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首页 >> 宋歌声声慢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霸天武魂 寒门状元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狂妃很彪悍 清末之帝国崛起 金牌帝婿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晚唐浮生 朕就是亡国之君 抗日之不世军神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4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2)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苏轼淡然,眨了眨眼,不知说什么好。

何超却借故返回去太后身侧,一溜烟的不见了。

苏轼又是一个人大殿上不知所措,却是殿外直树之上落下一只寒鸦,这符合这冬日的景致,可是寒鸦数声,分明是预示着今日或将不顺,可是怎么何超会这么自信吾会升官呢?太后那边却是什么风声也没有透露。

太后静养片刻以待苏子。

恰正何超与苏轼吟毕归来,随即何超领范纯仁也从侧门出,刚过中门范纯仁见四下无人,即问何超“何大人,今日官家请吾等内殿商议,可另有缘遂?”

何超笑言“今日太后与你之言,是重要也不重要。其实太后主意已定,只是求你作一个幌子,以掩人耳目。”

范纯仁升起了疑问的脑袋。

何超笑言“太后年事已高,又多病缠身,必要为大宋寻觅一个能左右乾坤之人,而朝中局势未稳,新旧之争仍然暗流涌动,若是官家只欲请苏子,未免会引起众人猜忌,苏子罪身之臣(指苏轼乌台诗案罪人),突然加宰,必会令他人不满,所以官家又请你和黄庭坚,用以混淆视听,范相(范纯任旧为宰相)不会因此心生芥蒂吧?”

范纯仁急忙回应道“范某行事光明磊落,不会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况且范某已然老矣,为后生(指苏轼)竭力,乃是我最大的愿望。(是时范纯仁六十五岁,苏轼五十四岁)”

范纯仁从侧门掩出,何超又折回大殿请苏轼入内殿见太后。

太后刚刚休整片刻,苏轼见道太后,真是旧人相见,分外情多。

太后迫不及待道“苏子,你我多年没有如此近乎的相见了。”

苏轼即刻回应道“上一次得见,乃是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大丧期间,至今已有二十五哉矣!”

太后道“是呀,后吾顼儿(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对苏子颇有不公呀!我独守后宫,为六院(后宫)操持,未能闲话于众臣。吾儿不幸去,留下一大家业,至今已有数载,这数载吾乃往前殿,你却外放天涯,旧人思量,不知几何而不泪垂也!”

苏轼急忙拜服道“太后为国为民,真乃仁孝慈悯感动沧桑,古今之帝后者莫敢及也。苏某只不过是人间过客,迂腐之人也,不令官家思量才是!”

太后微微冷笑道“如今你我两鬓斑白,年华尽去,岁月不饶人啊。”

苏轼曰“太后莫要如此感伤,世间之事,都皆有命数,不必过多感慨。”

太后道“苏子所言差矣!你所在外,但你的文章却在宇内,我拜读,其文多有感动沧桑之志,缘何到我这里却只论命数?当真不愿与我谈论个中情愫。”这太后该不会对苏轼动情了吧,我看难说。原来在宣德殿上对苏轼冷眼相怼,都是一种掩饰,私下里却对苏轼如此惺惺惜之,这是两面派,还是真的情怀所致?世人皆难明了,不过随他去吧!

苏轼急尴尬的回道“你我君臣有别,还是以国事为要。”

太后见苏轼如此不懂心趣,内心难受之极,遂说道“苏子情怀不至于此,那宇宙浩渺皆在苏子之下,却不能与我谈谈。难得我在深宫里拜读你的每一篇文章。”

苏轼依然谨慎道“多谢太后对微臣文章的赏识,只是许多皆是言过其实,感慨则罢,真的运之于天地之间,恐怕未可通也,正如‘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只为人间叹,却难见其实。”

太后道“此正是所谓的念想,深宫之中,百无聊赖,唯有苏子之文,让哀家向往,每每念之,皆似此身亲往,若不是身世所限,吾亦愿与子泛舟赤壁,行于两山之下,望着远隔一线的天际,慨叹着曹孟德之心思。虽然身不能与苏子同游,但是念想却常伴苏子左右。”

苏轼面对高太后之言语竟然不知所措,也许正是太后高高在上,而苏轼只是一介臣子,并不能十分的剜心窝子讲话,苏轼遂惊恐言语道“苏轼只是一届草莽,不敢受太后如此抬爱。”

这高太后在朝堂上对苏轼冷言冷语,甚至有些苛责,但是其内心对于苏轼依然如曾经少年时那般欣赏。话说那是嘉佑初,约莫三十五年前,苏轼年方二十,与弟随其父入京赶考,没想到苏轼和苏辙同中进士,轰动京城,这太后时年二十五,面对如此才华的二苏,真的是恻隐之心蠢蠢欲动,后苏轼苏辙苏洵受帝召见,帝(宋英宗赵祯)念苏洵二子皆为进士,遂赐苏洵阁籍,一时间,三苏之美名轰动天下,不论是朝廷百官还是天下百姓都皆以三苏之文倍为推崇。是时高太后为京兆郡王妃,每每得苏子之文,皆视若瑰宝,与京兆郡王府内众姐妹阅读赏玩,后京兆郡王入京为帝,亦推崇苏子言论,这高氏滔滔常召苏子论文习典,果真是恩宠有加,苏子当年乃是青年才俊,为天下之表率,不由得让人心生羡之,这高氏就在此时与苏子结下难解之缘。

高太后见苏轼对自己的话如此冷漠,遂对苏子言道“子瞻,你我多年旧识,我对你之才华甚为欣赏,不瞒你说,老生久病难医,恐是不久于人世,只是这天下尚无一日宁息,而老生之内心则更有心将朝中诸事托付苏子,不知苏子意下如何。”

虽然高太后用范纯仁和黄庭坚作为幌子,但是其对苏轼的亲昵抬爱,还是容易走漏风声的,也是不想苏轼担待当朝宠臣吝臣的名声,所以高太后渐渐收敛。

面对如此情形,苏轼则急回应道“大宋之事,亦是苏某之事,不论何事苏某都是责无旁贷,只是太后私下召见苏某,未免惹人闲话。”

高太后便开始假装不高兴道“哀家已经是行将就木之人,哪里管得这天下闲话?此次本想与苏子一样不羁一回,大畅天下人家情愫。”太后当然知道这些年对苏轼非凡的欣赏,甚至超脱了普通臣子的界限,执政这些年,常召人入内殿商议国事,诸如范纯仁,黄庭坚,文彦博曾都入过内殿,唯独苏轼没有,太后就是怕人有闲话,而这一次太后虽有顾忌,但却顾不得所有,势必托孤于苏轼。只是这苏子却似木头一般的冷落。

苏轼又道“臣今日乃为军报而来,官家为何迟迟不应允!汴京城人,个个翘首以盼,望太后早日公之于众。”

太后回曰“军报之事,我已经应允范纯仁,不日范尧夫将会把军报公之于众。”

苏轼方才心安“即是如此,那臣等放心。”遂只顾拜首谢意。

太后又问苏轼道,“苏子可曾记得当年进士策论为何?”

苏轼对曰“当然记得,当年应试之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论宽赏而少罚,是为仁治天下之道。”

太后曰“先君之道是为仁,即是应了苏子之篇!”然后高太后又似在吟诵苏轼当年所写之文“‘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圣人皆言宽赏而少罚,以上之论,皆与圣人言无异,但吾认为鲧尧之论更为符合今之深境(鲧尧之论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讲鲧犯了错误,但是尧依然给机会给鲧,让鲧担当重任。),今哀家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故而想将这大宋江山托付于你,虽汝曾为罪身,但是才高且有八斗,以你之才论世必可保大宋江山永世不朽。”

苏轼听之,内心喜忧参半,喜则因行于汴京之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拜将入相,让反对者或者不明事理者都难以抵诘,更不会因弟子众多,而成为反对者暗讽纠察之对象;忧则因此‘托付’来的太突然,恐怕会因势乱初心,而改其身体力行之道。但是苏轼终归还是能听懂太后的深意。但是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贪恋权欲,遂又谦虚道“苏某豪放,且喜江湖,所谓自由也,苏某常言之无忌,恐有三言两语或与官家相悖,如前者乌台案必是其一,恐难当此大任。”

太后婉转安慰道“从现今形势来看,乌台案对错难分,也许是官家矫枉过正,而后已知,若想大宋长治久安,则需莫挡言路,乌台诗案苏子果真确是受了委屈。”

苏轼笑道“乌台案对苏某来说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可以在还身正(身体正棒)的年华,云游那江湖之上。那黄州团练副使之职,确实让我得以再一次入得民间,得生灵之仰息,晓天地之神奇。今日可更好为大宋效力。遥想当年王临川(王安石)拜相之前,也曾蛰伏与民间长达二十年。可谓是入的王门,也领略人间之便宜。”

太后见苏轼对新职有所期待,方才宽心,这苏轼心里也并非只想着天地宇宙,田园诗话,对权利至少还是有点奢望的,太后心心念念的苏轼原来和芸芸众生一样,这下太后才放心让苏轼担任要职,遂又似安慰的说道“世人皆有过错,但有错必不能证其无能,就像鲧之错无碍于其才,所以尧可用之。虽苏子曾为错论,但亦有经天纬地之才,个中言语错误,不在话下,汝之治国才华才是大宋不可或缺的财富。”

苏轼谦虚道“太后之赞言,苏某愧不敢当啊!为朝之事苏某当尽心竭力!”

太后即刻回应道“既然苏子已然决心为大宋效力,那当即刻拜相,以振朝纲。”太后停顿一下,又急切的道,“汝知西夏兵事,并非与世人传说一致,军报所书‘宋军以一万损,破敌四万’,此役极为振奋人心,然则吕惠卿另有书信,详述实情,宋之境况,并不尽如人意。”说着太后便命人拿出吕惠卿的书信让苏子过目。

苏子见信,吕曰:

“西夏贼兵,狂莽无敌,宋军莫敢与之战,遂藏于晋阳城内,待敌众七万余人入城,吾以十三万之众伏于城中,待敌尽数以入,才与暗处与之相接。然而,以十三万对七万,且多使暗箭,才损敌四万,其余遁行。吾亦自损一万”。

苏轼看了吕惠卿之书信,方才明白,大宋之境况不仅在于敌强,还在于己弱,若想真正的破敌,必要在战力上决胜,并非只在计谋,毕竟上天不会每一次都眷顾宋军,苏轼遂对太后道“吕惠卿所言,宋军所遇皆是凶险,若非西夏敌兵现在自行退去,大宋阻敌之军危在旦夕,今若西夏军卷土重来则我大宋危矣!不仅可能全军覆没,还可能失却西北大好河山。为今之计,只有辟除党争,一心发展经济和军力,方可与之敌。”

太后哀叹道“吾也是看到这份军报,才发现王临川变法之精要,真是悔之晚矣。眼下,不知苏子能否组织一场行之有效的变法。”

苏轼曰,“变法之精要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执法,今新法废之已久,恐难再行,必然要再立与新法相异之更新法,方可施行,否则阻力将更胜,毕竟太后年事已高,皇帝年少,微臣力所限,没有鼎力相助之人,也难成大器。”

苏轼停顿片刻又激情澎湃的对太后讲,“官家,苏某斗胆建言,何不将权柄钱粮之权交于赵煦,还政于赵氏。这样一来太后可以休养生息,对愈疗疾十分之利,二来以赵煦少年之心,必然会锐意进取,成天地之才,更有甚者,汴京城官员臃肿,腐化,以太后之能必然不忍驱腐逐朽,伤及旧族,尤其是高氏族人”苏轼说到“高氏族人”特意拉低音量,眼睛瞟向太后,观其颜色,然后接着说道“若是赵煦当政,驱利必然不会手下留情,这样可以将腐朽势力连根拔除,新法之路可顺畅无阻也。”

太后见苏轼说道“连根拔除”,脸色骤变,语有责之之意,“连根拔除?恐怕连你我都会被拔除,此意不可,我不赞成此时将大宋的权柄交于还未成年的赵煦,试问古今,主少国疑之事还少吗?”太后余有激愤道“宋之天下,取自柴氏幼子,难道今要新逢旧事。置赵氏江山于不顾。”

苏轼听得太后连这种大宋禁忌之话都说了出来,顿觉不妙,自古曰“言多必失”,苏轼这话算是碰到了牛角,一腔热血却不想换来太后的一盆冷水,遂然心也不济,但是为了挽回危局又急转话锋道“太后息怒,臣之所言,乃是要有德才之人辅佐赵煦,必不使之有失,方可权柄以系,放政于赵煦。”

太后道“煦儿年幼,若是苏子辅佐,哀家自然信之,毕竟苏子为人,哀家识得,可是如果让那赵挺之辅之,未来将如何是为未知?赵煦如今这般年纪,最容易受人唆使鼓噪,心志尚不能全,怎可担当大任,嘱国于天下!”太后之言语犀利,语带对赵煦十分的不满。

苏轼则为其辩驳道“赵煦虽少,毕竟是您的亲孙子,也是在您身边读圣贤书长大的皇帝,太后何故对他如此没有信心?”

太后对曰“赵煦喜读兵书,每每遇到古之勇者,都清新赞之,他若得政,难保不会穷凶黩武,兵戎天下,则宋之百姓必为之消靡,国之财力恐怕难以为继。心志尚不全活,恐为奸人所利用,到时候可连苏子亦不能保全。”

苏轼道“那这江山始终是赵氏的,国之权柄迟早要落到赵煦手中,太后何不先行试探其才能若何?”

太后有点不高兴道“看来苏子今日势必要为赵煦保举一番,却不提如何施政新法。”

苏轼回道“太后之言又巡而环之(话又说回去了),新法施行需巨力助之,力来自于太后官家,迟早断续(不好直说‘你迟早会死的’),若力来自于赵煦,虽现今不足,但是赵煦盛年有加,又有太后加持,必渐蓄力以为新法所出,将来可图之久远。可是若力仅来自于苏某,则名不正言不顺,无人敢为之,虽然苏某有心,但新法亦不知何以图,何可图哉?”

太后已然力乏,回道“今日苏子要与哀家论上一番,我只深宫一怨妇,而你却是邈邈天地之间一俊才,吾当何以论过与你,遂不言吧!”

太后和苏轼各自沉寂片刻后,皆曰,“此事稍后再议”。苏子出言化解尴尬,“今日吾且只论军报之事,既然军报之事已了,其他或可后言。”

太后乏然而曰“然。”

苏轼紧急着又说道“既然吕公亦言:宋军力弱。吾恐力弱之事早已在宋境传开,不日即将传入敌营,如不早作计议,敌若再犯,胜利之果必然毁于一旦,收复之土亦会复丧。”

太后言道“为今之计,不能使外人得知宋军力弱,故我隐匿,需急招吕惠卿入朝议事。”

苏轼也道“此事刻不容缓。”

太后急命传令兵急赴晋阳。

苏轼与太后言语多时,太后命苏轼退,却又不提拜相之事,真是言之凿凿半天却也无果,究竟是苏轼空欢喜一场,还是大宋再有诸多浩劫,且当后论。

苏轼出得内殿,何超立马跟了上来说道“大娘娘有封书信且要转交给你,是吕惠卿所书之私信,大娘娘未忍开封,或有益于练兵。”

苏轼拜谢何超。

何超又劝慰苏轼道“凡事莫要太过强求,大娘娘身体不是已久,苏子何必与之争辩。”

苏轼笑道“与意见不同者,自当争辩,否则,哪里对得起那些圣贤书呢!”

何超无奈道“吾闻宋之相者,除了为数不多的范文正公,王荆公(王安石),魏国公(韩琦)皆有大才,其余皆是范范之辈,苏子之才德早在他人之上,却因固执己见未能拜相,岂不可惜。凡事当温文而行,不可执意深耗,否则与国与己皆无益处!”

苏轼道“苏某对功名利禄看得淡然,更愿意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雅士。哈哈,今者吾与太后论者有差,恐不得为其要领。是我之过也,但是赵煦若再不领政,恐日后无能力领政也。且请转告太后,育人当乘幼,教人当乘少,未来务必以赵煦为上。”

何超点点头,待苏轼走后,又摇摇头。

这一次苏轼没有向黄庭坚和范纯仁那样从侧门出,而是大摇大摆的从宫门的正门出。

出得宫门后苏轼上了自己的马车,思绪今朝之事,果真是感慨良多,看来自己对太后的异见颇多,有的甚至难以调和,赵煦本为国主,这太后却迟迟不肯将权柄以授。手中捏着吕惠卿的来信,不知为何,有点想冷笑。吕惠卿这封书信上写着“苏轼亲启”四字,高太后也算是非常尊重苏轼,没有先行拆开看,苏轼则拆开书信,内写着:

苏子见上,迈安全。唐国昌英勇无敌,与左先锋营奋杀敌军,受重伤,今已痊愈,目前领中军团练使,辖宋兵及夏虏万人。

苏轼看着书信无言,嘴角却露出会心的笑意。虽然不可明说,但是苏迈和唐国昌的性命才是他最关心的,他知道唐国昌安全且升为中军团练使,内心或许有了些许安慰,毕竟曾今与李格非军前送行这位壮士,本以为会一去不复返,没想到却意外的当上了宋军的团练将军,真是意外的惊喜。待归来时,必然再与之痛饮。

眼下宋之窘境凸显,国无锐士,上无能臣,下无良将,而太后却不敢将国家社稷交给年少的赵煦,怕得是有奸臣挟持赵煦以乱朝纲,苏子之力难补天下之漏,太后年事已高,恐难撑太久,局势真的瞬息即变,天色黯然。这天下皆知宋军一万之损,伤敌四万,西夏军以为宋军主力以至,遂潇潇退去,其实西夏军惧怕的不是宋军的武力,而是怕宋军的诡谋,宋正欢腾鼓舞之际,却不知这朝堂之下暗流涌动。然而作为汴京城实际主事的苏子,却因和太后意见两异,行难作法,却无可奈何也。

苏轼回到家,对如此之结果甚是觉得无奈,自己领不领宰倒是不打紧,但是宋莫要再行党争之道,虚耗大宋国力。苏轼差人将吕惠卿的书信送往秦观手中,自己却自顾去饮酒,以抒不愤。

秦观见信,即知如何以对,必是急告知李格非,让他在历城无忧。秦观急取书笔,砚墨以待,书曰:

李文叔见上,今闻晋阳西夏兵事,敌已退去,唐国昌安,并以将军职待之,辖万人以上,可喜也!然,你之右仆射之职已去,换领谏门参议(就是朝散郎),苏子与吾等皆尽力劝慰官家,莫去你职,但结果为之叹!望你知晓。

秦观将书信装入石蜡封,欲交于送信者,突然觉得言语不妥,遂取出信,将后几句李格非被撤职之事删去,再交于送信者。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网游之修罗传说 剑卒过河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乡村大炕 盲人按摩师 苏倩 穿越1942有空间 贞观大闲人 春满香夏 林岚秦小雅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妖神记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重生之丧尸时代 修神外传 御兽从零分开始 倚天神雕 凡人修仙之仙界篇 重回1982小渔村 曼陀罗妖精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逍遥小书生 大明日不落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回到明末当帝王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我是王富贵 霸天武魂 绍宋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国公凶猛 万域之王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苏联1941 
最近更新太子妃今天又在演我! 乱世枭雄,打猎养老婆开始 逐我出族?反手医圣震惊朝野! 我在美利坚当兵王 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 红楼:混在锦衣卫里财色兼收 放弃出轨长公主,改选青梅世家女 女帝爱上胖流氓 汉节 我就上山打个猎,你让我争霸天下? 诗临天下:七王子的科技降维战 朕都要殡天了,你叫我赢在起跑线? 太子城传奇 让你猎山赶海,你咋就黄袍加身了? 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 太子爷:开局被皇后被刺 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 世家的上下三千年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废柴皇子:我在大燕修罗场杀疯了 
宋歌声声慢 武当翠山 - 宋歌声声慢txt下载 - 宋歌声声慢最新章节 - 宋歌声声慢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