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

小果东不是果冻

首页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一万年前争霸 驿路星辰 清末之帝国崛起 敛财人生 抗日之英雄传奇 大清隐龙 凡人歌 至尊特工 中华第四帝国 武道凌天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 小果东不是果冻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全文阅读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txt下载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七十五章 冠服印绶,礼法等级森明(求追读,求收藏兄弟们)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乃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比如一些大臣,往往会“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

荀彧也曾担任尚书令一职十数年,被人敬称“令君”,托孤大臣陈群也曾担任尚书令,包括后来先主入蜀后法正担任尚书令。

刘备带着孙乾前往卢植府邸拜会老师,孙乾也久慕卢植盛名。刘备一早收拾好,束发裹巾,戴好冠,整好衣服,佩挂上印绶,气质非凡。

两人打听到卢植住所后早早前去拜访,到了门吏处看见两门吏,刘备走上前去拱手说道:“二位,在下刘备,乃卢公弟子,前来拜见,劳请报禀。”

门吏眼见刘备器宇轩昂,姿态非凡,悬银印青绶,定是个卿大夫,没成想竟是家主的弟子。

“阁下稍等,在下前去禀报令君。”

刘备在门口静候,面露喜色,卢植是自己的引路人,对自己十分重要,来洛阳第一件事就是要拜访他才行。

刘备看着门内,只见一人短须面带笑容走了出来,走到门口看着刘备笑着说:“怎么不直接进来,数年未见如此生分?”

刘备看见卢植顿时两眼泛酸,泪眼模糊了起来,接着屈身拱手长揖拜道:“弟子刘备,拜见恩师。”

卢植声如洪钟的哈哈笑着,走到刘备面前。

“北海人孙乾孙公佑,拜见令君。”孙乾在一旁行礼。

“好好,公佑,一起入内,在门口站着作甚。”卢植揽起刘备,拉着刘备向府内走去。

宫内,使臣归来京师,完成了任务,前去面见灵帝。

“陛下,臣已将安国亭侯带至郡邸,目前等待陛下召见。”

灵帝听到后十分高兴的说:“哦?刘卿已到郡邸?很好,卿家舟车劳顿,前去歇息吧。”

“诺。”使臣听令退下。

“王侍中。”灵帝刘宏呼唤着一旁的侍中。

侍中,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侍中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侍中”是指宫廷的近臣,通常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以及陪伴皇帝的日常事务。他们通常是由贵族或官员中选任,负责皇帝的起居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传达和命令。也会参与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

“少府内所制刘卿玄德朝服做出来了吗?卿前去织室催促一二,若已作出,则由卿带去给刘卿玄德。”灵帝思索着所需之物。

“遵命。”

“对了,传朕口谕至御史,制作封侯册文。”刘宏又想起这重要的一件事,“朕要亲封刘备。”

皇帝的诏书圣旨往往都一个通用的开头,比如南北朝的“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唐朝的“门下”以及大家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根据史书记载,西汉皇帝的诏书圣旨的开头是“制诏御史”。

“制诏御史“是西汉重要制书的常见起首语,引领着立法、布政和封授高官贵爵之诏。学界以往从御史大夫负责颁下诏令的角度解释“制诏御史“,认为其“御史“二字是“御史大夫“的省文。

根据史料记载,“史”最早指的是处理文字工作的官员(《周礼》: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御”则有侍奉君主的意思(《孔传》:御,侍也)。因此“御史”最初指的是在君主身边负责文字工作的侍从官员。到了秦朝和西汉初年,皇帝与各级官员的文书基本都由御史掌管。

御史便在秦朝和西汉初年的中央朝廷的运转流程(特别是皇帝与百官往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这也是御史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在秦朝和西汉初年能与丞相、太尉并列为“三公”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皇帝起草诏书圣旨在秦朝和西汉初年自然是御史的主要工作之一。

要知道皇帝也是人,平常不小心说错话或者反悔自己说的话都是很正常的,皇帝说的话只有成为官方正式文件(诏书和圣旨)才算得上“君无戏言”。在西汉初年把皇帝说的话变成诏书和圣旨的朝廷官员主要是御史,“制诏御史”的意思就是该诏书或圣旨已经交由御史完成了。

正因如此,西汉皇帝的诏书和圣旨的开头基本都是“制诏御史”,以表明该诏书或圣旨已经是走完正规流程的正式文件,具有“君无戏言”的最高效力。汉武帝之后,御史掌管文书的权力被转移到了尚书台,御史基本上变成了监察官员,但“制诏御史”还是保留了下来。

至于刘宏口中的少府,即为三公九卿之一的九卿,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制作皇室衣服、首饰的机构都是少府的下属机构:

织室,设在未央宫,为宫中织作缯帛和文绣郊庙之服。

尚方,专制作供皇家使用而禁止民间私造的物品,如金银饰品、军械等。

给刘备封侯,刘备作为地方官,自然没有朝服,没有符合自身的朝服是不行的。

汉朝时人们注重礼仪,穿衣都必须要符合自身的身份,文武官员上朝必须穿朝服。

自东汉明帝起,制定了官服制度,朝服包括冠冕、衣裳、鞋履、配绶等,各有等序,重点在冠冕,朝服则是采用深衣制。

关于汉冠,在汉代的各种冠中,最有名的有两种,一种是文官所戴的进贤冠,另一种是武官所戴的武弁大冠。进贤冠以冠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不过每一阶的跨度很大,等级分得不细;武弁大冠则不分等级。

进贤冠,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冠进贤冠。——《后汉书·舆服志》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梁即是冠上的竖脊。为文儒之冠。

武冠,武弁大冠,为诸武官所戴,在冠上加双鹖尾,也就是冠上插着两支羽毛,羽毛为鹖尾,鹖是一种勇猛善斗的猛禽,两鹖相斗,一方死才停止。

男子二十则加冠,即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披头散发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只有蛮夷少数民族才披头散发的。

除了通过冠服的形制、颜色和纹样来“明尊卑、异贵贱”外,佩饰也是重要的表现工具。

佩饰虽小,其蕴含的意义却很大。古代官员身上佩挂的印绶、鱼袋、朝珠和手持的笏板,都曾经是特定历史时期非常重要的官员身份和地位的标识工具。

汉代可视性最强、最能彰显各级官员权力和身份阶序的就是印绶。

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则随一绶,统称为“印绶”。

印是指官员所佩的官印,绶则是指用来系印的丝带。所谓“官凭印绶”,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的不同,佩以不同的印绶。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彰权职、明示等级。

汉代的印绶,是统治者颁发给各级官员的信用物,是官员政治权力的凭证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印绶需官员随身佩戴,且不可以借与他人。如身兼数职,则需佩戴多种印绶。

汉代的印绶从制作、授予到使用都有着严密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在官员升迁、致仕(正常退休)或者获罪等情况下,都需要将印绶上缴,“解印绶”也就成为辞官、罢官的代名词。

诸侯王印,金玺盩绶;相国、丞相、太尉、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御史大夫,银印青绶;自太常至执金吾,皆中二千石;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皆秩二千石;凡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汉书·百官公卿表》

印绶制度是汉代进行国家行政管理、保障官僚体制正常有效运转的重要制度,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元素。

在森严的等级社会里,维护国家秩序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明显的等级关系,不得出现僭越的情况。印绶不仅是官爵等级的标志,也是官员政治地位高低的标志。印绶制度的实施,既神化了皇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透露出浓厚的等级色彩,甄别了各级官员的官阶高低和等级差距,在维护国家秩序、管理官僚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天官赐福 辣妈攻略 保护我方族长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被绝嗣首长巧取豪夺,她一胎三宝 猎妖高校 艳海风波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山村情事 肥水不流外人田 黑铁之堡 祝凡凡的五零年代生活 恶魔军官,放我走! 神话世界之开局就有百分百爆率! 踏星 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 卦师门主只想摆摊 鬼吹灯之南海归墟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藏国 南明谍影 昭昭大明 大明流匪 大明正统 明末超级土豪 蝉动 朔明 我的公公叫康熙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神话版三国 亮剑我有红警基地车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 大国军舰 
最近更新时空乱叙 汉吏 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 极品五世子 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 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 重生美好 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 废柴趣妻 无双镇北王 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 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 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 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 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 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乱世风云之三国召唤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 小果东不是果冻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txt下载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最新章节 - 熟读三国的我竟成了刘备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