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玄武裂天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妈咪快逃,父皇杀来了 人在大明,无人敢惹! 三国之超神作弊器 大魏宫廷  大宋第一极品小少爷 抗日之不世军神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15章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义阐释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这一回目,字面意思清晰地勾勒出了本回的核心情节。“惑偏私”指的是惜春周围的人出于自身的偏见和私情,试图劝阻她的选择,但惜春不为所动,“矢素志”表明她坚定地秉持自己一直以来的志向,即出家为尼,远离尘世的纷扰。而“证同类”意味着宝玉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认为他们是同类人,然而结果却是“失相知”,宝玉发现甄宝玉已被世俗同化,两人无法再心灵相通,这让宝玉深感失望。

其深层寓意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惜春在家族的衰败中,看透了世态炎凉,她的出家是对封建世俗的一种反抗,是对自由和清净的追求。而宝玉对精神知己的渴望,反映出他对纯真情感和理想世界的向往,甄宝玉的世俗化则凸显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自我的艰难。

在整本书中,这一回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前文贾府的逐渐衰败,展现了家族命运对人物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文惜春的出家和宝玉的进一步觉醒做了铺垫。它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惜春和宝玉的遭遇,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美好事物的毁灭。

2.回目与章节内容关联

回目“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精准概括了章节的主要情节,与惜春和宝玉的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从惜春的角度来看,“惑偏私惜春矢素志”对应着地藏庵尼姑劝说惜春出家这一情节。尼姑们出于自身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壮大庵中势力,又或许是看到惜春在家族变故中的消沉,便来劝说她。而惜春周围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出于家族颜面和封建礼教的考虑,也试图劝阻惜春。这些人的行为都可看作是“惑偏私”。然而,惜春早已看透了家族的腐朽和世态的炎凉,她坚定地要出家,“矢素志”体现了她的决绝。众人的劝说不仅没有动摇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一情节也预示着惜春未来将彻底脱离世俗,走向佛门。

再看宝玉,“证同类宝玉失相知”概括了宝玉与甄宝玉见面的情节。宝玉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满心期待能找到一个精神上的知己,认为他们是“同类”。然而,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变得世俗功利,大谈仕途经济。这让宝玉的希望破灭,“失相知”准确地描述了他的失望。这次见面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是如此难以寻觅,这一情节对宝玉的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他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总的来说,回目与章节内容高度契合,通过惜春和宝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不同的反抗方式和命运走向,为《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惜春出家情节

地藏庵的尼姑前来贾府,意在劝说惜春出家。她们深知惜春平日里就与佛结缘,性情清心寡欲,常和水月庵智能儿、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谈佛论经,受佛学影响颇深。尼姑们先是提及贾府如今的衰败之象,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诸多困境,如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就连贾府也遭遇过盗贼抢劫,妙玉还被抢走。她们以这些现实的苦难为切入点,向惜春阐述尘世的无常和痛苦。

接着,尼姑们又描绘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在她们的描述中,佛门是一个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地方,能够让人远离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她们说,在佛门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摆脱封建社会压在妇女头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几座大山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

起初,惜春虽对尘世有所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她毕竟生长在侯门公府,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随着尼姑们的劝说,她回想起家族中的种种丑恶现象,长辈们的勾心斗角,姐妹们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她意识到,在这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中,自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于是,惜春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犹豫变得坚定。她开始向往佛门的生活,认为那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她一心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追求个性自由和解脱。

众人对惜春出家的反应各不相同。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坚决反对。她们认为惜春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如果人人都像惜春一样,她们所维护的封建统治将难以维持,因此她们全力劝阻惜春。而宝玉和黛玉等叛逆者则对惜春的选择表示理解和同情。他们自己也对封建礼教有所不满,深知惜春在这个家族中的痛苦,所以支持惜春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惜春面对众人的反对,毫不退缩,甚至不惜以死相求,最终坚定地走向了出家之路。

2.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

宝玉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与他一见,寻得精神上的共鸣。见面当日,宝玉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等候。甄宝玉到来时,举止端庄,礼数周全,初见宝玉,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意,两人相互作揖行礼,寒暄一番后便落座交谈。

宝玉率先开口,言语中满是对甄宝玉的亲近之感,提及自己平日里不喜读那些“经济文章”,只愿与姐妹们在园子里吟诗作画,过着自在的日子。他以为甄宝玉会有同样的想法,眼神中满是期待。然而,甄宝玉却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道:“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

宝玉听后,心中一震,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试图让甄宝玉理解自己的想法,便说起了世间的污浊,认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都失去了本心。甄宝玉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人活于世,当有一番作为,为家族争光,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若都像你这般只图享乐,社会又如何进步?”

两人的对话逐渐陷入了僵局,宝玉满心的期待化为了失望,他看着眼前的甄宝玉,仿佛看到了一个被世俗同化的陌生人。甄宝玉则觉得宝玉的想法太过幼稚,不切实际。

从思想差异来看,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而甄宝玉则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将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认为这是男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次见面对宝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原本以为在这世间能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可现实却让他失望至极。这次见面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开始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对周围的一切更加失望,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心。而对于甄宝玉来说,这次见面或许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依然会沿着封建正统教育为他铺设的道路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标准的“成功人士”。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3.和尚送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和尚送玉这一情节的设置意图深远,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情节设置意图来看,首先,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它不仅是贾宝玉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与仙界联系的纽带。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在贾府逐渐衰败、宝玉陷入迷茫痛苦之时,和尚送玉仿佛是一种指引,让宝玉重新找回自我,也让故事的发展回到正轨。其次,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和尚送玉,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伏笔。再者,和尚作为仙界的代表,他的出现和送玉行为,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

从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来说,和尚送玉使得宝玉的病情得到缓解。此前,宝玉因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以及家族的种种变故,精神萎靡,身体也每况愈下。见到玉后,他的神志逐渐清醒,这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宝玉见到玉后的反应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变化。他先是呆呆地看着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接着,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玉,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

然而,和尚送玉并非简单的让宝玉恢复健康,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贾府众人看到宝玉因玉而好转,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也加剧了他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他虽然暂时恢复了健康,但内心对自由和纯真的追求并未改变,而家族却希望他能按照封建正统的道路走下去,这种矛盾在送玉之后更加激化,推动了故事向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方向发展。总之,和尚送玉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巧妙地串联起了各个情节,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形象塑造

1.惜春形象分析

惜春的性格特点鲜明独特,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独树一帜。

孤僻冷漠是惜春显着的性格特征之一。她自幼生长在侯门公府,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她的丫鬟入画因私藏物品被发现,入画苦苦哀求,希望惜春能为自己说情。然而,惜春却不为所动,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还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对身边人的冷漠态度,可见她内心的孤僻。她似乎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不轻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叛逆决绝也是惜春性格的重要方面。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子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但惜春却敢于反抗这种命运。地藏庵尼姑劝说她出家时,她周围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都坚决反对,试图用封建礼教来劝阻她。然而,惜春不为所动,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她的这种叛逆,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她甚至不惜以死相求,来表明自己的决心,这种决绝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

惜春选择出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家族的衰败是她选择出家的重要因素之一。贾府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她感到无比失望。她看到了家族的腐朽和黑暗,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姐妹们的悲惨命运也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远嫁他乡,这些都让惜春感到人生的无常和痛苦。她觉得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只有出家才能摆脱这些痛苦。

从心理变化来看,起初惜春对尘世虽有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她毕竟生长在富贵之家,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随着家族的衰败和身边人的悲惨遭遇,她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对尘世感到绝望,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地藏庵尼姑的劝说,让她看到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这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她从一个对尘世还有所留恋的少女,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出家人,这种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她对封建制度反抗的体现。

惜春的形象是《红楼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孤僻冷漠、叛逆决绝以及出家的选择,都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同时也展现了她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她的故事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2.宝玉形象分析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在他的世界里,情感是纯粹而美好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和算计。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嬉笑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这些都是他所珍视的纯真情感。他对黛玉的感情更是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一种灵魂的契合。宝玉深知黛玉的心思,黛玉也懂他的叛逆和无奈,他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共同追求着自由和真爱的理想。

宝玉对精神契合的追求体现在他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上。他厌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本心,变得虚伪和庸俗。他渴望能找到一个与自己一样,对世俗有清醒认识,追求精神富足的人。当他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以为终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

然而,与甄宝玉的见面却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见面时,甄宝玉大谈仕途经济,认为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这与宝玉的想法截然不同,宝玉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甄宝玉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宝玉心中的热情,他感到无比的失望。

这种失望让宝玉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否正确,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是否真的存在。他看到甄宝玉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成了一个自己曾经厌恶的人,这让他对现实感到更加绝望。他意识到,在这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中,想要保持自我是如此的艰难。

宝玉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深知一旦妥协,就会成为像甄宝玉那样的人,失去自己的本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孤独和无助,在这个世界上,他找不到一个真正能理解他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次见面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他看到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心也因此更加坚定,他不愿意被这个制度所同化,他要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宝玉的形象是复杂而深刻的。他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以及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和内心挣扎,都反映了他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和反抗。他是《红楼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由和真爱的执着追求。

3.甄宝玉形象分析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形象经历了显着的前后性格变化。在早期的描述中,甄宝玉与贾宝玉极为相似,他们都生长在富贵之家,不喜读“经济文章”,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整日与姐妹们嬉戏玩耍,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们的性情相近,仿佛是彼此的影子,都对封建礼教有着一定程度的叛逆。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他进京考功名时,与贾宝玉见面,此时的他已完全成为了封建正统教育的产物。他举止端庄,礼数周全,言语中满是对仕途经济的推崇。他认为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他对宝玉追求自由、厌恶功名利禄的想法表示不理解,甚至觉得幼稚和不切实际。

甄宝玉成为封建正统教育产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甄家作为与贾家地位相当的家族,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家族长辈们期望甄宝玉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从小就对甄宝玉进行正统的教育,灌输封建礼教的思想,让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标志。甄宝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舆论的压力。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他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接受封建正统教育。

甄宝玉的形象对宝玉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通过与甄宝玉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宝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同化,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甄宝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甄宝玉的世俗化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同时,甄宝玉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主题。

四、艺术特色探究

1.对比手法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尤其是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早期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性情相近,都对封建礼教有着一定的叛逆,不喜读“经济文章”,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逐渐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举止端庄守礼的人。当他与宝玉见面时,大谈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正途,这与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他不愿意被世俗的功利所污染,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理想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也凸显了她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与迎春的懦弱形成对比,惜春在面对抄检大观园等事件时,表现出了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于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在得知丫鬟入画私藏物品后,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毫不留情,展现出了她的孤僻冷漠。而与王夫人、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相比,惜春的叛逆决绝更加明显。王夫人和尤氏坚决反对惜春出家,认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但惜春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追求自由和解脱。这种对比让惜春的形象更加鲜明,她的出家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

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主题表达起到了强化作用。通过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像甄宝玉这样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惜春和宝玉则试图反抗这种制度,追求自由和纯真,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让作品的悲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语言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高度符合其身份性格,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惜春的语言简洁决绝,充满了对尘世的厌弃和对出家的坚定。当尼姑劝说她出家时,她回应道:“我已立定主意,只求你们带了我去,我也省了多少烦恼。”短短几句话,便展现出她的果断和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她拒绝入画的哀求时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冷漠的语言,将她孤僻决绝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惜春的语言推动了她出家情节的发展,让读者看到她在面对封建礼教束缚时的反抗决心。

宝玉的语言则充满了纯真和叛逆。他与甄宝玉见面时,说:“我素日最不喜这些‘经济文章’,倒是诗词歌赋还略懂一二。”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体现出他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性格。当甄宝玉大谈仕途经济时,宝玉“呆了半晌”,然后说:“据你说起来,你的学问倒比我高些。”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饱含着他的失望和无奈,进一步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宝玉的语言不仅塑造了他叛逆纯真的形象,也推动了他与甄宝玉思想冲突情节的发展。

甄宝玉的语言则尽显封建正统气息。他对宝玉说:“读书一事,只要明理,不是徒为功名。但如今世风日下,非有真才实学,不能出人头地。”这番话体现出他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将考取功名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的语言与宝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被世俗同化的形象,同时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统势力代表的语言则充满了威严和压迫感。王夫人反对惜春出家时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起了这个念头?这成何体统!”尤氏也在一旁帮腔:“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不为家族着想。”她们的语言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塑造了她们维护封建秩序的形象,也使得惜春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更加尖锐,推动了惜春出家情节的发展。

总之,本回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塑造了各个角色的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这些语言也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深刻地展现了《红楼梦》的主题。

3.情节设置技巧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巧妙运用悬念、转折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悬念的设置是本回情节的一大亮点。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通灵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让宝玉陷入了困境,而和尚突然送玉,让人不禁猜测其中的缘由。和尚为何会在此时出现?他送玉的目的是什么?这块玉又将对宝玉和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悬念如同钩子一般,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究下去。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氛围,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情节的转折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波澜。宝玉满心期待与甄宝玉相见,以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的对话却让他大失所望。甄宝玉从早期与宝玉性情相近,到如今变成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这种巨大的转变出乎读者的意料。这一转折不仅让宝玉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它打破了读者原本的期待,使故事的发展更加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此外,惜春出家的情节也充满了转折。起初,惜春虽对尘世有所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然而,在地藏庵尼姑的劝说下,她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犹豫变得坚定。众人的反对不仅没有动摇她,反而让她更加决绝。这种转折展现了惜春性格中的叛逆和坚定,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反抗。

这些情节设置技巧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不断猜测和推理。情节的转折则让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时而为宝玉的失望感到惋惜,时而为惜春的坚定感到敬佩。这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也使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些巧妙的情节设置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五、主题思想挖掘

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惜春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激烈反抗。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被牢牢地掌控着,她们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惜春生长在侯门公府,却对这种封建礼教的生活深感厌恶。她看到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姐妹们的悲惨命运,如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远嫁他乡,这些都让她对尘世感到绝望。地藏庵尼姑的劝说,让她看到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惜春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脱。然而,她的这种反抗却遭到了封建正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夫人和尤氏等认为她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它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必须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生活。

宝玉的失望同样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认为他们是同类人。然而,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得世俗功利,大谈仕途经济。这让宝玉的希望破灭,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苦。甄宝玉的转变,正是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他失去了原本纯真的本性,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宝玉的失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封建制度不仅对人性造成了压抑和扭曲,也对家族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贾府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导致家族的衰败。这正是封建制度下家族权力斗争的结果,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和家族利益,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人们不惜互相算计、陷害。在社会层面,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礼教的束缚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压抑。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2.对人性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抉择,深刻展现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复杂表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

惜春在家族衰败的命运面前,做出了出家的选择。起初,她虽对尘世不满,但仍有犹豫,毕竟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有一定分量。然而,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姐妹们的悲惨遭遇,让她逐渐看清了尘世的残酷。地藏庵尼姑的劝说,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惜春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命运转折时的矛盾。她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脱,又难以割舍家族的情感羁绊。这种挣扎反映出人性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时的无奈。

宝玉在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也凸显了他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宝玉一直追求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对封建礼教充满厌恶。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知己,却发现甄宝玉已被世俗同化。这一打击让宝玉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否正确,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理想显得如此脆弱。宝玉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坚守自我与顺应世俗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反映出人性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时的易变。

甄宝玉的转变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易变。早期的甄宝玉与宝玉性情相近,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但在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封建正统教育,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甄宝玉的转变说明人性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诱惑面前,原本纯真的本性可能会逐渐丧失。

此外,书中其他人物的表现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统势力的代表,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的利益,坚决反对惜春出家。她们的行为看似强硬,实则是内心恐惧的表现。她们害怕惜春的选择会打破封建秩序,动摇她们的地位。这种恐惧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变革时的脆弱,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感,而抗拒改变。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选择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在命运的洪流中,人们往往难以坚守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3.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宝玉在《红楼梦》中,是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追求的典型代表,他的内心深处构建着一个理想世界。

在宝玉的理想世界里,纯真的情感是最为珍贵的。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相处,没有世俗的功利和算计,只有纯粹的友情和爱情。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灵魂的契合。他们一起葬花、吟诗,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共同守护着这份纯真的情感。宝玉对姐妹们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他尊重她们的个性和想法,不把她们看作是封建礼教下的附属品。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儿们纯洁善良,而男子则污浊不堪。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体现了他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精神富足也是宝玉理想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厌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本心,变得虚伪和庸俗。他喜欢读诗词歌赋,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他渴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当他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以为终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他对精神富足追求的体现。

然而,宝玉在现实中却遭遇了诸多无奈。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困住。家族长辈们期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不断地向他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他学习“经济文章”,考取功名。宝玉对此极为反感,但又无法摆脱家族的压力。与甄宝玉的见面,更是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甄宝玉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成了一个他曾经厌恶的人,这让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

尽管面临着种种无奈,宝玉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在痛苦和挣扎中,不断地寻找着实现理想的途径。他与黛玉的爱情,成为了他在黑暗现实中的一丝光明。他对姐妹们的关怀和尊重,也是他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坚守。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尽管力量微弱,但他从未放弃。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依然怀揣着理想的灵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引发了我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六、与前后章节关联及在全书中的地位

1.与前文情节呼应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与前文情节多处呼应,巧妙地揭示了前文埋下的伏笔,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完整。

惜春出家情节与前文多处呼应。早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惜春就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为她日后出家埋下了伏笔。在抄检大观园时,惜春执意赶走丫鬟入画,表现出她的孤僻冷漠和对尘世的疏离,这也与本回中她坚定出家的选择相呼应。她对家族的丑恶现象早已看透,家族的衰败让她更加坚定了出家的决心,这些前文情节都为惜春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也与前文有所关联。在之前的情节中,就多次提及甄宝玉,说他与贾宝玉性情相近,两人如同镜像一般。这让宝玉对甄宝玉充满了期待,认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甄宝玉的世俗化,与前文所描述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让宝玉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前文对甄宝玉的描述,为此次见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击力。

和尚送玉情节同样呼应前文。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在之前的情节中,宝玉曾多次摔玉,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而此次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的“金玉良缘”说法,在前文也有多次提及。和尚送玉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了更深的伏笔。同时,也呼应了前文宝玉与仙界的联系,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

本回情节与前文紧密呼应,通过对前文伏笔的揭示,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情节设置的精妙和作者构思的严谨。

2.对后文情节铺垫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的情节为后文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铺垫,深刻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惜春出家这一情节为后文家族的离散和衰败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惜春的决绝离开,预示着贾府内部的分崩离析进一步加剧。她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反映出家族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此后,贾府可能会因为惜春的选择而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家族的凝聚力将进一步削弱。同时,惜春在佛门的生活也可能会有新的故事展开,她是否能在佛门中找到真正的宁静和解脱,都为后文留下了悬念。

宝玉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为他后续的觉醒和反抗埋下了伏笔。这次见面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是如此难以寻觅。这将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家族为他安排的仕途经济之路更加抵触。他与黛玉的感情可能会因为他的觉醒而更加坚定,同时也会与封建正统势力产生更激烈的冲突,为后文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和宝玉的最终出走埋下了隐患。

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强化了“金玉良缘”的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做了铺垫。宝玉见到玉后病情好转,贾府众人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家族为了延续荣耀,很可能会加快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而宝玉对玉的态度和反应,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将在他与宝钗的婚姻生活中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故事走向悲剧结局。

此外,本回中所展现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家族内部的腐败和矛盾,都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埋下了伏笔。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府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终走向覆灭。总之,第一百十五回的情节为后文的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必然性。

3.在全书中的地位和意义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在全书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主题深化和人物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从地位上看,此回是贾府衰败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前文已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而本回通过惜春出家和宝玉与甄宝玉见面等情节,进一步展现了家族衰败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惜春的出家象征着贾府内部的分崩离析,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预示着家族传统秩序的瓦解。宝玉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则反映出封建正统教育对人性的毒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自我的艰难。这些情节为后文贾府的彻底衰败和人物的悲惨结局做了有力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

在主题深化方面,本回进一步强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惜春出家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反抗,她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制度的牢笼中,追求自由和解脱。宝玉对甄宝玉的失望,也揭示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扭曲,它让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得世俗功利。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同时,本回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惜春和宝玉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尽管在现实中遭遇无奈,但他依然坚持,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在人物塑造上,本回使惜春和宝玉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惜春的孤僻冷漠、叛逆决绝在出家情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她的选择让读者看到了她内心的坚定和对自由的向往。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以及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和内心挣扎,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叛逆性格和对封建礼教的不满。甄宝玉的形象则起到了衬托作用,通过与宝玉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的独特和珍贵。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通过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深化和人物的塑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红楼梦》世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七、文化背景解读

1.佛教文化影响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

从惜春自身来看,她自幼就与佛结缘,常和水月庵智能儿、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谈佛论经,深受佛学影响。佛教强调“四大皆空”“诸行无常”,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充满了痛苦和烦恼。惜春生长在侯门公府,却目睹了家族的兴衰荣辱,看到了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姐妹们的悲惨命运。这些现实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尘世的无常和痛苦,与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不谋而合。她意识到,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泡影。因此,她渴望通过出家修行,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地藏庵尼姑劝说惜春出家时,也运用了大量的佛教教义。她们描绘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说在佛门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摆脱封建社会压在妇女头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几座大山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这些话语对惜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惜春认为,只有出家才能真正地远离世俗的纷争和痛苦,实现自我的救赎。

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也是惜春出家的一个重要背景。在清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香火旺盛,佛教教义深入人心。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了人们道德规范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惜春选择出家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佛教文化的盛行也为惜春提供了一个出家的途径和环境。当时的寺庙众多,为出家修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惜春可以在寺庙中学习佛法,与其他出家人一起修行,过着清净的生活。同时,寺庙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让她们可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佛教思想在惜春出家的选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佛教文化的盛行。惜春的出家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佛教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对自由和精神解脱的渴望。

2.封建礼教社会环境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封建礼教犹如一张无形却又无比坚韧的大网,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家庭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思想层面,封建礼教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道德的标杆。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思想被严重禁锢。对于男性而言,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被视为人生的唯一正途。像甄宝玉,原本与宝玉性情相近,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但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才是成功的标志。而对于女性,她们则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她们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中,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森严。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无条件服从。贾府中,贾母作为家族的最高长辈,她的话就是圣旨,家族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她决定。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对惜春出家一事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在婚姻方面,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包办,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真心相爱,却无法在一起,最终黛玉含恨而死,宝玉也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在社会上,封建礼教同样无处不在。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标志。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的功利化和虚伪化,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不择手段。同时,封建礼教还强调男尊女卑,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极低,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机会。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人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惜春和宝玉等人物的反抗,正是对这种封建礼教社会环境的不满和挑战。他们试图打破这张无形的大网,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和无力。《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礼教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在这种环境下的压抑和扭曲。

3.新兴市民思想冲击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新兴市民思想开始悄然兴起,对惜春和宝玉等人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封建正统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兴市民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平等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与封建正统思想所倡导的等级制度、三纲五常等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惜春和宝玉等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新兴思想的冲击。

惜春的出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兴市民思想中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而惜春敢于反抗这种命运,毅然选择出家,追求自己的精神解脱。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摆脱家族的荣耀和亲情的羁绊,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正是新兴市民思想的体现。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也与新兴市民思想相契合。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个性和想法。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这种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与封建正统思想所强调的家族利益和婚姻的政治目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新兴市民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惜春的出家遭到了封建正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夫人和尤氏等认为她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让家族长辈们感到不满,他们不断地向他灌输封建正统思想,要求他学习“经济文章”,考取功名。

在这种冲突中,惜春和宝玉等人物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他们一方面受到新兴市民思想的影响,渴望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面临着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这种冲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矛盾,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惜春和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正是新兴市民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冲突的牺牲品。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影视之多子多福 在生存游戏做锦鲤 逍遥人生 诸天:寻道大千之从倚天开始修仙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林岚秦小雅 重生之神级明星 快穿这个反派太完美 独步成仙 全职业法神 权财 曼陀罗妖精 纨绔才子 都市狂龙医仙 三体 特种兵在都市 山村傻子神医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重生三国之中兴大汉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我是王富贵 智械战争 绍宋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国公凶猛 紫鸾记 唐砖 带着农场混异界 明末之新帝国 三国:我为黄巾续命 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 万历烽火 
最近更新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 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 我在大唐开时空超市 皇帝带头卖国?我直接掀了这龙椅! 权香枭婿 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红楼之庶子风流 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 风流小医仙,穿越北宋封宰相 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 饥荒年,我喂养了一个大玄女帝 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 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 风雪战火 大漠群英传 太子无敌 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 穿越净事房,咱家可是有系统的男人 大宁疯王:我让未婚妻亲爹跪碎膝盖骨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