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首页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想当皇帝的领主 权奸 霸天武魂 一万年前争霸 铁骨 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 穿越大唐:当个闲王这么难 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特工之回到清朝 武道凌天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全文阅读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txt下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81章 曾国藩:文武双全的中兴名臣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早年经历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11月26日,即清朝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他的出生地是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他不仅接受了基础教育,而且从小就肩负起了作为长子的责任。祖父曾玉屏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父亲曾麟书则是一位秀才,也是一名塾师,这使得曾国藩从小就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岁时,曾国藩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六岁便进入了家塾“利见斋”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对学问的热爱。道光六年(1826年)春,十五岁的曾国藩参加了长沙府童子试,并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这次考试的成功激励了他继续深造的决心。四年后,也就是道光十年(1830年),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又转入湘乡涟滨书院继续学业。在涟滨书院的学习经历对于塑造曾国藩后来的思想体系有着重要影响。

到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曾国藩终于考取了秀才资格,标志着他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紧接着,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进一步深造,并同年参加湖南乡试,成功以第三十六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举人。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社会地位上的提升,也为他日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奠定了基础。同年秋天,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曾国藩启程前往北京准备参加来年的会试。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会试中,曾国藩未能如愿及第,只得暂时居住在北京的长沙会馆内继续研读备考。次年,虽然朝廷特别开设恩科会试给予落榜者再次机会,但遗憾的是,曾国藩仍然没有通过考试。面对连续两次失败,年轻的曾国藩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回到家乡长沙,与同乡好友刘蓉、郭嵩焘等人一起住在湘乡会馆内共同学习讨论,相互鼓励支持。

二、仕途坦荡

曾国藩的仕途之路堪称坦荡,这不仅得益于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也离不开当时朝廷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贵人的提携。道光十八年(1838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曾国藩终于在会试中脱颖而出,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获得同进士出身,正式开启了其辉煌的政治生涯。同年,在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更被道光皇帝亲自提拔为第二名,并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曾国藩正式步入了清朝官僚体系的核心圈层,同时也让他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迅速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与潜质。道光二十年(1840年),通过散馆考试并取得二等十九名的好成绩后,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开始了自己作为文官的职业生涯。此后几年间,曾国藩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基础和卓越的工作表现,职位不断攀升:从四川乡试正考官到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再到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直至左庶子、侍讲学士等职务,每一步都显得稳扎稳打。

尤其是在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间,曾国藩更是连续获得了多项重要任命,包括参与会试工作、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及文渊阁直阁事等职。这些经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行政管理经验,也为他在朝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道光二十七年的大考中获得二等评价之后,曾国藩被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这是对他过去数年来辛勤付出的认可,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将承担更多责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曾国藩继续在多个部门间轮换任职,如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代理以及工部左侍郎等,逐步积累了广泛而深入的政府运作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快速晋升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都极其认真负责,赢得了上下级官员的一致好评。回顾曾国藩在京师度过的十多年时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十年七迁”故事。

三、组建湘军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过程,不仅是晚清军事变革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与权力格局的变化。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迅速席卷了中国南部多个省份。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农民起义,清政府虽然调动了大量的八旗军和绿营兵进行镇压,但这些传统军队由于长期缺乏训练、纪律涣散以及腐败严重等问题,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局势。

在这种背景下,咸丰帝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地方官员组织团练以补充正规军力。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曾国藩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抓住了机会。早在咸丰元年,他就向皇帝提出了“用人”为先的观点,并推荐了几位有能力的人才,同时勇敢地指出了皇帝的一些过失。尽管这番言论起初让咸丰帝感到不悦,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并对这位直言敢谏的大臣表示赞赏。

随着太平天国势力不断壮大,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而返回湖南老家守孝。然而,此时的他并没有完全脱离政务,而是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关系开始筹划建立一支新式的地方武装力量——湘军。这一决定得到了包括胡林翼、左宗棠在内的多位志同道合者支持,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致力于改革现状、维护国家稳定的团体。

为了筹集资金和招募士兵,曾国藩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首先,他通过向乡绅募捐来获取必要的财政支持;其次,鉴于单纯依靠捐款难以满足需求,他还创造性地向朝廷申请了一批监生文凭及虚衔官职空白任命状,然后将其出售给愿意出资赞助湘军建设的社会人士。这种方法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增强了人们对这支新兴部队的认可度和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曾国藩非常注重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在衡州设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亲自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发改进工作,确保每位士兵都能熟练掌握先进火器的操作技巧。此外,他还严格制定了军规条例,强调纪律严明的重要性,力求打造一支高效且忠诚可靠的队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咸丰四年(1854年)时,曾国藩已经成功建立起了一支规模达到1.7万人、装备数百门西洋火炮的强大湘军。这支军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许多地方团练,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管理井然有序、士气高昂,很快就成为了对抗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组建过程中,曾国藩还特别注意避免与原有的绿营体系产生冲突,将训练营地设于湘潭而非省会长沙,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

四、鏖战湖赣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领导下的湘军正式出征,以对抗太平天国的起义。在这次行动之前,他发表了着名的《讨粤匪檄》,这篇檄文不仅从道德和文化的角度批判了太平天国运动,还呼吁所有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共同起来保卫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伦理秩序。通过这样的动员,曾国藩成功地激发了士绅阶层的积极性,为湘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随着檄文的发布,曾国藩迅速组织起了一支由水陆两部分组成的军队。水师由褚汝航统帅,陆军则由塔齐布担任先锋。这支包括240艘战船、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然而,初战并不顺利。3月份在岳州遭遇失败后,4月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这次惨败让曾国藩深受打击,甚至一度企图投水自尽,幸亏被其幕僚章寿麟及时救起。由于连续失利,曾国藩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斥责,并被暂时革职。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放弃。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副手塔齐布与杨载福、彭玉麟等人却取得了重要胜利,攻克了湘潭。这一转机重新点燃了湘军的斗志。经过短暂休整后,曾国藩再次集结部队,并于同年7月收复岳州,击毙太平军将领曾天养。随后,湘军继续推进,占领了城陵矶,并进一步向武昌、汉阳进军。到10月中旬,武昌和汉阳相继落入湘军之手,曾国藩因此受到嘉奖,获封二品顶戴并兼任湖北巡抚,不过他最终选择了兵部侍郎的官衔。年底时,他又率军攻占田家镇,歼灭大量敌军,摧毁数千艘战船,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进入咸丰五年(1855年),局势再度变得复杂起来。2月12日夜,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对驻扎在湖口的湘军水营发动猛烈攻击,导致湘军损失惨重,超过百艘战船被焚毁。曾国藩本人险些丧命,但幸运地逃脱。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曾国藩几近崩溃,甚至有轻生念头,幸好得到罗泽南、刘蓉等人的劝阻才打消了这个想法。为了稳定局面,曾国藩紧急派遣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等人前往支援武昌,同时自己亲赴江西招募新兵并重建舰队。不幸的是,这期间塔齐布病逝,给湘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但曾国藩迅速调整战略,亲自指挥剩余部队,并于8月成功收复湖口。9月,他被补授为兵部右侍郎,显示出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

接下来的一年里,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重大变故——天京事变。这场内讧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间接帮助了清军。特别是对于坐困南昌的曾国藩来说,这意味着压力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罗泽南也在战场上牺牲,但彭玉麟千里驰援南昌,极大地稳固了防线。到了咸丰七年(1857年)2月,曾国藩因父亲去世而返乡守孝,直至同年7月获得皇帝批准在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他还修建了“思云馆”作为纪念。

至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重返前线。5月19日,在李续宾和杨岳斌的带领下,湘军终于攻克九江,标志着南方战场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根据皇帝命令,曾国藩开始着手处理浙江及福建地区的军务问题。

五、攻占江宁

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曾国藩制定了一个四路进兵的战略计划,旨在通过多点突破来削弱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域。根据这一计划,曾国藩亲自指挥攻取安庆,同时派遣多隆阿、鲍超进攻桐城,胡林翼负责舒城,李续宜则向庐州发起攻势。这些行动不仅是为了占领关键城市,更重要的是要切断太平军的补给线,从而逐步孤立其核心地带——天京(今南京)。

进入咸丰十年(1860年),湘军在太湖地区取得了重要胜利,击败了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陈玉成。然而,在同一时期,两江总督何桂清因害怕太平军而放弃了常州,并逃往上海,这导致苏州和常州相继落入太平军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清廷迅速作出反应,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授予他兵部尚书衔,要求他立即前往江苏主持大局。同年6月,曾国藩正式接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地区的军务。7月,朝廷进一步授权曾国藩负责皖南地区的军事行动,这意味着他的权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随着权力的增加,曾国藩开始着手调整战略部署,准备对太平天国发动最后的攻势。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湘军终于攻克了安庆这座重镇,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9月25日,曾国藩将指挥部迁至安庆,以此作为进一步进军的基础。为了表彰他在战场上的贡献,同年12月20日,朝廷授予曾国藩太子太保衔,并命令他督办苏、皖、浙、赣四省的军务,所有巡抚、提督及以下官员均需听从其指挥。同月,曾国藩还在安庆创办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办军事工业机构,对于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到了年底,曾国藩明确了接下来的战略方向:由弟弟曾国荃率领主力部队直接围攻金陵(即天京),左宗棠负责浙江战事,而李鸿章则专注于收复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这样的布局旨在形成对太平天国首都的有效包围圈,并最终实现对其彻底消灭的目标。

同治元年(1862年)初,曾国藩被正式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协办大学士,这标志着他在清朝政坛上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曾国荃也被提拔为浙江按察使。2月中旬,左宗棠率军进入浙江;4月,李鸿章抵达上海并着手组建淮军,以加强该地区的防御力量。5月,曾国荃率部进驻雨花台,与彭玉麟指挥下的水师紧密配合,开始了对天京的全面围困。面对日益紧迫的局势,洪秀全不得不下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集结起约二十万大军试图打破湘军的封锁。尽管太平军发起了多次猛烈反攻,但未能改变战局,双方在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战斗中互有胜负,但总体上湘军占据了优势。

时间来到同治三年(1864年),随着钟山战役的胜利,湘军成功完成了对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的突破,实现了对该城的完全合围。7月初,经过长期围困后,湘军终于攻破了天京城墙,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这场历时十四年的农民起义至此画上了句号。作为此次战役的最大功臣,曾国藩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赞扬,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并获赐双眼花翎,成为当时文官中极少数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的人物之一。

六、追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年),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曾国藩并未得到太多喘息的机会,很快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捻军起义。这一年,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发挥影响力,编纂了《鸣原堂论文》并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同时还不忘资助贫困学生。然而,到了5月26日,曾国藩接到了北上山东剿灭捻军的任务。

抵达徐州后,曾国藩开始实施其精心策划的战略方案,包括设置重镇防御体系、沿河圈围封锁、清野查圩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以及利用骑兵部队进行追踪打击。这一系列措施旨在针对捻军流动性强的特点,通过限制其活动范围来逐步削弱其实力。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他还沿途招募新兵,并着手调整长江水师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进入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指挥周家口一带的剿捻行动。面对捻军灵活多变的战术,曾国藩采取了更为严密的防御策略。他试图通过构建“沙河百里防线”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止捻军的渗透。

七、主办洋务

曾国藩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他就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主张,认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并为国家带来长远的利益。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尝试引进西方技术来生产武器装备的机构之一。该所成立后不久,他就委托徐寿、华蘅芳等科学家着手试制轮船。经过不懈努力,这批技术人员终于克服了重重技术难题,在1865年成功建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的蒸汽动力船只——“黄鹄号”。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出了自主发展现代舰船工业的步伐。

随着太平天国起义逐渐平息,曾国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治六年(1867年)3月,他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立了专门负责船舶制造的部门,并计划创办译书馆,以便更好地吸收西方科技知识。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曾国藩希望通过加强海军建设来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然而,由于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等问题,导致造船项目进展缓慢。尽管如此,在曾国藩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江南制造局最终还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一家军工企业。

同年5月,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并提高生产能力,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决定将江南制造总局从虹口迁至高昌庙地区。新址占地更广,设施更加完善,为后续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曾国藩还被补授为体仁阁大学士,彰显了其在朝中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

进入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继续致力于推进各项改革措施。4月份,他被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底,亲自前往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作情况;8月份,则奉命调任直隶总督一职。在这段时间里,江南造船厂也取得了重要进展,9月份时,由该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顺利抵达江宁(今南京)。曾国藩特意登船进行了试航,并为其命名为“恬吉”,寓意着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到了年底,曾国藩返回北京述职,期间拜见了慈禧太后及同治皇帝。

八、直隶政事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这一职务使他成为了清朝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地方官员之一。然而,在同治九年(1870年)的夏天,天津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教案,这成为曾国藩任内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天津教案起因于当地民众对外国传教士及教堂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关于外国人拐卖儿童、挖眼剖心等谣言四起,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愤怒。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数十名外国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消息迅速传开后,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曾国藩在接到朝廷催促处理此案的上谕后,迅速从保定赶往天津,并立即着手调查真相。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减少对立面,曾国藩决定先解决与俄、英、美三国之间的纠纷,而不将法国问题一并处理。对于法国领事、神甫以及教堂被攻击的原因,曾国藩采取了审慎的态度,通过仔细审讯涉案人员并亲自走访调查,他对关键证人武兰珍的供词提出了三点质疑:首先,武氏的供述前后不一致;其次,关于教堂内有大量儿童被拐的说法缺乏确凿证据;最后,经过询问数百名当地百姓,所谓的“挖眼剖心”之事纯属无稽之谈。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曾国藩认定有关“挖眼剖心”的指控完全是谣言,并据此作出了结案决定。尽管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曾国藩始终采取了一种相对温和且妥协的态度,但他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原则立场。当外国方面要求处决天津府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以及将军陈国端三人时,曾国藩坚决反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并顶住压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最终,通过艰苦努力,双方达成协议,改为流放天津县、府官员,并赔偿46万两白银给受害方,同时派遣崇厚率领代表团前往法国道歉。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未得到朝廷内部及广大民众的认可。许多人认为曾国藩过于软弱,未能维护国家尊严。省馆所书写的楹联甚至遭到破坏,以示对其不满。面对舆论的压力和个人健康状况的恶化,曾国藩感到非常沮丧。在此情况下,他请求李鸿章接手后续事宜。同年九月,随着案件正式结束,曾国藩因处理不当而受到指责,随后被调离直隶总督职位,重新担任两江总督。

九、回任两江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被平民张汶祥刺杀,这一事件震惊了朝野。面对如此重大的刑事案件,朝廷急需一位经验丰富且威望高的官员来处理此事。于是,曾国藩再次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被派往南京审理此案。此时的曾国藩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依然以其深厚的政治理解和卓越的行政能力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抵达南京后,曾国藩迅速展开了对马新贻遇刺案的调查工作。他不仅详细审讯了犯罪嫌疑人张汶祥,还广泛收集证据,试图还原案件真相。经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调查,最终认定张汶祥因个人恩怨而行凶,并非有组织的政治阴谋。尽管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曾国藩处理得当,避免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进入同治十年(1871年),随着马新贻案告一段落,曾国藩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推动教育与科技发展上。8月19日,他联合李鸿章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关于选派优秀子弟出国留学的奏折——《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这份文件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前瞻性的建议:通过派遣年轻学子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期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人才。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曾国藩提议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并推荐陈兰彬、容闳分别担任正副委员常驻美国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同时,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刘翰清负责选拔及安排学生出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同年九月,曾国藩亲自视察了水陆各营防务情况,并对部队训练进行了指导。十一月,他到达上海,进一步落实留学项目的具体细节。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再次领衔上奏,敦促朝廷尽快批准派遣留学生的提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个旨在促进国家长远发展的教育改革措施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之时,曾国藩的身体状况却出现了严重恶化。从那以后,他时常感到脚部麻木,并伴有言语障碍的症状。这些健康问题给他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幸的是,在同年二月初四日(即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西花圃散步时突然发病,随后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回到书房,不久便溘然长逝,享年61岁。

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南京城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数百姓自发地走上街头表达哀悼之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教育先驱,人们纷纷绘制其肖像进行祭拜。朝廷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宣布全国停止办公三天以示哀悼,并追赠曾国藩为太傅,赐予“文正”谥号。此外,还在京师昭忠祠和贤良祠中供奉其灵位,并命令各省建立专门的祠堂以永久缅怀其功绩。

同年6月25日,曾国藩的灵柩被运送回故乡长沙。7月19日,安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两年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12月13日,根据家属意愿,遗体被改葬至善化县(今长沙市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一处。直至今日,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伏龙山的曾国藩墓仍然是人们瞻仰这位晚清名臣的重要场所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军事斗争、政治变革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其职业生涯中也存在争议之处,但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至今仍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赵氏嫡女 御女天下 女公务员的日记 雪中悍刀行 神秘复苏之遗忘世间 魔艳武林后宫传 福艳之都市后宫 穿越1942有空间 被绝嗣首长巧取豪夺,她一胎三宝 乙木修仙录 都市极乐后后宫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退下,让朕来 猎妖高校 混在豪门泡妞的日子 美女别撩,哥不玩闪婚 我当按摩师的那些年 地球最后一个修仙者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抗日之铁血战魂 武炼巅峰 兵器狂潮 藏国 南明谍影 帝国大闲人 昭昭大明 大明流匪 大明正统 蝉动 超级修真弃少 朔明 大明:开局三千龙骑,震惊老朱 远东1628 神话版三国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最近更新清末崛起之第二次上帝之鞭 极品皇太子之贞观永治 水源王 黑魔法三国传 烽火燃情山河虹 重生逆袭:智谋登峰 大明朱由检,消费系统救国 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 长安浩劫之十日危情 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 重生50年代带着妹妹吃饱穿暖 穿越古代卷入皇室 梦回春秋当大王 曹操天崩开局,遇到我,他无敌了 秦始皇荡平六国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 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 宋终:一拳镇关西 穿越红楼后我竟然六元及第 史记白话文版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枫之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txt下载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