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首页 >> 明末大权臣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日不落 一万年前争霸 民国之铁血少帅 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我岳父是李世民 我的公公叫康熙 暴君闺女五岁半 中华第四帝国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77章 改组朝廷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正是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早稻已经吐出了嫩嫩的穗子,辛勤的农人们正把刚刚挖出来的塘泥洒进田中,用来增加肥力。远处的道路上,一队队穿着黑色军装带着硬质大檐帽的军人正排着整齐的队伍朝着江边移动……

李大帅一来,这些当兵的自然而然也就应该撤走了,这本就在江南百姓的预料之中,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在江南的市井民间,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心目当中,这从来就不是一场军事行动,而是政治争斗,是姑嫂不和的家务事。

政治争斗自然要用政治手段来解决,折腾了这么些时日,也该收场了。

自从北伐开始之后,这还是李吴山第一次回到江南。

对于朝中绝大多数朝臣而言,李吴山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实很多官员都是第一次见到李吴山本人。

李吴山给人的印象和想象当中完全不同,既不是粗鄙无文的“猛张飞”,也不是嚣张跋扈的“董卓”,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威风,却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势。

“……由太后与公主共同辅佐万岁,这是前朝就定下来的章程,臣意应遵之循之……”

当初就说好了由太后和公主辅政,你却要想方设法的把公主排挤出去,所以才引发了公主殿下的激烈反弹,弄出了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我建议还是维持以前的局面,遵循以前的老办法……

事情已经出了,再计较谁对谁错已经没有了太大意义,现如今最要紧的是稳住局面。

一战就打掉了黄得功的两千多人马,充分展现出了学生们的战斗力,最要紧之处还在于李吴山并没有侵犯到文武百官的利益,官员们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和李吴山唱对台戏。

高层的政治斗争,大家都会尽可能的保持中立,若是一不小心卷入其中,必然会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状况。所以,绝大多数官员都抱定了绝不轻易表态的心思。

作为一个外官,李吴山本不应插手朝廷事物,尤其是皇家内部的争斗。但他就是插手了,别人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李吴山的提议并不算过分:在恢复理务处的同时,局面再次恢复到以前的样子,由公主和太后共同理事。

但是,太后对此并不满意:事情是明摆着的,理务处恢复了之后,长平公主依旧还会把持朝局,所谓的“共同理事”其实就是由长平公主做主,所谓的太后和皇帝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令出于上,本是我国朝体制,然而公主殿下理事也是沿袭了多年的老章程,臣有一议……”李吴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朝廷事物依旧由公主殿下操持,万岁与太后不应该再插手……”

一切都交给长平公主,太后和皇帝不能插手,这就是典型的保持朝局,听了这句话翁太后几乎当场发作,但接下来的后半句却让她的怒火登时就消散到了九霄云外。

“军政国事由万岁裁断,若无万岁旨意不可生效,太后意下如何?”

国家的政策应该怎么实施,这是决策权,由谁去具体实施,这就涉及到人事上的任免权。这两个重大权利全都交给长平公主,皇帝只保留最要紧的一项权利:生效权。

怎么做由谁去做长平公主说了算,同意或者是不同意长平公主做法则是皇帝说了算……其实就是太后做主!

不管长平公主想做什么事情,若是没有皇帝的认可她就做不成,也是无效的。

如此一来,就把长平公主和太后分开了,二人各司其职,避免了同在一个屋檐之下磕磕碰碰相互争权的状况再次出现……

如此一来,皇权就得到了保证,不会再有被长平公主架空的可能。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协商和准备,太后和万岁终于在原则上同意了李吴山的这个建议。

“殿下,太后那边基本上已经同意了,文武百官亦基本赞同……”

在所有人的心目当中,这个“分权”的做法就应该是长平公主的意思,其实不然。

这根本就是李吴山在自作主张,只不过是打着长平公主的旗号行事而已。

李吴山的这个“分权”建议让长平公主目瞪口呆,她用吃惊的目光看着李吴山:“李侍讲……你这是要废掉朝廷啊!”

自始至终,李吴山都没有趁机勒索朝廷,没有给自己争取哪怕一丁点的利益和好处。朝廷还是那个朝廷,官员还是以前的那些官员,只不过用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对权利做了一个划分而已,怎么能说是废掉了大明的朝廷呢?

太后只想着巩固儿子的地位,心胸不够开阔目光不够长远,所以才会上李吴山的当。

长平公主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就看出了这一招的厉害之处。

这分明就是让长平公主和太后相互牵制相互制衡,让整个朝廷陷入空转之中,那岂不是就等于是废掉了朝廷嘛?

比如说,只要不违反大明律条,拥有人事任命权的长平公主可以任命任何一个官员,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

她任命的官员必然是她信得过的人。

长平公主信得过的官员,皇帝……其实就是太后肯定信不过。

拥有最终确认生效权的太后必然会行使否决权。

于是乎,掌握着任命权的公主殿下只能换一个人选,然后再被太后否决掉……

如此一来,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有任命权的公主不停的提名人选,而太后则不停的否决她的人选。

这样的话,事实上长平公主什么都做不了,而拥有最高权限的太后却不具备具体的执行权,同样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说,长平公主大力推行的新税制,她可以制定具体的税务制度,可以任命执行的官吏,看起来好像权利很大。但是太后会同意吗?

若是太后不同意,所有的这些就永远都不会生效,只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扯皮,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做不成!

什么都做不了朝廷,那不是一架空转的机器吗?

这样的朝廷,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殿下顾虑的这种状况确实存在,但这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李吴山说的很严肃:“想必殿下已经知道了,这场兵谏并非是我的本意,如果殿下拒不接受,局面会更坏……”

所谓的兵谏,完全就是学生们的自发行为,而不是李吴山的授意,甚至连李吴山本人都需要为这次事变背书。

若是长平公主不接受这个条件,所谓的更坏局面就一定会出现:到了那个时候,就不再是谁掌握实权的问题,而是大明朝还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了。

“皇权与治权必须分开,除了皇家的尊崇地位之外,我什么都保证不了。”李吴山说道:“殿下不必急着做出决定,可以慢慢思量,最好征求一下永王的意思,他显然比殿下更清楚什么才是大势所趋,我好要去会一会靖南公……”

学生兵一场奔袭战,给了黄得功当头一棒,虽然不至于说真的让黄得功伤筋动骨,也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在李吴山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主动降低身段去找黄得功,其实就是试图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当前的难题。

二十多天之后,随着永王的“姗姗来迟”,大明王朝各方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作为最大的实力派,李吴山的意思就是将皇权与治权切割开来,这是他的原则和底线,别的都好说,只是这一点必须坚持到底。

虽然吃了败仗,但黄得功却极力为太后和皇帝争取利益,当场就拍了桌子,甚至指着李吴山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李吴山倚仗兵马强盛,就动辄以武力威胁朝廷,分明就是乱臣贼子……”

恐怕也就只有黄得功会这么说了,毕竟李吴山的功绩实实在在的摆在这里,若是没有他李吴山的支持,这大明王朝早已灭亡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呢。

如果说李吴山李大帅是乱臣贼子的话,恐怕这大明朝就真的连一个忠臣都没有了。

黄得功效忠的不是这个王朝,而是太后和皇帝本人。

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但李吴山的实力显然比江南朝廷要强大的多……

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争吵之后,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现在的黄得功不仅仅只是一个外戚,其实就是皇帝和太后的代言人。

李吴山想要利用武力废掉朝廷,虽然谁也挡不住他,但毕竟还有这君臣的大义压着他呢。

最终,在永王和长平公主都共同接受的情况下,这两位重要的皇室成员抛出了一个可以让黄得功勉强接受的条件:

太后和万岁可以接受李吴山的条件,可以把治理天下的权利交出来,但却必须保证皇帝的尊崇地位。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旗军必须向皇帝本人效忠。

这里说的大旗军可不仅仅只是当年的那些大旗军,还包括吴山军校和北方的所有武装力量。

也就是说,只有皇帝本人才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

这分明就是让李吴山放弃最要紧的兵权。

朝廷会成立一个“总理事务司”作为治理和决策机构,李吴山可以提名最多三个人加入这个机构。

总共只有七个名额的“总理事务司”其实就是“理务处”的加强版,其中包含两个皇室名额和两个地方名额。

这原本就是李吴山追求的目标,只要真的这么做了,就真的把皇帝变成了一个吉祥物。

但是,却招致了很多宗室和地方实力派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一再做出妥协,把“总理事务司”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先是增加到了十一个名额,然后又增加到十五个,最终竟然弄出了二十一个名额。

作为交出兵权的交换条件,李吴山可以提名三个人给自己代言,同时大旗军有两个名额,吴山军校有两个名额,李吴山间接保有的名额数量是七个,刚好三分之一。

皇室成员的名额则增加到了六个,囊括进来更多的宗室。剩余的那些名额则被地方上瓜分了……

大的框架已经成型,但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仔细斟酌,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吵和扯皮总是免不了的。

一直闹腾到八月份,“总理事务司”才正式宣告成立,第一个提案竟然将吴山军校改名为“大明军校”,同时由兴武小皇帝本人担任军校的校长,而李吴山则成为副校长之一,另外一个副校长则由永王兼任。

军校的李吴山的根本,但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代表李吴山利益的那三个人选全都投了弃权票,大旗军的两个代表则投了反对票,反而是军校的代表出人预料的投了赞成票……

最终的结果就是:三票弃权,六票反对,十二票赞成,这个提案获得超过了半数的同意得以通过。

军校投的那两张赞成票实在是在太关键了,若是他们反对的话,“总理事务司”的第一次投票表决就会泡汤。

就这样,吴山军校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大明军校,李吴山这个创始人也从校长变成了副校长。

紧接着,就对新税制进行表决。

新的税务制度关系到官僚和士绅的切身利益,为地方和官僚代言的那些代表无一例外的投了反对票,只有黄得功一个人投了赞同票表示支持。

而“李吴山体系”之内的七票全都赞同,代表皇家利益的六票也全都赞同,再加上了黄得功的那一票,以三分之二的绝对优势顺利通过。

李大帅和皇室成员全都同意,再加上一个黄得功,别人再怎么反对都没有用了……

在这两个重大事物当中,无论其他人是反对还是赞同,皇族成员竟然保持了惊人的一致,长平公主和太后这两个大的派系之间居然实现了很好的合作,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

而真正有意思的是,素来就认为“皇帝的存在已不再是一个必要”的吴山军校,竟然同意更名为大明军校,并且愿意向皇帝表示效忠。

其实,永王和长平公主都很清楚的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是皇室交出实权换来的面子工程和安全保证。

军校生可以接受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室,甚至可以让他挂一个“军校校长”的“荣誉称号”。至于说效忠……连李吴山都是不是他们的效忠对象,更何况是一个从来都没有走进过军校大门的皇帝呢?

不论如何,李吴山终究基本完成了对大明王朝的改造,虽然这种改造还存在太多的弊端,远远谈不上完美二字,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轮廓了,勉强能得到各方的认可。

就在朝廷里的各方势力还在为具体的利益划分没完没了的扯皮的这个秋天,李吴山抓住机会,开始为“再征吕宋”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再征吕宋”的口号虽然是李吴山提出来的,但真正的主导者却不是他,甚至不是吴山军校,而是张三娃。

吃过一次大亏之后,痛定思痛的张三娃深刻认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对自己控制下的倭国、琉球、台湾等地进行疯狂压榨,建造军舰训练海军,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摆出一副“不报此仇誓不为人”的架势。

但是,张三娃制定出来的“再征吕宋”作战计划却再一次搁浅了,原因就是没有通过参谋部的认可,而李吴山本人也不认为张三娃已经具备了征服吕宋的实力。

不是说把火炮搬到船上就可以称之为战舰,海军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尤其是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击败了荷兰人之后,海上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

虽然“再征吕宋”的口号已经喊了出来,却不得不延后,张三娃不得不继续“卧薪尝胆”,继续积蓄实力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七年。

西班牙人和英吉利人在新大陆的争夺愈演愈烈,而“老朋友”葡萄牙人也加入了西班牙的敌对阵营,吕宋的西班牙舰队不得不跨过大半个太平洋去驰援半个地球之外的新大陆。

机会终于来了。

兴武九年的年底,在李吴山五十七岁的寿宴上,李吴山当众宣布了一个消息:对于西班牙的战争已经开始,大明王朝向西班牙王国宣战!

同年的腊月十七,在巴士海峡以西的海面上爆发了一场大海战。

击沉敌舰四艘,伤其两艘,仅此一战就让本就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西班牙海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

在这一战当中,张三娃的损失更大一些,虽然他损失了三艘大型战舰,却有至少六条小型战舰沉入海底。

这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但张三娃距离母国更近,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这等于是在家门口打仗,随时都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援。

虽然整个战斗过程完全就是“群狼驱虎”的形式,基本就是用数量和内线作战的优势活活堆死对方,但张三娃却终于顺利的踏上了吕宋的土地……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全球转生:从无限复活开始成神 赵氏嫡女 乡村大炕 诸天:寻道大千之从倚天开始修仙 盲人按摩师 苏倩 穿越1942有空间 福艳之都市后宫 重生之神级明星 无限群芳谱 御兽从零分开始 陆门 七年顾初如北 师叔,你的法宝太不正经了 重生之千金媚祸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都市狂龙医仙 官榜 纨绔才子 肥水不流外人田 精神科医师手记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篡清 我成了仁宗之子 兵器狂潮 明骑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我是王富贵 霸天武魂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国公凶猛 紫鸾记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崇祯十五年 带着农场混异界 明末之新帝国 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 万历烽火 
最近更新荒年啃树皮?呸,肉吃着不香吗? 权香枭婿 毒士无双:女帝求我当权臣 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 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 红楼之庶子风流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 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大舜西游记 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 夺我王位?那我可要称帝了! 哈哈哈,大明 朱雄英:爷爷,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梗王饶命 爱情江山朕都要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 让你当赘婿,谁让你统治朝堂了?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