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首页 >> 屈尊归来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秦功 王牌进化 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霸天武魂 夺嫡 从山贼开始 1949我来自未来 暴君闺女五岁半 朕就是亡国之君 废材逆天,佣兵狂妃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 屈尊归来全文阅读 - 屈尊归来txt下载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6章 奸臣中的战斗机,一年内扳倒李相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之初,仿若一位睿智的舵手,巧妙地把控着外戚势力,使其无法兴风作浪。然进入天宝年间,杨贵妃外戚却如毒瘤般滋生崛起。早年杨国忠放荡不羁,恰似一位浪迹天涯的浪子,在世间游荡。后因族妹得宠,得以进入长安,从此仕途如同火箭般飞升。天宝年间,历任多职,权倾朝野,如饕餮般贪婪地吞噬着权力,专断朝政,贿赂公行,其行径引发诸多不满。

天宝八载(公元 749 年),大唐的朝堂之上,恰似那风云际会的修罗场,暗涌奔腾。原本身为李林甫党羽的吉温,好似一只嗅觉敏锐、狡黠无比的狐狸,精准地捕捉到杨国忠“恩遇浸深”的气息后,毅然决然地转换阵营,一头扎进杨国忠的怀抱。他心中那如算盘珠子般噼里啪啦作响、精于算计的心思里,悄然谋划着一场助杨国忠先除李林甫羽翼,再取而代之的惊天大计,仿若一场无声无息却又波谲云诡的权谋棋局,在他那幽深的心湖之中徐徐摆开,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每一招都欲置对手于死地。

在这暗流汹涌、危机四伏的局势之下,杨国忠与李林甫的初次交锋拉开了帷幕。六月,刑部尚书、京兆尹萧炅仿若一颗突然失去光芒、急速坠落的流星,因坐赃之罪被贬为汝阴太守。次年四月,御史大夫宋浑亦如断了线的风筝,被同样的缘由流放潮阳。萧炅、宋浑皆是李林甫在朝中的得力亲信与左膀右臂,此刻却如折翼之鸟。李林甫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被贬的命运,心中犹如被熊熊烈火无情地灼烧,焦急万分却又似深陷泥沼、动弹不得的困兽,在牢笼之中拼命挣扎,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势力如大厦将倾,一点点被蚕食鲸吞,徒留声声悲叹,在这空旷的朝堂之中回荡,却无人理会。

与此同时,一件仿若晴天霹雳、对李林甫极为不利的事情发生了。四月,咸宁郡太守赵奉璋宛如一位无畏无惧、单枪匹马冲向敌阵的勇士,毅然决然地上表朝廷,那表章恰似一把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利刃,直直地刺向李林甫的要害之处。然而,命运的齿轮在此刻无情地转动,表章尚未呈至玄宗李隆基那威严的龙案之前,就如一只可怜的小鸟,被猎鹰般敏锐的李林甫迅猛擒住。李林甫面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那堆积如山、黑沉沉的乌云,令人不寒而栗。他一面如铁钳般死死扣住表章,一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御史将赵奉璋抓进监狱,随后诬陷其妖言惑众。可怜的赵奉璋在这如狼似虎的迫害之下,如同一只渺小的蝼蚁,被乱棍无情地打死,生命之火就此熄灭,只留下无尽的冤屈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此事缘起虽史无明载是否与杨国忠暗中策划有关,但可以确凿无疑地确定的是,它与李、杨之间新旧贵族官僚间矛盾的尖锐化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仿若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众人紧紧缠绕其中。而杨国忠向萧炅开刀在稍后的六月,仅仅相隔两个月,这恐怕绝非偶然的巧合,更似一场精心布局、环环相扣的权谋前奏,那隐藏在背后的黑手,正悄悄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向未知的深渊。

天宝十一载(公元 752 年)二月,李林甫眼见恶钱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席卷整个市场,泛滥成灾,便挺身而出,奏请禁之。彼时,商业发展犹如脱缰的野马,在广袤的草原上迅猛狂奔,货币需求量如同那不断膨胀的气球,急剧大增。而官府铸造的铜钱却如涓涓细流,远远不敷流通,致使恶钱在市场上如野草般肆意横行,无法无天。因私铸恶钱可获暴利,那利润就像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毒果,引得无数人如飞蛾扑火般趋之若鹜,恶钱数量呈几何级数疯狂增长,成为大唐极为严重的社会经济毒瘤,侵蚀着大唐的根基。开元、天宝以来,朝廷虽屡次下令禁止,却似一阵轻柔的微风,拂过水面,仅仅泛起一丝涟漪,未能吹散这股恶钱的阴霾。尤其是商业繁荣的江淮地区,靠私铸恶钱发财的人多得如同过江之鲫,密密麻麻,成为全国私铸恶钱的主要源头,那里仿若一个罪恶的温床,孕育着无数的贪婪与欲望。一些贵戚官僚和巨商,好似一群贪婪成性、永远填不满肚子的饿狼,纷纷带着良钱奔赴江淮地区,用一比五的兑换率,换取恶钱,再如鬼鬼祟祟、搬运宝藏的盗贼般将其运到长安市场,妄图牟取暴利。一时间,恶钱在长安亦如洪水泛滥,“市井不胜其弊”,百姓们在这恶钱的肆虐下苦不堪言,市场仿若一片硝烟弥漫、混乱不堪的战场,叫卖声、争吵声、哀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大唐盛世的悲歌。

于是,李林甫从官府拿出粟帛及库钱数十万缗,仿若一位身披战甲、威风凛凛、力挽狂澜的将军,在长安东西两市展开了一场回收恶钱的大战,并限期一月,企图以雷霆万钧之势肃清恶钱。然而,恶钱既已如癌细胞般深深扎根于市场流通的血脉之中,欲行禁止,谈何容易。两市“商贾嚣然,不以为便。”杨国忠好似一只嗅觉敏锐、时刻寻找猎物弱点的猎犬,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将其作为倾轧李林甫的有力借口,那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一日,杨国忠如一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巡游者,大摇大摆地骑马从市内经过。商人们仿若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纷纷如潮水般涌来,遮马诉苦,那诉苦声好似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杨国忠心中暗自窃喜,仿佛看到了李林甫在自己面前兵败如山倒的模样。回去后,他便添油加醋地向唐玄宗李隆基报告,将李林甫的努力描绘得一文不值,而将自己塑造成拯救百姓的英雄。唐玄宗李隆基闻之,龙颜大怒,那愤怒的神情好似即将喷发的火山,立即下令废除禁令,改命“非铅锡所铸及穿穴者,皆听用之如故。”一场市井风波就此在杨国忠的操纵下平息,而杨国忠则在与李林甫的明争暗斗中,又似一位凯旋而归、战功赫赫的将军,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那得意的笑容在他脸上肆意绽放,仿佛整个大唐都已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过了两个月,即这年的四月,发生了王鉷的案件,即邢縡谋叛事。这本是上层官僚贵族间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的一场丑恶闹剧,那背后隐藏的阴谋与算计,如同黑暗中的毒蛇,吐着信子,随时准备给对手致命一击。王鉷因宠遇太深,既成了杨国忠升官路上那难以逾越的巨石,又是李林甫眼中那根欲除之而后快的刺。整治王鉷,原本也是李林甫心中暗自盘算的事情。然而,随着内部斗争形势如变幻莫测的风云般发展,李林甫见杨国忠别有用心,心中如同一架天平,在利弊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他觉得保留王鉷在中央政府中的官职,或许可如一把制衡的利剑,用来牵制杨国忠,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因而当玄宗最初表态认为王鉷未必预谋时,李林甫便如一位顺水推舟、见风使舵的舵手,巧妙地为他开脱罪责,那言辞之间的机巧与圆滑,仿佛能将黑的说成白的。

但是,后来由于杨国忠在背后如一位阴险狡诈、擅长施展魔法的魔法师般做了手脚,王鉷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仿佛被命运的黑手紧紧抓住,无法挣脱。案子本可到此了结,但杨国忠却如一条紧紧咬住猎物、不死不休的毒蛇,不肯罢休。王鉷虽与李林甫不和,但他过去是由李林甫提拔的,并且曾经是李林甫的亲信。杨国忠利用审讯案犯的便利,如一位冷酷无情、铁面无私的审讯官,逼着他们招出李林甫与王鉷兄弟“交私”之状,从而把李林甫如一只庞大却陷入泥沼的巨兽,无情地牵连进去,使其在这泥潭之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在此之前的三、四月份,又发生了朔方节度副使、奉信王李献忠叛唐的事件。李献忠原是突厥部落首领,名叫阿布思,他率所部如一群疯狂的掠夺者,如蝗虫过境般大掠仓库库藏,随后叛归漠北。玄宗得知后,大为恼火,仿若被激怒的雄狮,那愤怒的咆哮声仿佛要震碎整个朝堂。其时朔方节度使恰由李林甫兼领,李林甫无奈之下,只好引咎辞去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推荐安思顺接任,那落寞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无奈与不甘。

杨国忠如一位手持利刃、满脸仇恨的复仇者,抓住这两个把柄不放,弹劾李林甫,还买通陈希烈和哥舒翰为其作证。陈希烈能为左相,原是李林甫引荐的,李林甫本以为他柔弱如同那随风摇摆的柳枝,易于控制,如操纵木偶般在李适之被罢之后,推荐他担任这一要职。初时,陈希烈“政事常随林甫左右”,但杨国忠得宠以后,他便如那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转而与杨国忠为友,在政治上一改过去的顺从姿态,与李林甫为敌,那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行径,令人咋舌。哥舒翰是曾为王忠嗣冒死辩诬的突骑施蕃将,后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因李林甫曾陷害过王忠嗣等人,哥舒翰心中对他的怨恨如燃烧的熊熊火焰,永不熄灭,此次有机会,自然要如一位复仇者般畅快淋漓地报复一番,那眼中闪烁的仇恨之光,仿佛能将李林甫吞噬。

唐玄宗李隆基这次对李林甫的问题,采取了慎重宽大的态度,没有如狂风暴雨般对他大加责罚,不过,“由是疏薄”,心中对他的热情如渐渐熄灭的炉火,开始冷淡了,那曾经的信任与倚重,仿佛随着这一次次的事件,如流水般消逝,只留下淡淡的疏离与冷漠。

李林甫遭杨国忠打击后,一向权势咄咄逼人的他,仿若被拔去了利齿的猛虎,威风不再,那曾经令人敬畏的气场,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杨国忠则如一只骄傲的孔雀,更加趾高气扬,“贵震天下”,令人侧目,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的胜利与权威。李林甫原以为杨国忠虽是外戚,然而毕竟是“微才”,成不了大气候,本想如一位驯兽师般加以利用,将其作为支持自己的党羽,以便为自己在玄宗面前助一臂之力,“故善遇之”,积极进行拉拢,那殷勤的模样仿佛在对待一位稀世珍宝。不想自己老谋失算,“养虎为患”,心中懊悔不迭,如一位赌输了身家的赌徒,望着空空如也的赌桌,深为后悔,那痛苦与自责的神情,仿佛要将自己淹没。但他毕竟是个城府很深,诡计多端的人,默默躲在一旁,如一位潜伏在黑暗中的刺客,伺机报复,那隐藏在眼底的寒光,仿佛在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这年十月,南诏如一群不断骚扰边境的恶狼,频繁地伸出利爪,骚扰大唐边境。蜀地百姓在这无尽的骚扰下,苦不堪言,仿若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地狱之中,每日担惊受怕,不得安宁。遂表请剑南节度使杨国忠亲赴剑南坐镇,以安定四川、云南的局面。李林甫趁机如一位阴险的谋士奏遣,其用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背后隐藏的恶意仿佛能将人冻结。杨国忠有苦难言,如被绳索捆绑的困兽,找不出借口推诿不去,只能在心中暗暗咒骂李林甫的阴险狡诈。

临行前,他如一位哀怨的臣子,跪到玄宗面前,哭诉着说:自己“必为林甫所害”,杨贵妃“亦为之请”。玄宗安慰他说:“卿暂到蜀区处军事,朕屈指待卿。”意思是要杨国忠尽管放心前去,不会让他在四川久留。玄宗亲自赋诗送别,诗末还暗谕“还当入相”,这如一颗定心丸,让杨国忠放心地奔赴四川了。显然,这时玄宗欲安排杨国忠任相、排斥李林甫的决心已如磐石般坚定,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权力的更迭即将到来。

李林甫探知其情后,“心尤不悦”,但自己这时已年老多病,如一棵濒临枯萎的老树,枝叶凋零,生机不再,并且正带病陪玄宗游幸临潼温泉宫。杨国忠走后,李林甫病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如江河日下,日渐加重,卧床不起,因此更加“忧懑不知所为”。请了一位巫医来看,巫医仿若一位神秘的预言家,说只要“一见上皇帝可小愈”。玄宗因念林甫给他驱使近二十年,本想如一位仁慈的君主般满足他的要求,亲临李甫昭应私第,可是左右如一群忠诚的卫士极力反对,那坚决的态度仿佛在守护着什么神圣的东西。

于是,玄宗如一位无奈的君主,要李林甫的家人将卧在床上的李林甫抬到庭院,玄宗自己登上降圣阁遥望,以红中招之,算是见过了。李林甫则只好如一位无力的老者,请家人代为拜谢,那落寞的身影在庭院中显得格外凄凉,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

与此同时,杨国忠前脚刚到蜀郡,尚未安顿下来,玄宗即派中使后脚赶到,宣诏召回京师。其时玄宗仍在临潼,杨国忠先至临潼,知道李林甫病重,如一位心怀鬼胎的访客,至其私第探望,拜于病榻之下。李林甫见杨国忠不出短短数月即回朝,知道这一切都是皇上事先安排的,自忖大势已去,便流涕对杨国忠说:“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杨国忠这时虽然得意洋洋,如一位胜利在望的将军,但毕竟害怕李林甫的威严,如一只见到猫的老鼠,见李林甫一语道破真情,竟连连“谢不敢当,汗出覆面。”

十一月丁卯日,李林甫终于在临潼私第一命呜呼。而在庚申日,即李林甫尚未断气的前七天,玄宗就在华清宫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了,那权力的交接仿佛在一瞬间完成,却又蕴含着无数的阴谋与算计。

杨国忠一登上宰相重位,如一位复仇的君主,立即对李林甫及其势力进行清洗,那手段之狠辣,仿佛要将李林甫的一切痕迹都从这个世界抹去。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正月,他如一位编造谎言的骗子,诬告阿布思谋反是李林甫指使的,还说李林甫与阿布思私下里曾约为父子。玄宗见李林甫既死,对此事也不再细察,如一位昏庸的君主,即令下吏按问。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害怕受连累,如一只胆小的兔子,遂出面作证,那惊恐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无助。

当时,李林甫的灵柩刚从临潼运回长安,尚未下葬。二月,玄宗下制削夺李林甫的所有官爵,子孙有官者皆除名,流放岭南及黔中,只允许携带随身所需衣粮,其余资产皆没收。因此,唐廷在李林甫死后,还如一位意外收获宝藏的盗贼,得了他家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那贪婪的模样仿佛在嘲笑李林甫的落魄。李林甫近亲及党羽坐贬者五十余人。杨国忠为了报复,还如一位残忍的暴君,派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材,抉嘴取出含珠,改用小棺材,按庶人的待遇草草下葬了事,那无情的举动仿佛在践踏李林甫最后的尊严。而右相杨国忠和左相陈希烈,却因为陷害李林甫有功,被玄宗赐爵魏国公和许国公,那荣耀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无尽的黑暗与罪恶。

李林甫城府深密,口蜜腹剑,被其陷害的贵族官僚如繁星般不知其数。结果,在自己死后也同样被人陷害,仿若命运的轮回,因果的报应。李林甫以害人始,以害己终,这是历史给予他的极大讽刺,那讽刺的笑声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警示着后人。

李林甫虽然最终被玄宗抛弃了,然而,玄宗这时扶植起来的杨国忠,在政治上比李林甫更为专横,更为腐朽。杨国忠这个外戚新贵,“强辩而轻躁”,表现出一个暴发户的明显特征。当了宰相以后,更是如一位得意忘形的狂人,踌躇满志,自我标榜“以天下为己任”,那狂妄的姿态仿佛在向整个大唐挑衅。

杨国忠不仅如一位贪婪的蜘蛛,精心编织着自己的权力之网,控制了唐廷中央,对地方也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如派亲信司勋员外郎崔圆任剑南留后,实际行使节度使的职权,以协助他管理西南的老窝,又任曾经投靠他的魏郡太守吉温为御史大夫,充京畿、关内采访等使,帮助他控制京畿地区。这样,杨国忠就在朝廷中枢,到京畿要地,又延伸到西南川蜀之地,形成了一个如铁桶般进退可据的势力网,那严密的网络仿佛要将整个大唐都笼罩其中。

李林甫任相时的许多弊政,杨国忠皆承之不弃。按制度,宰相都以有功德声望者担任,不务威权,出入骑从皆简易行之。自李林甫任相开始,每次出入都车骑满街,高级文武大员如节将、侍郎向宰相“有所关白,皆趋走辟易,有同属吏。”按旧例,宰相上朝堂处理军国大事,要自早朝至午后六刻(约当今下午二时二十六分)方始回家接待四方延见之士和宾客,一天的工作如忙碌的蜜蜂般很忙碌。可是,李林甫借口国家太平无事,上午巳时(当今上午十一时)即回家,一切机要重务,皆决于私第,其他大臣无法参决。杨国忠上任,也是依照这一办法,于是宰相商议政事的政事堂,被搬到了私家宅第,而宰相的私宅俨然成了小朝廷。其贻误朝政,弊端百出,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扶植自己集团的势力,杨国忠首先如一位精明的商人,在选官制度方面大做文章。他上台才一月,即恰逢一年一度的吏部铨选。他提出:“文部(即吏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阙注官。”一班因为各种原因久久滞淹不能升级的人,按照杨国忠的建议都铨选上了,故“翕然称之”。按惯例,兵部、吏部尚书知政事(任宰相),负责决策性的军国重务,至于铨选官吏的事悉委侍郎以下属吏办理。为慎重起见,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自春及夏,其事乃毕。”杨国忠为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已家里来,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即侍中)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唱注选人,读名便定一名,一日而毕。当全部结束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已过门下矣。”于是,选官六权通过这一过程便全由杨国忠一人垄断,“门下不复过官(即审核),侍郎但掌试判而已”。而实际上,杨国忠根本不懂具体的铨选条例,自夸“一日而毕”,结果却谬误百出。然而百官也只好任其弄权,“无敢言者”。

第二年春天正式注册时,杨国忠又在私第大集选人,令杨氏诸姐妹在旁“垂帘观之,笑语之声,声闻于外”。一团乌烟瘴气,视国家大事如儿戏。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曲徇人欲”,使得一部分善于钻营的士大夫得到非份的好处,因而“颇得众誉”。杨国忠任宰相后施行的许多政策,大多如此。他就是靠这种办法来收买人心的。

选事告终,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和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之流授意选人,为杨国忠献了一块颂碑,立于省门,吹捧杨国忠的所谓“铨综之能”。玄宗知道此事后,命鲜于仲通撰其辞,玄宗又亲自动笔改定数字,鲜于仲通以金粉填之。

杨国忠一旦权在手,就肆无忌惮地不择手段攫取私利。他的儿子杨暄参加明经考试,因学业荒陋,如一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没有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畏惧杨国忠的权势,如一只害怕老虎的绵羊,便派儿子达奚抚去探杨国忠的口气。一天,达奚抚见杨国忠正准备上马入朝,急趋至马下,杨国忠还以为自己儿子已经中选,达奚抚是来讨好的。达奚抚说:“大人(指他父亲)自相公,郎君所试,不中程式,然亦未敢落也。”杨国忠听了顿时转喜为怒,骂道:“我子何患不富贵,乃令鼠辈相卖!”说完,策马而去。达奚抚碰了一鼻子灰,赶快写信劝父亲道:“彼恃挟贵势,令人惨嗟,安可复与论曲直。”达奚珣无奈,只好让杨暄中第。后来,杨暄又被破格提拔,很快擢升至户部侍郎,而曾作过他主考官的达奚珣才刚从礼部侍郎转为吏部侍郎。就是这样,杨暄还不满意,埋怨自己还不如达奚询升迁得快。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杨国忠和李林甫一样,也是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异己。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至十三载(公元 754 年),关中水旱相继,如恶魔的双爪,致成饥荒。当时的京兆尹已换成李岘,李岘平时不愿依附杨国忠,杨国忠便如一位嫁祸他人的小人,将灾害的责任归咎于李岘的失政,乘机将他逐出京师,贬为长沙太守。

杨国忠在李林甫为相时即参预了陷害太子李亨集团的勾当,他担任宰相后,继续排斥太子李亨。太子李亨自从天宝五载(公元 746 年)受到严重打击后,政治上失势,身边羽翼几乎全被剪除,在朝廷中如孤舟般孤立无援。他的内心满是愤懑与无奈,犹如困于囚笼的猛禽,空有壮志却难以施展。看着杨国忠在朝堂上肆意妄为,李亨心中既有着对其行径的鄙夷,又有着深深的忧虑,暗自思忖:“此贼当道,大唐江山恐将陷入更深的危机,我却无力阻止,何时才能拨云见日,还朝堂清明?”

天宝中,有一位嵩山隐士李泌,上书论当世时务,颇有见地,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召见,令他待诏翰林,并为东宫供奉,算是在太子身边安排了一位官员。李泌字长源,祖上是辽东襄平人,西魏太保、八柱国司徒李弼是他的六世祖。父亲李承休任吴房令,移居京师长安。李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特别是研究《易象》颇精,善属文,尤工于诗。他“以王佐自负”,志气不凡,颇有政治见解。曾受到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等人的器重。而李泌本人则“操尚不羁,耻随常格仕进”,不甘随波逐流,有一种孤芳自洁的脾气。所以,太子李亨对他优礼有加,视为自己的师友。

李泌也颇为太子亨的遭遇抱不平。一次,李泌赋《感遇诗》,讥讽了杨国忠等人。杨国忠知道后十分忌恨,心中怒火中烧,如被挑衅的恶狼,亲自上奏弹劾,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将李泌安置到蕲春郡去了。杨国忠打击李泌,目的是为了排斥太子李亨,不让他身边留下一个不利于自己的有用之才,使太子孤立无援,不能有所作为,以保自己的权势地位如泰山般稳固,不被他人撼动。此时的李亨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泌离去,暗叹:“奸佞当道,忠良蒙冤,我之不幸,亦大唐之不幸。”

天宝十载(公元 751 年)杨国忠在关中、中原地区好不容易凑足了七万兵力,派司马李宓为帅,第二次出动大兵进攻南诏。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六月,李宓率大军渡过泸水后,深入冒进,中了南诏的诱兵之计,在大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杨国忠故技重演,又隐瞒败状,“以捷上闻”。这本是当时朝廷中一件大事,但是,玄宗却被蒙在鼓里,仿若被迷雾遮蔽双眼,不闻不问。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连同上次鲜于仲通的两次出兵南诏的战争,发兵总数近二十万,多数是从关中和中原地区征调的,结果“弃之死地,只轮不还”。因此,“人衔冤毒,无敢言者。”但是,时间一久,尤其是一些幸免于难的败兵逃归关中,打败仗的消息也就纷纷传开,连居于深宫的高力士也听到了。

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对高力士叹道:“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乘机将云南败报的实情奏告唐玄宗李隆基,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圣上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唐玄宗李隆基沉思许久,如从美梦中被惊醒,觉得高力士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但这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年老力衰,暮气沉沉,没有再振作起来励精图治的锐气,只是搪塞一下,回答说:“卿勿言,朕徐思之。”

这年的九月,关中大饥,玄宗很不放心,担忧久雨不晴,有害秋稼,杨国忠如一个狡猾的骗子,便挑选了些长势稍好的庄稼给玄宗看,说:“雨虽多,不害稼也”。以此蒙骗玄宗。另一方面,他又压制地方官吏不准报灾,如扶风太守房琯奏报所管地区的灾情,杨国忠立即派御史去整治,结果地方官吏吓得“无敢言灾者”。可是,天气偏偏久雨不停,杨国忠本事再大,也难于一手遮天。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保护我方族长 诡秘之主 剑来 福艳之都市后宫 军工科技 黑铁之堡 艳海风波 网游之修罗传说 退下,让朕来 官梯 霸天武魂 混沌神王 重回1982小渔村 花都太子 我当按摩师的那些年 地球最后一个修仙者 小娇狐超好孕,绝嗣大佬宠疯了 踏星 
经典收藏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南明谍影 大明流匪 大明正统 明末超级土豪 蝉动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我的公公叫康熙 国公凶猛 远东1628 流氓帝师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扶明 覆汉 崛起美洲1620 
最近更新被白毛师尊逆推的我反被叫孽徒! 从种田开始发家致富 三国:被义父背刺,我反手篡位 大盛风华:退婚后我成权相你哭啥 大秦从陪伴幼年嬴政开始 我这等人,也能称帝 古今名人记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 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顿黑打! 我拔刀造反,你说我是当朝太子? 娇小玲珑的芈瑶 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 乱世村长,我能召唤历史名将 大明狗腿子 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 大夏镇远侯 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 屈尊归来txt下载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 - 屈尊归来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