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首页 >> 宋歌声声慢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铁骨 穿越大唐:当个闲王这么难 回到明朝当王爷 盛唐日月 1949我来自未来 金牌帝婿 特工萌妃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穿越兽世:兽夫求放过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2章 夏国王汴京留客,许芳丛千堆(3)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苏轼闻之急忙过来查看。

既然被拆穿,李秉藏倒是不慌不忙“李某虽然曾是夏国的王,但是现在确为宋国俘虏。也是为宋国的景色所吸引,所以才央求晏将军带我出来呼吸一下这中原的空气。决然不会逃跑,更不会让晏将军为难。”

苏轼走到跟前看到着宋人装束的李秉藏却大笑起来“诸位莫怕。这位果真是青山王也。真是人不可刮目,否则就是另一个人了。今此观之,其真乃与我宋人无异也。”

张耒道“苏翁小心,此人确曾是杀人如麻的西夏王族,吾等切不可掉以轻心!”

苏轼道“唉!吾等都一把年纪的人,这种事情心胸要放的开,你们没有听他说不会跑吗?”

晁补之道“言语之事,都在嘴上,岂能当真!”

苏轼却道“苏轼一生游历天下,见人百千,还未与西夏的王把酒言欢,今日不如就此机会,邀王痛饮,如何哉?”此话呀!苏轼问众人,也问李秉藏。

李秉藏自然十分欣喜,苏轼之名在夏国也是如雷贯耳,而且今日在场各位,哪一个不是人间灵杰也,若能把酒畅饮,便更是人间幸事,试问西夏有哪个王能与中原众儒痛饮?有这种待遇,李秉藏所得可谓是人间独此一份也,于是欣然答应。

李秉藏先行起身往苏轼的大桌走去,留下的晏秋和王贺之在这一桌不知所措。二人见状不得不也跟了上去。

这样苏轼的大桌就显得略微有点局促。看这些人到底都是何人:苏轼、苏辙、晁补之、秦观、张耒、李格非、黄庭坚、李禧、董荣、王贺之、晏秋和青山王李秉藏也。

过不多时,酒菜已上,苏轼先言“诸位,吾等把酒论政多时,却从来没有和异国之宾相论,今日恰巧西夏国青山王到访汴京,实在千载难逢,吾等倒是非常想知道西夏国的王能带给我们带来何种新颖的论策。”

苏轼所言也是极为客气,俨然将本为俘虏的李秉藏作为座上宾对待,听的李秉藏面红耳赤矣,但是作为王其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说话却没有半分怯场“承蒙苏子抬爱,我这个大宋的罪人能在宋国内结识名满天下的大宋仕子,而且还一次性结识那么多,实在是皇天不负我也。”李秉藏停顿一下又接着说道“吾少年时,便听的汉家老师教授宋乃天子之国,物产丰盈,人貌纯良,山水别致,星月清霁,实乃人间佳境。今日见之诸位,果然是不妨旧言。苏子及苏子门生皆为仁义豁达之士,不因李某身世而讽,也不因李某才浅而拒,实在是兼收并蓄之典范。难怪宋地有兼容并包的美名。”

苏轼言“青山王过誉也,宋之所以能成为文人墨客集散之地,无非是对文人极大的容忍与信任。家国天下,文乃第一,武乃第二。首先是文治,不通才应以武力镇之。宋夏两国,同存天地百年,本应是兄弟之邦,却多为兵戎相见,实在有违文治,所以今将青山王请到汴京,无非是想探讨立文治世之道,以安今世。”

李秉藏感慨无限,自己明明是被俘之人,却被苏轼说成是请到汴京之人,还是诸位大家的座上宾,无论是官场套话,还是酒前司语,都皆让人如沐春风,李秉藏内心感慨之,“这宋国汴京城果然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了啊!”

黄庭坚道“青山王入的汴京多日,可对汴京城的风土人情作何了解?”

李秉藏回应道“今日乃是吾第一次在汴京城游玩,此地与兴庆府相比,真乃是天上人间。你且道兴庆府依山而建,远山茫茫,夕阳无限时,正是渺远与晕红相映,唯有高歌才远扬于山林宫楼之间,再看那大夏国的市井,行人寥寥,商贾寥寥,一派空旷之境,毫无人气可言,不似汴京城这等熙熙攘攘。且看那城中碧瓦朱楞,亭台翠楼,都皆是工匠的一番心思,再看看诸位,一个个文采斐然,有诗作画作传于世间。中原文化渊源流长,诸位才情更是熠熠生张,都皆是文脉的传承,文字的绽放,我西夏人自然没有此等能力,只能任前人之结果在烟波浩渺的尘世间慢慢消逝。”

黄庭坚又道“既然你等这么喜欢这中原文化,为何要侵我宋境,杀我臣民呢?岂不是毁之半绪,何能囊括之?”

李秉藏回应道“大夏国天子和王族子弟从少时即以东出中原为己任,学汉字,习汉文都是吾等的必修课,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入主中原。今日观之,此乃是我辈人生中的最大笑话,拥有着汴京繁华并一定要占领它,只要身处其中即可,吾今日便是身处于其中。”

晁补之道“你可知道汝曾为西夏的青山王,手上沾满了多少宋人的鲜血,你是如何才能坦然的置身处于汴京城之中的?”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李秉藏却如此作答“前生所致,前世所为,吾等半生戎马皆为赴前人雄志,然而到头来却发现身前身后之薄名不过是一场云烟。宋人之血为我所流,若是想索命,尽可过来,吾等没有半点怨言,毕竟败军之将能成为诸位座上宾已然是吾之荣焉,何必再惋惜这三尺之躯。至于坦然,从何言之,这也许就是宋人和夏人的区别,宋人惜命,人人皆贵;夏人不惜命,人人皆轻,王公贵胄哪会在乎人间生死,吾亦是如此,现在既失王命,就也如世间蝼蚁,命不值三分。”

张耒冷笑道“王公贵胄为何不在乎他人性命,这与禽兽何异?”

苏轼急忙阻止张耒言语“唉!文潜莫要多言,今日青山王乃是吾等上宾,何必一一审问之,搞得此局如大理寺断案一般。”

李秉藏急言“莫妨,今日论政,可论天地万物,百无禁忌,也正好让我对前生作一个了结。”

张耒用眼神示意苏轼,然后又接着问曰“宋人言,众生万物皆是平等,官家亦是取消了前朝的天子之说,民可反对官,臣可反对君,这是宋人之利,可是夏人还是沿用前唐旧例,视百姓如草芥,善征伐于天地,此种愚弄苍生之策是否符合夏人福祉?”

李秉藏回曰“夏人本居天山与大漠之间,黄沙漫天,水草不足,只能逐水草而居,春时修整,夏时西去,秋时放牧,冬时就得归来(回兴庆府),否则就会饿死在山间水侧,牛羊之肉搁不过三月,不似宋之舂米,荞麦可存数年。饿了就要掠食,渴了就要抢水源,与其抢自己的,不如抢宋人的。此既可解决温饱,又可激夏人志气,何乐而不为呢!究其原因,乃是天命所致,宋人得地便宜而夏人获地蛮荒,并非夏人生来善于征伐。至于唐例,我夏人本就是前唐靖难军,奉唐所宗,自然要依唐例。所以夏人之福祉乃是吃饱不饿,而宋人之福祉早已经逾越此阶层也,宋人便更关心诗词歌赋,华服彩章。这是夏人所望尘莫及的。”

苏辙道“世间物资分布本就有高低不同,如果因为获取的少,就行劫掠,确实有违天理,尘世难容。”

李秉藏道“茫茫大漠之上,哪里有天理可言,存活才是王道!吾曾三更起,打造兵器,修炼武功,就是为了能习得非凡的本领,在劫掠中能抢的头功。西夏的王虽然是王,但是如果身处于无人之境中,也需要与普通人兽争食,没有人会因为谁是王就把自己生存的机会留给他,所以征伐砍杀才是硬道理!”

苏轼问曰“西夏之境,黄沙漫天,黄沙之下,寸草不生,这是天下共知的事实,难道西夏国主没有意愿改变此状,让沙漠变成绿洲,引天山之水灌之。养民于此,民若定,则天必怜之,此乃瓜果粥熟之计,可安天下。谁人愿意天涯漂泊,持枪抢掠别人,过着土匪流氓般的生活呢?”

李秉藏道“苏子之言,过于轻藐,养民之策在于使民生,引水之举却使民死。天山之水不足以供养西夏之境,往往没有流到沙洲,即以干涸。如今生计更为惨烈,玉门关外更乃有回鹘人把守,我大夏国更难深入天山引水。我大夏国倒是也有与宋国同样丰饶的地方,即是宋之所谓的灵州(西平府),那里的人过的乃是春耕秋收,夏锄冬休的生活。”

张耒冷笑的回应道“青山王莫要将灵州加盖西夏王策,灵州之境乃至长城之内都皆是宋土,中原之地本应以长城为界,自古使然。”

李秉藏也大笑道“兄台之论过矣,若以长城为界,我兴庆府都皆乃是中原之地,若此将我大夏国存于何地?我大夏国本就是中原政权,只是吾主深入西域,为中原守住了万里河山,长城本应该是吾国的内城。”

苏轼也哈哈大笑,为了缓和张耒与李秉藏剑拔弩张的气氛道“一直以来,宋夏之纷争不断,宋人皆以为西夏国人善战,是继承了胡人的习性,从来无人把西夏人当作中原人,此乃是一误解也。”

黄庭坚道“苏翁莫要乱盖,如果西夏国为中原政权,那么一个中原将有两个政权,那岂不是更加你死我活的征战。”

苏轼道“中原之地,有几个政权并非吾等能左右,皆是主上所定,想当年大宋之力乃是区区陈州之地,能博得这万里江山已是不易,再去取西夏,辽国之土,恐难续也,钱粮,辎重,兵马等的筹措都将使大宋国顷刻崩塌,故而只能留这四域皆是敌手的大宋。”

李秉藏似乎能听出苏轼的几分憾意,遂也不满言道“以宋人之主意,自然也想复盛唐之荣光,然而取之天下,必以实力说话,百年之前夏宋,辽宋,谁之强,谁之弱一目了然,若非宋国以怀柔之策,或许夏国,辽国乃也会驱兵南下,中原之地归属,尚难定论。”李秉藏之言有几分挑衅之意啊!大概是其骨子里还留存的血性吧!

李格非不满道“青山王所言乃为谬谈,当年天下,以宋为最强,兵马乃是赫赫有名的陈州铁骑,横扫万里江山,西夏,辽国都皆是偏安一隅的前唐旧邦,兵马虽强,但是粮草不济,每每入境之后,就已经水土不服,最后还不是悄悄的退出中原。中原之地还是要以中原之法治之,汝等之策并不能统领中原之人,强权只能维系一时,抢劫必遭民反,若百姓同仇敌忾,汝等未必能全身而退。而当退时,劫掠金银物资即已耗损大半,兵马是伤损巨万,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输赢尚难定也!”

李秉藏微微一笑,似带几分蔑视“兄台所言也是(对的),此正是所谓的立国之策,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必然需要裁撤所有掣肘,宋书有言‘秦东出六国,则六国和;秦安居关中,则六国乱’盖因势攻者谁也,宋攻夏,则夏辽和;夏攻宋,则宋辽和;辽则亦然,此乃所谓的立国之策。夏、辽、宋总归是三国鼎立之势,灭一国则必有另一国危矣!诸方岂能坐视。”

晁补之又问道“汝也知三国鼎立才是当今大势,那汝为何发兵三万攻宋,致使我熙河路生灵涂炭。莫非你想来个四足鼎立?可是只有三足才具有稳定性!”

李秉藏回道“李某攻宋,并非夏之国策所为,而是李某一己私心。吾与当今国主梁氏向来不和,李乾顺年幼,三岁孩童怎能执掌国政,夏国皇位本应是我的,奈何梁氏势大,吾只能委气吞声,出走据地乃是我唯一出路。”

苏辙道“你是臣子,怎么敢觊觎皇位,梁氏虽然掌权,但是其权利之本乃是其据有李乾顺,所谓挟天子以令天下,自古皇位更迭皆由父传子矣。你莫不想作乱成贼子。”

李秉藏冷笑道“吾非欲做乱臣贼子也,然久留于兴庆,遂不顺心,想那南朝(宋齐梁陈)多少乱世,可怜就是生在帝王之家,权力小,则易毙命,权力大,则亦难长久。故而我也不敢直面反对梁氏,所以只有私出以立另一番天地。我只是没想到宋人会如此强大,致使我三万武士化为乌有。”李秉藏显然对兵败之事还耿耿于怀,不过转念又说“李某虽然兵败,却能到宋国都城汴京览此好景,赏此繁华,也算幸事。”李秉藏此刻也不把自己当作俘虏,而是当作贵客,也算是心思不一般,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他心底有多少憾,也无济于事,毕竟事已至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扑腾也不过是板上几两肉,顺天而为,不必介怀。

坐在李秉藏旁边的晏秋一直没有说话,不过也是必然,晏秋与苏子等人同桌,向来都是少言寡语,毕竟品阶和学识皆不同级。可是李秉藏说到洮州府之事,晏秋也忍不住说话“汝有三万兵马,实力不俗,若是你领此军西入回鹘,南入吐蕃,往北亦可夺辽一地,却偏偏入宋,岂不是自讨苦吃。”

李秉藏笑道“往西取回鹘,往南取吐蕃,还不如在兴庆府做一个安乐的王侯,往北战辽国,明知不可胜而为之,此乃自死之招,亦不可。只有往宋,一来吾等常年与宋征战,熟识宋之军力,阵法,好恶;二来这中原的江山美丽富饶,谁人见之不垂涎三尺。”

晏秋叹息道“看来漏富必遭贼惦记呀!”

众人听之纷纷大笑起来。

是呀,宋之富庶不在官而在民,民有所养,则多有余资以享诗章,茶悦,美色之淋沐,山川、湖泊、江河、大海皆成华丽之章,然而这些词章一旦传到异国统治者的耳中,不是欣然的羡慕,而是掠夺野心的膨胀。可是宋官之穷困乃至不知其赋税几何,甚至无吏收税,无良官治地,无兵守边。官家更是闭目塞听,空任苏子之才流于市井,流于黄州,密州,杭州之间,真是无奈只去西湖修苏堤,密州狩猎,黄州散漫于赤壁流水之中。

苏子笑曰“今日之论政,得西夏国青山王参与,必是非凡之宴,能从另一国的王中听到不同的声音,乃也是吾等幸事。”

李秉藏尴尬的笑道“今日与苏子相会,也是吾之幸事,毕竟罪人之身,却成上宾,乃是千古奇闻,吾感慨万千,宋果然是不一样的国度。此一刻本当是狱中诏问,却没想到在酒桌上言欢,真乃神奇也!”

苏子笑曰“哈哈,此宴并非官家所命而设,实乃巧合,青山王不必记挂于心。既然酒菜已上,吾等需举饮一杯,以润今日之怀。”

李秉藏急忙起身举杯,极有敬意的道“今日之事,前生所未遇,李某先干一杯!”

苏子也立马起身说道“能得大夏国青山王敬酒,吾等也算是三生有幸”随即举杯饮之。

众人也皆饮之。

又过三巡之后,李秉藏悄然话起“苏子门生个个皆是人间俊杰,吾在大夏国早就有所耳闻,今日机会难得,吾虽不识多少汉书,但是也有求才识之心,若能得诸位指点,必定三生受用无穷!”

苏轼谦逊道“唉!所谓才者,不过是天下人的吹捧,哪里能让青山王挂怀,既然青山王有疑问,大可不必拘谨,尽可说来听听。”

李秉藏笑道“哈哈哈,既然得苏子应允,吾也就不客气了。”李秉藏沉思片刻后“西夏文中曾有屈子三篇,谓之《离骚》,《湘夫人》,《国殇》,大义难懂,文辞晦涩,我西夏人皆以为其难,不知义在何处?素问中原人对屈子(屈原)有怀,可有屈子轶事几何?”

黄庭坚道“屈子,楚国人,性情高洁,其心志本在楚国庙堂之上,其行文却只在山水芳草神怪之间。盖因治者所阻,怀才不遇也。”

李秉藏又问道“既然有才,才可倾三江,为何却不倾朝堂,楚国君臣岂不是浪费人间大才。”

黄庭坚道“非也,君王于其中则难辨是非!唯有后人才能一目了然这人间好坏,怀王乃是被蒙蔽也,所以善听四方之言,才能成己之功业。”

苏辙补充道“西夏文中出现屈子文章,大义乃是告诫治者善纳人言,否则就会如怀王一般自讨死矣!吾乃听闻夏之君常与臣子夜谈国事,大义在于莫阻言路!善听则路长,幽怀则道艰。”

李秉藏听之连连点头,道“话虽如此,但今世也未必清明?”

众人也默然的点了点头。

李秉藏又问道“吾曾闻中原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书中所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取自杜甫和李白,此二者论,孰高孰低也。”

苏轼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原人以为李白与杜甫乃在仙圣之间,所谓‘诗仙’乃是人文洒脱,飘然出世,所谓‘诗圣’乃是人间圣贤,必经过苦难,才为‘圣’也,若高僧之修行,乃尝人间疾苦,才为传世圣徒(主)。”

黄庭坚以为“虽然仙圣难分伯仲,但吾以为圣为更高一筹也。”

李秉藏深以为然,又问言“中原有一部传世奇书,谓之《孙子兵法》,其要义为各国所推崇,乃是人间诡谋之典范,可否言宋军用兵有多少是参照其理?”

晏秋道“兵法所云,皆为取胜,而兵书既出,敌我皆知。若全然依计行事,胜负也难料。所以兵法所言并非完全可靠。”

苏轼道“晏公子所言也是,征伐乃是一战一例,以灵机为动,不可照搬硬套兵书所写。赵括用兵,纸间而已;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诸葛用兵,谈笑之间;秦王(李世民)用兵,恩威并重,都皆是应时应景所作,难从兵法中找出例证,所以宋人以为《兵法》只为故事所听,并不为征战所用。”

李秉藏点头笑道“我夏人用兵,皆认为以强胜弱,诸将不晓兵法之理;皆以为宋人得兵法,乃有神助,原来也是临战而发,自行为之,毫无章法可言。所以‘兵法’知之与不知,皆是等闲!”

苏轼阻道“非也,‘兵法’所言并非一无是处,其并不能教你打胜仗,但且可以教你如何不败,这才是其奥义所在!”

李秉藏笑而疑道“云中雾中!”

众人忍不住皆笑之。

苏轼举杯,众人皆饮。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网游之修罗传说 剑卒过河 背剑之人 影视之多子多福 渔港春夜 贞观大闲人 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惊!被豪门认回的校草是千金! 重生之神级明星 妖神记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重生之丧尸时代 修神外传 御兽从零分开始 黑道学生之校园狂少 末世之杀医 曼陀罗妖精 官榜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逍遥小书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从山贼开始 回到明末当帝王 1625冰封帝国 智械战争 霸天武魂 绍宋 带着系统来大宋 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锦医卫 国公凶猛 万域之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亮剑:签到亿万物资,成为西北王 苏联1941 锦衣为王 
最近更新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寒门小郎中 太子妃今天又在演我! 逐我出族?反手医圣震惊朝野! 放弃出轨长公主,改选青梅世家女 诗临天下:七王子的科技降维战 花屋湘军传奇 太子城传奇 白话三国志 至尊文抄公:我在古代当书生 让你猎山赶海,你咋就黄袍加身了? 我当了七个国家的驸马 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 太子爷:开局被皇后被刺 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废柴皇子:我在大燕修罗场杀疯了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