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国的海军于王云的领导下,在大海之上砺剑磨枪,展示着帝国的海上霸权时,神都的格物院内,一场更为激动人心的变革正在悄然孕育。
这一次,帝国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浩瀚的海洋,而是投向了那更为深邃无垠的天空。
皇帝王韧,这位一手推动了立宪、功勋、海军等诸多变革的雄主,其目光始终注视着未来。
他深知,帝国的优势不仅在于疆域与制度,更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征服。
在一次视察格物院时,他召见了以马钧为首的一众顶尖工匠与学者,并未询问舰船或军械,而是指着一幅描绘着巨大气囊漂浮于云端的草图,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
“朕观飞鸟翱翔,云气浮空,心向往之。尔等格物之士,可能造一器物,载人升空,俯瞰大地,乃至御风而行,跨越山河险阻?”
此问一出,满座皆惊。飞天?自古以来便是神话传说,岂是人力可为?
然而,王韧并非空想。他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提出了关键的方向:
“或可效仿孔明灯之理,然其力微。若能制取极轻之气,充于坚韧皮囊或织物之中,其浮力或可胜于空气。再辅以蒸汽之力或人力驱动螺旋之器,或可控制其行止方向。”
皇帝亲自定调,格物院上下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马钧为首,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纺织工匠、皮革处理匠人、化学师(致力于从矿物中提取轻气)、以及机械工程师,成立了“飞天项目”。
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挫折。气密与材料: 首先要解决的是气囊材料。
寻常丝绸、牛皮易漏气,且沉重。工匠们反复试验,最终选用一种产自明洲的特殊树胶混合多层细密丝绸,涂以鱼胶,制成了一种相对轻便且气密性较好的复合材料。
他们尝试了各种比例,不断调整树胶与丝绸的混合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气密效果。
在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几乎不漏气的配方,这为飞艇的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轻气制取:这是核心难题。最初尝试加热空气,但浮力有限。王韧提示“或有一种轻于常见之气”,格物院的化学师们根据一些古老的炼丹记载,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通过特定酸类与金属反应,制取氢气的方法。
虽然产量低、危险性高,但确是突破性进展。他们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每一次都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安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终于能够稳定地制取氢气,并找到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储存方法。
结构与操控:气囊的形状、吊篮的悬挂、稳定翼的设计,无不经过无数次计算与模型试验。
至于动力,蒸汽机过于沉重,初期只能依靠人力踩动螺旋桨,效率低下,但至少实现了初步的定向移动。
他们设计了复杂的传动系统,将人力转化为螺旋桨的旋转动力,虽然操作繁琐,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载人飞行的动力控制。
天启三十九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和风拂面,仿佛连大自然都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神都郊外的皇家猎苑,一片辽阔的草地上,帝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可控飞艇——“启明号”,即将展开它的首次升空试验,这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启明号”飞艇的艇身长达十五丈,由特制的绸布精心缝制而成,内里充盈着轻盈的氢气,显得格外壮观。
下方悬挂着一个由轻木精心打造的吊篮,这个吊篮不仅是飞艇的载人舱,也是整个飞艇的重心所在。
飞艇的设计并没有采用复杂的动力系统,而是巧妙地利用人力驱动一副小型螺旋桨来调整方向,主要的推进力量则来自于大自然的风力。
飞艇的设计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其流线型的艇身和精心设计的稳定翼,使得它在空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飞艇的稳定翼如同鸟儿的翅膀一般,能够在飞行中提供额外的升力和稳定性,确保飞艇在空中能够平稳地航行。
皇帝王韧亲临现场,他身着金丝绣龙的皇袍,头戴宝珠冠冕,显得威严而庄重。
在他的身边,站着帝国的重臣们,包括智谋过人的诸葛亮、深谋远虑的庞统、以及才华横溢的肖冰等。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帝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他们齐聚于此,心情无不紧张而激动。
除了这些重臣,格物院的众多参与者也来到了现场。他们是一群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学者和工匠,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才使得“启明号”得以诞生。
人群中,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学者和好奇的民众,他们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发明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们相信,这艘飞艇的升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试验,它象征着人类对天空的征服,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在无数双充满期待和好奇的眼睛注视下,经过层层选拔和艰苦训练的两名格物院年轻工匠,深吸一口气,带着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登上了那个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吊篮。
随着马钧大师的一声令下,系留缆绳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解开,缓缓放开。
巨大的气囊在氢气浮力的作用下,稳稳地将吊篮带离了地面!一尺、一丈、十丈……
“启明号”这艘承载着帝国梦想的飞艇,开始缓缓上升,最终悬浮在离地约五十丈的空中!
阳光照耀在飞艇的绸布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天空中的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启明号”上,他们知道,这将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时刻。
地面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跳跃着,庆祝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们不仅仅是在庆祝一次简单的飞行,而是在庆祝人类对天空的征服,庆祝帝国科技的巨大进步。
吊篮中的两名工匠,他们的心跳与飞艇的螺旋桨一样快速跳动。他们奋力踩动踏板,螺旋桨开始旋转,飞艇在微风中缓缓转向,沿着预定路线飞行了约一里之遥。尽管飞行距离短,速度慢,且受风力影响巨大,但这次成功的升空与可控飞行,标志着帝国终于突破了地面的束缚,将飞天之梦化为了现实!
最终,在地面引导员的指挥下,“启明号”安全降落。工匠们从吊篮中走出,虽然满脸疲惫,但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远的天空要征服。但今天,他们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帝国的飞天梦想,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韧仰望着那缓缓降落的飞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身旁的诸葛亮道:“孔明,看见了吗?从此,山河险阻,于帝国而言,不再那般不可逾越。侦察敌情、传递信息、乃至日后载人载物……天空,将成为帝国新的疆域。”
“启明号”的成功,迅速传遍帝国,引发了比海军铁甲舰更为巨大的轰动。
飞天,这一亘古的梦想得以实现,极大地提振了帝国的民心士气,也象征着帝国在科技探索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格物院的地位空前提升,更多的资源开始向此倾斜。帝国的探索精神,自此真正意义上,海陆空三维并进,迈向了一个全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