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戈之风起云涌

蔡员外

首页 >> 锋戈之风起云涌 >> 锋戈之风起云涌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王牌进化 一万年前争霸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官居一品 铁骨 科举,寒门状元 至尊特工 我的公公叫康熙 暴君闺女五岁半 三国之超神作弊器 
锋戈之风起云涌 蔡员外 - 锋戈之风起云涌全文阅读 - 锋戈之风起云涌txt下载 - 锋戈之风起云涌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章 百年皇朝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大虞,乃是华周大地上第四个大一统皇朝。历经百年,传六帝。

这六帝依次是开国太祖高皇帝徐承、太宗文皇帝徐德、睿帝徐启恒、安帝徐远平、简帝徐世贞,以及当今天子徐世藩。

其中大虞开国太祖高皇帝徐承,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一,年号“建新”、“隆新”。

太宗文皇帝徐德——太祖次子,亦是太祖嫡长子,在位二十年,享年六十三,年号“制治”。

睿帝徐启恒——太宗三子,亦是太宗嫡长子,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六,年号“兴正”。

安帝徐远平——睿帝第五子,亦是嫡三子,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二,年号“元兴”。

简帝徐世贞——安帝第十二子,在位三年,享年十五,年号“德治”。

当今天子徐世藩——安帝第十五子,因简帝无所出,则以皇太弟的身份继位,御极至今刚满一年,年号“万顺”。

大虞皇族其实极其有来历,相传当年道祖开天辟地后,便以无上神通将八根胡须化为八圣王,依次赐名为徐、李、王、吴、高、邓、蔡、刘,命八人分别轮流代替道祖教化万民、执掌天下。

这八人便按照道祖的圣谕依次由徐、李、王、吴、高、邓、蔡、刘分别轮流执掌天下,以十年为限,每到十年则换一人为王,接替上一人为天下君,教化万民,所以世人则称这八人为上古八圣王。

其中徐、李、王三人功绩最大,故而被以后人以三皇尊称,以示尊显。而吴、高、邓、蔡、刘则被冠以五帝以跟三皇进行区分。

这三皇五帝所组成的八圣王可以说是这世间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政权的记载,虽过于神话色彩偏重,但无论正史亦或野史均是如此传说,后人纵然有所质疑,都无从考究,毕竟八圣王的后人皆乃世间柱梁,寻常也不敢妄议。

而这八圣王的后人也分别以各自先人的名为姓,从而演变为上古八姓,后来八姓又从而演变出六十四姓、百姓、甚至到如今的千姓,可以说,天下之姓氏皆是由上古八姓演变而来。也可以说这八姓是如今天下姓氏的根源也毫不夸张,而这八圣王中排行第一的徐皇便是大虞皇族徐氏的始祖。

原本天下该是按照上古八姓轮流禅让的制度执掌天下,每十年一换。原本八位圣王都已经各自执掌过一轮天下,到了第二轮之时,初代八圣王也几乎死绝,则由八圣王的后人接替先人继续按照轮替制度禅让、接替天下至尊的位置。这样的制度根据史书所记该是有八百多年之久。

直到其中的吴氏终于因为贪恋天下至尊的权力而不惜打破规则,在禅让大典上拒绝将至尊之位交出,同时还发动了这天下第一场战争,使得原本连成一块的中原大地瞬间分为八国,分别是虞、定、原、邺、龙、夏、封、襄八国,八国后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又逐渐演变成六十四国,又再继续分解成七十二国。

除了上古八国,其他的国家都是八国分裂出去的小国,这些小国国君皆是八国国君的后人或兄弟,所以,说是七十二国,其实还是八国。只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八国其实理解为八个同盟国更为恰当。

每个同盟国都是由上古八国分封而来,因为分封的族人皆不再以本姓为姓,于是时间久了就自成一宗,但追溯本源,天然的也跟本宗之国有着不可分割的亲近和利益。

但同盟国也就是被分封之国又跟宗主国有所不同,只有同为宗主国的上古八姓可以称王,而被分封之国也是根据各宗主国远近亲疏关系划分国土大小和国君爵位,分封之国君的爵位由高至低业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其中公爵乃是王爵之下最为尊贵的存在,多为宗主国国君嫡亲兄弟或嫡子。侯爵次之,多为宗主国国君庶出兄弟或庶子。伯爵则多是宗主国一些有功宗室。子爵基本就是宗主国寻常宗室。男爵则是非宗室功臣的极限了。

这一时期足足维持了五百多年,这五百年来,七十二国之间的关系也由原先的八姓为主的同盟争斗逐渐演变为七十二国混战,无论远近亲疏,借有相互攻伐吞并之举。但无论文化、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依旧是上古八国为尊。

直到后来的关中华国第三十五任国君毛峰天纵奇才,以西北边陲小国之力,十年间一统西北关中之地,剑指东方。又十年间出关横扫中原、河北,逼降南方,一统天下,开创这世间第一个皇朝——华朝。

华朝统一后,当时的华朝勋贵皆觉得王的地位已经无法彰显毛峰的功绩,应该创立一个王上之王的位置来代表毛峰的地位,随即华朝第一位丞相李空和大将军徐敬的建议下,将八圣王那三皇五帝的尊称各取一字作为天下至尊的称呼,彰显其地位之高,这也是皇帝的由来,而毛峰作为这天下有史以来第一位皇帝,也被后人尊称为元皇帝,更多也是称为元祖。

说起这毛峰,可追溯到乃上古刘氏分支,毛氏乃上古刘氏所开创的夏国第八任君主夏威王的第五子王子毛受封西北边陲得国,赐国名为华,等级为侯国。

而华国后裔皆以毛为姓,而毛峰也是华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华宣公毛贵的长子(因华国地处边陲,常跟西域胡人作战,战功赫赫,且将国土西扩千里,故而在第二十六任国君毛京在位期间,受到夏国国王册封为公国,自此毛氏君王皆以公自称。)。

自宣公毛贵薨后,毛峰则接掌华国。毛峰登基之时,华国已经历经近十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和大力改革,华国的国力已经成为了西北关中诸国甚至整个天下都不可忽视的强国。

而毛峰更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四处招揽天下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士,号称只用其才,不看其德。于是,华国很快就因此得到了天下大批才能惊艳之士,这些人到了华国之后,为华国出谋划策、辅政强军,使得华国的国力直接一跃成为不逊于上古八国的存在。

最后,毛峰凭借着挥洒不尽的军事才能,一扫西北关中诸国,且收服关中三个庞然大物定国、夏国和龙国,也就是李姓、刘姓和高姓,实力大增。毛峰也因此去公爵,自称王爵。接着又兵出龙门,挥师东进,一举平定中原、河北,届时天下除了徐氏所控的虞、越二国,还有江南的一些小国,几乎尽入华国之手。

当时虞国之强盛丝毫不弱于华国,只是一来华国已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大势所趋,虞国覆灭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二来虞国历代君王皆不好战,自世间七十二国混战以来,几百年间可以说是生灵涂炭,历代虞王几乎都是以守为主,很少主动进攻他国,更无问鼎天下之心。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当时虞国第四十七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虞平王徐敬则做了一个天下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主动解除政权,促进天下一统。而华太祖毛峰感念徐敬的无私大义,当即拜徐敬为大华开国大将军,同时加封海源郡公。

徐敬这郡公的爵位与其他上古七姓一样,在毛氏诸王之下,却又是各大姓氏勋贵之上,这天下除了皇族毛氏之外,就以八姓最为尊贵。

而天下此时也进入了大一统皇朝的时代。而由大华太祖开国皇帝开创的大华也成了目前为止享有国祚最长的朝代,足足有六百七十七年之久,历三十八帝。

大华末代帝王乃毛峰第三十五世孙毛斌,史称华末帝,乃毛峰三十四世孙华庄帝毛俊的幼子也就是第八子。

庄帝毛俊死后便传位当时长子也就是太子毛峥,史称华厉帝,且大华之亡国其实不是后来继位的末帝毛斌所至,而是亡于厉帝毛峥。

毛峥其实也不算昏庸,相反毛峥对于朝廷政事的掌控可以说是做到极致。只是当时的政治形态已经发展到了世家尾大不掉,隐隐有架空皇室的苗头。

所谓的世家,其实就是已经化国为家的上古八姓为首的各姓家族,大华无论朝政、军事、经济、土地几乎都被这八姓为首的世家牢牢把控着,说句夸大的,只要他们愿意,顷刻间便能覆灭大华。

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下,像毛峥这样立志要成为一代圣君的雄主焉能忍受?

于是毛峥上位没多久,就开始布置针对世家的杀招,不断扶持其他中小世家对抗八大姓,企图分裂世家联盟。其中陆、林、张、赵四姓在毛峥的扶持下,成了对抗八大姓的排面,将许多中小世家都拉拢到自己一方,企图以此削弱甚至取代八大世家在大华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的结果是毛峥玩脱了,八大姓以退为进,使得新贵四姓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从而更加骄傲自大,逐渐的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作所为甚至比曾经的八姓还要过分。

毛峥连八姓都忍不了,又如何忍得了这根基浅薄的四姓,何况如今八姓已经被打压得苟延残喘,是时候将四姓这四把刀子收起来了,于是毛峥便打算直接对四姓下手。

可不曾想,四姓早就得到了消息,经过一番商议后四姓便打算行废立之事,废了毛峥,改立当时年纪最小的芙蓉王毛斌为帝。

说是商议,其实只是陆、林、张三姓有这个想法,赵姓是完全反对,但架不住自己一家之言不敌三家之力。

而当时的赵姓家主也就是当朝兵部尚书赵亦自知大势难挡,又感厉帝提拔恩情,不愿君上受戮,当即进宫密告此事,好让皇室有所准备。

结果就是龙城皇宫杀的血流成河,最终厉帝毛峥兵败自刎而死,三姓恨极告密的赵亦,当即下令诛赵姓全族。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可就在三姓下令诛杀赵氏全族之时,却不曾想,赵亦早已逃出龙城,居然在八姓的支持下于天龙郡召集兵马,重返龙城,诛杀三姓,而此时厉帝毛峥已死,毛峥又无后,只能立三姓想立的毛斌为帝。

经此一役,大华大权旁落,权力再次回到上古八姓手中,而赵亦虽通过诛杀三姓积攒了不少威望,可他跟毛斌一样,只是八姓手中的傀儡,区别就是一个是强一些的傀儡,一个是可随意捏死的傀儡。

这时天下又有了变故,草原南下扣关,加上毛峥被杀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天下烽烟四起。当时身为大将军的赵亦自然义不容辞领兵出征,并在原州九原关大破草原骑兵,一时间威望无两,千军皆服!然后赵亦又马不停蹄地四处征战,平定天下。

赵亦就凭借着这股威望杀回龙城继续跟八姓斗智斗勇,八大姓也因此被赵亦重重打压,眼看两个势力之间又要进入华厉帝末年的水火不容,从而天下再次大乱,最终为了天下安稳,双方也都做出了妥协,而条件就是赵亦必须登基,改朝换代,毕竟毛氏能走到今天的衰弱,皆是八姓在背后推波助澜,若非八姓存心玩弄,新贵四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斗得赢八姓的。一切发生的结果,包括四姓上位、内讧、弑君等等都有八姓幕后操控的影子在其中。得到的最终结果就是毛氏大权旁落,四姓仅剩一姓。

而这仅剩的赵姓又在赵亦的异军突起之下,挟不世之功立足朝堂对抗他们八大姓,若是再不偃兵息鼓,双方再这么耗斗下去,怕是又要给了毛氏崛起的机会。

这种情况之下,若是让毛氏继续为尊,指不定哪天又出了一位加强版的毛峥,到时八姓岂不麻烦,索性将毛氏连根拔起,让赵亦上位。

赵亦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按照八姓的要求行那逆天之事,当然走到了这一步,他不想改朝换代都不行,他已经是大华名义上的第一权臣,若不篡位,那就只能等死了。

于是赵亦便在八大世家的默认下,以周代华,开创大周基业,是为周太祖高皇帝。并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与世家共天下,非谋逆大罪,刀剑不相加!

但也正因华朝的教训,使得周室对以八大姓为首的世家群体更加忌惮,所以历代帝王莫不强加防范世家,设法打压分化世家,最终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八大世家这个天然的同盟终于在大周第七任君主世宗武皇帝赵柏的手段之下分崩离析,周武帝也趁机继续分化,像海源徐氏这样的曾经天下第一世家,基本被武帝一脚踢出朝堂,龟缩在虞州不得进入中枢。

可现实往往是讽刺的,大周晚年,第十五任君主幽帝赵棠昏庸无道,导致天下民不聊生,至此他一驾崩,天大顿时大乱。刚继位的儿子正帝赵琦一上来第一道旨意就是调兵平叛,还不等叛乱平息,一时间南北世家皆反,还有草原入侵,可以说是首尾难顾,要看就要亡国,是徐氏当时的家主徐盛挺身而出,替大周缝缝补补,止住了下坡之路。

周正帝死后,太子赵兴继位,是为周中宗明皇帝,明帝在位期间知人善用,虚心纳策,使得原本就在恢复的国力顿时更是蒸蒸日上,同时倚重徐盛、高适等经世之才,把原本失去的国土收复得七七八八,最后还在徐盛死后大胆启用徐盛年少的儿子徐正彻底平定北方,而南方也在高适的压制下退败连连,若非明帝命短,只需再活十年,这大周的国祚怕是还能最少延续百年之上。

明帝死后,本来朝堂之上还是年轻的徐正坐镇,由年迈的高适制衡,维持朝堂的平衡。可惜的是,明帝死后不久,徐正也突然暴毙,接着是外戚邓氏作乱,高适则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诛杀外戚邓氏,几乎杀灭邓氏全族,至此,高适成为了大周无人能制的大周第一权臣,显赫至极,而此时的高适也因年老力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未能完成篡密之事。

所以,高适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儿子高修先是逼迫当时年幼的周闵帝赵怀册封自己为寿王,再然后也就逼迫赵怀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至此,大周享国祚三百二十三年,传十八帝。

高修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高适为寿太祖高皇帝。而高修死后,也被继任者高震上的庙号和谥号则是高祖武皇帝。

其实高修建立的大寿则是一个短命王朝,拢共不过四十四年国祚,自高修以下,仅传二帝,也就是他的儿子太宗文皇帝高震和孙子逊帝高治。

其实大寿并非因为世家而亡,而是皇室内斗埋下的祸根。

只因高修本身就是上古八姓之一的龙门高氏嫡系子孙出身,深知千年来世家对天下的危害,一心想要拔除世家这个祸根,故而开创了科举一事。

他在位时,推行此时尚且不是一般的吃力,可是总归还是仗着开国之威强行完成,但是他的继任者太宗文皇帝高震就没有他这样的威信,虽然也曾不留余力的推行科举等打压世家的事宜,可最后还是被迫妥协,因为他没有父亲高修那样的威望来打压世家,而他当时心中的下一任继任者肃王高棣就倒了大霉,他可是打压世家的急先锋,在朝堂之上可是寒门的代表,可以跟世家抗衡的一股力量。

最后世家胜利了,高棣被迫远走西北牧边,而原定要说亲给他当肃王继妃的安西李氏嫡女也因此时不了了之,更过分的事,文帝还在群臣的逼迫下将这李氏女迎入宫中为妃,李氏女生下儿子高治后当即被立为皇后,而高治也成了太子。如此一来,高棣又如何能忍。

所以寿文帝一驾崩,棺柩还停在宫中,远在西北的肃王高棣就举旗谋反,席卷西北,两次打大破朝廷合计起来近五十万兵马,一路打进龙城。见高治逃往东都偃城,亦一路追赶,直至偃城城失,高治随即经过封州,逃向虞州,企图利用龙江天险,据江左而立,再伺机收复河山。只是高棣这位大寿第一战神早已将天下杀破了胆,无人敢对之。

最后是被寿廷打压多年的海源徐氏当代家主徐释(大周太傅上柱国大将军虞国公徐正之孙)挺身而出,号召大周以东三州八十五姓世家豪门筹集了十五万大军将天子迎至建邺安顿,然后在虞、封交界的东山口硬拒高棣大军不得前进半步。

恰巧当时又逢草原南下,扣关九原。高棣当机立断决定击退草原再收服河北之后,再南下统一,高治若统治的大寿才得以苟延残喘。

高棣也确实是天生的帅才,九原关一战尽诛五十万草原大军,逼降河北全境,一时间,天下震动。只是高棣恨极了世家,回到龙城还未称帝就开始屠戮世家。

最后高棣经过一番血洗,好不容易压下舆论选择称帝后,又被各大世家耻笑辱骂,气急之下,再次举起屠刀伸向世家,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安西李氏几也是直接被他灭族,这也引起了各地世家的反叛,一时间,高棣治下之地再次烽烟四起,高棣随即忙着平叛,无暇南下。

而高棣的手段也让远在江东的高治起了心思,当即以北伐为借口要求徐释带头征兵征粮,从而引起南中四州的叛乱,再让徐释前去平叛,从而掉入他布下的圈套,徐释与其长子徐直力战而死。

就在高治自以为得计之时,徐释那原本吊儿郎当的次子徐承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联络一大帮徐氏宗族大臣和江东势力强迫高治将原本让徐直之子徐民袭爵的圣旨硬生生的改回徐承的名字,同时联合诸多势力左右朝堂,表现的异常跋扈飞扬。

高治忍无可忍,随即暗中布置,想要调离徐承,然后从南中调兵前来控制建邺,彻底铲除海源徐氏。

徐承将计就计,上书要提朝廷收复河北,就领兵离开,且还在河北打开了一番局面后,迅速调兵遣将杀回建邺,阻击高治所布置的兵马,最后还一举拿下了本不在徐氏势力范围的南中四州,一夜间鲸吞江南,至此,高治彻底均为傀儡。

徐承在鲸吞江南后又很快再次北上,一举拿下大半个河北,还将原本就不属于中原掌控的东北金东大地纳入版图。至此,大周东边和南边都落入了徐承的手中,彼时天下三分,徐承就已得其二,两边的对峙攻守易型。并且完成这些之后,徐承就开始逼迫高治给自己封王。

封王后的徐承当即对还手握关中的高棣两度全面宣战,第一战下封州全境,占据猛虎关,剑指西方。第二战则是夺回了东都偃城,死气了当时天下无敌的高棣。此时,已无人能阻挡徐承改天换日、登基称帝的脚步了。

于是徐承便直接逼迫高治将江山让给了自己,此时,大寿算是亡国了,算起来也就享有国祚四十四年,共历三帝。而高棣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治还是徐承均不承认过他的合法性,所以,在史书上一直称呼他为肃逆,并不列入大寿国祚的计算,何况,徐承称帝后没几年,也就兵发飞鸟关,一举攻破龙门,进入关中,统一了天下。

当时高棣的继任者长子高旦自焚而死,次子高霸早在徐承攻破龙门关之际就已经被徐承一刀杀了,而三子高统和四子高宁也是逃亡西域,虽说多年后横扫异域再卷土重来,可还是被一战击溃。

而徐承来国之后也身感世家的危害,他自己出身世家,他能夺取高氏的江山,焉知他日没有别的世家有样学样,篡夺他子孙的皇位。

所以,徐承终其一生都在改制,好在他功绩大的没边,且活的够长,所以很多昔日旧朝的弊政都在他手上得到了改良和延续,他的继任者太宗文皇帝徐德也是一样,照着他的路子一直推行。终于在大虞第四任皇帝安帝徐远平的手中实现了徐承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寒门崛起。

安帝时期的官场,寒门出身者已不弱于世家,皆是徐承为首的历代帝王孜孜不倦地推行新政累积而来的福报,科举在安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这全赖于徐承开国之初就不断加大投入各地学社的建设,经过几代帝王的坚持,民智大开,寒门学子人才辈出,到了安帝时期,起码明面上已经不弱于世家家学。

世家也终于不再是一个皇朝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还不是大虞历代帝王对朝政格局的最高追求,因为他们也没打算完全取缔世家,他们只是想淡化世家,起码在朝堂之上,不会有人因为世家出身就自觉高人一等,但是印在骨子里上千年的骄傲,又岂能说不要就不要的,莫说世家子做不到,就是民间大部分百姓还是推崇世家风骨的,毕竟不可能所有世家都是坏的,也不可能只要寒门出身就是好人,而且为民请命的世家子也一直不缺,而鱼肉百姓的寒门官员也不是没有。所以,纵然寒门崛起,但是在淡化世家的道路上,大虞帝王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是这条路安帝走不完了,只能留给儿子继续走了。

只是不知安帝是怎么回事,一共二十三名子女,其中儿子就十五人,女儿也有八人,可其中除了继位的徐世贞外却还有十人早夭,均活不过成年,包括安帝连续两任太子的两个嫡子,即长子徐世懋和六子徐世勋,还有次子邺郡王徐世农、七子武功王徐世祺、十子汉雍王徐世智、十一子天龙王徐世桧、十三子偃南王徐世傥、次女也是嫡长女肃国长公主徐诗婉、五女荥城公主徐思韵、六女筦河公主徐佳宁十人。

在世诸子中最年长者为三皇子春临王徐世刚,可惜一心只爱做学问,于帝王权谋之时无甚兴趣,自然不在安帝的考虑之内,便安排他到了崇文阁出任阁主的副手,从此醉心文学,帮国家编书立着也就是了。

四皇子壶山王徐世胜空有野心,却手段拙劣、残暴,不适合为君,安帝甚恶之,早早地便将其打发至封地。结果徐世胜在封地壶山郡飞鹰走狗、欺压百姓,被多名御史多次参奏,安帝随即派人前去调查属实后,将其抓捕回京,削去王爵,然后特意因此建造庶人府,将罪大恶极的皇室宗亲终身囚禁于此,而壶山王徐世胜也是第一位被关押在此的皇族,也是截止目前为止唯一一位。

五皇子湘王徐世冀出身高贵,他的母妃乃津县符氏的嫡女,津县符氏在世家排名中算不上多顶级显赫的门阀,但是祖上自跟随大周海源平王徐盛的大周津县侯符颖起,代代皆以徐氏家臣自居,符颖的曾孙符啸更是辅佐太祖高皇帝徐承扫清寰宇,开创新朝的大功臣,为此还被太祖封为湘国公,死后追封业阳王,身后荣耀至极。算是大虞数得上号的忠臣世家。有了符氏的加持,加上徐世冀自身文武双全,素有贤名,所以,湘王曾经一度是太子人选的有力竞争者。可惜湘王在第二任太子死后,代天子巡视河北之时,不慎感染重病,薨于回京途中。安帝为此甚是心痛。徐世冀生前乃甘凉王,湘王爵位乃是薨后安帝追封。

八皇子东山王徐世兴与湘王徐世冀一母同胞,只是不及胞兄聪慧,人品虽说不差,但是才能确实平庸,加上过于忠厚直爽,所以也不在安帝的考虑范围之内。

九皇子北原王徐世和乃安帝酒后宠幸宫女所生,母子二人一直不得宠爱,单看王号便知,北原乃草原最北边的羁縻州,算是大虞边境中的边境,封到这个地方跟流放无异,所以很明显这不受安帝宠爱的皇子也跟皇位无缘,不但无缘,还很是被嫌弃。

十二皇子徐世贞乃皇后王氏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安帝的嫡三子,自他出生没多久便被立为太子,荣宠至极,安帝驾崩后也顺理成章的登基继位,可惜命短,十二岁继位,十五岁就驾崩,按礼制大虞十六岁便视为成年,行冠礼,皇帝也一样,只有成年后才可亲政,也就是说徐世贞甚至都没有亲政就已经驾崩了。这也是亏得安帝早死三年,否则怕是这徐世贞将会是安帝熬死的第三任太子。徐世贞死后被追谥为简帝。

十四皇子云兴王徐世云和简帝徐世贞同年,甚至两人生辰仅差三天,且徐世云年少聪慧,甚得安帝喜爱,也常携带身边教导,所受的宠爱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的太子徐世贞,这也导致徐世贞跟他的关系甚是不和,只是徐世贞未及亲政便英年早逝,所以也没来得及找他的霉头,这是他的不幸,这是他的幸运吧。但是徐世云也因为不得兄长简帝的喜欢,所以早早的就被打发到了封地,一直未在朝廷出任任何职务。

十五皇子齐王徐世藩,也是安帝最后一个儿子,乃贵妃吴氏所出,比之十四皇子徐世云也只差了半岁。只因吴贵妃体弱多病,生下徐世藩后不足半年便薨于宫中,皇后王氏与吴氏交好,且由同属表亲,随将徐世藩收养于自己宫中,视如己出。安帝对其也是怜爱有加,太子徐世贞亦是将其当做同胞兄弟对待,甚至一登基就马上将其封为齐王,位列诸王之上。

因此,尚未成年的简帝徐世贞驾崩以后,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只能从诸多兄弟中择一人继承大统,这徐世藩因为太后养大,所以就有了嫡子的名分,便顺理成章的以皇太弟地身份继承了兄长徐世贞的皇位,年号“万顺”。

因自太宗文皇帝徐德起,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民间也渐渐开始习惯用年号来称呼天子,所以徐世藩也被民间称呼为万顺圣人。

如今万顺圣人登基已满一年,恰逢大虞开国百年,举国上下皆是张灯结彩,一片喜庆,巴不得大虞江山万万年,让这盛世长长久久。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赵氏嫡女 诡秘之主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四合院:五零年开局,三级炊事员 天下枭雄 福艳之都市后宫 武师的自我修养 他的小祖宗甜又野 汴京春深 都市花语 猎妖高校 特种兵在都市 混在豪门泡妞的日子 重回1982小渔村 祝凡凡的五零年代生活 特种兵重生七零 护花野蛮人 反差傲娇学姐不会主动开口说爱我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大明世祖 跃马大明 南明谍影 昭昭大明 大明流匪 明末超级土豪 蝉动 锦医卫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神话版三国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流氓帝师 扶明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最近更新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 我不叫谢石头 穿越大唐伴生游戏能具现 我教原始人搞建设 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 从种田开始发家致富 穿越大明做女皇 戏说嬴政 宋终:一拳镇关西 一统大宋 清末:拥有具现系统争霸全世界 探索未知:科学与神秘的交界 穿越红楼后我竟然六元及第 皇帝女儿身,开局欺君犯上 大明战神马踏六国,震惊朱元璋! 三国:掠夺词条,从商贾到帝王 重生大明1635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锋戈之风起云涌 蔡员外 - 锋戈之风起云涌txt下载 - 锋戈之风起云涌最新章节 - 锋戈之风起云涌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