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宗朱祁镇

苦丁茶2024

首页 >> 大明英宗朱祁镇 >> 大明英宗朱祁镇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霸天武魂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驿路星辰 铁骨 混在洪武当咸鱼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大魏宫廷 朕就是亡国之君 武道凌天 
大明英宗朱祁镇 苦丁茶2024 - 大明英宗朱祁镇全文阅读 - 大明英宗朱祁镇txt下载 - 大明英宗朱祁镇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5章 朱祁镇内政措施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明朝正统元年(1436 年),紫禁城金銮殿的丹陛之上,香烟袅袅升腾,缭绕在殿内的雕梁画栋之间。殿内气氛凝重肃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间却隐隐透着几分对变革的期待。此时,朝堂之上正围绕财政与货币制度展开一场激烈且影响深远的探讨,恰似一场即将掀起惊涛骇浪的风云变幻。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财政事务,他目光如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经济运行中的细微问题。近段时间,北京各卫官员俸粮的运输难题让他日夜忧心,愁眉始终难以舒展。彼时的明朝,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仅北京各卫所的官员便数以千计。他们的俸粮需从全国各地的粮库出发,跨越千山万水,千里迢迢运往京师。运输途中,粮食要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霜打,仓储之时又难免因潮湿、虫害等因素损耗,再加上运输途中可能遭遇的意外事故,如翻船、失火等,使得大量粮食在抵达京城之前就白白损失。这不仅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使得朝廷每年在俸粮运输上耗费巨额资金,财政负担愈发沉重。

周铨经过反复权衡与深思熟虑,决定向朝廷提出一项大胆且极具创新性的请求:将北京各卫官员俸粮折合为布帛、白银,再运送至京师。他深知,布帛质地坚韧,易于折叠打包,且价值相对稳定;白银则体积小巧,却蕴含着极高价值,二者都便于长途运输与妥善保存。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避免长途运输粮食所带来的巨大损耗,还能优化财政资源的调配与使用,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份资源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无独有偶,江西巡抚赵新在地方任职期间,对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了如指掌。他亲眼目睹了江西百姓为运送粮饷所承受的艰辛。百姓们肩挑背扛,推着沉重的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许多人因过度劳累而病倒。而且,粮食在转运过程中,因道路颠簸、储存条件简陋等原因,损耗情况十分严重。赵新基于为百姓减负和提升财政效率的双重考量,也毅然向朝廷呈递了相似的请求。而远在南京的户部尚书黄福,在财政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国家经济状况有着深刻洞察。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财政形势,认为将俸粮折合成布帛、白银的提议切实可行,于是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一建言行列。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官员的相似请求,犹如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堂上激起层层涟漪。消息迅速传入了当时尚处年少的朱祁镇耳中,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朱祁镇虽年纪轻轻,但自幼在皇家的悉心教导下成长,熟读经史子集,深知祖宗成法的重要性以及每一项决策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关乎国家财政制度变革的重大提议,他并未贸然做出决定。在金銮殿上,他神色庄重,目光坚定地向行在(北京)户部尚书胡濙发出了郑重的询问:“祖宗尝行之否?” 这简短的一问,在寂静的大殿中回响,犹如定海神针一般,充分体现出朱祁镇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对祖宗成法的尊崇与敬畏之情,以及他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谨慎态度。

胡濙,这位在朝中久负盛名、学识渊博的老臣,对明朝的历史掌故可谓了如指掌。听闻皇帝询问,他立刻整理思绪,恭敬地向前踏出一步,俯身回应道:“陛下,在洪武年间,陕西、浙江等地曾有过将俸粮折合成钞、金、银发放的先例。” 朱祁镇听闻此言,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祖宗的决策必有其深意,如今几位大臣所言也确有道理。经过一番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国家的财政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他最终决定采纳周铨等人的请求。

这一决策看似寻常,却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在经济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它正式承认了白银在经济流通中的合法地位,成为后世公认的金花银的起源,更是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的关键起点。此前,白银虽在民间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流通,但一直处于 “名不正言不顺” 的尴尬境地,多在灰色地带活跃,交易时总是小心翼翼。而随着朱祁镇这一诏令的颁布,白银瞬间跃居官方认可的重要支付手段之列,其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后,无论是民间的日常交易,还是官府的财政收支,白银都开始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

反观原有的法定货币大明通行宝钞,却在此时陷入了绝境。由于长期以来明朝朝廷为解决财政困境,不顾市场规律,大肆滥发宝钞,导致市场上宝钞数量严重过剩。大量宝钞涌入市场,如同洪水泛滥,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曾经价值不菲的宝钞,如今实际购买力急剧下降。百姓手中的宝钞,原本能购买许多生活物资,如今却只能换到寥寥无几的物品,宝钞如同废纸一般,被百姓所嫌弃,对其信任度也降至冰点。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自发选择下,宝钞逐渐被冷落,虽名义上仍是官方货币,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渐渐被市场所摒弃。人们在交易时,宁愿以物易物,也不愿接受宝钞。

时光流转至正统十三年(1448 年),宝钞的衰败之势愈发明显。明廷看着宝钞一路滑坡,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试图做出最后的努力。为了挽救宝钞的颓势,朝廷出台了针对 “阻钞者” 的制裁措施,规定但凡有人拒绝使用宝钞进行交易,将受到严厉惩罚,妄图通过强制手段,让宝钞重新回到市场的中心地位。然而,此时的宝钞颓势已如强弩之末,难以挽回。这些制裁措施如同螳臂挡车,根本无法阻挡宝钞衰败的趋势。市场对宝钞的不信任已经根深蒂固,即便有严厉的惩罚,也无法改变人们的选择。

天顺以后,明廷眼见宝钞回天乏术,意识到继续强行维护宝钞已无意义,便不再出台任何强行维护宝钞的政令。与此同时,曾经对使用白银的禁令也因宝钞的衰落而形同虚设。在这种大环境下,朝野上下迅速做出反应,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无论是街头巷尾小商小贩的日常买卖,他们用白银购买食材、布料等生活必需品;还是大商巨贾之间动辄上万两的商业贸易大宗交易,白银都凭借其稳定的价值、便于携带与分割等优势,成为了首选的支付手段。这一转变标志着明朝的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转折,彻底从以宝钞为主导的货币体系,过渡到以白银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从此,白银成为了明朝经济生活中的主角,深刻影响着国家的财政、贸易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

朱祁镇本人对白银的重视程度,从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举措中可见一斑。天顺四年(1460 年)四月,他精心挑选并分遣宦官前往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地。这些地方皆是当时白银产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银矿资源。他赋予宦官督办银课的重任,要求他们务必严格监督银矿的开采与冶炼,确保白银的产量与质量。同时,他明确规定了总额高达十八万三千余两的任务指标,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出他对白银经济价值的高度认可。他试图通过官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白银生产与流通的掌控,以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与增长。在他看来,白银作为重要的货币资源,掌控其产量与流向,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此外,朱祁镇还曾打起江南折粮银的主意。他命司礼监太监牛玉传谕户部左侍郎杨鼎,意图将江南的折粮银收入内帑,转而以其他税项收入作为武臣的俸禄。在他看来,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折粮银数额巨大。若能将其纳入皇室财政,无疑能极大地充实内帑,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让皇室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各项开支。然而,杨鼎却坚决反对这一想法。杨鼎,这位秉持着公正与大局观的大臣,深知此举一旦实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财政与社会问题。江南百姓本就承担着繁重的赋税,生活压力巨大。若再随意更改折粮银的用途,势必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间不满。百姓们可能会因不堪重负而奋起反抗,从而危及社会稳定。同时,武臣俸禄关乎军队稳定,军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若以其他不稳定的税项收入替代折粮银作为武臣的俸禄,可能会影响军队士气,导致军心不稳。而军心不稳则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后果不堪设想。在杨鼎义正言辞的坚持下,朱祁镇最终权衡利弊,无奈放弃了这一计划。

在朱祁镇在位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要应对货币制度变革带来的诸多挑战,还有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横亘在他面前,那就是流民问题。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的流民,逐渐成为明朝社会的一大痼疾。流民的产生,根源错综复杂。土地兼并是罪魁祸首之一,明朝中后期,贵族、官僚、富商等势力凭借其权势和财富,疯狂兼并土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强买强卖,将大量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据为己有。农民们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根基,被迫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加之频发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等,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遭受重创。旱灾使得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水灾冲毁了房屋和农田;蝗灾则将庄稼啃食殆尽。更多百姓陷入绝境,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大量流民的存在,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为了生存,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偷窃、抢劫等,扰乱社会秩序。城市的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流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身影,他们的存在让百姓们人心惶惶。同时,这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农业生产因劳动力的流失而大幅减产,大量农田无人耕种,杂草丛生。税收也随之减少,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而财政收入的减少又导致国家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救灾等方面,国家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应对这一棘手问题,朱祁镇在登极诏中就明确表达了对流民问题的重视,并要求流民复业。他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尽显帝王的仁慈与关怀。他下令蠲免流民亏欠的税粮,那些因生活所迫而无力缴纳的赋税,一笔勾销。同时,免除他们差徭二年,让流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对于那些因走投无路而啸聚山林,甚至被迫落草为寇的流民,朱祁镇也展现出了宽容的一面,赦免其罪,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流民感受到朝廷的关爱,从而愿意回归正常生活。此外,朱祁镇还特别强调禁止隐占人口田地,防止流民再次遭受剥削与压迫,切实保障流民的基本权益。这些举措表明,明廷对流民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政策,试图通过安抚与引导,让流民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重建社会秩序。

正统六年(1441 年),朱祁镇大赦天下,在此次大赦中,对流民问题又做出了更大的让步。除了赦免流民的罪行并免除他们拖欠的钱粮外,更是将免除杂泛差役的期限延长至三年。这意味着流民在更长的时间内无需承担繁重的劳役,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与生活中。他们可以安心地耕种土地、从事手工业等,逐步恢复自己的生活。同时规定,对于流民 “私借债负” 的情况,可在复业三年之后 “酬还原本,不许加利”。在当时,流民因生活所迫,往往会向他人借债,高额的利息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们难以翻身。许多流民为了偿还高额利息,不得不再次陷入困境。这一规定旨在减轻流民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摆脱债务困境,更好地恢复生产。对于那些 “离乡年久,产业已成” 不愿回乡的流民,朱祁镇也给予了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他允许这些流民在所在地报官附籍,将他们正式纳入当地户籍管理体系,让他们有了合法的身份。而且,这些流民还有权分得当地的撂荒田地,使他们能够在异地安居乐业,真正扎根下来。他们可以在新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未来,过上安稳的生活。

到了天顺年间,朱祁镇依然秉持着以 “抚” 为主的流民政策方针。他深知,强硬的驱逐、押解、勒令返籍等对策,只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那些被强行驱逐的流民,可能会在途中遭遇各种危险,甚至失去生命。即便被押解回原籍,他们也可能因无地可种、无家可归而再次陷入困境,从而对朝廷产生更深的怨恨。因此,他坚持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继续对流民进行安抚与救助。他下令地方官员为流民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搭建临时住所,组织他们开垦荒地,传授他们生产技能。在他的坚持下,流民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不致激化,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环境。城市的街道上,流民的身影逐渐减少,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在朱祁镇的统治下,尽管面临着货币制度变革的巨大冲击、流民问题的严峻挑战以及诸多复杂的内忧外患,但他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决断,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的这些举措,为明朝的延续与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诡秘之主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我在地下城讨生活 福艳之都市后宫 我的总裁老妈 他的小祖宗甜又野 退下,让朕来 混沌神王 陛下不可以! 重生之神级明星 霸天武魂 花都太子 重生香港之娱乐后宫 地球最后一个修仙者 超维术士 夫君天天酸溜溜 反差傲娇学姐不会主动开口说爱我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大明世祖 藏国 南明谍影 昭昭大明 大明流匪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我的公公叫康熙 锦医卫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流氓帝师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扶明 覆汉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最近更新穿越大明成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 嫌我功高震主,我黄袍加身你哭啥? 魂穿古代跟太子拜把子 仙秦:从沙丘宫变开始 成州 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我教原始人搞建设 乱世崛起:邵仕龙的平天下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穿越到大唐,我囤积了万亿物质 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 星落门 雍正王朝之四阿哥传奇 从小县令到主宰万界 人在锦衣卫,开局领悟洗髓经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顿黑打! 穿越古代之将门崛起 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 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 
大明英宗朱祁镇 苦丁茶2024 - 大明英宗朱祁镇txt下载 - 大明英宗朱祁镇最新章节 - 大明英宗朱祁镇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