略要地,在战略上对敌人形成足够优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安守边境。但是明朝的情况则不同,于谦和杨一清都选择修筑要塞来巩固边防,但是当时的蒙古掌握着优势的战略地形,仅仅靠一道长城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在蒙古人的反复骚扰下,精锐的明军疲于奔命几十年,空自掌握着几十万边兵和精良火器,却一直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单纯从军事力量上看,清军与明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明军无论从规模还是装备上都比清军不知强了多少。明军的神机营,每个营有6000士兵,千斤以上的大炮数十门,抬枪(双人抬着用的枪,实际上就是小炮)数百支,鸟铳(单人用的火枪)数千支。当他们排开阵势以后,几万八旗兵只能作靶子。努而哈赤是怎么死的大家知道吧?象这样的神机营在当时的辽东有数支。当然是先后组建的。早期的李成梁,后来孙承宗,再后来袁崇焕等都先后组建过数支神机营。上面这些还只是辽东的部队,其他地区的没算。海军同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同日本一次海战的主力战舰就是荷兰无敌舰队的三倍之多。可说当时虽然西方世界已开始了飞速发展了,但中国仍然可称之为超级大国。这样的军事力量,在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就同现在我们看美国一样。中**队会将所有先进的技术用于军事之中,但清军不同。八旗兵打明军时吃了明军火器的亏,二百年后打英法联军时居然一点记性都不长,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样一支在诞生时就极端保守的军队,怎么能称为强大呢?

明军之所以连着打了很多败仗,实际上那不是军队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所决定的。袁崇焕守住山海关,清军有办法吗?没有。他们只能从赤峰那一带绕过来,冲到北京、济南一带,明军一集结,清军就得利用机动性好的特点快点跑。【转自铁血社区】

明军是文官带兵,这在那个年代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清军从皇上到士兵都骑在马上,而明军的军官却是按等级坐轿子上战场的。轿子不能乱坐,几品官坐什么样的轿是规定的。军官的待遇也比士兵好得多。士兵基本没有响钱,只有军官才有。以至于在打仗之前士兵要先跟当官的计价论价,给多少赏钱!文官有知识不假,但缺少军事眼光。楼上的讲到了枪锦大战,我想说说,因为那里是我的家乡。

我的锦州人。枪山在我们的南边十多公里的地方。现在那里有两条高速公路通过。在锦朝高速公路的零公里处正好是战场之一。那里每年都要发生很多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死几个人。占这条路每年死亡人数的90%.不知是什么原因。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在这路上工作。处理交通事故。

枪锦大战是由洪承畴策划的。实际上这次战役策划的非常好。先由锦州总兵祖大寿吸引清军主力攻锦,祖大寿要坚守不出,直到明军从山海关到达锦州。洪自带明军主力十三万,加上东边辽东方面的朝鲜来的援军,共有十八万之多。洪的主力负责在包围锦州的清军的外围对清军反包围,然后内外同时进攻,消灭清军主力。清军的一切都在洪这个文官的意料之中,其主力五万左右全部出动攻击锦州。锦州当时没有百姓,全是军人及家属。这些军队平时种地,战时打仗。为了坚守锦州,这些军人杀掉自己的家人,守在城上。最后弹尽粮绝,就吃死人为生。就这样,终于守到了坐在轿上吹着喇叭走到锦州的明军主力。明军迅速地展开,很快包围了清军。当时的战斗形势很明了,清军已无力回天。明军实行的坚壁清野,城外没有任何可供清军被给的物资,也没有老百姓。就这样,清军在明军到达的一两天之内就陷入了必败的境地。

这时,考验的不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而是主帅的能力了。老洪一看胜负之势已成。任何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疯子,都已明了。按原来的计划明军在形成合围之后应发起总攻。但清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没有放弃。清人还没在明军面前打过败仗,他们也根本也没想过要被清军打败。也可以说清军当时的指挥员确实非常地疯狂。但他们不傻,知道自己不利。于是派人向明军求和。老洪这个老混蛋,老书呆子,居然相信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话。他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军同同僚和生命安全,每天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等待着清军投降而按兵不动。老洪不怕清军增援,因为清人已无可战之兵。据可靠消息,留在清军大本营沈阳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老的上不去能行马,小的拉不开宝雕弓,不足为惧。但到现在,形势却不再按老洪的思路发展。清军是疯子,跟日本兵一样,没有投降的概念。皇太极得知前方形势以后,立即将家里所有的男人带到了前线。明军想不到,七十多岁的满族老爷子,放下烟袋锅扔下拐棍,立即就能拿起弓刀上马战斗!就这样,清军又来了三万,打了明军个措手不及,救出了被围的清军。清军会合后,形势变得复杂起来,明军已失去了对清军主力围而歼之的战机。但就在这时,如果明军对清军发动总攻清军仍不是对手,因为他们没带什么给养,也没作继续作战的准备。但老洪这老书呆子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他重新集合了军队,摆出了防守的架势。你的军人从装备,从人数,从军队的战斗力都战上峰,为什么不他妈的进攻啊!我靠,这个老废物!明军的连营从松山一直扎到海边,可说每个营区和防区的安排都是极其合理的,是无懈可击的,即使西方现在军事学家也打不出毛病来。可你们是来干什么的?明军的战略思想转了一百八十度,由全面进攻转入到全面防守。就在皇太极要领军回家时,发现了明军的这一变化。皇太极这个人很会心里学,他立即就了解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只知道,清军不会防守。清军没有火器,也不会什么守城技术。这样一支大军如果开到沈阳城下,后果可想而知。而明军现在十几万大军住扎在平原之上,全面进入防御,对清军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一个是跟蚊子一样到处找人叮血的清军,跟一个搭着蚊帐等着挨叮的明军,下步该怎么办?你是皇太极也应该知道了。明军很强大,跟美军一样,从军队建制到指挥都很先进。但有个问题,就是管得太死。书生们规定了大量的纪律和各种夫定,下层指挥员和是无权调动军队的,没有符节任何人无权调兵,除老洪外没人能下命令,因为没有令旗没人听你的。于是庞大的明军就象一只呆在冰箱里的大象,被只有他们一半数量的清军一点点从容的包围了。一般来说,十倍于敌才可包围敌人,可清军就这样以五六万人包围了十五六万的明军。明军居然等着包围。为什么明军没动呢?因为他们每天在开会。明军开会不象清军那样乱哄哄,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进来。他们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开会有开会的程序,一开就是一天。主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应对清军。以吴三桂为首的主战派要求赶紧进攻,虽已失去了全歼清军的机会,但打败清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身份不够,不能参加会议,只能跟他的上级讲,然后由他的上级向老洪转达意见。但老洪下不了决心,后来进攻无望,清军正在调动,基层军官有反映。吴三桂知道清军正要包围明军。老洪把他骂了,说小吴不懂军事,不要捣乱。这么少的清军怎么可能包围一倍于他们的明军呢?老洪气得让吴三桂回山海关。但这时想回山海关也不可能了,因为清军完成了包围。清军就在明军的眼皮底下挖壕沟,最近跟明军只有百米。不用放枪,射箭都射到了。吴三桂及他们这些基层军官都请令出战,消灭面前的清军,但老洪就是不下令。他没下令,明军就看着清军挖沟。我想他们跟挖沟的清军应该是聊得不错。后来老洪派出的各路探马回报说四周都是清军及他们的沟,已出不去了。这时小吴又要求集中军队,突围。以声东击西等战术扯开清军的防线。但老洪还是不为所动。可见他的老年痴呆症多么严重。等老洪终于知道取胜无望时,形势已到了明军已无法自保了。老洪终于决定突围。但突围的战术和布置还没完事,清军就发动了总攻。明军得不到具体的指示,连清军攻上来是不是可以放枪,可不可以射箭都不知道。等前方的明军被人屠杀时,中心的明军望风而逃。吴三桂是有准备的。他的关宁铁骑只听他的,他可以没有令箭而调动手下部队。因此他连老洪面都没见,就按自己事先计划好的方向突围而去了。吴三桂带走了三千军队。这三千人是这次战役的仅有的幸存者。明军组织不起防守,没有将令,各自为战。最后全军覆没。

所以说明军本身战斗力不差,差就差在体制上。象洪承畴这类人纸上谈兵,写论文,摆阵势,绝对是高手。但他不是军人,连民兵都没当过,没有实战经验,怎能具有军事眼光,怎能在战场上抓住战机?清军虽然连战图都不会画,也看不懂,但他们每天骑马转悠,地形方位都装在脑子里。从皇帝到士兵都是军事家。

所以,在今天,我们不能忘了这场战役。这是血的教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军队,培养一批职业化的军人,建立完善灵活的军事指挥体系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这一切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国家要强大,要民主。兵者,凶也,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啊。【转自铁血社区】

【转自铁血社区】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赵氏嫡女 剑来 四合院:五零年开局,三级炊事员 辣妈攻略 背剑之人 天下枭雄 我的总裁老妈 都市极乐后后宫 肥水不流外人田 特种兵在都市 重生之神级明星 混在豪门泡妞的日子 重回1982小渔村 超级神医赘婿 我自地狱来,于人间掌生死 一剑独尊 超维术士 护花野蛮人 踏星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篡清 兵器狂潮 明骑 大明世祖 藏国 南明谍影 昭昭大明 蝉动 朔明 锦医卫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神话版三国 流氓帝师 亮剑:签到亿万物资,成为西北王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扶明 覆汉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最近更新成州 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我教原始人搞建设 星落门 大盛风华:退婚后我成权相你哭啥 雍正王朝之四阿哥传奇 锦绣商途:权色逆袭之风华再世 我这等人,也能称帝 三国:开局系统送我称霸四件套 从小县令到主宰万界 人在锦衣卫,开局领悟洗髓经 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 史记白话文版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顿黑打! 穿越古代之将门崛起 大明抄家王 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 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 大唐:小地主家的败家儿子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 闯王李自成新传txt下载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闯王李自成新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