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首页 >> 汉武挥鞭 >> 汉武挥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寒门状元 民国之铁血少帅 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闯红楼 狂妃很彪悍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混在洪武当咸鱼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我岳父是李世民 中华第四帝国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 汉武挥鞭全文阅读 - 汉武挥鞭txt下载 - 汉武挥鞭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自本章起,大汉的发展将迎来新篇章,本书也渐渐走入尾声,估摸再有三十余万字完本,不会烂尾的,大家放心。)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皇帝刘彻深谙此理,在谋划诸多大政方针时,为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往往不会只依赖朝廷和官府的力量,更会创造出诱因,引导世家大族乃至商贾百姓自觉自愿的为国效力。

民间力量,或许没有官方力量集中高效,然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让他们尝到足够的甜头,甚或只要为他们构筑出美好的愿景,他们就会甩开膀子苦干实干了。

黄金,最硬实的流通货币。

铜钱尚须冶铸,且要得朝廷许可和百姓接受,才具有其真实价值。

黄金却是不需要,至少在华夏历朝历代,黄金验过成色,只要不掺假,就是无可比拟的硬通货币。

饶是现今汉商因携带方便和安全考量,多已用纸质票据交割货款,然若你拿着金锭去买货,商家也必定是会收的。

随着大汉商贸日益兴盛,市面对货币流通量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中央钱庄要在金银本位架构下增发更多纸质票据,各大钱庄要保证纸质票据与实体金银的通兑无虞,使得现今的大汉极度渴求金银。

尤是大汉臣民对白银流通的接受程度仍有远逊于黄金,故市面最为匮乏的就是实体黄金。

身毒虽是盛产黄金,然仍难以满足大汉日渐暴增的需求。

汉军覆灭百乘掠夺回的大批黄金,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顶多撑个三五载。

后世华夏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暴增三十余倍,虽说现今大汉刚要迈向初级工业化,然在过往的二十年间,单是朝廷国库岁入就从五十万金暴增至近愈六百万金,且是在不断的减免赋税和徭役的前提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二十年,国库岁入增长将近十二倍。

刘彻无比确信,在已逐步提普及官学教育、夯实了基础建设和累积了大量农工技术的条件下,未来的二十年,已踹开初级工业化大门的大汉朝,将迎来更为迅猛的发展。

根据后世史料记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八十年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十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二百六十倍;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一半,进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铁路超过一万公里。

现今大汉拥有八千余万人口,拥有比后世英国更为广袤富饶的疆土,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族奴隶,拥有更为高效和完善的官僚体制,拥有最为稳固的集权体制。

最为关键的,大汉拥有站在无数科技巨人肩膀上的贤君圣主,炼油、化工、电能、炸药、蒸汽轮机等无数跨时代的技术早已着手钻研,并逐一付诸实现,且科技断层正加速填补,甚至可说已进入厚积薄发的阶段。

后世英国用八十年走完的道路,现今的大汉已走了小半,没道理不能在未来二十年彻底走完,甚至会在大多数领域远远超越,彻底迈入电力工业化。

这意味着,大汉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未来二十年势必暴增数十倍,国库岁入自然也会暴涨到数千万金。

国库的公帑,不是留着下崽的,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是要花出去的。

既然要鼓励臣民使用已逐步赋予货币性质的纸质票据,国库的拨款和支出必是要尽可能以纸币划拨,就意味着中央钱庄在未来二十年间,每岁增发的纸币数额会愈发庞大,不断累积下,粗估向市面投放的流通纸币总值会逼近四千万金。

一金,即一斤黄金。

一汉斤,约合二百五十六克,四千万金,刚好折合一万吨黄金。

后世最强大的美帝,其黄金储备量常年维持在八千吨,华夏仅为其四分之一。

一万吨黄金?

大汉就算将现今的欧亚诸国都灭掉,也抢不回如此庞大的数量。

正因如此,皇帝刘彻在制定金融和货币相关律法时,虽没有如后世美帝般搞甚么纸币脱钩金本位的无良手段,却也同时明定了“一金抵十银”的兑换比率,才金银本位并行,用白银来填补黄金储量的不足,避免纸币的发行数额受到太大制约。

华夏之所以自古少银,倒不是说储量不丰富,关键还是白银没成为硬通货币,多半用来制作器物和饰品,价值不高,比起开采成本不划算。

南阳郡的平氏和复阳两县就拥有丰富的银矿储量,后世历朝历代多所开采,从而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提供了最大的支撑。

刘彻又从后世矿藏分布图中,得知了漠南特大银矿的大体所在,日后的塞北乌桓不但能替汉人牧羊,更能为大汉开采银矿,加之倭奴列岛就富含银矿,数十万朝鲜人正在夜以继日的开采着,源源不断的运回汉境,

况且欧洲诸国缺铜不缺银,铸造银币的历史悠久,就如同缺银身毒更习惯使用黄金般,如今大汉对外贸易处于绝对强势,通过贸易顺差就可吸纳到大量金银,若仍觉不足,汉军远征欧陆,用刀剑去薅一波羊毛也无不可。

未来二十年,大汉想获取数万吨白银并非痴人说梦,多少能缓解些许黄金储量短缺对纸币发行的制约。

当然,能获取更多的黄金自然最好,在金银本位的体系中,金银的储量总值终归不能出现太大的配置失衡,否则容易对维持金银兑换比率造成压力。

“一金抵十银”的比率虽由朝以靠律法明定,然具体到市面流通换兑,支撑住臣民对白银价值的信赖仍是重要的。

物以稀为贵是种市场预期心态,臣民若是觉着黄金难兑,白银易得,那对白银的接受度无疑会有所下降,若是长久以往,甚至会形成金银换兑体系中的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光靠本土开采和身毒输入的黄金,是不足支撑起大汉未来发展的,

数年前,皇帝刘彻有鉴于此,特意着廷尉府研拟并颁布了《大汉航海律》。

海外凡汉廷未设府置衙之地,矿山、田地、林泽皆任由汉民自行开采,无须上报官府,获利亦无须缴纳赋税,唯是将财货运回汉境时须足额缴纳相应关税。

新华书局又刊印了数十万册民用版本的大汉海疆图志,在各郡县上架发售,现今大汉坊掌船出海的罗盘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册。

大汉臣民捧着大汉海疆志,读到吕宋岛居于东南外海,盛产黄金,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里,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淘金。

事实证明,皇帝和朝廷果真说话算话,汉人在吕宋岛只要不触法汉律,不为争夺矿藏资源而伤及同胞,想掳土着为奴,想挖掘金矿,朝廷都不管。

黄金运回汉境,老实缴纳关税就行,税率并不高,甚至比寻常外族货物要低廉得多,冒着抄家夷族的风险走私是不划算的。

吕宋岛的黄金储量确实丰富,前去采矿的汉人多有一夕暴富者,尝到甜头的臣民更是蜂拥而至,有些财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贾,甚至组织了捕奴队,直接在南洋群岛掳掠精壮土着,押到吕宋采矿。

圈地运动,没有羊吃人,然开采出的金砂,粗熔的金锭,却皆浸沁着土着人种的斑斑血泪。

饶是如此,皇帝刘彻和满殿群臣仍觉不足。

中央钱庄增发纸质票据的数额受限,大农府批复各府署的预算时仍嫌吝啬,且不说向来多多益善的太尉府,便连御史府都想申领更多的经费。

御史虽为言官,然皇帝刘彻即位后,力图构筑完善层层监督体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十余年将,监察御史从最初的百余人,员额暴增十倍,此时已逼近两千大关,使得御史府真正成为能与丞相府和太尉府比人头的偌大公府。

各府署的官员秩俸,皆是大农府财部发放的,然监察御史出刺地方,到各郡县明察暗访时,多半不会明示身份到官驿吃住,甚至连往来交通都要自备马匹车驾,此类花销必定要走御史府的预算经费。

逢年过节,各府署执掌仆射依该岁政绩和评鉴,给部属发放些福利和赏金也已形成惯例,酷暑的冰敬,寒冬的炭供,多多少少也要贴补些。

尤是三伏休朝期,留在长安公府,坚守岗位者,不得发些赏金聊表慰问么?

如此种种,少得了花销?

御史大夫直不疑虽是廉洁奉公,然依着规制条陈,给麾下部属争取福利,这是他的责任,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不求如太尉府申领的军费般,动辄以十万金计,御史府上下数千官吏,每岁申领个万余金经费,不过分吧?

皇帝刘彻本也打算高薪养廉,免得在经济飞速发展期,出现扭曲的社会态势,“虽贱商贾重士人,然商贾富裕,士大夫却是困顿”。

长此以往,是会出乱子的。

不欲过于节流,自然要想办法开源。

黄金么?

刘彻脑海中浮现出某个筹谋许久,却迟迟未及付诸实现的念头。

或许,能收获的不止是黄金,更包括诸多比黄金更为珍贵的新物种,促使大汉未来的发展愈发迅猛啊!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四合院:五零年开局,三级炊事员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地狱公寓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艳海风波 猎艳谱群芳 傲娇女神很专情 精灵之黑暗崛起 启禀公主将军要纳妾 抛夫弃子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太后有喜 无限群芳谱 重生香港之娱乐后宫 我有一个剑仙娘子 仙路苦行记 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女公务员的日记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篡清 我成了仁宗之子 明骑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南明谍影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大明正统 我是王富贵 霸天武魂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国公凶猛 紫鸾记 带着农场混异界 明末之新帝国 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 万历烽火 
最近更新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 陛下就是躺赢狗 苏定方演义 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 穿越大景:我靠打猎养活肺痨妻女 大明:无敌杀神,震惊朱棣 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 大宁疯王:我让未婚妻亲爹跪碎膝盖骨 大禹逍遥王爷 人在古代,每天直播整活 拆现代快递玩转古代人生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穿越北荒,我靠打猎养活娇妻美妾 纨绔世子,以谋夺天下 凤凰交错,逆命妖妃 庶民崛起 大唐:请陛下称太子! 俄罗斯风云录 完颜阿骨打传 乱世饥荒:我打猎娇养妻女 
汉武挥鞭 汉武挥鞭 - 汉武挥鞭txt下载 - 汉武挥鞭最新章节 - 汉武挥鞭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