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首页 >> 明末大权臣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军工科技 铁骨 一万年前争霸 清末之帝国崛起 敛财人生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我岳父是李世民 我的公公叫康熙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66章 不奉诏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金粉形盛之所。

作为大明朝的旧都,南京城的规模和人口数量远超北京。

早在大明朝正式建立之前,朱元璋还是吴王的那个战乱时代,南京城的人口数量就有七十余万,再加上下辖的上元、江宁两个上等大县,总的人口规模超过了百万之数。

在这两百多年的漫长时光当中,南京城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大的灾难,又是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数量逐渐攀升。到了现在,南京城到底有多少人已是一个谁都搞不清楚的事情,只能做出一个粗略的估算。

根据崇祯十四年的奏报,南京共有八十二万丁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人口数字:绝对不会少于二百二十万。

就算是扣除下辖的县城,光是在南京直辖范围之内的人口,应该会在一百五六十万上下。

身为府尹的王宣同本就是科道出身,从来就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尤其是在扬州、仪真等地的百姓涌入之后,面对着那些千头万绪的琐事,王宣同的脑袋都大了。

近百万外来人口突然涌入,如何应对?如何安置?已经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全都亟待解决。偏偏王宣同王府尹刚刚上任,连府衙的吏员都认不齐呢,颁布的各种命令根本就执行不下去。好在他还有一个办事得力的副手:府丞崔耀祖。

天文数字的外来人口突然涌入,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治安状况的极恶化和飞涨的物价!

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简单而又粗暴:砍头!

盗窃、抢掠等等这些治安问题,根本就不用审判,直接用刀子说话,连续砍下上百个人头之后,恶化的治安状况马上得到了扭转。

对于那些个囤积居奇趁机涨价的商贾,采用了同样的砍头方略,效果同样出奇的好!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崔耀祖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捐献令”。

在朝廷当中有职位的官员、吏员,以及本地的乡绅、富户,全都要捐献粮米资材,用来救助这些个外来人口。

这一次,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南京城中的大小官吏,乡绅富户们就纷纷踊跃捐献。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觉悟高,而是因为崔耀祖的名声足够的大。

以血腥手段拷掠寿州富户,杀的人头滚滚;在仪真一夜之间坑杀几千降卒然后一把大火将整个城市化为灰烬,又强行驱赶着数万仪真百姓渡江南来,“崔阎罗”的名声早已传遍长江两岸。为了一点粮米资材就和凶残狠辣的“崔阎罗”过不去,实在不值得。

偏偏有些个勋贵官宦觉得自己根基深厚,完全不惧崔耀祖,怀着舍命不舍财的心思做起了“刺头儿”。对于这些人,崔耀祖毫不客气,把他曾经在寿州做过的那些事情又重新做了一遍:直接上门拷掠!

不管什么样的“刺头儿”,只要把大夹棍一上,也就硬不起来了。再要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和“崔阎罗”叫板,到时候就不是上夹棍而是直接上刀子了。

作为崔耀祖的顶头上司,王宣同王府尹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钱粮的重要性,但却对崔耀祖的做事手法很不满意:太简单太粗暴甚至太血腥了。

不应该用这么暴烈的手段对待这些富户官僚,毕竟他们是大明的子民而不是敌人。就算他不愿意捐献,也应该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么直接动夹棍动刀子,和土匪还有什么分别?

“好言相劝?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崔耀祖根本就懒得理会迂腐的王宣同:“这些人知道的大道理一点都不比你王大人少,平日里也总是唱些个忠君报国的高调,但是触犯到他们的利益,马上就把那些个仁义道德抛之脑后了……”

“那是以前,现如今圣天子在位,大家报效的心思极切,只要好好的和他们说道说道,一定会愿意捐献的,完全不必弄的如此暴戾血腥……”

圣天子在位了,大家就满怀报效之心的愿意捐献了?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当初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面对汹汹而来的百万闯军,号召北京城的官吏富户们捐献,满朝文武大小官员全都装聋作哑一毛不拔。等到李闯打进北京城之后,棍棒相加动用酷刑进行拷掠,竟然从那些人身上压榨出几千万两白银。

按照王宣同的说法,昔日北京城的官僚们之所以一毛不拔,就是因为崇祯皇帝不是圣天子。等到李闯登基坐殿之后就“捐献”出几千万两之巨,这是不是说李闯就是圣天子了?

崔耀祖的这番话,说的王宣同哑口无言!

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勋贵大臣,想的全都是自己的利益,宁可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朝灭亡也不愿意拿出一分一文——对于这个时代的官僚士绅,崔耀祖从不抱哪怕一丝一毫的幻想!

“这个……崔府丞行事虽是为大局着想,终究手段欠妥。新朝初立万事以稳妥为要,如此粗暴的行径,若是民变……”

“民变?你让他们变一个给我看看!”崔耀祖毫不客气的说道:“只要有大旗军镇着,我就不信他们的脖子比我大旗军的刀子更硬!”

虽然崔耀祖从来都没有象李吴山那样直接说出“武力决定一切”的话语,但他的所作所为恰恰完美诠释了李吴山的那句话。

“城里还算安稳吧?”虽然已是这江南半壁的君主,却终究没有正式登基称帝,依旧沿用着太子的头衔儿,用“监国”的名义处理军政民事。和真正的皇帝相比,也就是缺少一个登基大典而已。

程园毕还没有得到一个正式的官职,却被临时加了一个建极殿大学士的头衔,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一旦新朝正式成立,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成为内阁首辅。

这个内阁首辅的位子基本上已经算是内定下来了,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布而已。

对此,程园毕一点都不着急。

太子殿下都还没有正式称帝呢,内阁首辅着的哪门子急?

程园毕很就是崇祯皇帝钦定的侍讲学士,是太子殿下最亲近最可靠的班底,比侍讲教授出身的了路恭行还要崇高。山河破碎社稷危亡之际,不离不弃一路追随太子,成为内阁首辅大臣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万岁勿忧,城中虽偶有小小风波,大体还算安稳。尤其是府衙获得众多捐献之后,已可应对泱泱百万江北之民……”

“说起捐献……”太子殿下有些不放心的说道:“我听说那崔耀祖行事残暴,强行逼迫威胁索捐,有没有这回事?”

“有!”程园毕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此事臣早已经有所耳闻,府尹王宣同也屡次谈起……”

“那……”

“万岁不需过问此事!”程园毕说道:“权做不知情好了!”

在这些个一路追随太子南来的文官当中,程园毕隐然就是这个群体的领袖人物,必然要对太子负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考虑太子的利益。

从江北来到南京的百姓有近百万之众,虽说这些人全都大明朝的忠义之民,但从眼下的局势来看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光是养活这些人就有诸般难处。

好在还有一个崔耀祖。

不管他用多么残暴的手段,也不管他任何的搜刮压榨巧取豪夺,终究是在给朝廷做事,是在解决迫在眉睫的大难题。虽然手段实在过于激烈,却不失为一个快速见效的办法。

至于因此产生的副作用,比如说“残暴”“虐民”之类的坏名声,在可以用一句“万岁毫不知情”就可以全都推到崔耀祖的头上。

好处朝廷拿走,坏名声给崔耀祖留下,这就是程园毕的心思。

太子已经隐隐约约领会到了程园毕的意思,但这种事情终究做得说不得,眼下最要紧的是城外的战况。

“新朝鼎革,必然要有一番新气象。”程园毕说道:“昔日敌军纵横奔突如入无人之境,是何等是嚣张骄横!各地闻风而退者不知凡几,全都是因为福藩乱政马党专权,不得军民之心。如今万岁临朝圣君在上,前方将士敢不效死命?江南文胜之地,深受国朝教化满怀报效之心,民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皆在我朝,自然一扫往日颓势气象为之一新。”

“军民合力,上下一下,虏兵必败,正可以励精图治,只要万岁勤于国事,亲贤良远奸佞,光复北都收拾社稷就指日可待了!圣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些个话语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又非常空洞,好像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废话。同样的言语,程园毕等人已经在太子身边说了这么多年,确实显得空洞无物,但是今日却有了几分至理名言的意思。

虽然新朝刚刚成立,太子殿下还没有来得及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但气象却为之一新。

从北京到南京,一路辗转奔波千里,沿途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全都是清军如何如何的威猛,各地的明军无不闻风而溃,就连被弘光朝君臣视为天堑的长江也被瞬间攻破,足见清军的战斗力之强。

江北四镇十几万人马看起来很有几分雄壮的样子,清兵一来就降的降跑的跑,江北防御体系瞬间崩溃……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在担心江北的状况会不会在江南重演,包括太子等人都有这样的隐忧。但是现在,他们已不那么担心了,甚至很快就变得乐观起来。因为气势汹汹渡江而来的多铎撞在了铁板上:从昨天拂晓时分开始,南京保卫战就已全面打响,而且打的有来有回,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面倒。

三大营的官兵果然不负众望,顶住了清军的凶猛进攻,至今还在维持着防线。与此同时,残破的扬州军和大旗军也在于敌激战,打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清军的战斗力之强举世皆知,想要一战而胜那完全就是白日做梦,最靠谱的做法就是死守!

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有针对性的打一场消耗战。清军远道而来师劳兵疲,又在扬州损兵折将,肯定不善久战。明军不需要奢求胜利,只要把战斗拖延下去,不停的消耗清军,这就足够了!

清军的补给线太过于漫长,而且还隔着一条长江,根本就打不起这样的消耗战。

大明中兴,将始于今日!

没过多久,噩耗传来。

高起潜、韩赞周两部被清军击败,不得不放弃防区仓皇溃败下来。

昨天晚上还打的很不错,突然之间就损兵折将打的大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兵败如山倒,驻守在右翼的卢九德部也支撑不住了,根本就不等朝廷的号令就开始自行撤退。

被江南倚为泰山之靠的三大营只坚持了一个昼夜,就已溃不成军疯狂溃逃,刚刚产生的乐观情绪瞬间就被冰冷残酷的现实打了个粉碎!

战斗力摆在那里,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所谓的“圣君在位”“励精图治”不过是毫无作用的自我安慰罢了。

还算稳固的局面在一夜之间翻覆过来,太子顿时就变得慌乱,不住的询问着:“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刚才还在夸夸其谈的程园毕等人已哑口无言,过了好半天才缓过神儿来,强做镇定的说道:“命各部撤回,凭城而守……”

南京,号称天下第一雄城,临江而背山独得虎踞龙盘之利,拥有最坚固的防御体系。将溃败的军队撤回来做最后的防御,也就成了最自然而然的选择。

撤出防区凭借城池坚守的命令很快下达,早已支撑不住的各部人马纷纷回撤……

“这是谁下的命令?”正在前线督战的路恭行紧急返回,这位须发花白的老侍讲好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般咆哮起来:“四下无援兵凭城而守,扬州就是下场!”

这个时候撤出阵地,凭借坚固城防进行防御,根本就是躺倒挨揍的形式。在没有外部援兵的支援之下,什么样的城池都守不住,扬州就在最好的例子。

当初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时候,还指望着江南的援兵,结果是什么样子看看至今还在熊熊燃烧的扬州城就知道了!

路恭行知道这一定是程园毕等人的主意,就好像是看着仇敌一般对他怒目而视,声嘶力竭的大叫着:“贻误战机误国至此,下令撤退者,当斩!”

太子身边的这些个心腹肱股之臣,全都是文臣,也就一个路恭行多少知道一点兵家战事,在打仗的事情上最有发言权。

路恭行的歇斯底里状把程园毕吓的不轻,嘟嘟囔囔好半天也不知应该如何反驳,只能无奈的说道:“反正也是打不过的,不撤回来又能怎样?我等皆是文臣,不谙兵事难免出错。若真如路侍讲所言,那就不撤了……”

既然撤退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就收回成命,让各部人马继续死战好了。

这句话直接就把路恭行气了个半死,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是军令啊,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怎么能说改就改?

撤退的命令已经下达,各部人马都在大踏步的撤退……准确的说是在不顾一切的夺路而逃,这个时候再收回撤退的命令,必然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撤退不行,不撤退更不行,那应该怎么做才对?

“臣路恭行奏请万岁,恳请万岁授以总揽城防之专权……”

虽然路恭行也不是什么用兵的行家,至少比其他那些个纸上谈兵的文官要好的多,也只能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他处理了。

马上布置溃兵进城事宜,开始着手准备凭城而守的诸般事宜。

“卢九德部从麒麟门、仙鹤门入城,巡防营负责接应。”

“高起潜、韩赞周部从姚坊门进城,守备司负责接应。”

“尽起所有兵力,死守观音门、小北门一带……”

当此慌乱之时,一道道有条不紊的命令马上就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让太子等人对路恭行刮目相看。

“哎,我哪里知道这些个守城事宜?刚才我之所言,全都是李帅亲口所授,我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原来这些个命令和防御方略全都是出自李吴山,路恭行只不过是负责执行而已。

太子好似想起什么似的,有些担忧的问道:“大旗军进城,谁来接应?”

“大旗军不进城!”

虽然已经接到了朝廷的诏令,可以名正言顺的撤退回城,但大旗军却没有动,用李吴山的话说就是:“此乃乱命,大旗军不奉诏!”

这句话已不仅仅只是跋扈那么简单了,而是公然违抗太子的号令。好在路恭行没有直接说出李吴山的原话,好歹给太子等人保留了一丝体面。

三大营都撤了,大旗军不撤?

左右两翼全都没有了,大旗军已成孤军,又如何能敌得过凶狠凌厉的清军?

“李帅说了,大旗军一撤,宁城即为第二个扬州,唯有一力死战,誓要与多铎周旋到底!”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凡骨 龙魂侠影 剑卒过河 地狱公寓 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 魔艳武林后宫传 在生存游戏做锦鲤 剑来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春满香夏 艳海风波 快穿这个反派太完美 收到未来新闻,假千金成唯一信仰 诡秘之主 重生之丧尸时代 曼陀罗妖精 纨绔才子 灵剑尊 我有一个剑仙娘子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逍遥小书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明骑 跃马大明 剑道乾坤 回到明末当帝王 1625冰封帝国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我是王富贵 智械战争 霸天武魂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紫鸾记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明末之新帝国 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 
最近更新皇帝带头卖国?我直接掀了这龙椅! 侯门第一纨绔 军工:开局打造神级战机,鹰酱麻了! 荒年啃树皮?呸,肉吃着不香吗? 权香枭婿 毒士无双:女帝求我当权臣 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 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 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 乱世:整活小砖家 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 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陛下就是躺赢狗 太子无敌 大明:我朱允熥,请爷爷退位禅让 穿越净事房,咱家可是有系统的男人 人在古代,每天直播整活 大秦:生存法则,谁先造反谁输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