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父亲!此暗卫当真神鬼莫测!蔡瑁望着空荡荡的厅堂感叹道。
蔡讽颌首称是:吴侯底蕴之深厚,实超我等想象。此番抉择确属明智。说来倒是你二姐独具慧眼......只是此后数载,她须顶着除名之辱,着实委屈了。
蔡瑁却笑道:父亲多虑了。有吴侯照拂,谁敢当真轻慢二姐?至多外人讥讽我蔡氏有眼无珠罢了。毕竟明眼人都知晓,能与陆风联姻实乃莫大机缘——观冀州甄氏、徐州糜氏便知。这些年来,两家因姻亲之故,无论商途仕途皆蒸蒸日上。尤以糜芳最为典型,原非将才之人,竟在吴侯麾下位列高级将领,可见一斑。
---
昔日的糜氏不过是商贾门户。
陆风对待姻亲的优厚可见一斑。
若非新政对世家大族过于严苛,愿与之结亲的家族怕是要踏破门槛。
蔡讽闻言颔首——陆风定然不会亏待蔡颖。至于蔡氏被讥讽短视?
这恰是他们所求。
唯有让众人以为蔡氏与陆风势同水火,吴侯的荆州谋划方能顺利推进。
闲话少叙!速速按陆十二先生的吩咐行事。从族中遴选适龄女子,不日我便亲自向刘表提亲。量他也不敢推辞!
此乃双赢之局。刘表欲安抚蔡氏,扎根荆州,结亲是最稳妥的选择。
以刘景升之智,必知其中利害。
谨遵叔父之命。
蔡瑁当即前往宗祠查阅族谱。
当日蔡府便昭告四方:蔡颖悖逆家训,即日除名,永不复录。
此事初时令人费解。
虽说蔡二娘子离家月余,却不想竟闹到这般地步。
直至青州传来消息——此女已成为吴侯侧室。
荆襄士族这才恍然。
原是如此!
有人赞叹蔡颖手段高明,竟能攀上陆风这棵大树。
但于蔡氏而言绝非幸事。
吴侯新政何其严苛?若与之结盟,祖产田宅怕是要十不存一。
难怪蔡氏急于划清界限。
蒯府内,
蒯越扬着信笺问兄长:蔡氏这番决绝,大哥以为几分真几分假?
---
他察觉此事处处透着蹊跷。
若非先前知晓些内情,恐怕还真不会起疑。
如今却觉得颇为可疑。
蔡氏这般举动,倒像是在刻意与蔡颖和吴侯划清界限。
确实不同寻常!
蒯良颔首道:颇有欲盖弥彰之嫌!不如寻机试探蔡瑁?此人城府不深,较易露出破绽。
此计甚妙!
蒯越接话:若证实其与吴侯陆风暗中勾结,又当如何?
届时再谋对策。终究还有进退余地。
蒯良蹙眉沉吟。
善!这两日便寻机试探。
蒯越细想后也觉得应当先查明 ** 。
未及蒯氏行动,两日内蔡讽便亲赴州牧府。当日蔡氏与刘表联姻的消息便传遍襄阳城,继而向外扩散。
此事已成定局。
闻讯后,蒯氏兄弟皆露讶色。
莫非我等多虑了?
蒯越满面困惑。
既如此,蔡氏断无可能与刘表结亲。
毕竟陆风与刘表势同水火,二者只能择一而从。
骑墙观望绝无可能。
确有可能。
蒯良神色稍松:这倒是最好的结果。最忧荆州士族内部 ** ,那才是大患。如今这般最好。
否则对付蔡氏颇为棘手。
若置之不理,任其投靠陆风则更为麻烦。
蒯良素来厌烦麻烦。
不过该有的试探仍不可少,如此方能安心。
蒯良又补充道。
【
蒯越展颜笑道:正是如此!
蔡府内室,陆十二无声无息地出现在蔡讽书房,对父子二人道:如今布局已成,蒯氏等家族皆已确信诸位与蔡夫人决裂,同我家主公交恶,实则是站在荆州士族阵营。
蔡讽与蔡瑁闻言,不约而同长舒一口气。近日频繁接到陆十二密报,他们深知此前蒯氏乃至刘表皆对其立场起疑。幸而采纳陆十二建言,方能化险为夷。
蔡讽拱手致意:此番多亏陆先生斡旋,否则蔡氏恐遭灭顶之灾。
陆十二淡然摆手:蔡公不必言谢。蔡夫人既是我家主公眷属,诸位自然也是自家人。此番筹谋,既为保全蔡氏,更为日后主公经略荆州铺路。后续尚需诸位鼎力相助。
蔡氏父子连声应允:自当效劳!他们心知肚明,这不仅是保全家族之举,更是未来在陆风麾下谋取功名的契机——总不能全仰仗蔡颖的裙带关系。
彼时关中局势恶化,张济急召贾诩问计:先生以为我军该当何去何从?关中恐难立足,望先生指点迷津。
贾诩轻抚长须,从容应答:将军眼前有六条明路可走。
张济眼前一亮:竟有六条之多?愿闻其详!
其一,贾诩娓娓道来,可东渡黄河取道河东,据河内而立。
张济略一颔首:“河内确实不错。但如今曹操正与李傕郭汜在函谷关激战,若要从此经过,唯有绕道北边。可北面是曹操的粮道重地,想必戒备森严。”
他神色间透出几分迟疑。
更重要的是,河内乃兵家必争之地,四方强敌环伺。即便能到那里,日后处境恐怕也举步维艰。
“可还有其他选择?”
张济将目光投向贾诩。
贾诩继续道:“其二仍是往东,不过这次是投奔吴侯陆风。他水师强盛,若有他接应,过关易如反掌。以吴侯惜才之名,将军必受重用。”
听到陆风二字,张济眉心微蹙。
他已知晓邹氏被陆风暗中调换之事,更知那女子如今已是吴侯枕边人。
要说心中毫无芥蒂,那是自欺欺人。即便收到的替身姿色不凡,这根刺始终横亘心头。
他未置可否,只道:“还有呢?”
贾诩将其神情尽收眼底,暗叹:“看来张济已知邹氏之事。如此,要他归顺主公怕是难了。”
“所幸我本就没打算让他直接投靠主公。”
心念电转间,贾诩续道:“其三便是归附曹操。眼下曹操正与李傕郭汜争夺关中,若有将军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届时将军何愁不得重用?”
“曹操么?”
张济闻言颇为心动。
曹操确是上佳之选,但他内心深处更渴望自立门户。当年在董卓帐下仰人鼻息的日子,他实在过够了。
“还请先生将余下三条一并道来。”
张济正色说道。
总要听完所有选项,方能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贾诩心领神会地颔首,继续说道:第四个选择是撤往西凉,占据部分西凉地区自立为王。以将军对西凉的了解,加上麾下将士多出身西凉,这应当是个稳妥之策。
第五个方案是向东南方向转移,经蓝田进入南阳暂投吕布。日后可图谋荆州或豫州袁术的地盘。
如今袁术僭号称帝,早已声名狼藉。将军若有意攻打,分一杯羹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六个选择是南下汉中,先站稳脚跟,再图谋整个汉中郡。
汉中是天然粮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若能占据此地,未来南下夺取益州,便可成就霸业基业。
不过汉中现由张鲁及其五斗米道掌控,势力庞大,外人想要插手并非易事。
这六条对策就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全部方案了。
贾诩此次确实没有算计张济,所提建议都相当中肯。接下来就看张济如何抉择了。
无论如何选择,贾诩都已做好后续谋划的准备。在他宏大的布局中,张济是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自然要慎重对待。
这...
张济听完却眉头紧锁。六条出路各有优劣,一时竟难以抉择。
正如先前所言,他早已习惯自主决策,野心也随之滋长,不愿再寄人篱下。
因此依附曹操、陆风或吕布都不是他想要的。即便是暂投吕布作为跳板进攻豫州或荆州,也不符合他的心意。
他心知肚明,无论是荆州的刘表还是豫州的袁术,实力都不容小觑,仅凭手头三万兵马未必能占得便宜。更何况吕布此人也不好相与,若真去了南阳,能否全身而退都是未知数。这三条路他都不愿考虑。
至于返回西凉,他更是毫无兴趣。那片苦寒之地,他早就待够了。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更无前途可言。
若曹操或李傕郭汜中任何一方占据关中后,岂会容他继续盘踞西凉?
此事绝无可能。
故而,此路亦不可行。
余下唯有汉中可选。
既如此,便进军汉中!先生可愿随我同赴汉中, ** 大业?得先生相助,必能旗开得胜!
张济起身向贾诩郑重行礼。
他深知贾诩之能,更明白谋主之重要。仅凭己力欲取汉中实属艰难,故需贤才辅佐。
这......
贾诩故作迟疑。
恳请先生出山!
张济再拜。
贾诩长叹一声:也罢!关中已非久留之地,李傕郭汜难成气候,曹操生性多疑亦非良主。既然如此,便随将军同往。日后多有叨扰了。
哈哈哈!
张济闻言大喜:先生何出此言?得先生相助,实乃张某三生有幸!
先生大才,有您相助,必能成就一番霸业!
此刻张济雄心万丈,已在幻想占据汉中后攻取益州,重现当年汉王基业。
他甚至臆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临九五之尊。
待到那时,定要向陆风讨回这笔账!还有邹倩那 ** ,必要让她悔不当初!
竟敢弃我而选陆风?
三日后,张济在周边城镇搜刮大批钱粮,携贾诩、张绣及三万余大军,浩浩荡荡向汉中进发。
行进中的马车内,
张济向贾诩请教:先生,此番进军汉中,当如何行事?
我已按要求
陆风批准后,**将随贾诩前往汉中,负责接管当地暗卫并保护贾诩安全。原汉中暗卫指挥使陆十八被调任长安,陆百二八等十余名暗卫成员也将同行。
先助张济夺取汉中,再借曹操之手除掉他。贾诩语气平静,仿佛与张济素不相识。
**略显担忧:张鲁及其五斗米教根基深厚,恐怕不易对付。
主公明示必须保全张鲁与五斗米教,我已收到详细方略。贾诩眼中透着期待,这种暗中博弈最令人着迷。
**翻阅过指导书却不甚理解:公子之计颇为玄妙,真能说服张鲁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