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大气层的瞬间,飞船外部温度急剧升高,防热罩表面的耐高温涂层开始发光,舷窗外的景象被一片火红覆盖。刘畅紧盯着温度监测仪:“防热罩当前最高温度1800c,在设计耐受范围内,温度上升速率50c\/秒,正常。”
“飞船震动幅度0.5G,噪声65分贝,均在安全阈值内。”李锐的声音沉稳,“姿态稳定,俯仰角30°,偏航角0°,再入轨道偏差小于1公里。”
随着飞船不断下降,外部的火光逐渐褪去,舷窗外的景象变得清晰。当距离地面10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罩,露出着陆舱的轮廓。“主降落伞准备展开,高度8公里,速度500m\/s。”张明按下释放按钮。
“砰”的一声闷响,主降落伞成功展开,飞船速度瞬间降至100m\/s。刘畅汇报:“主降落伞张力正常,着陆舱姿态稳定,着陆缓冲系统已预热。”
距离地面1公里时,备用降落伞展开,速度进一步降至20m\/s。李锐盯着着陆点的实时影像:“着陆场已目视确认,跑道标识清晰,请求启动着陆缓冲发动机。”
“准许启动!”
着陆缓冲发动机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飞船速度快速降至5m\/s。随着“咚”的一声轻响,着陆舱平稳降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着陆场上,舱体轻微震动后便稳定下来。
“吴刚小队向心月狐报告,‘星尘四号’已成功着陆,着陆姿态平稳,乘员身体状态良好,实验样本及数据完好无损!”李锐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心月狐收到!祝贺吴刚小队圆满完成本次载人登月科考任务!”指挥中心的欢呼声透过通讯器传来,背景音中是此起彼伏的掌声,“地面救援团队已出发,将在10分钟内抵达着陆点。”
着陆舱舱门缓缓打开时,新鲜的空气涌入,带着地球特有的草木气息。三人依次走出舱门,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刺眼——这是他们离开地球近一个月后,再次感受到自然光线的照耀。
救援团队和科研人员早已等候在旁,驻站队长林峰也专程从月球科考站赶回地球迎接。他快步走上前,与三人紧紧握手:“欢迎回家!你们创造了历史!”
“我们回来了!”李锐望着周围欢呼的人群,胸前的国旗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忽然想起出发时的代号“吴刚”,传说中吴刚永无止境砍伐月桂,而他们,不仅找到了月球上的“生命月桂”,更将它带回了地球,播下了探索深空的新种子。
在后续的庆功会上,“月尘抗氧化酶”和硅基耐受菌的发现被评为年度最重大的航天科研成果。相关技术迅速进入转化阶段,航天服升级、深空探测器防护、月球基地生态系统构建等项目纷纷启动。
三个月后,李锐、张明、刘畅再次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望着即将发射的“星尘五号”飞船——这是人类首次搭载“月尘抗氧化酶”防护材料的深空探测器,目标是火星。
“心月狐,‘星尘五号’准备就绪,请求发射!”新的航天员小队对着通讯器汇报。
李锐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测窗前,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知道,他们的月球之旅只是一个开始,人类探索宇宙的征途,如同传说中吴刚砍伐的月桂,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而那颗从月球带回的“生命之种”,终将在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星尘五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转移轨道第7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红色的辐射预警灯突然开始闪烁。李锐盯着屏幕上跳变的数据,指尖在操作台上快速敲击:“心月狐,‘星尘五号’搭载的‘月尘抗氧化酶’防护涂层数据异常,当前辐射剂量500μSv\/h,酶活性较初始值下降23%,低于安全阈值。”
他身旁的张明立即调出探测器的实时影像:“探测器姿态稳定,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防护涂层表面无破损,推测是深空辐射强度超出预期,导致酶活性临时衰减。”
刘畅正对着三维模型分析酶的结构变化:“心月狐,数据分析显示,酶的硅氧键在高强度辐射下出现轻微断裂,导致活性中心暴露。需补充高浓度酶制剂进行涂层修复,否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舱内设备将面临辐射损伤风险。”
指挥中心的回应带着紧迫感:“吴刚小队,经研究决定,启动‘星尘六号’应急任务,由你们搭载优化后的‘月尘抗氧化酶’制剂,前往火星轨道与‘星尘五号’对接,完成防护涂层修复。‘星尘六号’已进入发射倒计时,预计48小时后升空。”
“吴刚小队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回应。李锐快速梳理任务流程:“张明负责检查舱外作业装备,重点测试火星环境适配性;刘畅优化酶制剂的储存与喷射装置;我协调地面团队制定对接与修复方案。”
48小时后,“星尘六号”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升空。飞船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李锐对着通讯器汇报:“心月狐,‘星尘六号’姿态稳定,速度12.8km\/s,酶制剂储存温度-20c,密封状态良好,请求启动制剂活化程序。”
“准许启动,活化温度控制在4c,升温速率0.2c\/分钟。”指挥中心回应。刘畅按下操作按钮,储存箱的温度曲线缓慢上升:“制剂活化中,当前温度1.2c,酶活性初步恢复至92%,无团聚现象。”
张明则在测试火星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自检正常,抗辐射层厚度增至15mm,配备火星专用防尘面罩,氧气储备可支持6小时舱外作业,符合火星轨道作业要求。”
地火转移的第28天,“星尘六号”终于抵达火星轨道。李锐盯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星尘五号”影像:“心月狐,已目视发现‘星尘五号’,当前距离50公里,姿态稳定,对接接口指示灯正常,请求进入对接程序。”
“准许对接,对接速度控制在0.1m\/s,注意规避火星轨道碎片。”指挥中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