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首页 >> 屈尊归来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王牌进化 想当皇帝的领主 一万年前争霸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 回到明朝当王爷 1949我来自未来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我岳父是李世民 汉乡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 屈尊归来全文阅读 - 屈尊归来txt下载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3章 粽香源大唐,端午诗赋浓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盛唐时期的两湖之地,每逢端午佳节(五月初五),恰似展开一幅韵味独特的画卷。

彼时,民间盛行以芦叶精心包裹糯米而成的祭祀食品——粽子。这粽子犹如穿越时光的使者,满怀着对先秦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追思。每逢初五,家家户户庄重地摆起屈原牌位,袅袅青烟升起,散发清幽香气的粽子承载着人们的敬意,被虔诚地用于祭祀。在江河湖海之畔,人们怀着崇敬之情,轻轻将粽子投入水中,这庄重的仪式,便是端午节最初的模样,如同一颗刚从泥土中探出脑袋的稚嫩嫩芽,蕴含蓬勃生命力,在岁月的润泽下茁壮成长。

在端午节和粽子这件事上,唐玄宗李隆基可谓煞费苦心。开元十五年的端午节,他在美轮美奂的兴庆宫大开御宴,热情遍邀群臣,举办了一场“端午三殿宴群臣”的盛大庆祝活动。

唐玄宗李隆基,仿若一座巍峨高耸、雄伟壮丽的山峰,屹立在盛唐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之上。他不仅是一位杰出卓越、威震四方的帝王,更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演奏家、诗人、书法家。他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如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涵盖创作、演奏、排练、组织和理论等各个领域。他像一位伟大的舵手,引领着盛唐音乐之船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推动盛唐音乐迈向巅峰。他擅长作曲,才思敏捷如山间灵动跳跃的清泉,灵感一来,旋律便如泉水般自然流淌,随意即成。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霓裳羽衣曲》《紫云回》《夜半乐》等,仿若一个个美丽动人、翩翩起舞的音符精灵,在人们耳畔轻盈舞动。他对音乐演奏充满热情,尤其是羯鼓,演奏技巧恰似一道震撼人心的闪电,令人惊叹不已,堪称一绝,同时他还善于吹笛,悠扬的笛声仿佛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入如梦如幻的世界。而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排练者和指挥者,曾教导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那场景恰似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气势恢宏。

他的诗文作品也如同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宝石,涵盖散文、五言律诗、五言排律等多种形式。他的散文,如《皇太子诸王改名敕》等,仿若一面面清晰明亮的镜子,将他作为帝王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清晰映照出来。他的五言律诗《幸蜀西至剑门》,生动描绘了剑阁高耸险峻的地势,笔锋转折恰似人生跌宕起伏,将诗人复杂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五言排律《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则描绘了诗人重新登上太行山时的场景与心情,以及与太行山人民的亲切交流,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励精图治、建立盛唐的坚定决心和无比信心。《幸张说巡边》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那情感恰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浓烈。唐玄宗李隆基这些作品仿若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光滑的珍珠,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帝王的宽广情怀和深远远见。他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史诗,在盛唐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笔。而端午节的粽子,在他的重视与推动下,也承载着盛唐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散发着独特清香。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开元十五年,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值年富力强的壮年,四十三岁的他,犹如一轮光芒万丈的骄阳,意气风发地君临天下。彼时的他,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燕国公张说已至耳顺之年,六十一岁的他,仿若一棵饱经沧桑的参天大树,虽历经岁月磨砺,却依旧散发着智慧光芒。他的每一道皱纹,都仿佛是岁月刻下的智慧纹路;每一根白发,都如同记载着历史的篇章。与他并肩而立的许国公苏颋,五十八岁的年纪,犹如一座沉稳的山峰,他们共同撑起了当时的文坛,被誉为“燕许大手笔”。然而,岁月不饶人,他们已渐渐步入生命的暮年,如同夕阳西下,虽有余晖,却也预示着一个文学时代的落幕。但与此同时,一个更为辉煌灿烂的时代——盛唐,正悄然来临,似黎明的曙光,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这一年,王维年仅二十七岁,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凭借天资聪颖与才华横溢,在长安城里绽放出绚丽光彩。他四处交游王公贵族,如一只灵动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努力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的才情,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心间;他的风采,恰似一道绚丽的彩虹,令人瞩目。两年后,他将状元及第,开启人生新的辉煌篇章,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冲向广阔的天空。

同样是二十七岁的李白,早已离开家乡,踏上遍游神州的征程。他就像一位不羁的侠客,仗剑天涯,追寻着心中的梦想。他的身影,在山水之间穿梭,如同一缕自由的风,无拘无束。在安陆,他结识了三十九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如同一座宁静的湖泊,深邃而沉稳。他们的相遇,仿佛是两颗星辰的交汇,绽放出绚丽光芒。他们一起饮酒作诗,畅谈人生,那画面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

刚满三十岁的王昌龄,也已进士及第,在长安城中声名鹊起。他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锋芒毕露,令人瞩目。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着人们的斗志。

而此时的杜甫,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在河南巩县南瑶湾村的老家,安静地读书。这个年纪的杜甫,十分调皮,正如他自己所写:“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十五岁的他,还是个整天爬树摘枣吃的顽皮孩子,但他的天赋也在此时初露锋芒。“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三年后,杜甫将漫游山东和吴越,挥笔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千古名句,如同一位天才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壮丽的山河画卷。

开元十五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后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的序言中探讨盛唐诗歌的形成时,说道:“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于是,人们将这一年视为盛唐诗歌的元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开元十五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为何殷璠会将开元十五年定为如此特别的一年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但这一年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王维、李白、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人,此时有的初露头角,有的默默无闻,在这一年也并未做出什么惊人之举。不过,我们知道,在这一年的端午节,曾有一场诗酒风流的盛会。

开元十五年,玄宗御宇,四海升平。他遥想汉武帝时,文学之士齐聚朝堂,文采斐然,那场面如同百花盛开,绚丽多彩;魏文帝也曾广邀词人,作颂献赋,那情景恰似繁星闪烁,璀璨夺目。玄宗本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又逢端午佳节,岂能无诗?于是,他追慕汉武帝、魏文帝的故事,在宫中大开御宴,遍邀群臣。众人分韵作诗,热闹非凡,仿佛一场盛大的文学狂欢。

所谓“分韵作诗”,就是在纸片上各写一个字作为韵脚字,然后放进罐子里,众人抓阄。抓到哪个字,所赋诗歌就得押那个字的韵。玄宗幸运地抓到了一个“神”字,于是挥笔写下《端午三殿宴群臣》:“五日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玄宗的这首诗,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出端午佳节的神圣与热闹。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跳动的音符,奏响了盛唐的乐章。那“五日符天数,五音调夏钧”,犹如洪钟大吕,气势磅礴,仿佛在诉说着天地间的神秘与和谐;“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恰似一缕缕轻柔的丝线,缠绕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如同一场绚丽的花事,九子粽如同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在花丛中争奇斗艳。

群臣之中,张说抓阄抓到了“鱼”字,他也不甘示弱,写下《端午三殿侍宴应制》:“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齐长命缕,来续大恩余。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张说的诗,如同一块精美的玉石,温润而富有内涵。他与玄宗的唱和,可谓一时之盛。玄宗作为历代君王中诗才出众之人,张说又是当时的文坛巨匠,这场盛会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诗中提到的“九子粽”“长命缕”究竟是什么东西?“蜻蜓”“蟾蜍”又是怎么回事呢?看来,如果不了解当时端午节的风俗,还真未必能读懂这几首诗。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在端午节宴会群臣。一年之中,佳节众多,但宫内端午节的庆典却格外热闹。唐玄宗李隆基在诗中写道:“五日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节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才会让人觉得“无事不称神”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干支纪时。所谓“端午”,其实就是午月午日的节日。以前的端午节未必在“五月五日”,但一定要在“午月午日”,具体日期则随干支而变动。然而,在魏晋以后,人们觉得每年都要根据干支来推算节日日期太过麻烦,于是就把端午节固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

因为端午节本在午月午日,日月相谐,古人心目中觉得这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所以端午节也因此变得神圣起来。当然,端午之所以重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本来,端午与夏至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由于相距很近,后来这两个节日便合并了。夏至这天是长日之至,也称“中天节”。在汉代以来的一些经学家眼中,夏至是南郊祭天的日子。唐宋时期,端午节在宫中非常重要,有很多次大型的宴会赋诗活动。宋代的一次端午宴会赋诗,苏轼一人就写了五十六首诗。这未尝不和端午、夏至的重要地位有关。此次唐玄宗李隆基大宴群臣,也是唐宋时期端午宫廷御宴的一个生动例子。

顺便提一句,端午还叫“浴兰节”,因为这一天人们用兰花草泡水沐浴,满身香气,让人不禁想起“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屈原。端午节也可称为“蒲节”,因为农历五月菖蒲成熟,人们纷纷采下菖蒲插在门上,或者用菖蒲泡酒。

说到端午的节俗,今人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吃粽子。其实,吃粽子的风俗古已有之。晋代周处的《风土记》里记述了当时人们过端午的风俗。人们在端午的前一天,用菰菜叶子裹上黏米,把栗木、枣木烧成灰,掺进汤里煮粽子。之所以要掺上灰,是为了增加汤的碱性,防止粽子里的黏米在煮的时候散开。现在我们煮粽子还要加苏打粉,也是同样的道理。头一天煮熟,第二天过节就可以享用了。除此之外,还要煮一只肥大的乌龟,炖烂、去骨,在里面装上盐豆豉和秋蓼,这个和粽子一起叫做“俎龟黏米”。这个“黏米”,在晋朝时就被称作“粽”,还称为“角黍”。粽子的名目其实有很多,陈元靓《岁时广记》里说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基本上是根据粽子的形状来命名的。

唐代的粽子都是用大米作馅儿,但以前,大多是黍米馅儿,用菰菜叶等植物叶子包裹成有角的、挺然翘然的形状,所以称作“角黍”。唐玄宗李隆基吃的粽子,就是用芦苇叶包黏米做成的,跟现在的粽子基本一样。

张说的诗里说到的“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也正好能从周处的《风土记》里得到印证,这就是所谓的“俎龟角黍”之“俎龟”。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常识。南方多鱼,端午节吃鱼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吃龟呢?原来,古人认为龟是水产,属阴;而牲畜是陆产,属阳。在龟壳里塞进肉,就象征着“阳内阴外”“阴阳未分”。五月阳气正盛,但阴气也渐生,古人就用“俎龟”来象征这个月的节气。

端午吃粽子,历来是诗人们乐于歌咏的话题。正如苏轼的一句诗:“香菰黏米着佳名,古俗相传岂足矜。”可见,在北宋的时候,粽子已经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唐朝末年的徐铉说“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吃“角黍”粽子,饮菖蒲酒,在唐宋是端午节最流行的风俗。

论吃粽子,还是苏轼的花样比较多。他吃的粽子,不仅有“香菰黏米”这样传统型的,还有很别致的“杨梅粽”:“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宋代竟有杨梅馅儿的水果粽,这在今人看来,可能比较新奇。除了杨梅粽,当时可能还有一种“姜粽”。苏轼说:“自有梧楸鄣畏日,仍欣姜黍报丰年。”其中有“姜黍”,所谓“黍”,就是“角黍”粽子。那么“姜黍”是否为生姜馅儿的粽子呢?这就不能确定了。

除了用叶子包裹的角粽,那时还有用筒装的“粽子”。比如苏轼有云“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所谓“灵苗艾作人”,就是用艾草扎成人的形状,用来辟邪。这也是古代端午的一种节俗。又如欧阳修有云“楚俗传筒黍,江人喜竞船”,所谓“竞船”就是龙舟比赛,这种风俗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唐玄宗李隆基的这场御宴,吃的是粽子,但这粽子如何吃呢?宫中的吃法跟民间还真不一样。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也就是说,把粉团和“角黍”粽子放在金盘里,用小牛角做成弓,用箭射,射中的才可以吃。这种宴会上的游戏,类似“投壶”,很具有趣味性。

开元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大宴群臣,饮酒赋诗,吃了粽子和龟、鱼等食物。除了这些吃的,玄宗的诗里还说“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这说的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风俗——长命缕。

长命缕,就是现在端午节俗中的五色丝绳,因为丝绳是长而且连绵不绝的,所以古人认为这种东西可以续命。丝绳续命,当然是人们在端午节表达的一种美好愿望。那长命缕,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缠绕在人们的手腕上,仿佛在诉说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粽子、长命缕,这些端午节俗不独出现在玄宗的御宴之中,在民间也很普遍。那么,宫廷的端午御宴有何特别之处呢?有的。张说的诗中写道“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为何要尝麦子和猪肉呢?原来,《礼记·月令》中说,孟夏之月,君王“乃以彘尝麦”;季夏之月,要“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月令》这一篇文章,讲了每个月君王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对后来的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了唐玄宗的端午御宴。《月令》说夏天要就着麦子吃猪肉,要进龟等水产,所以这些东西都出现在了玄宗的端午餐桌上。

其实,《月令》不仅影响了君王的行为,还影响了整个社会。前面说到“俎龟角黍”,不就是民间的端午节俗么?甚至作为粽子的“角黍”,也有《月令》的影子。在唐玄宗的时代,粽子馅儿一般用大米,不用黍米,但人们还是习惯把它叫做“角黍”,可能就是因为《月令》中说仲夏之月,“农乃登黍”,君王要“以雏尝黍”,即就着黍吃小鸡肉。

在唐朝,端午节的时候,除了会宴群臣之外,还经常赏赐衣服。有一年端午,张九龄就转寄给被流放在夜郎的李白两套罗衣,李白为此写了一首诗:“张衡殊不乐,应有四愁诗。惭君锦绣缎,赠我慰相思。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无独有偶,杜甫也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赐罗衣,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所以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拿到了轻罗衣衫,还是激动地写了首诗。而端午之所以会有赐衣的习惯,主要原因还是入夏天气变得热了,要换成夏天穿的轻薄衣裳,君王就给群臣赐衣,以示恩宠。另外,《月令》中也说仲夏君王开始换上薄纱衣服,这些文字也有可能影响了后世的赐衣制度。

写端午赐衣,可能还是花蕊夫人的这首《宫词》比较有情调:“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美人捧入南薰殿,玉腕斜封彩缕长。”

以上,就是开元十五年唐玄宗的端午御宴的大致情况。从玄宗和张说的这几首诗之中,我们似乎已经隐隐能感受到一种“盛唐气象”,一种升平、轻松、自由的空气。这场御宴之后,张说垂垂老矣,即将卸任文坛盟主的职位,而王维、李白、王昌龄、孟浩然、杜甫这些年轻人,也将陆续来到长安,共同缔造一个诗歌的盛唐。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即将在历史的天空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他们的才情与抱负,将为这个辉煌的时代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开元十五年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场宫廷的盛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预示着未来的灿烂。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诗人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中国文学史上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诗歌,将穿越时空,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敬仰和传颂的经典。而这个充满诗意的端午节,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赵氏嫡女 诡秘之主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我在地下城讨生活 魔艳武林后宫传 福艳之都市后宫 武师的自我修养 他的小祖宗甜又野 逍遥人生 退下,让朕来 混沌神王 重生之神级明星 霸天武魂 抗战之血肉丛林 特种兵重生七零 超维术士 夫君天天酸溜溜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大明世祖 藏国 穿越红楼之大道无谋 南明谍影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大明流匪 蝉动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锦医卫 国公凶猛 这个大明太凶猛 神话版三国 扶明 覆汉 
最近更新班超传奇 嫌我功高震主,我黄袍加身你哭啥? 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 我教原始人搞建设 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 明末,重生朱由校吓坏崇祯 穿越大明做女皇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戏说嬴政 宋终:一拳镇关西 天子宁有种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 探索未知:科学与神秘的交界 大明战神马踏六国,震惊朱元璋! 我今年八岁,前来酸枣会盟 水浒之书生王天下 三国:掠夺词条,从商贾到帝王 这个流氓太正经,女帝怒骂大奸臣 重生大明1635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太子的位置给养子?朕不忍了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 屈尊归来txt下载 - 屈尊归来最新章节 - 屈尊归来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